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還走在理性的老路上?現在流行感受性——後現代的去理性化

2021-01-10 在邏輯之上
圖片來自網絡

今日社會,個體感受力已經成為了世俗社會的最終價值——我感受 ,故我在。這意味著人們在理性主義範疇內所建構的價值遭遇了邊界消解。

現代以來,人類用鋼筋水泥般的確定性生存方式,取代了大自然的不確定性,人類活在他所相信的理性世界——理性與科學的宗教裡。

但是西方哲學發展至後現代,愈發顯現出去理性化、去中心化以及反本質主義的特點。

對理性與科學的反思,也是對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反思。

胡塞爾的現象學還原,是主客懸置和向生活世界回歸。

海德格爾的技術座架系統,警示人們人類理性與科技應該回歸到應在的位置。

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工具理性霸權的批判,揭示了理性和邏輯的局限性。

馬爾庫塞揭示了機械化、自動化對人類的異化。「世界的非自然化」,早已成為一種新的現實。

「在一個機械主義的世界,我們得到的是與任何真實感受過程相脫離的概念。機械主義使我們的世界處在不斷的祛魅過程之中,使身體和精神的神秘經驗喪失殆盡」。

福柯告訴我們,我們利用一種排斥性話語,將一部分人定義為瘋子,從而界定正常。瘋癲是一種人為建構,一種社會的劃分,因為「主體」的需要。

自啟蒙運動以來,理性的發揚光大,科學的進步,使得社會完成了工業化和現代化,人類文明前所未有地推進。

但福柯讓我們思考的是:人類文明與知識、權力的關係,是一種同謀關係。

權力與理性,讓自己獲得合法性,建立社會規範,讓自己披上真理的面紗。

德希達開啟了一個解構時代,對傳統哲學及科學所持本質主義全面解構。

波普爾顛覆了科學即真理這一觀念。庫恩提出科學的隨機演化和範式的不可通約性。

費耶阿本德對科學與非科學的邊界的進行了消弭,使科學走下神壇。

一個哲學意義上的共識——人們呼喚超越理性。超越理性,並不是走向非理性。

理性與非理性只不過是在同一個層面轉圈。超越理性,即,超越理性主體。

存在哲學家梅洛龐蒂的解決方案是,以身體主體,替代理性主體。這一運思源自海德格爾的此在的境域現象學。

人類大腦使用歸納總結法,形成概念,開啟了形上學的維度,卻遺忘了存在——此在,遺忘了身心一體的知覺境域。

理性邏輯的莫比烏斯環式的終極悖論,也呼喚著超越理性。

自笛卡爾以來的理性頭腦主體,一直忽視身體,將身體視為消極的東西。

尼採第一個提出了以身體取代理性,以本能和非理性來佔據理性曾經佔有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尼採的身體概念,並沒有解決二元論。

梅洛龐帝的知覺現象學——身體主體哲學,則是包括大腦和身體,身體主體在當下的三維空間裡,是身心一體的知覺境域——主客交織的意義發生場,在這個前邏輯、前反思的雪原上——詩與思,是抵達直觀雪原的第一行腳印。

圖片來自網絡

在梅洛龐蒂的身體主體視野之下,世界是自然環境我的一切想像和一切鮮明知覺的場。這樣的世界觀靠近一元。

而在二元論中,我的理性之思是主體,而我的「身體」只是依據理性和心靈而被理解之物,擁有固定的位置,是可被觀察和度量的。即,在主客二元世界觀裡,世界不是我掌握其構成規律的客體。

身體主體,開啟的是主客交織的知覺境域,靠近一元的維度,主客不再是分裂的對象化的關係。

身體主體,並不是要放棄頭腦與理性,或退行到與存在合一的動物狀態,而是要讓頭腦和理性回歸到應在的位置,即,讓頭腦回歸到工具理性。

你的頭腦被身心一體的身體主體之我所使用,而不是身體主體之我被頭腦所控制。

身體主體之我,對事物的感知 首先是「體悟」的——身有體會,是非對象化的,身體主體靠近一元,後現代哲學家們稱之為超理性(超越理性)。

身體主體,還意味著身體與世界的關係是一體的,身體主體之間,有主體間性。身體主體與世界的關係,不再是分裂的對象化的關係,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身體主體與天人合一的區別是,一切宗教都朝向與神合一,或天人合一。

