用未來眼光與理性約束去開發人工智慧

2021-01-13 中國網

前不久,一段熱舞視頻引發不少人的圍觀和討論。跳舞的不是人類,而是著名機器人公司旗下的幾款機器人,繼後空翻、戶外奔跑後,它們挑戰起了更高難度的舞蹈動作。沒有四肢僵硬感,動作與音樂節奏之和諧讓人驚呼,以至於有人誤以為是計算機生成圖像(CGI)。而就在這之前,谷歌旗下的人工智慧公司開發的程序Alpha Fold在一個蛋白質結構預測大賽中打敗100多個參賽團隊、奪得冠軍,並「有史以來將蛋白質結構預測這項任務做到基本接近實用的水平」。人工智慧取得每一次新進展和突破,在引來部分人歡呼的同時,警惕之聲也幾乎隨之而起。在影視領域,近年來的流行作品,如《星球大戰》《終結者》《黑鏡》《西部世界》也都是以人工智慧為主題,是人們對該話題的關注及情緒的另一種投射。

對於人工智慧,大眾估計都不那麼陌生。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簡單來說,人工智慧目的就是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讓機器擁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斷,而非用於計算有確切答案的問題,例如一加一等於幾。機器學習是實現人工智慧的方法,也是人工智慧的核心領域,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對大量的數據進行解析,模擬或實現人類的學習行為,從而獲取新的技能來完成任務。傳統的機器學習算法已經應用於指紋、人臉識別等領域。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子集,用於建立、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學習的神經網絡,並模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的一種技術。

社會科學中將人類的心理活動劃分為三種基本形式:知、情、意,對應於人工智慧的三個層次,運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目前,人工智慧仍處於感知智能,即弱人工智慧的發展階段,也是人類對AI應用最廣泛的階段。例如語言識別、自動駕駛、圖像識別、移動醫療等,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便捷與福利,將AI應用到金融及教育行業,創造了極大的社會價值。而在科幻電影中,涉及的人工智慧自主意識的覺醒則屬於強人工智慧,如今的研究技術尚達不到。不過,就像人類生命的進化一樣,AI不會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礎階段,當各方麵條件完善後,它會邁向智慧階段,擁有認知能力與更高級的技能。而從弱到強的跨越,也是人類和AI逐漸交匯的過程。

那麼,我們該為人工智慧的崛起而感到畏懼嗎?一直以來,「人工智慧威脅論」的聲音從未停止。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慧的崛起很有可能導致人類文明最終走向終結。試想,機器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比人類大腦聰明很多,包括科學創新、通識和社交技能,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神經學家大衛·伊格爾曼稱:「人工智慧在理解道德和法律上存在先天缺陷。」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AI,功能越來越強大,其自主決策建立在龐大的數據驅動下,是成千上萬次機器學習的結果,但是缺乏真實性和可問責性。人類一旦想要改變這種決策,需要更多的數據與之博弈,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加強對人工智慧系統倫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確保其發展對人類和環境有利。

在現實生活中,人工智慧已經顯示出其極大的優越性與替代性。AI可以替代人類更好地完成工作,從服務業到製造業,這些工作幾乎覆蓋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工廠的自動化使很多傳統製造業工人面臨失業,如今AI的迅速崛起將會使失業範圍擴大,留給人類的崗位進一步被局限,由此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衡引起整個社會的焦慮。另外,人工智慧的運轉建立在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很多情況下我們的個人隱私數據得不到保障。平臺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等,通過機器算法自動判斷並向用戶推薦符合需求和喜好的內容,機器對我們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夠影響人的決策和行為,反而使人類的行為越來越機械化。

如何合理應用人工智慧從而更好地造福社會,應該是當前最主要和重要的話題。大數據時代,對人工智慧的監管和督促也必不可少。有網際網路從業者指出,人工智慧只是一個新技術和工具,它會結合所有領域,通過大數據,提升各個行業發展。誠然,人工智慧應該是作為一種工具的存在,將它與各行各業的發展相結合,使其促進社會的協同發展。

以核物理為基礎的原子彈對生命的傷害難以估量,然而將其應用到能源與醫療方面,卻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與核物理的發展相似,人工智慧不斷拓寬人類對能力的認知邊界,並具有巨大的兩面性,屬於超前的研究,很可能會觸及倫理道德底線,因此需要用未來的眼光和理性的約束去開發其能力極限。

