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就是理性化

2021-01-14 南溪清泉

我們常常在感性、理性和修養之間徘徊著,但又常常對感性的衝動隨機感到不屑,對理性的斤斤計較有些無奈,對修養的格式化、形式化感到繁瑣,於時便在感性、理性和修養之間不斷地切換著,權衡著、混合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哪種思維成分多一些,確實說不清,但人類越進化越文明、越發展,也就是說越現代化理性的成分越多,這倒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感性認識,是對時空觀念的初步判斷,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有待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知性,是對包括質、量、偶然必然、因果等12個範疇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中間環節;理性認識,則是知性獲得的內容進行最後統一的加工處理,是感性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離不開感性認識而存在。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割裂二者就會出現偏頗,就會陷入思維誤區。而我們的個人修養,則是把理性化的東西系統化、習慣化,儲存到大腦中,以至於形成我們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

理性不能純粹,否則就是虛假的形上學。理性故然有其好處,它避免了許多衝動、武斷和任性,但強調純粹的理性,便少了許多情趣,使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冷漠、現實和勢利,使文質彬彬的外表下隱藏了更多的算計。理性,象一塊遮羞布,把人性中許多真實的東西遮擋得嚴嚴實實,使人們之間多了一些戒備和防範。這是對理性化的一種曲解。理性中有感性、有知性,不是純粹的理性,這一點很重要。

在理性思維中,也有誤區。有些人錯把平臺當本事,錯把脾氣當性格,錯把損友當知己,錯把貴人當階梯;有些人在忙碌中變成盲目茫然,「有」的愈多「是」的愈少、擁有而不被擁有;中年人收起玻璃心,收起窮大方,收起無效社交,收起完美心。諸如此類,無不是以從個別人的理性思考,與個體的差異性、感性的隨機性,有些格格不入。

在理性更加張揚的時代,但願我們人保持本真、本我、本色,讓感性的光輝照耀我們更加理性的方向,別讓冷漠冷凍了我拉滾燙的心。

相關焦點

  • 一周書單丨韋伯與馬克思:自我異化還是理性化的人?
    而晚一些的韋伯認為資本主義只是理性化這一人類必然進程中的一種特殊方式,所以他的中心議題是背後的「理性化」,「人」因此自由,因此被束縛,他對此診斷但不介入。《韋伯與馬克思》如今在數十年後有了中譯本。作者洛維特在學理上對兩位哲學社會學家的比較,以及對自黑格爾以來「人」之演變的論述,篇幅雖不算很長,內容卻猶如鴻篇巨製。
  • 財政學者劉守剛:財政制度的現代化之路
    在現實中,特別是在古代,最接近於這種權力形式的就是家長權力(家長因為對孩子的所有權而擁有統治權)。因此,中華帝國的建構與治理,無論在理念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模仿了家庭。「化家為國」和「化國為家」兩個通俗的說法,就體現了這樣的關係。
  • 現在流行感受性——後現代的去理性化
    但是西方哲學發展至後現代,愈發顯現出去理性化、去中心化以及反本質主義的特點。對理性與科學的反思,也是對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反思。胡塞爾的現象學還原,是主客懸置和向生活世界回歸。海德格爾的技術座架系統,警示人們人類理性與科技應該回歸到應在的位置。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工具理性霸權的批判,揭示了理性和邏輯的局限性。
  • 王京濤:巴黎恐襲能驚醒世人認識「現代化之厄」嗎?
    但就是在這樣的潮流中,為何會出現「恐怖主義」這樣的東西,而且在逐漸坐大呢?現代化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就是理性化,在「現代」的狀況下,人們解決衝突的思路不再是「你死我活」的傷害,而是一種基於理性之上的解決機制,往往會訴諸於法律、輿論、道德譴責等壓力,再輔助以利益分配手段,因此,不管是在社會層面,還是國際層面,往往會避免前現代的「流血」代價,而代之以和平的結局。
  • 聚焦四中全會丨從「四個現代化」到「五個現代化」
    海外媒體熱評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認為,中國的「四個現代化」走向了「五個現代化」。  這是一句大實話,也是一個客觀的評價。  歷史不會忘記,1964年12月20日到1965年1月4日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周恩來在會上向全國人民宣布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75年召開的四屆人大重申這個發展目標。
  • 林建華:中國的現代化不是西方國家人與自然對立鬥爭的現代化
    其內容主要包括:生態產品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紅線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安全要有底線約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山水林田湖草」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建設要有系統性;生態制度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文明要依賴制度建設;生態時代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建設決定文明,等等。
  •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
    該書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何傳啟研究員及其團隊完成的第19部年度報告,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何傳啟表示,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的提出和建立,標誌著現代化科學走向成熟,現代化研究從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從闡釋性描述走向規範化和標準化分析;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是現代化進程的度量衡,也是現代化領域的一種計量和標準體系。 何傳啟介紹說,《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主要包括五項內容: 一是現代化進程的度量衡研究。
  • 周恩來與四個現代化
    從四個現代化的坐標看,這些無疑都是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個具體步驟和階段。周恩來矢志不渝,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儘管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間被推遲了,但周恩來關於中國「四個現代化」的一系列思想卻並不因此失去其閃光的價值,相反,愈久彌新,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首屆世界現代化論壇暨第11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開幕式
    中國實現「復興夢」的過程,就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國現代化,需要借鑑國際經驗;中國現代化研究,需要與國際同行進行交流與合作。今天舉辦的世界現代化論壇,就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我們非常歡迎參加本次論壇的國際朋友與中國同行進行深入的現代化研究合作。我們也歡迎這次沒有能參加論壇的國際同行有機會來中國看看,隨時交流國際現代化的成果與心得。
  •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闡述世界現代化的常用標準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11月26日,《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專家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何傳啟重點介紹了世界現代化研究的常用標準。 何傳啟介紹,現代化既是一種人類行為,也是一種發展目標。在現代社會,人類行為有準則,發展水平有標杆。
  • 你是如何看待農業現代化的?
    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是經濟發展核心,也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重要抓手。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和農村民生質量持續改善等諸多表現,使農業進入現代化快車道,國內農產品質量、加工水平和生產效率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實現重要突破,引領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引領著現代農業在世界上佔據重要地位。只有農業的現代化才能真正改善農村居民、工人、農民和集體經濟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生產能力和經濟能力。
  •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
    9月23日,周恩來在這次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從「擺脫落後和貧困」必須具備的條件出發,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1975年1月,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了分兩步走、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
  • 從治國實踐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
    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列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標誌著我國「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正式被納入黨的治國理政布局。隨著黨治國理政實踐的不斷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日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集中體現,並且越來越展現出諸多不同於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徵。
  • 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演進歷程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標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都極為重視現代化建設,從「四個現代化」到「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演進。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 「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
    因此提出:「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改變國家的這種經濟狀況,在經濟上由落後的貧窮的農業國家,變為富強的社會主義的工業國家。這就需要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使我國有強大的重工業可以自己製造各種必要的工業裝備,使現代化化工業成為我國唯一的工業。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就可以促進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就可以建立和鞏固現代化的國防。」
  • 現代化在統籌協調中邁進
    原標題:現代化在統籌協調中邁進 選擇什麼發展道路,確立什麼戰略路徑,是關係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新中國70年的歷程歸結到一點,就是探索出一條能夠通向民族復興彼岸的道路,並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戰略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