宗教以超越身體的覺知意識,抵達一元。而在身體主體之我的狀態中,完全一元思維和完全二元對立,都不存在。人在過程中,且永遠在「之間」。

理性與科技之路是在二元的路上走得太遠,遺忘了存在。身體主體的知覺境域,是主客交織在一起的狀態。

人是一元天幕上的星光,但需要二元分離才能成其自身。所以,人總是走在尋找真理與解構真理的路上。

存在沒有確定性。但人就想要用概念和邏輯把事物確定下來,這就是持存,是這工具理性,也本真的遮蔽和存在的去遠性。

身體主體之我,以感受為自我的底色,以理性為工具。既使用概念,也還原本真體驗。

概念化定義化的思維是工具,也是遮蔽。去蔽是為了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使之不被固化的概念桎梏,這樣才能擁有全新的,鮮活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尼採說,駕馭生命中鮮活的流變,成為超人。超人就是在存在的流變中,創造的人。沒有被遮蔽的人,也是本真狀態的人。

綠!2020.4.26.

相關焦點

  • 現代理性主義
  • 傳統、理性及意識形態的多重變奏——傳統觀問題再探
    關鍵詞:傳統、理性、理性化、現代化、意識形態  說到傳統,不免要言及現代、現代化、現代性,或是相反。相對於現代這個更為鮮亮的時代主題,傳統這個或顯灰暗的字眼似乎承載和集結了更為駁雜的意味與情愫。與現代化早期相比,可以說,當今人們在對待傳統的態度上,已經日趨理性了,甚至在探索民族國家發展道路乃至擴展至全球的現代性之前景時,對於傳統還寄予了更多的期許。
  • 現代化就是理性化
    我們常常在感性、理性和修養之間徘徊著,但又常常對感性的衝動隨機感到不屑,對理性的斤斤計較有些無奈,對修養的格式化、形式化感到繁瑣,於時便在感性、理性和修養之間不斷地切換著,權衡著、混合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哪種思維成分多一些,確實說不清,但人類越進化越文明、越發展,也就是說越現代化理性的成分越多,這倒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 感受性變化的一般規律
    生活中,當我們聽到某個人聲音比較好聽時,我們會說「你的聲音真甜」;當看到別人夏天穿深顏色衣服時,我們會說:「看上去真熱」……明明是作用在我們的聽覺或者視覺,為什麼會引起我們的味覺或者皮膚覺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感覺,學習感覺的一般規律,揭開感覺的神秘面紗把!感受性變化的一般規律主要包括四個:感覺適應、感覺對比、感覺後像、感覺的補償作用和聯覺。
  • 教招備考感受性和感覺閾限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心理學感受性和感覺閾限是個小難點,對於絕對和相對的判斷容易發生混淆,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對感受性和感覺閾限的知識點進行了如下梳理。一、理論感知天氣逐漸轉熱,今天28℃走在街上,有的人穿兩件套,有的人穿衛衣,有人穿短袖,有人穿背心;不同人對於熱的耐受能力不一樣。
  • 他並沒有突破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立場
    黑格爾說:「這種知識的普遍性,一方面,既不帶有普遍常識所有的那種常見的不確定性和貧乏性,而是形成了的和完滿的知識,另一方面,又不是因天才的懶惰和自負而趨於敗壞的理性天賦所具有的那種不常見的普遍性,而是已經發展到本來形式的真理,這種真理能夠成為一切自覺的理性的財產。」
  • 談一談感受性變化的規律
    「感受性變化的規律」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屬於,經常以單選題,多選題等客觀題的方式出題,很多同學會對這幾個概念進行混淆,大家在備考的過程中需要加以注意及理解,今天我會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這一考點。我們的感受性變化規律一共有四個,分別是:1.感覺適應:由於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
  • 感受性變化規律
    1、感覺適應由於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感覺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一般情況下,持續作用的強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續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
  • 感受性變化的規律
