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人工智慧技術在五大方向上已初露端倪

2020-12-05 中國網財經

中國網財經9月15日訊(記者 杜丁)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大會日前在京舉辦,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通過視頻方式發表了關於「人工智慧2.0」的大會報告。

潘雲鶴院士在報告中指出,人工智慧從1.0走向2.0時代出現了新的發展動向。人工智慧技術在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人機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系統五大方向上已初露端倪,隨著未來相關技術應用的加速擴張,將在智慧醫療等相關領域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據介紹,醫學裝備人工智慧是人工智慧領域中的重要應用,對於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具有廣闊的前景,特別是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已經初步嶄露頭角,多家企業推出的新冠肺炎智能輔助診斷系統、病情評估系統、疾病預測系統,以及自動化機器人等產品在湖北等地的疫情救治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聯盟理事長趙自林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聯盟利用平臺優勢,撰寫了關於利用人工智慧產品開展新冠肺炎病毒篩查和輔助診斷的研究報告,及時召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抗擊疫情線上系列研討會」,積極推廣先進經驗;同時,作為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創新揭榜任務推薦單位,最終推薦4家企業入圍,還協助工信部開展了精準賦能中小企業對接活動。聯盟分兩次徵集並製作了醫學裝備人工智慧產品目錄,目前已有113家企業的332個產品經評估後入

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巡視員齊貴新指出,醫學裝備人工智慧技術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認真總結。他建議,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聯盟在下一步工作中,繼續做好智庫服務,進一步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加強對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經驗的宣傳推廣。

工業與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朱秀梅指出,加快人工智慧技術在醫學裝備領域的落地應用,不僅是促進人工智慧醫學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發揮我國應用市場規模巨大的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培育人工智慧產品和服務。

國務院參事、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在關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大會現場報告中指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發展經歷了平行相關的複雜發展過程,醫學裝備的進步發展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未來還將繼續為人類對疾病的進一步認識作出重要貢獻。

