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現代社會需要理性與價值回歸的螺旋式升級,教育也如是

2020-11-25 騰訊網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嘉賓,下午好!感謝這十年以來,我們在蒲公英教育智庫平臺的相遇相聚,啟思連結,生成了這樣飽滿的教育生態系統;感恩無數教育人對我這十年的引領與加持,帶我走上教育的意義與價值之旅,並如同相約的信號,讓我們相隔一隅卻相坐如鄰。

今年初的世紀疫情,既是全球各行各界的「必答卷」,也成了每位教育人必寫的「下水作文」,應對這一課題的行動,是對生命教育、素養教育等教育核心課題的即刻檢驗。

記得疫情期間,我幾乎每天漫步在隱於南京鐘山半山間的未名湖邊,像是被「輞川別業」意境的牽引,種種思緒在腦際迴旋,孔子的「仁與恕」,王國維的「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蘇美達伊頓紀德品牌以美善為價值追求,12年來,我們處守教育一隅,有幸「撕開教育一角」,以校園服飾變革的觸點,尋求撬動教育的「美善」價值。至今我們每年服務近4000所國內基礎教育學校,達到了年1000萬件校服的供應量,被彭博《商業周刊》評價為中國第一。

一件件校服如同一頁頁傳單,以知美達美,浸潤薰陶、潤物無聲的方式播種,並在其中內嵌學生參與提案、演示、評價、票選甚至服務等全過程,藉以傳遞公共參與、開放透明的氣息。我們又逐步延展開去,從美的衣飾,美的形體,美善的行動,探求美善的知識,乃至美善本身更廣大的領域。

12年來,我們始終在追問,伊頓紀德在做什麼?

堅持一份科學的創造

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秉持科學精神,我們考察人類思想史,不難發現其蘊藉著公平正義、包容互助等這些符合道德與人性的普遍意義,也如事物流變不居,但其中又隱含普遍有效成分。

我們尊重文化多元、民族多元、社會多元,以擺脫自我中心的迷執,增進文明與價值的對話、碰撞與交匯,既重視發掘中華文化中超越時空的價值內核,也融匯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

同時,對「善惡、是非」的多元包容態度依然在挑戰世界的現在與未來,對此,我們同樣在思考,有沒有需要人類共同守衛的那條 「絕對的地平線」?

人在技術層面越來越聰明,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浪潮當前,我想,它的盡頭該是人性中的同理心、溫度與情感。我們得回望原初對於美善的熱愛,世界懼怕因「理性的自負」而沒有靈魂的「科學主義」,技術創新需要以探索真理為目標,工具理性的前頭要套上倫理的髻頭——這是我們和當今基礎教育界一以貫之的價值共識。

推進一場理性的實踐

世界是複雜的,複雜到會超過想像,資源卻總是局限的。我們面對繁難糾結,應對命運挑戰最為重要的裝備是理性態度。

科學思維天生帶有哲思與理性的特質。我們的實踐行為也始終處於尋找變化、質疑假設、推演執行、檢驗結果、反饋更新的螺旋通道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是建立人類理性的事業,教師的價值是秉持理性精神,幫助學生以敏銳又審辯的眼光,謙虛乃至謙卑的本體,在局限與進階中持續驗證,以獲得真知……

理性的探索過程,永遠不能完美——科學不能窮盡,真理只能趨近,理性有其邊界。這提示我們的工作必須輔之以開放的糾錯機制,並且指向自我;不斷證實又不斷證偽,這一理性原則及其螺旋式進階,嵌入了人類存在與社會進步的每一段時空。

小至一項事務的成效,大到一切改革與創新,變化通常是在時間、邏輯、知識三個軸向面上展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工具也大體循此路徑:

在時間上採取線性還是多軌並行?在邏輯上怎樣體現規劃、方案、實施、運行、檢測反饋更新的步驟?在知識面上的專業深度與寬廣程度不同會導致怎樣的結果?

我覺得,這三個維度的內在張力決定了變革成效,又關聯著學校或企業的組織與機制、解放與約束,科學與人文,應然與實然,妥協與博弈等挑戰,並最終取決於各要素,嵌套交互咬合的系統優化解。

所以,那些「非黑即白」的偏執、「訴諸權威」的自閉等誤區,就難以多角度、多面向、多層次看待事物,難以從日常,身體、經驗、現象面可視可感的牛頓力學世界,升維至思維、精神、本體面的量子物理世界。如果我們想解決關鍵問題,每一條路徑,都有其相對的局限。面對同樣一個問題,處理的方法論也可以完全不一樣。低層面的方法是從現象到現象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動作;用高階思維來處理問題,其實總是特別容易抓住核心價值,走向高層次的「通達」。

