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發展人工智慧,武漢具有廣闊國際視野

2020-10-12 武漢晚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發表演講。記者郭良朔 攝


武漢晚報10月11日訊(記者陳誠)「武漢發展人工智慧產業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表示,武漢未來在人工智慧創新發展上將獲得先機。

高瞻戰略眼光帶來產業發展契機

丁烈雲介紹, 今年4月底,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候,美國的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幾位議員認為美國在過去的七十年,在科技方面是絕對領先的地位,是遙遙領先的地位,但是今天這個地位正在削弱。「所以美國人說,一定要加大投入,五年內投入1000億美金髮展高科技,一共有十個領域的高科技,排在第一的就是人工智慧。」

「今天啟動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展示了武漢的戰略眼光。」丁烈雲非常感慨。他說,習總書記非常重視人工智慧,科技部對武漢給予了大力支持,武漢發展人工智慧產業,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高瞻的戰略眼光。

丁烈雲表示,武漢不僅科研實力雄厚,在相關領域已經開始發力,還會有新的發展機會。疫情防控以後,武漢人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這就是智能健康產品的發展空間。他舉例,很多老人在家裡面獨居,你怎麼知道他的健康狀態?通過可穿戴的設備,甚至是智能馬桶,來感知老人的狀態、運行軌跡。「我們正在開發一個產品,能夠感知老人摔倒了,然後通知他的家人。」

丁烈雲說:「關於智能健康產品還有很多,我們正在開發,因為老年人除了生理健康還有心理健康,開發相關產品然後來進行服務,武漢還有很多產業發展的契機。」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成為可能

智能技術給我們建築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作為武漢工程建設領域的頂級專家,丁烈雲分享了人工智慧在建築業的應用場景。

丁烈雲說,人們覺得建築業應該是一個落後的產業,但現在不一樣了。

「今後的建築產品,它不是畫出來的,它是算出來的。」丁烈雲舉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築,有著大量的曲面和曲線,根本沒有辦法用人去畫,只能用計算機去生成。特別是中間有巨大的玻璃屋頂,如果太陽光直射下來,它可能消耗大量的能源,怎麼辦?通過人工智慧,通過算法,把網格進行了分格,使得太陽直射的光線最少,讓泛光進入航站樓,使機場變成一種節能的建築。

「在設計有了變化以後,生產方式也會產生變化,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將成為可能。」丁烈雲說,就是把建築分成一些構件,把它分成部件,在工廠裡進行生產,通過智能物流運到現場進行裝配。現在有了人工智慧技術,我們建築的工廠也像製造業工廠一樣可以變成無人工廠。

在丁烈雲看來,建築產品也會發生變化,今後的建築產品不是一個裸產品,它應該是一個智能終端,是一個智能空間。「就像我們的手機一樣,它也具有智能。它可能是一個智能綠色空間,也可能是一個建築智能健康空間,也可能是一個交往空間,也可能是一個智能的學習空間。」

「目前,我們就無人土方工程有個運用,它比無人駕駛要複雜得多,我們爭取在這個月底下個月初在武漢市政試運行。」丁烈雲說,武漢作為設計之都,在工程建設領域有著強大的實力,可以走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前列。