據悉,與本屆中國醫學裝備大會同時舉辦的2020醫學裝備雲會展,已於9月10日起正式上線運行。在持續半年展期內,將有包括多款醫學裝備人工智慧新品在內的,萬餘款醫學裝備通過「雲展廳」進行在線展示。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人工智慧技術在五大方向上已初露端倪
    中國網財經9月15日訊(記者 杜丁)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大會日前在京舉辦,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慧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通過視頻方式發表了關於「人工智慧2.0」的大會報告。潘雲鶴院士在報告中指出,人工智慧從1.0走向2.0時代出現了新的發展動向。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人工智慧要「勇探無人區」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髮表了題為《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挑戰和機遇》的主旨演講。他認為,中國人工智慧已經進入圖像識別、聲音識別、語言翻譯、智能自主系統等全球最廣泛的領域,未來更要「勇探無人區」。「我們現在應該一隻眼睛看著國際的學科前沿,另一隻眼睛看著我們國家迫切需要的實用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從應用推向模型,模型推向理論,這就是無人區,是真正大有可為的地方。」
  • 潘雲鶴院士:疫情過後世界不會再回到原來的樣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雲鶴如是說。在其看來,疫情過後,「世界不會再回到原來的那個樣子」。這種轉變我認為很快也會在中國發生。」潘雲鶴院士認為。世界環境發生變化之時,人們對人工智慧的需求也在改變。對此,潘雲鶴院士表示,「我們在要求城市系統、醫療系統、工業系統如何智能化運行的時候,希望不只是讓計算機變得像人那樣聰明,而是希望讓一個複雜的大系統如何運行得更加聰明。」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無人機技術將成智能社會創新風向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大響等無人機行業專家,以及無人機企業代表出席論壇,探討無人機與人工智慧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和應用。無人機將像手機一樣隨身攜帶本次論壇上,劉大響院士就無人機起飛、回收、航時、隱身等關鍵技術,以及無人機精準化、制空技術、協作協同、微型化、智能化技術發展趨勢進行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 院士潘雲鶴:疫情過後世界不會再回到原來的樣子
    潘雲鶴接受採訪。 李典 攝潘雲鶴接受採訪。2020世界數字經濟大會暨第十屆智慧城市與智能經濟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雲鶴如是說。在其看來,疫情過後,「世界不會再回到原來的那個樣子」。
  • 潘雲鶴:人工智慧未來5年的最大挑戰是基礎理論突破
    新華社客戶端浙江頻道7月4日電(記者 朱涵)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潘雲鶴教授領銜的團隊日前在《自然》子刊《機器智能》刊發題為《中國邁向新一代人工智慧》文章,全景掃描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2015—2030)形成過程和發展現狀,指出大力培養人工智慧本土一流人才、加強學科交叉下人工智慧理論突破、規範人工智慧倫理以及構建人工智慧發展生態是今後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挑戰
  • 潘雲鶴:視覺知識是人工智慧有待探索的富饒「無人區」
    2020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大會此間在浙江杭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在會上稱,視覺知識和多重知識表達研究是發展新的視覺智能的關鍵,也是促進人工智慧2.0取得重要突破的關鍵理論與技術。2015年,中國工程院專門設立「中國人工智慧2.0發展戰略研究」重大諮詢項目,其發展規劃主要包括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人機混合增強智能和自主智能系統等五方面內容。
  • 浙江大學何志均教授因病去世 他開創了中國人工智慧研究
    董旭明 攝  浙江在線6月3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張冰清)6月2日上午6時55分,著名計算機科學家、中國人工智慧研究開拓者、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始人何志均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逝世,享年93歲。
  • ———中國工程院院士獻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
    搶佔能源新技術戰略制高點應該在三個層次上下功夫:一是基礎性研究,包括新材料、新工藝、新概念等的創新;二是新技術的創新,以解決目前發展的技術瓶頸;三是對智能電網等重大工程項目和戰略性產業的支持。  今年新當選工程院院士王安認為,如今我國遇到了能源問題的剛性約束和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且這種矛盾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以智能設計引領智能製造
    以智能設計引領智能製造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 東南網10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何祖謀)「製造業企業要從技術層面實現轉型升級,光靠政策和措施是不夠的。
  •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人工智慧機器人應建立「免疫系統」
    12月4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2020首屆中國人工智慧與安全學術會議上了解到,本次大會邀請了眾多人工智慧、網絡安全等領域專家、從業者,圍繞國家政策、人工智慧與安全、大安全時代等主題展開討論。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作了題為《用主動免疫可信計算築牢人工智慧安全防線》的院士特邀報告。他闡釋了當下計算機病毒查殺方面存在的漏洞,並提出一套全新的「免疫式」防護系統。沈昌祥表示,網絡空間目前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大主權領域空間。
  • 智能經濟 大步走來 一張網狀圖打開一個論壇的話題
    原標題:智能經濟 大步走來 「美國的數字經濟總量是中國的3倍,差距在哪?」10月21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潘雲鶴在人工智慧論壇現場展示了一張網狀圖,這張圖反映了G20成員國的數字經濟行業滲透情況:中國數字經濟的工業滲透率僅17%,遠低於韓國、德國、美國等國家。
  • 中國工程院院士尹浩:構建智能終端產業可持續發展生態,願景美好但...
    集微網消息,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終端產業發展大會今天在四川宜賓隆重舉行。這是中國通信協會、信通院、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房地產協會、中國兼建築業協會、印度通信與電子協會等五大協會首次聯手,以「融合時代、跨界創新」為主題,全面展示智能終端行業生態圖景。
  • 院士峰會|聽聽院士怎麼看「AI+醫療健康」前景
    人工智慧和醫療健康,兩個看似遙遠的領域,在11月2日的東莞松山湖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中緊密結合在一起。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AI+醫療健康」的探討既應景又前沿。現場,院士專家和政府相關部門齊聚一堂,探討「AI+醫療健康」的前景、應用,為加強人工智慧應用於不同醫療場景出謀劃策。
  • 院士熱議人工智慧醫療發展現狀:AI醫療初露鋒芒,也存在發展短板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委員會組長潘雲鶴表示,在大數據智能影像識別系統逐漸成熟時,臨床已成功把大數據智能閱片的技術嫁接到醫療設備,實現了邊檢查,邊讀圖分析。以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人機融合增強智能的醫學裝備與跨媒體智能的醫療產品在市面上逐漸流行。
  • 中國工程院院士:未來15年是新一輪工業革命技術發展關鍵期
    中新社武漢11月20日電 (記者 劉育英)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20日在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上表示,今後15年是5G+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等新一輪工業革命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製造工業完全可以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期間,中國團隊將首次發布中國AI全景論文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今年大會期間,中國團隊將首次在《自然》子刊上發布《新一代中國人工智慧》(簡稱「AI in China」)的論文。這篇論文由AI青年科學家聯盟·梧桐匯牽頭,聯盟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作為通訊作者,12名來自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科學與技術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帶頭學者和氪信科技、字節跳動、Momenta、美團點評等各領域領軍AI企業創始人和AI研發負責人共同撰寫,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發布。
  • 汽車人再次上榜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
    國家對低碳化與新能源汽車的重視,讓我國這樣的汽車使用大國對新能源技術的使用和改進迫在眉睫。 在汽車行業深化改革的現階段,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都嶄露頭角,並有望實現換道超車。技術和創新方面的突飛猛進,讓我國汽車行業的科研和技術成果漸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因此近年來兩院院士評選中,汽車行業的院士增加,也是可以預見到的。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電影《三體》首曝先導海報 紅岸基地初露端倪
    電影《三體》首曝先導海報 紅岸基地初露端倪 於此同時,片方遊族影業也首次曝光了影片的先導海報,紅岸基地初露端倪。《三體》提名星雲獎 中國科幻邁上歷史新高度    星雲獎堪稱世界科幻文學界的「奧斯卡」,是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所設立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