比如,我們「引領中國校園服飾變革,推動共同教育價值重建」使命的提出與實踐,也是基於idea—— 「問題意識」,試圖回答當下教育哲學與價值主義教育的迫切與挑戰。

越是重大、複雜、意義面的問題,越應經由理性審辨反思,產生系統性解決的路徑。追求「大問題」的模糊正確遠比解決小問題的完美精確來得重要,精確的數據無法代替大方向上的關鍵判斷。我們更多地研究是為了更少地決策,更久地研究是為了更準地決策。

四年前伊頓紀德品牌模式被選入全國大學百佳MBA案例教材,因為回答了「在中國普遍OEM血汗加工廠背景下,如何通過注入新興價值要素,而打開一片新藍海」,這形同「生活教育」,在現實情境中把學科與課程統整乃至教育重構。

在行動哲學中,這種基於基本原理和原則的辨析判斷,其實也是心智淬鍊,是個體觀念領域正負面能量的吸取與去化,可以避免「知識過多,而心智未受訓練的窘境」。

追求系統建構的長期主義

教育是應對複雜系統的運籌學,我們致力於尋找系統「槓桿解」中的「牛頓支點」;但我們更領悟到「根定義」的重要,以此避免越往前越沒有意義的兩難悖論。我們相信,越是在原點,就是我們的「第一性原理」——不能被省略和刪除,也不能被違反,並且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於原則。

「做還是不做」,很多時候對我們都是一個大問題。正如谷歌以「不作惡」(Don’t be evil)作為企業底線價值,在今天,能否持守對他們依然是一個大拷問。

人類最終是要趨向真善美的價值,價值第一始終是我們的「根定義」。由於每一個系統都難以保證持續正確,所以我們需要對「根定義」的持續檢測和開放的糾錯機制。

這樣的認知與行為,是建立在「長期主義」的基礎上,把時間與信念投入符合美善價值的事上,走長期主義的路,是把事情看清楚、想透徹,把價值創造出來,才是一條行穩致遠的道路;是去關注教育、科學和人文等文明基礎,幫助國家形成一個生生不息、持續發展的正向循環。

伊頓紀德品牌期待成為長期主義者,因為看待世界的美善視角,因為理性的認知框架,以及對事物全面透徹長遠的了解,長期主義是」清醒「,是價值底層信念,也是方法論。

我們認識到,教育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的契合點,可能在於在時代變遷中,都有一種反短利、反投機、反定式、反零和博弈的精神氣象;「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這樣的組織既有文化的承續,還有獨特的使命,又不存在完美的答案。

在條件約束的糾結中,在認知突破與問題克服的循環中,我們是「一群學校裡的學生」,在終生學習怎樣更好地服務與改善這個社會。

共建一個島鏈生態的"善託邦"

考察兩百多年來社會的組織管理模式,起步於大工業時代泰勒的勞動分工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組織架構。今天已經來到大數據時代,研究和實踐指向未來的組織重構。

如同多年來蒲公英智庫,在中國乃至全球廣大學校研究中串起散落的珍珠,指向教師、學校、社會美善的宏大構想;我們伊頓也是一所學校,學校的樣態、學習的內容似乎每天都在「生成」,有著「非社會的社會性,非學校的學校性」的特徵。

我們會就某個重要專題開展「同課異構」;我們會在企業真實情景中「項目化學習」,我們鼓勵每一位經理人成為「教練」,正心,誠意,格物於知行之間,做「e-ducere」,引出、引發、education,幫助與促進夥伴們成長。

近些年來,吸納聯合在英國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TRUTEX、CLARKS等世界一線品牌,我們體味細節背後人的匠心與蓄積的智慧,我們一次次驚異於有些彼此獨立自發的探索過程如此心有靈犀,又互為啟示。

我們也逐步聯合人民教育、21世紀教育研究院、江蘇教育報刊社、陶行知研究會等國內外教育組織與教育公益機構,一邊凝結廣大優秀學校觀念資源,同時也向各地區學校,並重點向廣大雲、貴、陝、甘偏鄉小規模學校輸出教育資源。

我們理解的組織走向自組織,更著眼於人的磨礪成長與自燃綻放,著力於「內容的生產」,我們相信「競爭」未必是企業窠臼——踏上「不直接的路徑」,康德率式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無所為而為"的成效,似乎一直也在對我們敞開。

年中,一篇浙江高考作文引發熱議。我卻挺欣賞喜歡這位可愛高中生所表達的「在樹上」的意象:

在星空與大地之間,這既不是價值空懸的迷執,也不僅是沉陷世俗世界,而是追求以超驗美善的指向,克服時代與個體局限,在超驗與經驗之間,也如會場門前伊頓紀德品牌藝術展所呈現的我們人類終身偉大教師柏拉圖「洞穴」隱喻,在「天人之際」,「在之間」,活出一個人可能的「善託邦」。

