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孫東:細胞機器人技術助力精準醫療產業發展

2020-12-03 東方財富網

9月11-12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OFweek維科網承辦的「OFweek 中國智慧醫療產業大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醫療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領袖出席本次會議,各自帶來了精彩的主題演講。會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座教授孫東接受了OFweek醫療科技網編輯的採訪,分享了自己對智慧醫療落地應用以及精準醫療產業發展的看法。

智慧醫療產業前景可期,應用落地難題仍待解決

在孫東教授看來,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部分傳統醫療手段已經無法滿足醫療環境市場需求,人們需要用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在一些新興領域進行大膽嘗試。智慧醫療作為一門融合人工智慧、機器人、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複雜學科,它比傳統醫療更加聰明、更加智慧,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在被問及智慧醫療產業落地有哪些困難時,孫東認為,智慧醫療產業的發展要結合市場導向與政策支持,而不只是用智能化技術加持傳統醫療。其次,智慧醫療作為一門跨學科的複雜技術,把人工智慧技術、機器人技術、傳統醫療手段完美結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除了從市場和技術角度解決困難以外,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也應當懷著開放包容的態度,結合傳統醫療的經驗,去接受或推進智慧醫療產業發展。

細胞機器人技術助力精準醫療產業發展

在智慧醫療產業中,孫東教授尤為關注精準醫療領域,在他看來,精準醫療的重點不在於醫療,而在於精準。如何讓醫療更高效更精準,實現手術從個體層面到細胞或者亞細胞層面的轉變,離不開細胞機器人技術以及相關的微操作工具。細胞機器人技術參與精準醫療,並不是為了取代醫生,而是為了幫助醫生完成一些人類無法做到的事情,讓手術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他認為其中涉及兩個難點:

1、 細胞操作

細胞操作強調個體化、精準化,對單細胞層面的操作要求極高。此外,人們做手術通常不會只針對一、兩個細胞進行,需要面對是成千上萬的單細胞操作,這對細胞機器人批量化以及自動化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細胞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技術以外,在細胞層面進行的手術操作,後續還要進行細胞修復等環節。

2、 細胞傳輸

如何把修復好的細胞,或部分功能幹細胞傳輸到患者的指定部位,比如腫瘤治療等疾病,目前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醫療方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更多人更多團隊投身到這項事業中。

就目前醫療行業情況來看,細胞機器人技術發展趨向穩定,但細胞手術成本依然較為昂貴。孫東相信,未來能夠實現細胞機器人的低成本、批量化製造,能夠讓大多數人承受得起細胞手術費用。

智慧醫療政策利好,深圳迎來重大機遇

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布,其中提出,要積極發展智慧醫療等產業。孫東教授也對這一熱點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深圳改革開放40年成績斐然,在數碼科技、先進位造業、網際網路等產業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下一步發展的首選就是智慧醫療生物科技產業。

孫東表示,未來五年,全球用於健康產業的精密製造產業規模將達到800億美元,每年約為10%到20%的速度增長。目前國家一線城市裡,北上廣深在智慧醫療產業都處在同一起跑線,如今有中央政策利好支持,大量名企紮根深圳,優秀人才匯聚於此,對深圳來說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深圳智慧醫療產業發展會更上一個臺階。

關於OFweek維科網:中國高科技行業門戶,現擁有行業會員1,000萬餘名,及時報導行業動態及大事件,提供行業會員全面的資訊、深入的技術和管理資源,舉辦各類線下、線上行業活動,並為高科技行業企業提供品牌推廣、會議展覽、產業研究、人才獵頭培訓、科技成果轉化招商引資、產業園區,產城運營,產業基金、電商等整體和專業的服務。

關於WAIE:OFweek維科網運營的展會品牌,WAIE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世智展),涵蓋AI人工智慧、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能汽車、智能安防、智能製造、物聯網及5G等領域,已在上海舉辦兩屆。

