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思享】王永鋒:用未來眼光與理性約束去開發人工智慧

2021-01-14 中國網

文 | 王永鋒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


前不久,一段熱舞視頻引發不少人的圍觀和討論。跳舞的不是人類,而是著名機器人公司旗下的幾款機器人,繼後空翻、戶外奔跑後,它們挑戰起了更高難度的舞蹈動作。沒有四肢僵硬感,動作與音樂節奏之和諧讓人驚呼,以至於有人誤以為是計算機生成圖像(CGI)。而就在這之前,谷歌旗下的人工智慧公司開發的程序Alpha Fold在一個蛋白質結構預測大賽中打敗100多個參賽團隊、奪得冠軍,並「有史以來將蛋白質結構預測這項任務做到基本接近實用的水平」。人工智慧取得每一次新進展和突破,在引來部分人歡呼的同時,警惕之聲也幾乎隨之而起。在影視領域,近年來的流行作品,如《星球大戰》《終結者》《黑鏡》《西部世界》也都是以人工智慧為主題,是人們對該話題的關注及情緒的另一種投射。


對於人工智慧,大眾估計都不那麼陌生。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簡單來說,人工智慧目的就是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讓機器擁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斷,而非用於計算有確切答案的問題,例如一加一等於幾。機器學習是實現人工智慧的方法,也是人工智慧的核心領域,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對大量的數據進行解析,模擬或實現人類的學習行為,從而獲取新的技能來完成任務。傳統的機器學習算法已經應用於指紋、人臉識別等領域。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子集,用於建立、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學習的神經網絡,並模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的一種技術。


社會科學中將人類的心理活動劃分為三種基本形式:知、情、意,對應於人工智慧的三個層次,運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目前,人工智慧仍處於感知智能,即弱人工智慧的發展階段,也是人類對AI應用最廣泛的階段。例如語言識別、自動駕駛、圖像識別、移動醫療等,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便捷與福利,將AI應用到金融及教育行業,創造了極大的社會價值。而在科幻電影中,涉及的人工智慧自主意識的覺醒則屬於強人工智慧,如今的研究技術尚達不到。不過,就像人類生命的進化一樣,AI不會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礎階段,當各方麵條件完善後,它會邁向智慧階段,擁有認知能力與更高級的技能。而從弱到強的跨越,也是人類和AI逐漸交匯的過程。


那麼,我們該為人工智慧的崛起而感到畏懼嗎?一直以來,「人工智慧威脅論」的聲音從未停止。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慧的崛起很有可能導致人類文明最終走向終結。試想,機器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比人類大腦聰明很多,包括科學創新、通識和社交技能,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神經學家大衛·伊格爾曼稱:「人工智慧在理解道德和法律上存在先天缺陷。」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AI,功能越來越強大,其自主決策建立在龐大的數據驅動下,是成千上萬次機器學習的結果,但是缺乏真實性和可問責性。人類一旦想要改變這種決策,需要更多的數據與之博弈,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加強對人工智慧系統倫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確保其發展對人類和環境有利。


在現實生活中,人工智慧已經顯示出其極大的優越性與替代性。AI可以替代人類更好地完成工作,從服務業到製造業,這些工作幾乎覆蓋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工廠的自動化使很多傳統製造業工人面臨失業,如今AI的迅速崛起將會使失業範圍擴大,留給人類的崗位進一步被局限,由此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衡引起整個社會的焦慮。另外,人工智慧的運轉建立在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很多情況下我們的個人隱私數據得不到保障。平臺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等,通過機器算法自動判斷並向用戶推薦符合需求和喜好的內容,機器對我們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夠影響人的決策和行為,反而使人類的行為越來越機械化。


如何合理應用人工智慧從而更好地造福社會,應該是當前最主要和重要的話題。大數據時代,對人工智慧的監管和督促也必不可少。有網際網路從業者指出,人工智慧只是一個新技術和工具,它會結合所有領域,通過大數據,提升各個行業發展。誠然,人工智慧應該是作為一種工具的存在,將它與各行各業的發展相結合,使其促進社會的協同發展。


以核物理為基礎的原子彈對生命的傷害難以估量,然而將其應用到能源與醫療方面,卻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與核物理的發展相似,人工智慧不斷拓寬人類對能力的認知邊界,並具有巨大的兩面性,屬於超前的研究,很可能會觸及倫理道德底線,因此需要用未來的眼光和理性的約束去開發其能力極限。