我們相遇,理解世界不是「我—它」分離的機械形態,而是「我與你」一致的共生並茂。世界會以「你」的現象呈現於「我」,在關係與連接中,需要我們來重構生命化的有機教育,解構工業化壓制性的無根教育。

此時此刻,一個地方理性的教師與另一個地方理性的教師,相遇如故友,因為我們在理性與價值的底層彼此相連,也因為深深嵌入在人性中的互助情感,而能溫暖與美意不隔。

教師們總是可以同負一軛,相坐如鄰居,這是同道中人的共同體,會超越歷史與地域,從自身站立之處,創造邊界開放、互助互惠的生態系統,彼此調劑滋養,踏上內心充盈的意義之旅。

陳忠

《優教育》雜誌主編

伊頓紀德品牌創始人

來源|本文據作者在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開幕式上的發言整理

責編|劉婷

相關焦點

  • 學慧網CEO高燕:教育為本,科技為翼,回歸職業教育應有的價值
    教育為本,科技為翼作為一個職業教育的機構,怎樣堅持教育的本質?在這個過程當中,科技為我們賦予了什麼樣的價值?回想人類歷史上幾次大的技術的進化,每一次都為社會的進步,包括我們生存生活的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甚至是顛覆。
  • 你是否還走在理性的老路上?現在流行感受性——後現代的去理性化
    圖片來自網絡今日社會,個體感受力已經成為了世俗社會的最終價值——我感受 ,故我在。這意味著人們在理性主義範疇內所建構的價值遭遇了邊界消解。現代以來,人類用鋼筋水泥般的確定性生存方式,取代了大自然的不確定性,人類活在他所相信的理性世界——理性與科學的宗教裡。但是西方哲學發展至後現代,愈發顯現出去理性化、去中心化以及反本質主義的特點。對理性與科學的反思,也是對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反思。胡塞爾的現象學還原,是主客懸置和向生活世界回歸。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如果說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奇蹟般的民族凝聚力,歐美人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自信可以追溯到現代科學現代文化的發源之地——古希臘。在幾千年前大部分人類文明迷失在祭祀巫術、神話傳說的想像王國時,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和科學理性如茫茫暗夜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人類通向理性啟蒙和自由解放的漫漫長途。
  • 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談價值主義教育思想
    教育價值高於一切價值。教育內在價值是使人成為人(社會的人),使人成為有責任能力的人(奉獻的人),使人成為自由幸福的人(人類的幸福)。教育的外在價值是人的內在價值外化為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因為這些價值都是人的價值的轉化而已,而教育創造了人的價值。教育促進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在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中體現個體價值,在滿足社會存在、延續、發展的需要中體現社會價值。
  • 找到教育與社會的「共振頻率」
    預測是多向度而非單向度的,也就是說,要把社會看作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與教育相關的社會其他子系統的現實狀況、發展趨勢及對教育的影響和要求,如人口的增長、經濟與科技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等等,都在預測範圍之內;預測不僅包含社會動力而且包括社會條件,人們的主觀需求和客觀要求,是構成社會發展動力的原因,能否滿足則取決於特定時代所能提供的條件;預測不僅包括數量因素而且包括非數量因素,因而需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預測方法
  • 教育正在被「異化」,我們該如何重建教育價值?|頭條
    如何重建教育價值——我認為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針對性很強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呢?因為我們的教育價值出了問題。 教育的價值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查閱百科全書,關於這個詞條有數百字的解釋。而我對教育價值的理解,就是四個字——助人成長。這便是教育價值的最本質的表達。
  • 社會理論:理性思考與現實關懷
    如何從社會變遷的理論角度對之予以說明,又如何從現代化實踐的角度給予理性的設計,構成了我們完成十七大確立的目標的雙重挑戰。「睜眼看世界」,發達國家在相關方面的理論積累與實踐探索,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鑑。為此,我們組織了幾篇稿件,圍繞有關問題進行討論,以期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意見。敬請垂注。
  • 產業長期向好 資本回歸理性
    區塊鏈產業長期向好 區塊鏈產業長期向好,行業認知回歸理性。白皮書指出,隨著國家對區塊鏈技術發展的規劃指引,我國區塊鏈明確了以聯盟鏈為基礎,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優化公共服務為目標的發展思路,產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清晰。現階段廣大從業者對區塊鏈的信心持續向好,普遍認可區塊鏈的長期戰略性價值。
