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機器人如頭髮絲,精準捕捉單個癌細胞,這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2020-11-25 上海觀察

手術機器人的手,可以有多靈巧?當前,這雙「小手」可以像兩根頭髮絲一樣「探囊取物」;而不久的將來,微米級的「機器指頭」將進一步細到納米級,精準捕捉哪怕一個單一的癌細胞。就手術機器人體積、成像、未來等,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創始院長楊廣中11日在滬提出「三問」。

他透露,其團隊開發的蛇形手術機器人用於消化道和肺部等,體積達到非常小的尺度,直徑僅2到3個毫米,並且具有「超高清」影像功能。相比傳統手術對於腫瘤邊界的處理,這樣的微手術機器人對於術中實時動態判斷和早期病灶精準切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問體積:單孔手術僅20多毫米小切口】

如今,越來越多的微創手術都用手術機器人開展,而「微創」將越來越「微」。從第一代宙斯系統、達文西系統,到眼下各種專科的手術機器人,更多走向了小型化、智能化。比如,目前美國大部分前列腺手術都通過機器人手段實施。

「現在達文西手術機器人過大、過重,耗材非常昂貴,」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工轉化與健康產業融合專委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醫學人工智慧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楊廣中院士表示,手術機器人從原始的多孔發展到目前的單孔,今後會走向軟體手術機器人。憑藉單孔手術,可以更有效地通過20毫米或25毫米之間的一個小切口,讓各種器械造成的創傷進一步減小減輕,對於病人術後癒合和康復十分有利。

事實上,眾多癌症都源於人體內的自然腔道,包括乳癌、消化道癌等。對於腔道內的手術介入,開發出像蛇一樣的「連續體機器人」,就能通過自然腔道有效達到病灶。「手術機器人今後能做得多小?」楊廣中表示,現在在實驗室已經能夠達到納米級,100納米尺度已完全可以實現,這樣的製造工藝就能夠做出非常細微的結構。「現實中,手術機器人整體結構大小在60微米範圍內,實際上只有頭髮絲的一半,能完全操控整個細胞。」

【問成像:每個像素可達1到2微米解析度】

在現場專家看來,手術機器人的結構集傳感、影像以及其他驅動於一體,與機器部分的「細緻入微」相配套,影像部分同樣是「細入毫巔」。

「手術機器人的優點在哪裡?」作為著名的帝國理工醫學院漢姆林中心創立者,楊廣中認為,首先就是解決了微創手術的一大痛點,一方面是人眼合一,在同軸上進行運動放大,並且在過程中因顫抖等一系列的手術精度損失得到更好增強;另一方面,可將術前和術中的醫學影像融合,精準定義手術邊界、腫瘤邊界,可以說人工眼超越了人眼。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將來很有可能在體內的影像精度能夠超過細胞級。而目前,楊廣中團隊在手術機器人成像方面,每個像素可達1到2微米,包括整個微循環也能看得見。不僅空間解析度,還有時間解析度。「如果我們現在達到每秒100到200多幀的影像速度,這對於臨床醫生的反應和判斷是非常大的挑戰,而人工智慧則通過這些高速、高精影像,並結合傳統實驗室做的一些切片靜態影像,實現術中輔助判斷與操作。」

【問未來:傳統手術機器人只是6級中的0級】

與人工智慧融合的手術機器人,到底會不會取代外科醫生?根據楊廣中團隊對於醫療機器人自動化程度的定義,機器人可以分為6級。他認為,現在傳統的手術機器人實際上只是0級,正向一級邁進。

而二級機器人能夠自動完成一些手術節點,比如自動縫合;三級機器人則會完成整個手術階段,比如腫瘤切除的自動完成;至於到了第五級,則完全可以達到全自動的功能。「從倫理和法律的角度看,達到第五級就有待我們探索,比如在產品論證方面究竟需不需要,」他說,「這級別至少在今後的20至30年不可能實現,但一到三級的手術機器人怎麼樣進行有效布局,在醫工交叉方面應該多多進行探討。」

「醫學人工智慧的發展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不少風險和挑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戴尅戎院士表示,例如政策法規不夠健全,互聯互通標準不夠統一,運行機制不夠完善等等,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醫學人工智慧的應用推廣和效能發揮。戴尅戎預期,再過20、30年,這個世界將成為一個人工智慧普及人間的世界,「醫學人工智慧能夠更好地為健康服務,更好為全人類的健康服務。」

上海交大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吳韜發現,2019年我國家智慧醫療行業投入規模已超880億元,保守預測在2020年將突破千億元。他說,「整個中國的這種投入乃至全球也是不可媲美的,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人工智慧+醫療定會在世界上獨領風騷。」

