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熱議人工智慧醫療發展現狀:AI醫療初露鋒芒,也存在發展短板

2020-11-03 二三裡資訊清遠

11月2日,在「AI+醫療健康領袖峰會」上,AI醫療的中國道路成為了大咖關注的話題。儘管人工智慧正在成為臨床醫生的幫手,但依舊缺乏標準手段判斷人工智慧醫療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分析算法背後隱藏的風險,讓人工智慧更安全地投入臨床使用,這也許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不少人好奇,人工智慧醫療究竟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委員會組長潘雲鶴表示,在大數據智能影像識別系統逐漸成熟時,臨床已成功把大數據智能閱片的技術嫁接到醫療設備,實現了邊檢查,邊讀圖分析。

以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人機融合增強智能的醫學裝備與跨媒體智能的醫療產品在市面上逐漸流行。潘雲鶴用盲人眼鏡解釋何為跨媒體智能醫療產品:「盲人有聽力上的優勢,可通過這一款眼鏡記錄看到的東西,再把它變成聲音,這樣盲人就可以聽到他們眼中的世界。」

更讓潘雲鶴感到意義重大的是,以遠程醫療為代表的醫療健康系統正在形成,它能解決基層地區看病難的頑疾,能更好實現分級診療,推動醫療改革。

人工智慧與中醫藥也能擦出火花。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介紹了基於人工智慧的眼象輔助疾病診斷系統,通過自動拍照、眼象特徵提取等步驟,能建立相關分類模型,最終實現疾病輔助診斷和健康狀態評估。

人工智慧發展有哪些難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鈸表示人工智慧重塑了醫療系統,但在應用上還存在不安全、不可信、不可靠和不可擴展等風險。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王迎軍關注AI和醫療器械兩個學科交叉領域的深度融合發展。醫療器械創新產品的監管是一大現實問題。王迎軍表示,有些創新的產品沒有標準,用什麼樣的工具和方法來檢測它、判斷它是可靠的、安全的,這本身是非常難的課題,AI本身有些東西難以判斷,比如不透明的算法。

臨床專家更關注的是數據的標準化與有效性。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餘學清表示,儘管市場將焦點放在提升臨床診斷與效率,但臨床專家更需要的是完整準確、定時更新的醫療數據,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造福病人。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徐瑞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建立了人工智慧實驗室,成功研發上消化道腫瘤內鏡AI輔助診斷系統,幫助基層醫院內鏡醫師提高診斷準確率。目前,他的團隊建立了中國結直腸癌的大資料庫,但想要實現新的突破,可能需要一定時間。因為在收集數據過程中,需要每個醫療機構使用同一種數據標準,才能實現數據高有效性與標準化。

如今,醫療智能化已經逐漸形成一種新的醫療模式。潘雲鶴說,醫療模式首先是從智能設備開始的,連接醫療服務,共建雲平臺。這個雲平臺把大醫院、中小醫院、病人和居家使用者串聯,實現智能設備共享與醫療數據的儲備。然而,雲平臺的能量不止於此。它是一本不斷發展的教科書,能承擔科研教學的功能。他期望有一天,雲平臺上能有藥店、急救車,這樣就能形成以知識為中心的醫療系統。