相關焦點

  • 用未來眼光與理性約束去開發人工智慧
    而就在這之前,谷歌旗下的人工智慧公司開發的程序Alpha Fold在一個蛋白質結構預測大賽中打敗100多個參賽團隊、奪得冠軍,並「有史以來將蛋白質結構預測這項任務做到基本接近實用的水平」。人工智慧取得每一次新進展和突破,在引來部分人歡呼的同時,警惕之聲也幾乎隨之而起。
  • 【智庫思享】吳曉求:有生命力、競爭力的金融,一定是關注未來的
    這要依靠技術,因為技術可以破除傳統金融的邊界約束。所以,以網際網路為平臺的金融業態(包括網貸),做出了巨大貢獻,它讓小微企業也得到了金融服務,雖然它的成本可能會高一些,但這是一種市場需求。普惠金融核心在普,其次在惠,不要顛倒了。不要隨便地給一種新的金融業態就扣上了高利貸的帽子,高利貸是有標準的。
  • 中國夢與世界未來暨高端智庫建設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指出,「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在這種背景下,2014年12月28日,「中國夢與世界未來暨高端智庫建設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與會嘉賓就中國夢的體系構建,中國夢與世界未來的關係,以及高端智庫與多層次智庫體系的建設等主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與討論。
  • 新基建創造智能製造新機遇:2020聯想先進位造創新思享會成功舉辦
    在思享會上,各行業合作夥伴分別從技術優勢與行業趨勢分析、成功案例分享等角度全方位的為製造業智能化轉型提供思路。聯想製造行業首席架構師塗宇澄介紹了《聯想智能製造解決方案實踐》,英特爾製造行業解決方案集團南區客戶經理毛磊從人工智慧和邊緣雲的技術及應用角度分享了《邊緣雲和人工智慧在製造行業的最佳實踐》,NVIDIA資深客戶經理吳強分享了《GPU加速人工智慧在製造行業的應用》,微軟合作夥伴技術專家王漢斌以AIoT應用場景、邊緣計算切入,分享了《工業製造與製造業轉型》相關經驗,VMware大中華區雲解決方案總監董春濤介紹了
  • 陳忠:現代社會需要理性與價值回歸的螺旋式升級,教育也如是
    我們又逐步延展開去,從美的衣飾,美的形體,美善的行動,探求美善的知識,乃至美善本身更廣大的領域。 12年來,我們始終在追問,伊頓紀德在做什麼? 同時,對「善惡、是非」的多元包容態度依然在挑戰世界的現在與未來,對此,我們同樣在思考,有沒有需要人類共同守衛的那條 「絕對的地平線」? 人在技術層面越來越聰明,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浪潮當前,我想,它的盡頭該是人性中的同理心、溫度與情感。
  • 科研與智庫成果選題與思考切入點
    隨著人工智慧與圖書館服務重塑實踐的逐步展開,一些現實新問題與新難點開始產生,呼喚理論工作者予以解答,於是筆者於2018年底又撰寫了《關於人工智慧與圖書館服務重塑的五個問題——再論人工智慧與圖書館的服務重塑》(《圖書與情報》2019年第1期),分別就人工智慧與圖書館服務新增長極、人工智慧導人路線圖和時間表的可及性、處理好以人為本與數據驅動的關係、發展人工智慧時代的圖書館學情報學、人工智慧推進中的價值引領等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闡述
  • 人工智慧讓未來的生命重新定義,去找有趣的靈魂
    不管你有沒有教育背景,不管你是有沒有工科的背景,還是做社會學研究的,不管你是學者還是普通人,人工智慧都是人類生活一個共同的話題。大家對人工智慧這個新玩藝兒,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興趣。最近,我聽了一位專家的講座。對生物未來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40萬年前,就有了生物的生命。
  • 什麼時候用經驗主義,什麼時候用理性主義?
    休謨用一把「叉子」,把人類的知識體系和獲得知識的方法一分為二。一邊是所謂的觀念知識,它們不需要經驗的驗證,比如數學。數學的知識不需要做實驗來驗證,只需要理性思考就能夠獲得。比如勾股定理,你運用邏輯推理就能夠發現它、理解它,不需要去測量一百個三角形的邊長來核實這個定理。可以講,數學是人類知識體系和認識過程的一個特例。
  • 美智庫發布:美歐跨大西洋合作路線圖
    CNAS是美國國家安全政策核心智庫,是美國政府對外政策的主要參考來源之一。新美國安全中心在入選「美國頂級智庫」的97家美國智庫中排名第12。其創辦人之一的Kurt M. Campbell曾在柯林頓執政時擔任助理國防部長,在歐巴馬政府擔任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美國助理國務卿。
  • 引導公眾用哲學眼光審視生活
    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活化,不僅要確保理論內容契合大眾生活,構築大眾傳播平臺,科學理順好生活中的各類關係,還要嘗試用哲學對接生活情境,滿足現實生活訴求,採用哲學眼光去審視生活。【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  生活化  生活訴求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主義哲學立足社會實踐、現實生活,通過改變現實世界,實現人類的解放及個體全面發展。
  • 淺談人工智慧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了解人工智慧向何處去,首先要知道人工智慧從何處來。如何描述人工智慧自1956年以來60餘年的發展歷程,學術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高屋建瓴,一文深入人工智慧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 新歷史觀中的人工智慧與人類未來