(作者:王永鋒,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

原標題:用未來眼光與理性約束去開發人工智慧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

相關焦點

  • 【智庫思享】王永鋒:用未來眼光與理性約束去開發人工智慧
    而就在這之前,谷歌旗下的人工智慧公司開發的程序Alpha Fold在一個蛋白質結構預測大賽中打敗100多個參賽團隊、奪得冠軍,並「有史以來將蛋白質結構預測這項任務做到基本接近實用的水平」。人工智慧取得每一次新進展和突破,在引來部分人歡呼的同時,警惕之聲也幾乎隨之而起。
  • 人工智慧讓未來的生命重新定義,去找有趣的靈魂
    不管你有沒有教育背景,不管你是有沒有工科的背景,還是做社會學研究的,不管你是學者還是普通人,人工智慧都是人類生活一個共同的話題。大家對人工智慧這個新玩藝兒,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興趣。最近,我聽了一位專家的講座。對生物未來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40萬年前,就有了生物的生命。
  • 什麼時候用經驗主義,什麼時候用理性主義?
    休謨用一把「叉子」,把人類的知識體系和獲得知識的方法一分為二。一邊是所謂的觀念知識,它們不需要經驗的驗證,比如數學。數學的知識不需要做實驗來驗證,只需要理性思考就能夠獲得。比如勾股定理,你運用邏輯推理就能夠發現它、理解它,不需要去測量一百個三角形的邊長來核實這個定理。可以講,數學是人類知識體系和認識過程的一個特例。
  • 引導公眾用哲學眼光審視生活
    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活化,不僅要確保理論內容契合大眾生活,構築大眾傳播平臺,科學理順好生活中的各類關係,還要嘗試用哲學對接生活情境,滿足現實生活訴求,採用哲學眼光去審視生活。【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  生活化  生活訴求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主義哲學立足社會實踐、現實生活,通過改變現實世界,實現人類的解放及個體全面發展。
  • 淺談人工智慧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了解人工智慧向何處去,首先要知道人工智慧從何處來。如何描述人工智慧自1956年以來60餘年的發展歷程,學術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高屋建瓴,一文深入人工智慧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 新歷史觀中的人工智慧與人類未來
    人類是否終將因人工智慧的發展而自取滅亡?這是當下有關人工智慧的一個熱點問題。圖為2018年5月11日,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的一個技術博覽會上,英國初創公司Open Bionics開發的機器人假肢模仿一位男士手指的活動。
  •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
    其中,對人工智慧最早的描述可以追溯到17世紀德國著名的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他提出了「通用語言」的設想,「建立一種通用的符號語言,用這個語言中的符號表達『思想內容』,用符號之間的形式關係表達『思想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於是,在『通用語言』中可以實現『思維的機械化』」[4]。
  • 只有完全理性,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嗎?
    ,找對方法善用它們才是幸福生活的關鍵。Phineas Gage決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到理性與情感的雙重影響。提到情感、情緒,人們通常只看到它對決策的負面影響,認為只有絕對的理性才能做出完美的決策。但是人類之所以在演化過程同時保留了情感和理性,恰恰是因為這兩種能力對我們來說缺一不可。一言以蔽之,情感掌管了當前的欲求,而理性則保障了未來的利益。
  • 人工智慧的發展及未來暢想
    人工智慧涉及到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哲學和語言學等學科。可以說幾乎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所有學科,其範圍已遠遠超出了計算機科學的範疇,在不斷的接近。她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是幾個科學家的工作,而是隨著社會各學科發展而默默發展的。在智能領域裡,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就是機器學習的問題。一旦機器有了學習的能力,誰還(敢)預測未來呢?
  • 欲望、理性與真實: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慧倫理問題
    世界上每個國家對AI的體驗感受和對待解決方式是不同的,我們必須要用自己的理論去發現和解決自己的問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傳統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中尚有許多可挖掘的寶貴資源可供今人借鑑。老子的辯證思維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較為開闊通明的精神境地。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 《成都往事》書評:用現在的眼光寫未來的事——極致智能下的未來