(文章來源:OFweek醫療科技網)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湖南率先探索「3D列印+精準醫療」
    星辰全媒體記者 黃超 攝製)星辰在線11月29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黃超)11月29日,2020長沙網絡安全·智能製造大會——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舉行。增材製造行業的院士、專家,還有航空航天、裝備、材料、檢測等龍頭企業的代表,共同探討了增材製造技術的前景及發展趨勢。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圍繞「3D列印+」作主題發言。
  • 2019智慧醫療行業與市場趨勢專場成功舉辦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座教授孫東,南方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院長、珠江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黃國志,深圳寶安區醫院醫療集團院長陳旭,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王琦,金蝶醫療總經理尹治國,京東方移動健康事業檢測設備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經理鄧華玲,以及OFweek維科網董事長李曉陽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現場觀眾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區校聯動,支撐上海「南部科創中心」建設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是上海交大醫工(理)交叉平臺,由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牽頭校內醫、機、電、材、物、數等多個學科,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國理工哈姆林手術實驗室主任楊廣中院士擔任研究院創始院長。
  • 2020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在穗舉行
    他指出,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生命健康、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損害的同時,也加速了變革的到來。幹細胞與精準醫療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應用,得到了抗疫專家、國家政府部門的證實和認可,增進了大眾對這一領域的了解,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 手術機器人如頭髮絲,精準捕捉單個癌細胞,這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手術機器人的手,可以有多靈巧?當前,這雙「小手」可以像兩根頭髮絲一樣「探囊取物」;而不久的將來,微米級的「機器指頭」將進一步細到納米級,精準捕捉哪怕一個單一的癌細胞。就手術機器人體積、成像、未來等,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創始院長楊廣中11日在滬提出「三問」。
  • 田偉院士:我眼中的醫療機器人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寇曉雯「『機器人』起源於人類浪漫主義思維的放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用機器人工程與臨床應用分會主任委員田偉說。田偉把「浪漫」落到了實處,從2002年開始,田偉就帶領團隊開始了智能技術在骨科領域探索,經過經歷15年的醫工企聯合攻關,第三代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璣誕生。
  • 機器人視界|微型機器人 助力精準醫療
    後疫情時代,零接觸的市場剛需將以機器人為主的人工智慧系列產品推上更高的舞臺。據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僅我國新增的機器人相關企業便超過4.7萬家,同比增長56%,其中,醫療機器人的發展表現出良好強勁態勢。
  •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5G為智慧醫療注智賦能_中國工信產業網
    本報訊 11月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在2020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發表視頻演講時表示,在抗疫防疫過程中,包括中國移動員工在內的信息通信領域的工作者積極作為
  • 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開幕 20餘國際院士組成最高層次智庫
    山東省政府副省長孫繼業、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以及2位諾獎獲得者、6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3位美國科學院院士、3位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3位歐洲科學院院士、3位澳大利亞皇家工程院院士、2位德國工程院院士、1位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1位紐西蘭皇家工程院院士、11位大學校長、10位三甲醫院院長、100多家企業出席,共同為健康產業發展把脈。
  •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看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反而促進了中國各界對科學鏈完整性「中國的應用型研究和應用型產業比較發達,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力量,這是應有的、必然的過程。但在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後,就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去發展原始創新,夯實產業創新之前的基礎。因為這是科學鏈條不可缺少的一環。」寧光說。
  • 全球頂尖科學家齊聚煙臺 共商後疫情背景下的健康產業
