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嘉賓,下午好!感謝這十年以來,我們在蒲公英教育智庫平臺的相遇相聚,啟思連結,生成了這樣飽滿的教育生態系統;感恩無數教育人對我這十年的引領與加持,帶我走上教育的意義與價值之旅,並如同相約的信號,讓我們相隔一隅卻相坐如鄰。
今年初的世紀疫情,既是全球各行各界的「必答卷」,也成了每位教育人必寫的「下水作文」,應對這一課題的行動,是對生命教育、素養教育等教育核心課題的即刻檢驗。
記得疫情期間,我幾乎每天漫步在隱於南京鐘山半山間的未名湖邊,像是被「輞川別業」意境的牽引,種種思緒在腦際迴旋,孔子的「仁與恕」,王國維的「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蘇美達伊頓紀德品牌以美善為價值追求,12年來,我們處守教育一隅,有幸「撕開教育一角」,以校園服飾變革的觸點,尋求撬動教育的「美善」價值。至今我們每年服務近4000所國內基礎教育學校,達到了年1000萬件校服的供應量,被彭博《商業周刊》評價為中國第一。
一件件校服如同一頁頁傳單,以知美達美,浸潤薰陶、潤物無聲的方式播種,並在其中內嵌學生參與提案、演示、評價、票選甚至服務等全過程,藉以傳遞公共參與、開放透明的氣息。我們又逐步延展開去,從美的衣飾,美的形體,美善的行動,探求美善的知識,乃至美善本身更廣大的領域。
12年來,我們始終在追問,伊頓紀德在做什麼?
堅持一份科學的創造
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秉持科學精神,我們考察人類思想史,不難發現其蘊藉著公平正義、包容互助等這些符合道德與人性的普遍意義,也如事物流變不居,但其中又隱含普遍有效成分。
我們尊重文化多元、民族多元、社會多元,以擺脫自我中心的迷執,增進文明與價值的對話、碰撞與交匯,既重視發掘中華文化中超越時空的價值內核,也融匯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
同時,對「善惡、是非」的多元包容態度依然在挑戰世界的現在與未來,對此,我們同樣在思考,有沒有需要人類共同守衛的那條 「絕對的地平線」?
人在技術層面越來越聰明,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浪潮當前,我想,它的盡頭該是人性中的同理心、溫度與情感。我們得回望原初對於美善的熱愛,世界懼怕因「理性的自負」而沒有靈魂的「科學主義」,技術創新需要以探索真理為目標,工具理性的前頭要套上倫理的髻頭——這是我們和當今基礎教育界一以貫之的價值共識。
推進一場理性的實踐
世界是複雜的,複雜到會超過想像,資源卻總是局限的。我們面對繁難糾結,應對命運挑戰最為重要的裝備是理性態度。
科學思維天生帶有哲思與理性的特質。我們的實踐行為也始終處於尋找變化、質疑假設、推演執行、檢驗結果、反饋更新的螺旋通道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是建立人類理性的事業,教師的價值是秉持理性精神,幫助學生以敏銳又審辯的眼光,謙虛乃至謙卑的本體,在局限與進階中持續驗證,以獲得真知……
理性的探索過程,永遠不能完美——科學不能窮盡,真理只能趨近,理性有其邊界。這提示我們的工作必須輔之以開放的糾錯機制,並且指向自我;不斷證實又不斷證偽,這一理性原則及其螺旋式進階,嵌入了人類存在與社會進步的每一段時空。
小至一項事務的成效,大到一切改革與創新,變化通常是在時間、邏輯、知識三個軸向面上展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工具也大體循此路徑:
在時間上採取線性還是多軌並行?在邏輯上怎樣體現規劃、方案、實施、運行、檢測反饋更新的步驟?在知識面上的專業深度與寬廣程度不同會導致怎樣的結果?
