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美國國家安全中心(CNAS)發布了《應對中國崛起的跨大西洋路線圖》,提出對華政策不僅應遵循六項原則,而且要在技術、投資、貿易和國家治理等多個領域聯合跨大西洋夥伴展開與中國的競爭。 CNAS是美國國家安全政策核心智庫,是美國政府對外政策的主要參考來源之一。新美國安全中心在入選「美國頂級智庫」的97家美國智庫中排名第12。其創辦人之一的Kurt M. Campbell曾在柯林頓執政時擔任助理國防部長,在歐巴馬政府擔任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美國助理國務卿。
制定跨大西洋對華政策應考慮的六大原則
報告認為,在制定跨大西洋對華政策時,政策制定者應考慮以下六條原則:
行動的緊迫性。中國已在AI、5G等領域居全球領先地位,量子計算和基因組學領域中國也具有競爭力。美歐應迅速做出反應。
美歐共同採取協調政策。美歐應建立一個龐大而有凝聚力的聯盟。
增強各自競爭力。美國和歐洲必須確保各自在技術、清潔能源和人工智慧等關鍵領域保持優勢。而加強跨大西洋合作是保持其優勢的關鍵因素。美歐應更有效地共享風險評估和情報,總結最佳做法等。
美國應在各個層面加大與歐洲的接觸。美國應該在所有層面上與歐洲接觸,不僅包括歐盟委員會的對話層面上,而且包括加大與各成員國的接觸。最好通過投資審查和出口管制等措施採取一致行動,尤其在5G、AI等關鍵基礎設施投資領域要加強與歐盟的協調,共同應對中國競爭。
尋求跨大西洋合作夥伴。美國應通過擴大合作夥伴國家範圍,尋求建立更大的同盟和價值認同的利益夥伴。
與中國在符合規範和標準的前提下接觸。盟友間的跨大西洋合作並不意味著歐洲或美國應該放棄與中國的所有接觸,在氣候變化、反海盜的海上安全、軍備控制等方面應與中國進行接觸。但同時要確保接觸符合現有的規範和標準。
在確立了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以後,該報告提出了,美國和跨大西洋夥伴應該在技術、投資、貿易和治理四大方面進行合作,並且詳細給出了每個方面的行動路線圖。
01
技術合作
報告認為,中國在5G、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領域已由過去的追隨者轉變為現在的全球領導者。為了減少對進口技術的依賴,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幅增加研發投入、併購海外公司和技術、引進人才等……
目前,美國和歐盟已經通過投資限制和出口管制,限制了關鍵技術流向中國。同時,他們還在尋求制定共同的政策、技術規範和標準,以防止其新興技術流入中國。報告認為,歐美在應對技術方面的合作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通過建立多邊出口管制、制裁和加強商業情報共享,保持美國和歐洲的技術領先。
二是,通過協調發展戰略產業和國防創新、聯合研發、培養技術人員等,加強創新能力。在電信、先進設備、生物製藥、半導體、計算和軟體等成熟的合作領域建立一個美、歐、日合作的技術聯盟;優先共同開發支撐軍事能力的未來技術,比如量子計算、人工智慧和6G。同時協調人工智慧及其法規的發展等。
三是,在5G方面建立聯合評估、研發、購買和替代機制。報告建議,建立一個由多邊聯盟開發的5G風險評估機制,並且美國、芬蘭、瑞典、日本和韓國應該聯合研發和部署5G網絡解決方案,建立一個聯合基金,為數字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四是,制定數據隱私和戰略技術規範和標準。在如國際電信聯盟(ITU)、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等領域加強美歐的合作,確保數據技術規範和標準被廣泛採用。
02
投資合作
報告認為,歐美的經濟、供應鏈等對中國存在過度依賴,因此存在較大風險,需要美歐分別或聯合採取措施:
一是,通過聯合磋商、建立投資基金和打造跨大西洋公共外交活動。
二是,利用FIRRMA篩選機制、FATF和反壟斷政策推動建立更有效的國家篩選機制。
三是,協調美歐投資決策機制、加強信息共享,限制對港口等重要基礎設施的投資、收購等。四是,聯合對研發活動進行嚴格監控。
03
貿易
報告認為,美歐在貿易方面需要進行更密切的合作,以應對包括補貼、稅收減免、低成本貸款、貿易和投資壁壘等不正當競爭。
一是,修復美歐經濟關係,重建信任。美國與歐盟重啟跨大西洋貿易談判,儘量達成貨物或服務貿易協定或雙邊投資協定;美歐現存的232條款措施、空客-波音爭端、數字稅收和氣候變化等問題應得到解決;美歐需要與盟國一起,維護供應鏈安全,包括使工廠、開發和產品設計等供應鏈環節多樣化並回歸到盟國範圍內。
二是,利用WTO、工業標準制定等機構約束中國。
三是,通過訴訟、經驗分享、多邊出口管制等手段,確保美國和歐盟的技術優勢。
04
全球治理和控制國際組織
歐美需要建立一種統一的、積極主動的戰略,更積極地推動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體系。
一是,致力於國際機構的控制,爭取控制機構的制定議程。美國應該回到參與和領導其具有戰略利益的多邊組織上來,包括重新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改革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建立網絡、空間和其他新興技術的規範和標準等。
二是,提高在聯合國系統的能力。
三是,大西洋兩岸國家採取全政府措施,加強對話和信息共享;針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更積極主動的公共外交。
來源:機工情報 作者:機工智庫研究員/周青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