  • 「產婆術」對現代教學的實踐價值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目的,是通過認識自己達到獲得知識,最終成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的,而是通過一系列有技巧的對話(提問、爭辯),教師幫助學生接受正確知識的過程。蘇格拉底經常用「產婆術」,引導學生自己思索並得出結論。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長此以往,優勢意見會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劣勢意見相對越來越無處發聲,形成一個螺旋式過程。 媒體的話語權就是受眾出於對個體或整個社會發展的形勢考慮,將自身的一部分利益交由媒體來間接控制(儘管有時候是非自願的),而這種控制是潛在的,它通過社會的職能部門來完成最終的行為,因為人們並沒有給予媒體直接的權力,他只是通過媒介價值和形成的社會輿論影響了社會行為。 那麼話語權缺失指的又是什麼呢?在諾依曼的理論中,強調的是個人意見的表明,話語權自然就是公民的說話權。
  • 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分析
    研學旅行的種種弊像警醒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研學旅行是因為被外在力量規定為教育相關事物而具有教育作用,還是因為自身即具有教育性而具有教育價值?它的教育性在何處?如何發揮?為此,研學旅行需要一種教育視域引領對其進行深刻分析,以使研學旅行不只是旅行,而是教育。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作為一名經歷過二戰和冷戰的思想家,鮑曼的主要學術經歷都在反思現代理性主義及其產物。雖然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關注重點,但是他自1980年代以來的大部分作品都試圖傳達這樣一個信號,即社會是一個複雜系統,任何一種現象的發生或問題的產生都牽涉到多重社會關係的組合,在理解這些現象和解決相關問題時,若採取現代理性主義者的機械論立場,那人類將面臨巨大的災難。
  • 回歸教育本原的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及健全專業情意的過程,它既為了實現教師自身價值,更為了滿足教育發展需要,旨歸是提升學生學業成就、促成學生全面發展。  強化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  教師的學科知識越多,並不意味著學生會收穫更多的知識,對學生學習效果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
  • 從觀念灌輸到價值澄清的道德教育實踐觀轉向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湯因比曾在《人類文明的困境》一書中不無憂慮地指出:人類社會的心靈尚未發展到駕馭物質文明的水平;尤其是現今的道德真空比過去任何時代更惡化。湯因比對人類道德現狀的評價並非誇張,也非憑空猜測。現代人類的道德實踐處於深刻的危機之中,傳統觀念灌輸式的道德教育實踐已經難以駕馭現代人的道德行為選擇,因此,必須進行一場道德教育實踐觀的轉變,以提高道德教育水平。
  • 個人責任、社會正義與價值虛無主義的克服
    正如前面所說的,現代社會是一個以專業分工為特質的社會。對於現代社會所帶來的專業化分工,社會理論家們評價不一,如涂爾幹重視其對於促進現代社會「有機團結」所具有的道德意義,馬克思批評其所導致的人的片面化和機械化,吉登斯關注「專家系統」的統治給現代社會帶來的潛在風險和危機,但人們一致同意,分工以及由分工產生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是現代人生活不可迴避的重要內容。
  • 成年人需要什麼樣的通識教育?古典教育與未來教育
    有生活價值的知識 如何回歸真正的教育呢?哈佛大學認知科學家帕金斯,也是影響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深遠的哈佛零點計劃主持人之一。他認為, 廣義教育下的知識應在學習者未來的生活中更具有生活價值,否則,它就只會裹挾著學習者一同走向滅亡。 拿他經常舉的一個例子來看看教育的謊言。帕金斯本人拿的是數學與人工智慧博士學位。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
  • 尼採:理性成就冰冷的客觀知識,讓人失去人文精神
    此外,他還批判「蘇格拉底以來的理性主義」,他認為理性,成就冷冰冰之客觀科學知識,讓人失去了人文精神!然其有限,不能展示絕對客觀之真理。尼採甚至認為:實無絕對客觀之真理!古希臘之悲劇美學,也因只崇尚理性,被摧毀了。在教育上,尼採毫不留情的批判「教育者」。如「大衛·史特勞斯」,因借客觀科學方法,研撰《耶穌生平》而在當時頗有名氣。
  • 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齊格蒙·鮑曼的「社會學之思」
    二十世紀的思想家認為,理性主義是一種興起於現代社會的話語體系和意識形態,其形成於知識精英對於「何為知識」以及「知識該如何構建」等相關問題的回答之中。從分類學角度看,理性主義有三種形態,分別是形式理性主義、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起步於反思工具理性主義和價值理性主義,但《社會學之思》是對形式理性主義的回應。
  • 當代社會價值衝突,是利益衝突還是觀念衝突
    由於中國社會存在同一詞語外殼的兩種不同話語解釋的價值體系,封閉僵化的陳舊價值與現代性之間的衝突註定將會是長期性的;三是內外衝突,強調「中國特色」與盲目排外;四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儒家思想等傳統價值如何與民主、自由等現代價值融合貫通,避免「兩張皮」的狀態,是近代中國乃至當下面臨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