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
作者:楊小微(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早已提出「到2020年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面,我國社會各個領域各條戰線,如人口、經濟、文化、產業、科技、創新驅動等方面,近些年來都紛紛提出了面向未來(2025、2030,甚至2050)的發展目標、規劃及戰略。不難看出,包括教育決策在內的國家決策,已極大地加強了前瞻性,自2010年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來,國家的教育決策不再局限於「五年一規劃」的慣例,而是將宏觀的和頂層的教育未來發展設計置於一個更長的時段來考量。
從2030年這一「遠期時點」來謀劃中國教育發展目標及戰略,能夠找到近接2020、遠銜2050的時間交接點;聚焦於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就能找到教育與社會各領域的「共振頻率」。
如何預測中國教育的未來
儘管人們都說,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是創造未來,然而即使是創造也需要有大致明確的方向和尚可描述的目標。從方法論意義上講,由於預測不可避免地帶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但通過假設式的「設定」,可以將「預測」到的可能性變為行動的前提條件。
預測是多向度而非單向度的,也就是說,要把社會看作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與教育相關的社會其他子系統的現實狀況、發展趨勢及對教育的影響和要求,如人口的增長、經濟與科技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等等,都在預測範圍之內;預測不僅包含社會動力而且包括社會條件,人們的主觀需求和客觀要求,是構成社會發展動力的原因,能否滿足則取決於特定時代所能提供的條件;預測不僅包括數量因素而且包括非數量因素,因而需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預測方法。
預測未來的具體方法很多,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定量的或定性的方法,抑或兼而有之的混合式運用。定量的預測方法,是以數量方式刻畫事物的性質與程度,主要有平滑指數法、回歸分析法等方法。定性預測,是指預測者(一般是專家)依憑知識、經驗和智商,根據所掌握的史料和現實材料,對事物的未來走向做出性質和程度上的判斷,再通過一定形式的研討或推論,對未來情形和方向做出預測。這種定性預測,可以採用「德爾菲專家問卷」的方法,向專業人士數次搜集信息和意見,直到滿意為止。此外,舉行專家工作坊,可以強化面對面的碰撞與相互啟發,也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質性方法。
未來教育可能呈現哪些圖景?概略地說,宏觀圖景是教育與社會與生活和諧共生,包括「立交橋」式的學校體系建成,學校等教育機構與社會環境和諧共生,學習化社會基本形成等;中觀圖景,是學校成為令人嚮往的地方,無論學校環境和學校文化,還是領導與管理,擬或課程與教學,都能在最大程度上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為出發點和歸宿;微觀圖景,則是在教育過程中充滿平等、尊重和愛。這取決於如下前提:一是多年未能消除的頑疾能否消除;二是新的方向、戰略和路徑設計是否合理;三是新的策略、舉措能否真正到位。
目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根據我們近年來對蘇南5市、重慶、成都、貴州、深圳等地的系統調研,發現當前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是:學校之間發展依然不均衡;校外教育機構與學校未形成合力;政府與學校之間關係尚未理順。
東部地區的突出問題,一是重普輕職,類型結構失衡,職業教育發展難以為繼;二是公多民少,體制單一,公辦學校一枝獨秀,民辦學校發展不力,教育系統活力不足。破解之策有:出臺特惠政策調整,推廣「產教融合」等經驗,激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
中西部地區大班額問題突出,城郊學校教師超編、邊遠地區與某些學科(如音體美)缺編的現象同時存在,需要下決心、花氣力解決;教師負向流動。當前急需加強「基於證據的決策」,使教師制度、政策及其執行更加科學合理;鼓勵學校內部建立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研修的合理有效機制,為教師專業發展營造出良好的大環境和小氛圍。
教育現代化的推進路徑
教育現代化的思路是以人的現代化為重心,推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有效能、更具活力的中國教育現代化。
當今中國的教育,已由注重規模、速度及條件裝備和技術的「外延式」發展轉向注重公平、質量和效益的「內涵式」發展,內涵式的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是人和文化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出發點和歸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人的現代化,比制度現代化和器物現代化要困難得多,不是僅靠增加經費投入就能實現的,需要經由艱難的觀念改變、文化認同和精神、心理上的轉化。因此教育現代化的推進與評價,均要以「人的現代化」為重心。
其次是在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的研製與實施方面,都要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優化,如:指標的設置要指向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式發展(如公平和質量),要破解柔性指標不易量化的技術難題,還要加強評價過程的協商性和結果使用的建設性。
最後是推進路徑方面,東中西不同梯度不同發展水平以及城鄉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決定了教育現代化推進要在總體布局下分地區、分階段進行,且因經濟結構、體制形式、文化類型的不同而應有不同的推進模式。
具體來說,可以選擇的路徑應該包括:
「示範區引領」。教育現代化示範區和示範校建設的意義在於探索道路、反思失誤、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為教育現代化發展決策提供事實依據。可考慮分段分級、分域分類啟動示範區建設,如依據未來人口變動趨勢,建設普惠型學前教育示範區、優質公平的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示範區、普及而多樣的高中教育示範區、全納平等的特殊教育示範區;對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等重大戰略,建立產教融合、普職融通的職業教育示範區、高等教育結構性改革與創新人才培育示範區;在大教育視域下建設學習化社會模範社區等。
「體制機制創新」。教育治理現代化,需要科學的頂層規劃,更需自下而上的嘗試、探索。當下迫切需要打破制度壁壘,開放與監督並重,「放」「管」與「服務」結合,促進社會力量合理參與辦學,形成公民辦教育互補體制和全社會多主體參與教育治理的互生機制。除了形成民間資金參與辦學的合理機制之外,還可以公辦民辦結合的集團化辦學、「管」「辦」「評」分離式的委託管理、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民間力量參與辦學提供渠道。
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主旨的「整體綜合路徑」。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背景下,需要整體綜合式的教育現代化推進路徑,城鄉統籌或城鄉一體化是其中的代表。比如,成都以「後進跨越式」區域現代化作為理論框架,構建統籌城鄉教育現代化的基本模式:以「信息化、標準化、均衡化」三化聯動為基本途徑,以「權利保障機制、資源調配機制、質量監控機制」三制並重為運行機制,富有前瞻性地從「實質性受教育權利」的角度構建教育均衡制度體系。作為「大城市帶大農村」特徵鮮明的直轄市重慶,普遍重視以現代化技術手段帶動農村教育發展,實現城鄉資源配置的一體化,鼓勵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此外,還可以啟動若干重大工程來支撐和助力各級各類教育現代化的有序有效推進。如教育現代化評價與監測系統建設工程、教育信息技術現代化開發與普及工程、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促進工程等等。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15日 07版)
[責任編輯:孫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