南方日報記者 黃錦輝 發自東莞

來源:南方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生物醫藥:我國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人工智慧|醫藥|醫療|...
    為了解國內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現狀與趨勢,探討人工智慧影響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未來前景,本書從醫療人工智慧政策制度、臨床應用、科研投入與人才培養、社會認知和倫理等方面進行專項研究,旨在了解各國醫療人工智慧政策的發布趨勢,把握我國在醫療人工智慧領域的科研投入現狀及科技產出能力,明晰當前醫療人工智慧領域的學科發展水平、人才培養情況及前沿技術,明確我國人工智慧的臨床應用現狀以及產業化現狀,
  • 生物醫藥:我國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
    為了解國內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現狀與趨勢,探討人工智慧影響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未來前景,本書從醫療人工智慧政策制度、臨床應用、科研投入與人才培養、社會認知和倫理等方面進行專項研究,旨在了解各國醫療人工智慧政策的發布趨勢,把握我國在醫療人工智慧領域的科研投入現狀及科技產出能力,明晰當前醫療人工智慧領域的學科發展水平、人才培養情況及前沿技術,明確我國人工智慧的臨床應用現狀以及產業化現狀,
  • 姚期智:中國AI發展存在缺陷 「系統」「算法」不足是短板
    姚期智:中國AI發展存在缺陷「系統」「算法」不足是短板  近日,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姚期智教授接受媒體採訪。這也是姚期智教授首次公開談論當前AI現狀、中國的機遇和挑戰,人才培養等話題。  中國AI存在缺陷,「系統」和「算法」將是下一爆點  談及中國當前的AI現狀,姚期智表示中國的AI發展存在著缺陷:「具體到中國當前的人工智慧研究和發展,我覺得可能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是系統,二是理論。」
  • 李蘭娟院士:人工智慧將在智能醫療基礎保障體系等四大方面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李蘭娟在演講中表示,人工智慧在醫藥領域將會有很多方面可以發展,這裡主要列舉四大方面:第一是建立智能醫療基礎保障體系;第二在智能診斷、智能治療、智能疾病預測及幹預、智能群體健康管理和智能醫藥監管等領域,希望能實現大的突破;第三,要在智能醫療跨媒體數據智能、人機混合智能醫療、醫療群體智能決策、智能手術機器人等方面,取得很大的突破和進展
  • 蔣昌俊:我國AI發展之路依舊漫長 基礎研究仍是短板
    2020年7月9日,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即將在上海拉開帷幕。當前,AI已走出技術爆發的階段,進入落地應用、創造價值的新時期,AI賦能傳統行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此次大會中,AI+工業、AI+健康、AI+教育、AI+金融等主題論壇將依次召開,討論AI賦能的現狀、難點和未來前景,推動智能時代的傳統行業轉型。縱觀全球,我國的AI發展處於怎樣的國際地位?
  • 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史與五大應用現狀分析
    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史與五大應用現狀分析 醫言醫信 發表於 2019-11-13 11:14:53 文章來源:醫言醫信,內容摘自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
  • 院士峰會|聽聽院士怎麼看「AI+醫療健康」前景
    人工智慧和醫療健康,兩個看似遙遠的領域,在11月2日的東莞松山湖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中緊密結合在一起。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AI+醫療健康」的探討既應景又前沿。現場,院士專家和政府相關部門齊聚一堂,探討「AI+醫療健康」的前景、應用,為加強人工智慧應用於不同醫療場景出謀劃策。
  • 中國醫療機器人行業發展現狀和市場前景
    醫療機器人的發展  一、發展歷史及現狀   醫療機器人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85 年利用工業機器人輔助定位完成的神經外科活檢手術,首次將機器人技術與醫學相結合  以下通過手術機器人的應用情況來看醫療機器人的發展進度。
  • 疫情背景加速智慧醫療發展 網際網路AI+有了用武之地
    12月22日,鍾南山院士在出席中國國家呼吸醫學中心掛牌儀式上表示,國家呼吸醫學中心的建設,要繼續在「醫教研防管」五個領域下功夫,還要增加一個「產」,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抗疫,醫療戰線是絕對的前線,不僅國有科研機構在加緊疫苗研發,民營企業、產業資本等主體都是「供給」力量的重要組成。12月7日,騰訊和陽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投資了上海森億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森億智能」)。森億智能成立於2016年4月,是中國領先的醫療人工智慧創新解決方案提供商,專注於為醫院提供專業、高效的數據化、智能化新基建解決方案。
  • 第五屆上海院士專家峰會——分會"精準醫療的大發展時代"
    邀 請 函茲定於2017年11月30日(周四)下午13:30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濱江廳舉辦2017年上海院士專家峰會生物醫藥分會。本次活動由中科院上海分院和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共同發起,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和中科院院士上海浦東活動中心主辦,上海市浦東新區生物產業行業協會承辦,上海浦東轉化醫學聯盟和上海細胞免疫治療技術聯盟協辦。