    (1)感覺適應由於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感覺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視覺的適應:分為暗適應和明適應暗適應:從亮的環境到暗的環境,開始看不到東西,後來逐漸看到了東西,這叫暗適應。
  • 感受性及其變化規律
    感覺強度和刺激強度之間存在依存關係,心理學上用感受性和感覺閾限來說明。(一)感受性和感覺閾限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覺閾限。感受性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關係。
  • 漫步上海 | 新昌路上的老模樣、老弄堂、老學堂、老故事
    新昌路局部圖站在新昌路和北京西路的丁字路口,不明就裡的人多半會以為新昌路這就到頭了,其實如果你耐著性子向東多走十來米,就會再次尋到新昌路的蹤跡。從北京西路拐進新昌路,發現兩側依然保留了上海老城區濃濃的生活氣息。這種市井氣,東側一直延伸到青島路,西側一直延伸到山海關路。
  • 日常生活看感受性變化的規律
    日常生活看感受性變化的規律在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我們有些同學總是弄不懂感受性變化的規律到底是怎麼回事,在考試中總是會搞錯,在考試中對於這個知識點主要考材料性的單選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應該怎樣理解,怎樣做題,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現象?
  • 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流行演唱學院劉丹寧老師公開課:如何開發你的...
    近日,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流行演唱學院歐美系教師、Vocal Fusion唱法創始人劉丹寧老師,在黑匣子劇場為流行演唱學院的學子們帶來了一場以「如何開發你的嗓音」為主題的公開課。劉丹寧,中國流行聲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付林流行音樂工作室最早的三大元老之一,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歐美演唱系教師;曾任「全總文工團」歌舞團通俗男高音獨唱演員;「蒙牛酸酸乳超女訓練營」、「文化部金鐘獎4S訓練營」、 「正大國際唱片」等多家唱片公司、娛樂公司、影視公司指定聲樂指導;「新浪新秀」、「北大未名星」「水之碟」等文化公司藝人培訓專家 ;撰寫了流行聲樂教材《流行演唱分級訓練教材
  • 芒格的忠告:人生的關鍵是理性!
    我認為優秀的品性比大腦更重要,你必須嚴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緒,你需要鎮定、自律,對損失與不幸淡然處之,同樣地也不能被狂喜衝昏頭腦。」芒格認為人是品性更重要,人生的關鍵是理性,理性的內涵就是戰勝自己的非理性。但這非常難。「在與理性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未失過手。」
  • 感受性變化的規律(感覺現象)
    在感受性變化的規律這部分知識,一般都是以選擇題的形式來出現。雖然作為客觀題來出現,但是很多同學容易出現知識點的混淆,下面結合概念及具體例子和做題技巧幫助大家予以區分。一、感覺適應由於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感覺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 「我老了不靠你,自己攢錢去養老院」,先別說狠話,想去可不容易
    導語伴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急速加劇,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老人,除了每天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以外,剩下的時間,或許就是特別關心自己的養老問題,畢竟人老了以後,都希望自己能夠過上那種「老有所養」的生活。好在現在養老院養老機構的出現,讓很多老人又為之欣喜,很多老人覺得養老院環境優雅、飯菜可口、基礎設施好等,實在是養老的不二選擇,同時又避免了麻煩兒女的煩惱,於是乎現在越來越多老人都在攢錢,準備將來就去「投靠」養老院養老。
  • 自叔本華唯意志論出發,看非理性主義在現代的興起
    而在18世紀的法國哲學當中,以「感受性」作為很重要的核心範疇之一,而這一感受性是與意志直接相連的另一個重要的核心概念。法國哲學當中所具有的感受性,其意義是在感受性作為物質的屬性而存在另一方面,感受性是認識能力的前提。沒有感受性就意味著人無法產生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