    然而,當人工智慧的機動性遠高於人類時,當人工智慧在人類引以為豪的領域打敗了人類時,當人工智慧成功將原本只能由人類本身來完成的事情完成時,這就引發了一系列的反響。有朝一日,是否人工智慧會在某些事情上代替人類,讓人類無事可做?翻譯工作原本需要人工完成,人工智慧的先進,自然能夠讓語言之間的代溝都不成問題。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英國《衛報》稱,幾年前廣獲好評的世界級暢銷書《人類簡史》終於迎來姐妹篇——《未來簡史》。這是一部對人類科技驅動未來展開探索的燒腦之作,甚至比前作更具可讀性和重要性。文章稱,該書作者赫拉利的學術生涯始於研究中世紀戰爭史,出版過幾本有關該領域的著述後,開始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任教,教授其他同事都不感興趣的人類史課程。這恰好成為《未來簡史》誕生的基礎。
  • 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
    原標題: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人作為「萬物之靈」,追求生命價值的最大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理性」,應該被視為「主流」予以重視和發揚。在主流經濟學中,「理性」被定義為給定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現實中,人們確實也總是在所處的約束條件下「行動」,以尋求對自身而言最大的利益滿足。因此,一般來說,人們不會質疑這種「情境理性」概念的準確性。
  • 人工智慧的發展將給人類未來帶去什麼
    【編者按】《DK宇宙大百科》作者、前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馬丁·裡斯的預測未來之書《人類未來》,近日引進出版。在書中,馬丁·裡斯談及生態威脅、能源危機、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眾多與地球和人類未來息息相關的話題,又以科學的角度分析太空飛行、外星移民計劃等「未來暢想」的可能性。
  • 人工智慧是什麼意思?人工智慧的未來趨勢
    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人工智慧越來越走近人們的生活了,那麼人工智慧是什麼意思呢?人工智慧發展前景怎麼樣?下面人工智慧網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人工智慧以及人工智慧的未來趨勢人工智慧是什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技術科學。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 「人工智慧」60年 機器智能臨近「奇點時刻」
    以數據科學為基礎的人工智慧,代表著信息技術向信息科學的質的飛躍,第一次將信息技術發展到信息科學的高度。    如果說智慧的本質是「容易地應對變易」,那麼人工智慧是將理性與感性結合起來,像人類那樣容易地應對「變易」。人工智慧60年的發展,一直在探索「容易地應對變易」的具體方法。上世紀50年代的傳統人工智慧過於迷信理性算法。
  • 美開發人工智慧機器人採摘西紅柿
    (圖片來源於Root AI公司官網)新華社華盛頓5月12日電美國一家初創公司最新開發出一種機器人,可利用人工智慧自動識別果實成熟度,並能熟練、輕巧地採摘西紅柿。美國麻薩諸塞州這家名為Root AI的公司首次開發這款應用於農業領域的人工智慧機器人——Virgo 1號。據公司官網介紹,它的核心特點是應用人工智慧軟體實現「實時檢測果實成熟度、輕柔觸碰摘取、三維導航智能移動」。
  • 人工智慧的發展會失控嗎?
    「推薦系統是人工智慧的重要應用場景。資訊類APP可以無限制向你推薦你感興趣的內容,強化你的固有觀點,無論對錯;電商類APP可以無限制誘導你去『剁手』,就算超出你的消費能力也無所謂。」王仕舉的例子,公眾已並不陌生。如果算法只是一味迎合人的需求,沒有法律或道德的約束與引導,那麼最終結果,很可能並不利於個人或社會的健康發展。 王仕也從事人工智慧相關工作。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發展人工智慧,武漢具有廣闊國際視野
    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表示,武漢未來在人工智慧創新發展上將獲得先機。高瞻戰略眼光帶來產業發展契機丁烈雲介紹, 今年4月底,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候,美國的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幾位議員認為美國在過去的七十年,在科技方面是絕對領先的地位,是遙遙領先的地位,但是今天這個地位正在削弱。
  • OpenAI「約束強化學習」:AI安全探索要從娃娃抓起! | 獵雲網
    MIT首席研究型科學家Karl Iagnemma曾說:「你用安全駕駛的案例訓練出一種黑箱算法,但是算法輸出後卻要應對變幻莫測的現實情況。」人類可以在外界的多重信息環境下判斷一輛車的軌跡變化亦或者會決策到其是否會撞上自己,相比之下,算法這方面的能力邊略顯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