  • 中國信通院廣州分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20年)》
    發展報告以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發展情況為基礎,分析了灣區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趨勢、機遇和挑戰,並提出了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發展政策建議,希望為政府、行業、企業決策提供參考。發展現狀之一:AI基礎數據服務價值在提升 2. 發展現狀之二:傳統廠商擴大雲端晶片市場優勢 3. 發展現狀之三:灣區ASIC晶片企業抓住市場新機遇 4. 存在挑戰之一:人工智慧數據構建困難重重 5. 存在挑戰之二:算力仍是人工智慧待突破的瓶頸 (二) 技術層 1.
  • 醫工融合發展開拓醫療創新新局面
    大會確立了「醫工融合發展,創新引領未來」的主題,通過線下線上結合、線上為主的方式,將學術交流、技術轉化、產業發展等結合起來,吸引了政、產、學、研、醫等各界的關注,線上觀看達10餘萬人次。  大會瞄準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創新發展的「四個面向」,助力科技自立自強,著眼學術前沿發展,聚焦醫療器械創新。
  • 院士談「新基建+醫療」: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
    中新社杭州11月14日電 (張煜歡)14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2020年浙江省醫院大會上,多名院士專家就「新基建+醫療」未來展開探討,提出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應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醫療治理領域的新應用,在「老藥新用」的科研攻關中引入人工智慧等技術。
  • 英特爾與醫療影像AI領域的領先企業匯醫慧影聯合推出了 「人工智慧...
    乳腺X線攝影、超聲、MRI等影像技術已成為乳腺癌全周期診療的重要手段,但在醫療影像領域,卻存在著醫生供需缺口大、進入門檻高、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數據量急速增長等難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與醫療領域的逐漸融合,人工智慧成為解決這些挑戰的關鍵而有效的手段。
  • 專訪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孫東:細胞機器人技術助力精準醫療產業發展
    會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座教授孫東接受了OFweek醫療科技網編輯的採訪,分享了自己對智慧醫療落地應用以及精準醫療產業發展的看法。智慧醫療作為一門融合人工智慧、機器人、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複雜學科,它比傳統醫療更加聰明、更加智慧,發展前景值得期待。在被問及智慧醫療產業落地有哪些困難時,孫東認為,智慧醫療產業的發展要結合市場導向與政策支持,而不只是用智能化技術加持傳統醫療。其次,智慧醫療作為一門跨學科的複雜技術,把人工智慧技術、機器人技術、傳統醫療手段完美結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變革人類醫療和藝術|人工智慧|科學家|AI|醫療|智能|革命|-健康界
    未來的人工智慧 現階段的 AI 技術,仍然是大型科技公司控制下的產物,畢竟這些公司投入數十億美元來承擔相關研發部門的費用。此外,該領域還有一些小型的超級頂尖團隊,在一些數據科學方面提供支持。但是對於所有 AI 領域的從業者來說,這種發展模式仍處於早期階段。
  • 風口上的AI醫療 | 獵雲網
    獵雲註: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漸漸覺醒,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以及語音和圖像識別技術的發展,AI+醫療成為了眼下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作為投資界「新寵」的AI醫療,究竟是指什麼?發展狀況如何?
  • 精準醫療 是當下生物醫藥的流行發展趨勢
    >   精準醫療是生物醫藥的發展方向。他指出,在精準醫學的發展中,國家布局將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多的還有賴各級政府、社會各界以及企業;需要資本市場各個方面多渠道籌集資源,匯集多方面人才,才能共同推動中國版的精準醫療發展。  美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人類基因組計劃創始人之一CharlesCantor(查爾斯。
  • 三院院士、7大 Fellow 當選者、頂級 AI 公司,這場 AI 醫療盛宴你...
    7月12日-14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的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 將在深圳盛大開幕。大會期間,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將開設AI醫療專場。本專場強調產學融合,將匯集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技術派大牛與頂級商業化領袖,為我們提供極具價值的AI醫療落地方法論。
  • 詹啟敏:中國人口與醫療的挑戰及精準醫療的發展
    提要:2016聯想之星WILL大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大醫學部主任詹啟敏就「科學家眼中的未來」的主題進行演講,發表了其對於生物科學發展、精準醫學應用的觀點。隨著新的技術創新出現及創業浪潮的不斷發展,現實世界的諸多領域正在發生各種變革:下一代基因技術將如何改善人們的健康和醫療?人工智慧與製造業轉型的結合將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