    我相信,儘管這次疫情對全世界的打擊和影響是深遠的,但疫情之後,我們人類的科技實力將更加強大,我們的健康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德國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Peter Sachsenmeier 著重分享了AI與醫療健康結合如何促進智慧健康產業的發展,他說我們正在朝著醫療4.0時代轉變,推動我們的康復醫療和網際網路醫療產業發展。
  • 20多位國際院士把脈 在煙臺聆聽世界的聲音
    這次疫情帶給我們很多思考,我們的科技如何護航人類健康,如何更好的抵抗疫情侵擾,健康產業該如何發展,希望通過國際健康產業論壇這個平臺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全球抗疫。紐西蘭皇家工程院院士、利茲大學康復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濱州醫學院康復工程研究院院長謝勝泉教授感概萬千,因為疫情,他和國際健康產業論壇全球理事會很多創始成員都不能出席這次大會,只能線上交流,非常遺憾。
  • 聚焦|幹細胞與中醫藥,鍾南山院士這樣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教授,大連市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曾波,大連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孫兆林分別在開幕式以線上的形式致辭,大醫一院副院長、大連幹細胞與精準醫學創新研究院院長劉晶主持。大會特別邀請鍾南山院士為本次高峰論壇致辭,邀請鍾志強院士等國內外頂尖專家作幹細胞與中醫藥發展、腫瘤營養及精準治療的主旨報告。探討後疫情時代幹細胞與中醫藥發展策略,將幹細胞技術和精準醫學技術與中醫藥有機整合,構建幹細胞與中醫藥、腫瘤營養與精準治療產學研平臺,多學科、多領域、通力合作,集智攻關,推動新時代幹細胞與中醫藥事業的融合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和「人類健康共同體」建設。
  • 上海交大-閔行醫療機器人產業園啟動成立
    近年來,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與醫療領域融合加速,「智慧醫療」正逐步走進大眾生活。國內產學研合作的逐步深入,以及資本對產業熱點的追逐,使得智能醫療機器人技術研發進展不斷加快,產品向更多應用場景延伸。臨床醫療用機器人、護理機器人、醫用教學機器人以及康復機器人在各個醫療環節能輔助醫護人員更好地完成工作。醫療機器人的研發與轉化,將顛覆傳統的醫療模式,帶來一場新的產業技術革命。
  • 歐美日韓中國精準醫療產業大佬都在這裡了,2016全球精準醫療(中國...
    隨後,提出中國精準醫療計劃,並將其列入國家「十三五」科技發展重大專項,上升為國家戰略。政策上的利好消息,極大地刺激了相關企業和醫療機構投入人力、財力來研發精準醫療。產業界、投資界、創業界均被精準醫療產業的巨大成長空間想像所激發,產業創投活躍,商業模式和業務模式創新思維不斷湧現。中國的精準醫療產業現狀和前景如何?國際精準醫療前沿技術領域有哪些?
  • 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開園
    27日,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林寶金赴濱海新城調研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建設,並與前來參加開園活動和第三屆福州精準醫學高峰論壇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金力等座談交流。27日開園的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是以精準醫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技術運用等為主的專業特色產業園,將依託復旦大學打造精準醫學產業化生態鏈。林寶金來到這裡,聽取創新中心建設、與復旦大學合作情況匯報,了解精準醫學產業發展前景,希望創新中心嚴把準入關,引進技術領先、成長性好的優質企業和項目;要求福州新區、濱海新城做好服務保障,促進精準醫學產業化。
  • 20多位國際院士共同把脈,國際健康產業大會在煙舉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閆麗君 通訊員 郭健 以「後疫情背景下健康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於12月3-4日在煙臺舉行,來自11個國家的20多位國際院士和2位諾獎獲得者,20多位醫院院長、醫科大學校長將發表精彩演講,共同為健康產業發展把脈。
  • 醫療機器人創新有哪些新信號?院士大咖給出答案
    醫療機器人成功的關鍵前提是什麼?破解「產學研醫」結合難題的方法是什麼?在北京發展醫療機器人的政策風向如何?12月26日,主題為「中國醫療機器人技術創新成果與發展方向」的第三屆國際醫用機器人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
  • 專訪|院士「支招」四川產業發展 他們說了這些內容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羅田怡 實習生鄒阿江 張弋凌宇9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舉行。140多位川籍院士、在川院士和與四川有合作項目、合作意願的院士受邀出席此次活動,共謀四川高質量發展大計。這是截至目前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
  • 生物大數據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礎將密切影響精準醫療未來的發展
    >    新華網上海12月3日電(錢琪瑩)為努力推動生物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探索生物大數據在臨床中的應用和共享,切實參與我國精準醫療產業的發展中國工程院、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楊勝利院士、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呂有勇教授、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黃薇教授,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郜恆駿教授等專家出席論壇並為200位學生作主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