相關焦點

  • ...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智能手術機器人走向臨床不會太久|CCF-G...
    (CCF-GAIR 2017)機器人專場中,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授楊廣中作為第一位演講者,進行了題為《Surgical Robotics – the Next 25 Years》的演講。楊廣中所獲的榮譽不計其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皇家學會/沃夫森醫學影像計算實驗室主任、沃夫森外科技術實驗室的聯合創始人及普適傳感技術中心的主席。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孫彤校友入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哈工大報訊(記宣/文)9月22日,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公布2020年新選院士名單,新當選的50位院士和3位外籍院士中有7位華人學者,其中唯一的女性是哈工大校友、英國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孫彤教授。校長周玉為孫彤校友發去賀信。
  • 清華校友郭毅可、周濟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清華校友郭毅可、周濟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清華新聞網9月21日電 9月18日,英國皇家工程院在其網站上正式公布2018年度院士增選名單,共評選出50位院士及4位國際院士、1位榮譽院士。清華計算機系1980級校友、帝國理工學院數據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毅可教授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清華精儀系1965級校友、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周濟院士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國際院士。
  • 兩位清華校友當選2020年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清華新聞網9月25日電 9月22日,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RAE)公布2020年新選院士名單,新當選的50位院士和3位外籍院士中有7位華人學者,兩位清華校友榜上有名,他們是英國肯特大學教授閆勇和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羅開紅。
  •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康健應邀做學術報告
    12月27日下午,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康健應邀在園林學院A307報告廳為相關專業科教人員和碩博研究生100餘人生作了題為「城市公共空間聲景設計」的學術報告,介紹了城市聲景的起源、發展、目前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正在進行的研究。
  • 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近日,他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9月22日,英國皇家工程院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RAE) 公布了2020年新選院士名單,華中科技大學船舶及海洋工程學院81級校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羅開紅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成立於
  • 全球的50多名頂尖工程師被選為皇家工程院院士!華人院士共7名
    全球的50多名頂尖工程師被選為皇家工程院院士!華人院士共7名 李倩 發表於 2018-10-08 11:06:04 近日,英國皇家工程院公布了2018年入選50名院士、4名外籍院士和1名榮譽院士。其中,華人院士共7名。
  • 90後留英博士沈博洋獲「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
    2020年,沈博洋榮獲「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成為第一個獲此獎項的中國人。  不列顛英國勳章得主、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皇家工程院獎項委員會主席Raffaella Ocone教授稱,「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授予在早期事業中取得卓越表現的青年科學家和工程師
  • 特邀報告丨CAAI名譽副理事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教授
    CAAI名譽副理事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終身教授郭毅可院士作題為「人工智慧的下一步:讓機器做得對」大會特邀報告。報告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長江學者、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王國胤教授主持。
  • 港科夜聞|香港科大工學院教授獲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1、香港科大工學院教授獲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吳宏偉教授獲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許彬教授獲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國際院士,表彰他們對專業持續的傑出貢獻。英國皇家工程院的院士頭銜被視為英國工程師的最高榮譽,每年獲選者約50位。
  • 專訪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孫東:細胞機器人技術助力精準醫療產業發展
    會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座教授孫東接受了OFweek醫療科技網編輯的採訪,分享了自己對智慧醫療落地應用以及精準醫療產業發展的看法。細胞機器人技術助力精準醫療產業發展在智慧醫療產業中,孫東教授尤為關注精準醫療領域,在他看來,精準醫療的重點不在於醫療,而在於精準。如何讓醫療更高效更精準,實現手術從個體層面到細胞或者亞細胞層面的轉變,離不開細胞機器人技術以及相關的微操作工具。
  • 馬曉磊會見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一行
    11月15日,市委副書記、代理市長馬曉磊在齊盛國際賓館會見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林建國一行。
  • 楊廣中:醫療機器人可以解決某些根本問題
    王輝 徐金忠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 王輝 徐金忠)醫療機器人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科學家還在努力研發體型更小、更靈活,用途更廣泛的醫療機器人。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邀請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介紹並展望新型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情況。資料顯示,楊廣中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 90後博士獲「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
    2020年9月16日,英國劍橋大學主頁刊登了一則新聞:沈博洋博士獲得了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他成為中國國籍第一個此獎項得主。沈博洋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榮獲劍橋大學Clare Hall 青年Fellow,留校任助理研究員、博士後。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12月20日,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國內外醫療領域大咖齊聚,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聯手各附屬醫院及國內外協作院所,針對腫瘤、心血管、腦卒中等重大疾病微創精準醫療,發展個性化、智能化手術及康復機器人
  • 北京大學連線英國皇家工程院、斯特萊思克萊德大學
    2020年7月8日下午,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英傑交流中心連線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郝平表示,很高興與吉姆·唐納德爵士在線交流,探討北京大學與英國皇家工程院和斯特萊思克萊德大學的合作。在當前這個特殊時期,雙方的在線會議具有重要意義。
  • 20多位國際院士把脈 在煙臺聆聽世界的聲音
    紐西蘭皇家工程院院士、利茲大學康復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濱州醫學院康復工程研究院院長謝勝泉教授感概萬千,因為疫情,他和國際健康產業論壇全球理事會很多創始成員都不能出席這次大會,只能線上交流,非常遺憾。他對中國政府應對疫情堅決果斷、科學決策的做法大加讚賞。
  • 田偉院士:我眼中的醫療機器人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寇曉雯「『機器人』起源於人類浪漫主義思維的放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用機器人工程與臨床應用分會主任委員田偉說。田偉把「浪漫」落到了實處,從2002年開始,田偉就帶領團隊開始了智能技術在骨科領域探索,經過經歷15年的醫工企聯合攻關,第三代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璣誕生。
  •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Ronald Kerry ROWE博士受聘浙大名譽教授
    7月4日上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女王大學教授Ronald Kerry ROWE受聘為浙江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陳雲敏出席會議,對 Ronald Kerry ROWE教授的加盟表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