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60年發展之路》系列專稿之十
陳 述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化國家作為自己革命的目標,號召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工業、農業的現代化而奮鬥。
民主革命時期提出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化近代化而鬥爭
早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戰略家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這篇大會政治報告中提出:「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 「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他還指出:「在新民主主義政治條件獲得之後,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採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如無鞏固的經濟做它的基礎,如無進步的比較現時發達得多的農業,如無大規模的在全國經濟比重上佔極大優勢的工業以及與此相應的交通、貿易、金融等事業做它的基礎,是不能鞏固的。」在這裡毛澤東明確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鬥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化近代化而鬥爭。」(《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80—1081頁。)在這篇報告的最後部分,毛澤東深刻指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做中國人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和農業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98頁。)當時,雖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但是毛澤東已經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新中國成立後,要實現兩個現代化,即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這可以說是對實現現代化的最初設想。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在革命勝利後,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思想。在社會急劇變動的時刻,毛澤東為建設一個怎樣的新中國又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再次提出「建立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富強的新中國」的號召。在提出建立現代化工業和近代農業的基礎上,他又提出了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的思想。
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實現工業、農業、國防、交通運輸的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後,儘管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了黨的主要任務是恢復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但是毛澤東仍然對建立新中國的目標進行了思考,並在中共七大提出的建設一個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的富強的新中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建立強大國防的內容。這使四個現代化的思想又進一步。
1953年,毛澤東和黨中央公布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在毛澤東親自修改和審定的《關於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比較深入地分析了中國的現狀,指出:「我國在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上還是落後的,貧窮的農業國,還是不能自己製造汽車、拖拉機、飛機,不能自己製造重型的和精密的機器,沒有現代國防工業的國家。」因此提出:「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改變國家的這種經濟狀況,在經濟上由落後的貧窮的農業國家,變為富強的社會主義的工業國家。這就需要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使我國有強大的重工業可以自己製造各種必要的工業裝備,使現代化化工業成為我國唯一的工業。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就可以促進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就可以建立和鞏固現代化的國防。」在這個提綱中,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已經提出了要建立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國防和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等目標。
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解放我國的生產力,使我國國民經濟能夠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得到有計劃的迅速的發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並且鞏固我們國家的獨立和安全。」
以上說明,第一,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已經把實現現代化作為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基本任務。第二,實現工業現代化是其他現代化的基礎。第三,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的是在保證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第四,這時的四個現代化的提法與後來的提法有區別。
從「三個現代化」到「四個現代化」
1956年,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救濟制度,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創造了條件。在艱辛探索中國自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從提出實現「三個現代化」到提出「四個現代化」。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發表講話,這篇講話就是著名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後來經修改在《人民日報》上公開發表。在這篇講話中,毛澤東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第760頁。)這是較早地把「現代科學文化」列入現代化的目標之中。在隨後不久,毛澤東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表明毛澤東正式提出了實現「三個現代化」的目標。
1958年,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為了糾正這些錯誤,毛澤東號召全黨認真學習和總結經驗、他自己身體力行,在1959年底至1960年春,他帶領部分理論家和工作人員到杭州,集體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在工作人員整理的《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記錄的論點彙編》的第七部分中,毛澤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完整地表述「四個現代化」的思想。
周恩來非常重視毛澤東等人集體讀書的情況。他曾指示參加過毛澤東主持的學習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理論家,到國務院傳達毛澤東關於學習的談話和批註。1963年1月,周恩來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建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周恩來選集》(下冊),第412頁。)這裡將四個現代化的思想表述得更加明確和完整。
在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候,第三屆全國人大於1964年12月召開,周恩來代表國務院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來說,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他接著又提出了經濟發展的兩步設想:「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文化大革命」後期的1974年,毛澤東注意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問題,提出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在籌備四屆人大的過程中,毛澤東委託鄧小平負責起草《政府工作報告》。在這個5000字的報告中,周恩來代表國務院再次向世界宣布:「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曾經提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當周恩來以頑強的毅力再次把這一宏偉目標向全體參加四屆人大的代表宣布的時候,絕大多數代表含著熱淚,報以長時間雷鳴般的掌聲。隨後不到一年,周恩來去世,不久毛澤東也離開了人世,「實現四個現代化」也就成了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的遺願。
四屆人大以後,「實現四個現代化」又成了「文化大革命」後期黨內健康力量和廣大人民群眾同「四人幫」及其同夥鬥爭的焦點。粉碎「四人幫」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勝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繼續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鬥,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完)
要聞連結:
《新中國60年發展之路》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開闢歷史新紀元
《新中國60年發展之路》之二:全面實行新民主主義建國綱領
《新中國60年發展之路》之三:新中國建立初期鞏固政權的鬥爭
《新中國60年發展之路》之四:穩定物價統一財經 奇蹟般地恢復國民經濟
《新中國60年發展之路》之五:中國共產黨「以民生為本」 新中國政通人和
《新中國60年發展之路》之六:新中國初期外交:三大方針、五項原則與四件大事
《新中國60年發展之路》之七: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新中國60年發展之路》之八: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新中國60年發展之路》之九:盲目「大躍進」的錯誤及對錯誤的糾正
相關專題:共和國腳步——1949年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