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感性、理性和修養之間徘徊著,但又常常對感性的衝動隨機感到不屑,對理性的斤斤計較有些無奈,對修養的格式化、形式化感到繁瑣,於時便在感性、理性和修養之間不斷地切換著,權衡著、混合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哪種思維成分多一些,確實說不清,但人類越進化越文明、越發展,也就是說越現代化理性的成分越多,這倒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感性認識,是對時空觀念的初步判斷,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有待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知性,是對包括質、量、偶然必然、因果等12個範疇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中間環節;理性認識,則是知性獲得的內容進行最後統一的加工處理,是感性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離不開感性認識而存在。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割裂二者就會出現偏頗,就會陷入思維誤區。而我們的個人修養,則是把理性化的東西系統化、習慣化,儲存到大腦中,以至於形成我們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
理性不能純粹,否則就是虛假的形上學。理性故然有其好處,它避免了許多衝動、武斷和任性,但強調純粹的理性,便少了許多情趣,使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冷漠、現實和勢利,使文質彬彬的外表下隱藏了更多的算計。理性,象一塊遮羞布,把人性中許多真實的東西遮擋得嚴嚴實實,使人們之間多了一些戒備和防範。這是對理性化的一種曲解。理性中有感性、有知性,不是純粹的理性,這一點很重要。
在理性思維中,也有誤區。有些人錯把平臺當本事,錯把脾氣當性格,錯把損友當知己,錯把貴人當階梯;有些人在忙碌中變成盲目茫然,「有」的愈多「是」的愈少、擁有而不被擁有;中年人收起玻璃心,收起窮大方,收起無效社交,收起完美心。諸如此類,無不是以從個別人的理性思考,與個體的差異性、感性的隨機性,有些格格不入。
在理性更加張揚的時代,但願我們人保持本真、本我、本色,讓感性的光輝照耀我們更加理性的方向,別讓冷漠冷凍了我拉滾燙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