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倫學人 作者:張珂通 韓雨萌
沈博洋,1990年2月出生,本科、碩士先後畢業於英國卡迪夫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榮獲劍橋大學克萊爾霍學院(Clare Hall)青年院士(Fellow),畢業後留校任助理研究員、博士後。從事電氣工程與超導技術研究,已發表SCI論文60餘篇,主編英文專著一部。2018年榮獲全球超導領域學生(青年學者)最高獎,全球僅6人獲得此項殊榮,沈博洋成為劍橋大學工程系歷史上第一個獲獎者。2020年,沈博洋榮獲「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成為第一個獲此獎項的中國人。
不列顛英國勳章得主、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皇家工程院獎項委員會主席Raffaella Ocone教授稱,「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授予在早期事業中取得卓越表現的青年科學家和工程師,以表彰他們在攻克世界上最大挑戰時作出的突出貢獻。英國皇家工程院每年新增院士約50人,但青年獎得主每年只有5人。
英國皇家工程院對沈博洋博士高度評價:在超導領域做出十分突出的研究成果,沈博洋關於高溫超導電磁特性的研究、高溫超導磁體與高精尖醫學成像設備的設計,將對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早期檢測診斷作出巨大貢獻。
《英倫學人》雜誌主編張珂通在沈博洋得獎後對他進行了專訪,希望能把他成功的故事分享給更多還在默默耕耘的博士生和職業初期的科研工作者們。
普通、簡單、效率、務實
張珂通:沈博士你好,首先恭喜你剛剛獲得了「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如果用幾個詞語來概括自己,你會選擇哪些詞?為什麼選擇這些詞語?
沈博洋:英國有很多優秀的華人學者、教授,有的已成為英國學術界的中流砥柱,我會繼續好好努力,向優秀的榜樣學習。
我會選擇「普通、簡單、效率、務實」來概括自己,我是一個普通人,做人、做事都比較簡單。相信大家可以在接下來的訪談中感受到。
張珂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你的父母都是醫生,也都是博士,在這樣的家庭成長,有沒有給你的成長帶來什麼壓力?父母在你成長過程中,有哪件事使你印象深刻?
沈博洋:我來自普通家庭,我父母都是醫生,不僅救死扶傷,同時也都是大學教授。記得我父母的年代沒有像現在的醫學專業8年制本碩博連讀,母親是在生了我之後再繼續讀的碩士和博士。所以,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見證著父母考碩考博,白天在醫院出門診、做手術,晚上回到家繼續看書、寫論文。記得2000年前後中國的國際文章發表量不算多,那時候我父親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醫生,在浙江大學第一醫院發表的SCI論文數量是數一數二的,並且門診接診量、手術量也名列前茅,從一名小醫生到那個年代浙江大學最年輕的教授。父母事業起步於浙江大學,為了發展,全家遷至上海,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工作至今,確實為中國的醫學事業作了點貢獻。
說實話兒時父母沒有給我壓力,也沒有要求我一定從醫,一定要獲得多高的學歷。父親曾經遇到情況十分嚴峻、複雜的手術,為了搶救病人,他與其他醫務人員通宵手術至第二天上午8點,一分鐘沒有休息就直接去出門診。母親則會放棄周末寶貴的休息時間,遠赴國家相對落後地區,為那裡的老百姓義診。父母因為工作繁忙,與我在一起的交流時間較少,他們只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踏實,並且要學會奉獻。
張珂通:沈博士在學術上是非常專業和優秀的,所獲的每一項榮譽、所發表的每一篇論文都是努力付出的見證。從你的劍橋大學主頁上看到,現在已發表超過60篇SCI論文。特別是9月份剛剛獲得了「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你是如何從眾多佼佼者中脫穎而出的?
沈博洋:謝謝你的鼓勵。首先要肯定的是,在我們的研究領域有非常多優秀的學者,他們的科研成果非常出色,我一直向他們學習。脫穎而出算不上,我是比較幸運的。我的科研成果達到了一定數量,研究方向比較新穎且有實用價值。我的本科、碩士、博士都是在英國念的,又在英國留校工作,可能對於英國皇家工程院較熟悉。另外,也曾獲得過全球級別的獎項,可能會有一些幫助。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張珂通:學術上的每一點進步都是汗水澆灌的成果,沈博士非常地低調謙遜。那麼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學術小白」進階成「學術大咖」的?其中有什麼經驗可以和我們分享?
沈博洋:目前我絕對不是「學術大咖」,只能說可以作為從事幾年學術研究的學長,給剛進入科研領域的學弟學妹一些個人建議。首先要有一個好基礎,正如英國高校所貫徹的思想,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對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和融會貫通;同時讓自己對研究領域更感興趣,並且喜歡上研究,對科研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就像我們平時說的喜歡的事情總能做得好。
另外一定要總結前人的成果,明白哪些成果是已經完成了,從已有的基礎上去尋找創新。最後想說的估計大家都聽了很多遍了,但也是最重要的,想取得好的科研成果,一定是用時間和汗水堆積起來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張珂通:豐碩的學術成果不僅離不開自身的刻苦與努力,也與沈博士海外學習經歷相關,一路走來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沈博洋:首先,英國高校與國內高校相比,更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不是一味地擴大知識的範圍。對有限的知識進行深入學習,使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更感興趣,對科研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比方說牛頓的公式F=ma,中國老師可能會把公式不斷地展開、變難,從而變成非常複雜的練習題;而英國側重對基礎的學習,讓學生弄懂到底什麼是F=ma。
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卡迪夫大學這三所英國高校是有所不同的。卡迪夫是威爾斯首府,我在這個怡人的海濱城市度過了美好的本科時光。卡迪夫大學有很多強勢專業在英國名列前茅,本科教育注重基礎知識,且有較高的實用性。我在卡迪夫大學獲得了不錯的成績,為之後的碩士、博士申請打下較好的基礎。我一直特別感謝在卡迪夫大學曾經教導我的華人老師。
帝國理工學院則是以理工科聞名的世界一流高校,在帝國理工學院可以學習到世界上最先進的知識,並且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帝國理工學院位於世界第二大城市倫敦,緊鄰海德公園和肯辛頓宮、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能提供較好的人文類活動,體驗最具英國特色的文化。
劍橋大學是人類現代科學的發源地,高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中大部分知識均誕生於劍橋,所以基礎學科是劍橋的最強項。目前已誕生120位諾貝爾獎得主和眾多改變世界的科學巨匠,吸收著全世界優秀的資源。
張珂通:世界級一流高校為沈博士提供了良好的學術資源與氛圍,激發了你的學習興趣與動力,打開了超導技術學術研究的大門。在超導技術專業領域裡,有哪些人或事情啟發甚至影響了你?