【編輯:餘麗娜】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談武漢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人工智慧現在有...
    人物簡介 丁烈雲,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與建築工程管理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數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論與技術研究。
  •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云:武漢發展人工智慧優勢得天獨厚
    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5日訊(記者陳誠 通訊員科宣)「武漢優勢得天獨厚,未來加強營商和創新創業環境的建設,或將再次抓住發展的難得機遇。」9月5日,剛剛參加完一場學術會議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雲還來不及休息,欣然接受了長江日報-長江網的專訪。對於武漢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他充滿了信心。
  •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云:智能建造為武漢提供巨大機遇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雲在論壇上演講。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雲在2020年數字經濟高峰論壇上表示,我國是建造大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驅動輪:大製造、大建造。國家關於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確定了「中國建造」的戰略地位,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世界領先。
  • 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即將啟幕
    11月26日,由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城市建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以下簡稱雙智論壇),將於武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屆活動以「人工智慧、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為主題,邀請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元元出席活動,同時智能計算機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國爆破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先啟,阿里雲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數字建造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等四位院士專家,也將圍繞人工智慧、城市大腦、城市更新、智能建築等多個主題進行分享與解讀,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多位高校學科帶頭人
  • 數字賦能城市智慧發展,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昨日召開
    楚天都市報11月27日訊(記者李月媛 通訊員韓爽)11月26日,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以下簡稱雙智論壇),於武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李元元、高文、謝先啟、王堅、丁烈雲等眾多院士專家齊聚武漢共繪數字城市發展藍圖。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人工智慧要「勇探無人區」
    7月11日下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全球人工智慧的傳承與發展」論壇作為大會特色活動,匯聚了4位中外院士、23位AI學術界和產業界資深學者和青年科學家「雲端」連線,共話全球人工智慧的人才傳承、產研趨勢和可持續發展。
  •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
    原標題:深切悼念丨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和教育家寧津生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 最小年齡47歲(名單)
    另據中國工程院官網 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工作於1月正式啟動,通過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提名和院士提名兩條途徑,共提名了521名有效候選人。6月8-13日,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會議,從521位有效候選人中產生了203位進入第二輪評審。第一輪評審會議結束後,我院委託進入第二輪評審候選人的主管部門組織對其材料進行了公示,併集中受理和認真處理了對候選人的投訴。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翻譯等工作或被人工智慧所代替
    中新社成都5月12日電(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機器人一定會讓人類自身更智能」,當被問及人工智慧是否會成為人類的威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認為,在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時代,「毋庸置疑人類始終是領舞者」。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離不開國際合作
    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阿克塞爾?庫恩教授在中國·山東(青島)海歸創新創業峰會上進行線上主旨演講。 胡耀傑 攝 中新網青島8月7日電 (記者 楊兵 胡耀傑)「在德國,我們將工業網際網路這一重要的未來課題納入『工業4.0』範疇。目前,德中兩國間有多個非常有意義的合作項目,要實現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目標,就必須開展國際合作。」
  • 特邀報告丨國務院參事、CAAI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
    10月16日,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主辦,重慶郵電大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大數據智能化發展暨人工智慧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之信息科技前沿論壇」在重慶郵電大學成功召開。國務院參事、CAAI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戴瓊海教授作題為「從失敗做起」大會特邀報告。報告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長江學者、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王國胤教授主持。
  •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人工智慧機器人應建立「免疫系統」
    12月4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2020首屆中國人工智慧與安全學術會議上了解到,本次大會邀請了眾多人工智慧、網絡安全等領域專家、從業者,圍繞國家政策、人工智慧與安全、大安全時代等主題展開討論。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作了題為《用主動免疫可信計算築牢人工智慧安全防線》的院士特邀報告。他闡釋了當下計算機病毒查殺方面存在的漏洞,並提出一套全新的「免疫式」防護系統。沈昌祥表示,網絡空間目前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大主權領域空間。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人工智慧技術在五大方向上已初露端倪
    中國網財經9月15日訊(記者 杜丁)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大會日前在京舉辦,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通過視頻方式發表了關於「人工智慧2.0」的大會報告。潘雲鶴院士在報告中指出,人工智慧從1.0走向2.0時代出現了新的發展動向。人工智慧技術在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人機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系統五大方向上已初露端倪,隨著未來相關技術應用的加速擴張,將在智慧醫療等相關領域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人工智慧技術在五大方向上已初露端倪
    中國網財經9月15日訊(記者 杜丁)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大會日前在京舉辦,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通過視頻方式發表了關於「人工智慧2.0」的大會報告。潘雲鶴院士在報告中指出,人工智慧從1.0走向2.0時代出現了新的發展動向。
  •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
    ,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  ——我們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強調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將出席2020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大會
    屆時,國內外科研專家、政府高層、業內領軍企業高管等行業領袖將齊聚一堂,深度交流數字經濟產業各大重要領域話題,分享數字經濟下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產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國內知名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已確認將會出席本次大會,為現場嘉賓、觀眾帶來主題為《數字經濟與轉型升級: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的演講。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獲獎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病逝,今年已有10位院士逝世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6日訊 日前,武漢大學官網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