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發表演講。記者郭良朔 攝
武漢晚報10月11日訊(記者陳誠)「武漢發展人工智慧產業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表示,武漢未來在人工智慧創新發展上將獲得先機。
高瞻戰略眼光帶來產業發展契機
丁烈雲介紹, 今年4月底,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候,美國的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幾位議員認為美國在過去的七十年,在科技方面是絕對領先的地位,是遙遙領先的地位,但是今天這個地位正在削弱。「所以美國人說,一定要加大投入,五年內投入1000億美金髮展高科技,一共有十個領域的高科技,排在第一的就是人工智慧。」
「今天啟動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展示了武漢的戰略眼光。」丁烈雲非常感慨。他說,習總書記非常重視人工智慧,科技部對武漢給予了大力支持,武漢發展人工智慧產業,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高瞻的戰略眼光。
丁烈雲表示,武漢不僅科研實力雄厚,在相關領域已經開始發力,還會有新的發展機會。疫情防控以後,武漢人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這就是智能健康產品的發展空間。他舉例,很多老人在家裡面獨居,你怎麼知道他的健康狀態?通過可穿戴的設備,甚至是智能馬桶,來感知老人的狀態、運行軌跡。「我們正在開發一個產品,能夠感知老人摔倒了,然後通知他的家人。」
丁烈雲說:「關於智能健康產品還有很多,我們正在開發,因為老年人除了生理健康還有心理健康,開發相關產品然後來進行服務,武漢還有很多產業發展的契機。」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成為可能
智能技術給我們建築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作為武漢工程建設領域的頂級專家,丁烈雲分享了人工智慧在建築業的應用場景。
丁烈雲說,人們覺得建築業應該是一個落後的產業,但現在不一樣了。
「今後的建築產品,它不是畫出來的,它是算出來的。」丁烈雲舉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築,有著大量的曲面和曲線,根本沒有辦法用人去畫,只能用計算機去生成。特別是中間有巨大的玻璃屋頂,如果太陽光直射下來,它可能消耗大量的能源,怎麼辦?通過人工智慧,通過算法,把網格進行了分格,使得太陽直射的光線最少,讓泛光進入航站樓,使機場變成一種節能的建築。
「在設計有了變化以後,生產方式也會產生變化,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將成為可能。」丁烈雲說,就是把建築分成一些構件,把它分成部件,在工廠裡進行生產,通過智能物流運到現場進行裝配。現在有了人工智慧技術,我們建築的工廠也像製造業工廠一樣可以變成無人工廠。
在丁烈雲看來,建築產品也會發生變化,今後的建築產品不是一個裸產品,它應該是一個智能終端,是一個智能空間。「就像我們的手機一樣,它也具有智能。它可能是一個智能綠色空間,也可能是一個建築智能健康空間,也可能是一個交往空間,也可能是一個智能的學習空間。」
「目前,我們就無人土方工程有個運用,它比無人駕駛要複雜得多,我們爭取在這個月底下個月初在武漢市政試運行。」丁烈雲說,武漢作為設計之都,在工程建設領域有著強大的實力,可以走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前列。
【編輯:餘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