沈博洋:發現超導現象的荷蘭科學家昂納斯,他是超導之父,也是低溫科學之父。昂納斯在1908年首先將氦氣在溫度4.13開爾文液化成液氦,從此為世界開啟了低溫科學的大門;在1911年他意外地發現了汞(Hg)在溫度4.2開爾文下失去了所有的電阻,成為超導體。科學研究不僅需要基礎、需要努力、需要智慧,有時候也要講究機遇和緣分,正如我們的生活。
克服困難是常態
張珂通:成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沈博士取得的這些成功都是許多個日日夜夜辛苦付出的結果。但是對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一些在讀博士生而言,學業、科研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起來,在這裡也想向沈博士請教,你在科研上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又是如何處理的?
沈博洋:談到科研工作者的負面情緒,雖然是很沉重的問題,但我們應該勇敢去面對。我非常能理解有一些博士生會遇到多方面的壓力,壓力不僅來自學術本身,更有來自朋友和家人、來自整個社會。我只想說,科研生活中遇到困難和壓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每個科研工作者都會遇到。我是一個樂觀的人,個人認為心態是處理這些問題的關鍵。人的一生無論在哪個階段,從事哪份工作,都會有很多的坎坷和挫折。當你認為在科研之路上遇到了困難,要想想其實很多從事其他工作的人會遇到更大的困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去克服困難才是所有人的常態。很多事情可能會在當時覺得焦慮,等過後再看,就發現其實也沒什麼。年輕的時候吃點苦是好的,對未來一定會有幫助。
張珂通:我們都知道沈博士不僅學術出色,還擔任劍橋學聯副主席、全英學聯副秘書長等職務。當很多博士生還在為壓力導致的脫髮困擾時,沈博士不僅有一頭秀髮,而且組建了家庭,還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寶寶。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是如何平衡科研、學生工作和家庭生活的?
沈博洋:先說個好玩的事情,常說英國的水喝多了會掉頭髮,我就是少數,來英國之前頭髮不算多,喝了英國的水後,頭髮又黑又密。學術是我的本職工作,我是肯定要去做的。同時我也很熱愛學聯工作,在學聯可以結交五湖四海的朋友,為今後踏入社會做好準備,培養統籌能力,學習為人處世。
我和妻子是在劍橋大學認識的,當時我們在一個樓裡念博士,我們相處得不錯,就在相對較早的年齡結婚了。博士畢業後,我們有了可愛的寶寶,真的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幸福和希望。我是一個簡單、講究效率的人,當了父親後,人生有了新的角色,感覺責任更多、更重了。我建議年輕的各位要好好珍惜青春時光,可以自由地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相信你們在未來還會懷念這段美好的青春。
張珂通:沈博士把自己在學聯任職的經歷專門列在學校主頁的個人介紹裡,我們想問問,在劍橋學聯和全英學聯任職期間,你有何收穫和體會?
沈博洋:我非常熱愛學聯工作,學聯工作確實是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要說收穫,不亞於學習和科研工作。無論我們今後從事任何工作,都要與人相處。學聯正是這樣一個好平臺,幫助學生學者在學業之餘,一起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培養交流能力和統籌能力,學習為人處事之道。更重要的是,在學聯我們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收穫友誼,甚至有朋友在學聯收穫了愛情。
張珂通: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打亂了很多人生活、學習和科研的節奏。隨著海外疫情的嚴重,全英學聯在此期間也做了許多工作。請問疫情對你的生活和學業有影響嗎?疫情期間,你又是如何合理地安排工作的?
沈博洋: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確實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軌跡,給全球的經濟、貿易、產業和各國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對科研工作者來說,也有較大的影響,大部分時間要適應離開實驗室在家工作。因此,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計算和仿真上,在家裡工作也能產出一定的科研成果。
作為全英學聯和劍橋學聯的工作人員之一,在疫情期間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在劍橋地區,我是分發醫用物資和「健康包」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從搬運原材料,包裝「健康包」,再到發放給近1000名留學生,我全程工作在一線。在與留守同學的交流中得知,大部分同學都可以在疫情期間較好地在家中學習和生活。特別感謝祖國和駐英使館對留學生的關心,萬裡之外為大家送來了大量防疫物資,為留學生的抗疫工作提供了保障,更送上了溫暖和關懷。
張珂通:隨著祖國的快速發展,國內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政策,請問沈博士有回國發展的計劃嗎?
沈博洋:確實中國正在飛速地發展,甚至在很多領域引領世界。我的計劃是回國工作,首先會考慮家鄉附近的工作機會。工作離不開生活,可以經常和家人在一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轉載自《英倫學人》,文章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