    人類是否終將因人工智慧的發展而自取滅亡?這是當下有關人工智慧的一個熱點問題。圖為2018年5月11日,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的一個技術博覽會上,英國初創公司Open Bionics開發的機器人假肢模仿一位男士手指的活動。
  •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未來
    其中,對人工智慧最早的描述可以追溯到17世紀德國著名的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他提出了「通用語言」的設想,「建立一種通用的符號語言,用這個語言中的符號表達『思想內容』,用符號之間的形式關係表達『思想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於是,在『通用語言』中可以實現『思維的機械化』」[4]。
  • 只有完全理性,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嗎?
    ,找對方法善用它們才是幸福生活的關鍵。Phineas Gage決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到理性與情感的雙重影響。提到情感、情緒,人們通常只看到它對決策的負面影響,認為只有絕對的理性才能做出完美的決策。但是人類之所以在演化過程同時保留了情感和理性,恰恰是因為這兩種能力對我們來說缺一不可。一言以蔽之,情感掌管了當前的欲求,而理性則保障了未來的利益。
  • 人工智慧的發展及未來暢想
    人工智慧涉及到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哲學和語言學等學科。可以說幾乎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所有學科,其範圍已遠遠超出了計算機科學的範疇,在不斷的接近。她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是幾個科學家的工作,而是隨著社會各學科發展而默默發展的。在智能領域裡,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就是機器學習的問題。一旦機器有了學習的能力,誰還(敢)預測未來呢?
  • 欲望、理性與真實: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慧倫理問題
    世界上每個國家對AI的體驗感受和對待解決方式是不同的,我們必須要用自己的理論去發現和解決自己的問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傳統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中尚有許多可挖掘的寶貴資源可供今人借鑑。老子的辯證思維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較為開闊通明的精神境地。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 智庫|開發大腦培訓火爆,真的有用嗎?
    可時代發展太快,「單科突破」的策略已無法滿足很多家長們「全才速成」的迫切願望,眼下又出現了「玩大腦」的培訓,各類打著科學旗號的「全腦開發」、「超能培訓」的機構應運而生,備受追捧。開發「松果體」實現蒙眼辨色。訓練大腦專注力形成磁場。聽腦波音頻激活大腦共振。
  • 《成都往事》書評:用現在的眼光寫未來的事——極致智能下的未來
    然而,當人工智慧的機動性遠高於人類時,當人工智慧在人類引以為豪的領域打敗了人類時,當人工智慧成功將原本只能由人類本身來完成的事情完成時,這就引發了一系列的反響。有朝一日,是否人工智慧會在某些事情上代替人類,讓人類無事可做?翻譯工作原本需要人工完成,人工智慧的先進,自然能夠讓語言之間的代溝都不成問題。
  • 智庫論壇|隆國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政策解讀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給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作輔導報告,去黨校講課,參加論壇做報告,在媒體發表文章等。如果說政策研究要講究科學性,那麼政策解讀則要強調準確性。這就要求智庫專家首先自己要學懂弄通,而且能夠準確地把中央的政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執行層面和社會各界理解。3.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開展智庫外交。當今世界,除了政府間外交活動外,公共外交的作用越來越大。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英國《衛報》稱,幾年前廣獲好評的世界級暢銷書《人類簡史》終於迎來姐妹篇——《未來簡史》。這是一部對人類科技驅動未來展開探索的燒腦之作,甚至比前作更具可讀性和重要性。文章稱,該書作者赫拉利的學術生涯始於研究中世紀戰爭史,出版過幾本有關該領域的著述後,開始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任教,教授其他同事都不感興趣的人類史課程。這恰好成為《未來簡史》誕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