我覺得,這三個維度的內在張力決定了變革成效,又關聯著學校或企業的組織與機制、解放與約束,科學與人文,應然與實然,妥協與博弈等挑戰,並最終取決於各要素,嵌套交互咬合的系統優化解。
所以,那些「非黑即白」的偏執、「訴諸權威」的自閉等誤區,就難以多角度、多面向、多層次看待事物,難以從日常,身體、經驗、現象面可視可感的牛頓力學世界,升維至思維、精神、本體面的量子物理世界。如果我們想解決關鍵問題,每一條路徑,都有其相對的局限。面對同樣一個問題,處理的方法論也可以完全不一樣。低層面的方法是從現象到現象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動作;用高階思維來處理問題,其實總是特別容易抓住核心價值,走向高層次的「通達」。
比如,我們「引領中國校園服飾變革,推動共同教育價值重建」使命的提出與實踐,也是基於idea—— 「問題意識」,試圖回答當下教育哲學與價值主義教育的迫切與挑戰。
越是重大、複雜、意義面的問題,越應經由理性審辨反思,產生系統性解決的路徑。追求「大問題」的模糊正確遠比解決小問題的完美精確來得重要,精確的數據無法代替大方向上的關鍵判斷。我們更多地研究是為了更少地決策,更久地研究是為了更準地決策。
四年前伊頓紀德品牌模式被選入全國大學百佳MBA案例教材,因為回答了「在中國普遍OEM血汗加工廠背景下,如何通過注入新興價值要素,而打開一片新藍海」,這形同「生活教育」,在現實情境中把學科與課程統整乃至教育重構。
在行動哲學中,這種基於基本原理和原則的辨析判斷,其實也是心智淬鍊,是個體觀念領域正負面能量的吸取與去化,可以避免「知識過多,而心智未受訓練的窘境」。
追求系統建構的長期主義
教育是應對複雜系統的運籌學,我們致力於尋找系統「槓桿解」中的「牛頓支點」;但我們更領悟到「根定義」的重要,以此避免越往前越沒有意義的兩難悖論。我們相信,越是在原點,就是我們的「第一性原理」——不能被省略和刪除,也不能被違反,並且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於原則。
「做還是不做」,很多時候對我們都是一個大問題。正如谷歌以「不作惡」(Don’t be evil)作為企業底線價值,在今天,能否持守對他們依然是一個大拷問。
人類最終是要趨向真善美的價值,價值第一始終是我們的「根定義」。由於每一個系統都難以保證持續正確,所以我們需要對「根定義」的持續檢測和開放的糾錯機制。
這樣的認知與行為,是建立在「長期主義」的基礎上,把時間與信念投入符合美善價值的事上,走長期主義的路,是把事情看清楚、想透徹,把價值創造出來,才是一條行穩致遠的道路;是去關注教育、科學和人文等文明基礎,幫助國家形成一個生生不息、持續發展的正向循環。
伊頓紀德品牌期待成為長期主義者,因為看待世界的美善視角,因為理性的認知框架,以及對事物全面透徹長遠的了解,長期主義是」清醒「,是價值底層信念,也是方法論。
我們認識到,教育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的契合點,可能在於在時代變遷中,都有一種反短利、反投機、反定式、反零和博弈的精神氣象;「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這樣的組織既有文化的承續,還有獨特的使命,又不存在完美的答案。
在條件約束的糾結中,在認知突破與問題克服的循環中,我們是「一群學校裡的學生」,在終生學習怎樣更好地服務與改善這個社會。
共建一個島鏈生態的"善託邦"
考察兩百多年來社會的組織管理模式,起步於大工業時代泰勒的勞動分工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組織架構。今天已經來到大數據時代,研究和實踐指向未來的組織重構。
如同多年來蒲公英智庫,在中國乃至全球廣大學校研究中串起散落的珍珠,指向教師、學校、社會美善的宏大構想;我們伊頓也是一所學校,學校的樣態、學習的內容似乎每天都在「生成」,有著「非社會的社會性,非學校的學校性」的特徵。
我們會就某個重要專題開展「同課異構」;我們會在企業真實情景中「項目化學習」,我們鼓勵每一位經理人成為「教練」,正心,誠意,格物於知行之間,做「e-ducere」,引出、引發、education,幫助與促進夥伴們成長。
近些年來,吸納聯合在英國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TRUTEX、CLARKS等世界一線品牌,我們體味細節背後人的匠心與蓄積的智慧,我們一次次驚異於有些彼此獨立自發的探索過程如此心有靈犀,又互為啟示。
我們也逐步聯合人民教育、21世紀教育研究院、江蘇教育報刊社、陶行知研究會等國內外教育組織與教育公益機構,一邊凝結廣大優秀學校觀念資源,同時也向各地區學校,並重點向廣大雲、貴、陝、甘偏鄉小規模學校輸出教育資源。
我們理解的組織走向自組織,更著眼於人的磨礪成長與自燃綻放,著力於「內容的生產」,我們相信「競爭」未必是企業窠臼——踏上「不直接的路徑」,康德率式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無所為而為"的成效,似乎一直也在對我們敞開。
年中,一篇浙江高考作文引發熱議。我卻挺欣賞喜歡這位可愛高中生所表達的「在樹上」的意象:
在星空與大地之間,這既不是價值空懸的迷執,也不僅是沉陷世俗世界,而是追求以超驗美善的指向,克服時代與個體局限,在超驗與經驗之間,也如會場門前伊頓紀德品牌藝術展所呈現的我們人類終身偉大教師柏拉圖「洞穴」隱喻,在「天人之際」,「在之間」,活出一個人可能的「善託邦」。
我們相遇,理解世界不是「我—它」分離的機械形態,而是「我與你」一致的共生並茂。世界會以「你」的現象呈現於「我」,在關係與連接中,需要我們來重構生命化的有機教育,解構工業化壓制性的無根教育。
此時此刻,一個地方理性的教師與另一個地方理性的教師,相遇如故友,因為我們在理性與價值的底層彼此相連,也因為深深嵌入在人性中的互助情感,而能溫暖與美意不隔。
教師們總是可以同負一軛,相坐如鄰居,這是同道中人的共同體,會超越歷史與地域,從自身站立之處,創造邊界開放、互助互惠的生態系統,彼此調劑滋養,踏上內心充盈的意義之旅。
陳忠
《優教育》雜誌主編
伊頓紀德品牌創始人
來源|本文據作者在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開幕式上的發言整理
責編|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