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談武漢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人工智慧現在有...

2020-11-26 騰訊網

人物簡介

丁烈雲,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與建築工程管理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數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論與技術研究。提出工程安全風險「能量-耦合」理論,創建地鐵工程安全風險「識、警、控」技術體系,研發數字軌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設關鍵技術,構建工程質量精益控制模型、標準和平臺。

對話背景

10月11日,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暨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白皮書發布會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宣布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啟動建設,中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丁烈雲院士做主旨演講。發布會結束後,丁烈雲院士接受了楚天都市報記者的專訪。

人工智慧現在有智商將來可能有情商

記者:「人工智慧」一直熱度不減,我們目前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未來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丁烈雲:目前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處於爆發初期。人工智慧發展可以歸納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計算智能,這是過去30年的發展歷程。第二階段是感知智能,是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我們正處於這個階段。這個階段有很多應用場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無人駕駛等。今後還會開發出更多場景,比如說在建築領域環境智能。

但是,現在的人工智慧是叫做有智能無智慧,有智商無情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下一個階段的發展方向就是認知智能——就是要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認知智能的理論基礎也會發生變化,感知智能更多的是基於統計學的人工智慧,今後是基於腦科學和心理學的人工智慧,基於一種腦啟發式的算法。這是今後10年或更長時間的科研重點。

現在我們處於第二個階段正在向第三個階段邁進。最後是高級人工智慧。

記者:從世界範圍看,我國人工智慧發展是否處於領先地位?

丁烈雲:人工智慧依靠「三算」,算據、算力和算法。現在在算據和算力方面我國具有優勢,特別是在算力方面。超級計算我國是世界第一的水平,現在最先進的計算機是無錫的太湖之光,它的每秒速度是9.3億億次。天河二號每秒的速度是將近4億億次,這些都是世界紀錄。算據方面我們也是具有潛在優勢。算法方面我們還是不太先進。這個需要加強基礎研究,開發更多的高效能的、快速的、更為準確、高精度的人工智慧的算法。

武漢發展人工智慧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記者:武漢發展人工智慧擁有著怎樣的基礎和優勢?

丁烈雲: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是發展數字產業,武漢最大的優勢是人工智慧在數字產業鏈上具有完整的布局,鏈條上的每一環實力都很強。從研究開發一直到產業化,在武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你比如說,要做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咱們有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武漢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還有一批科研院所和眾多高校,都擁有眾多科研人才。

企業的應用場景,武漢擁有大批以信息產業為主的央企、國企和一些實力很強的民營企業。武漢還有一大批晶片相關企業,我們擁有大批跟數字產業相關的企業。

武漢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武漢早已完成產業結構調整。武漢光電產業、數字產業得到較好發展,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礎產業。總的來說,不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型的以數字經濟為特徵的產業,都為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目前武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人工智慧,我們又申請到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我們把這些示範效果做好,引入更多的創新要素。整個武漢人工智慧的發展勢頭會很好。

丁烈雲在會場和其他專家交流

個人的經驗可轉化為企業的知識

記者:武漢發展人工智慧又有哪些困難和挑戰?

丁烈雲:人工智慧需要依託大數據計算。目前看來,我們的算力不太夠,我們沒有超算中心,雲計算邊緣計算可以,武漢需要提高算力。另外,我覺得算據是最重要的,你首先要有數據。企業要轉變觀點,要有數位化思維數位化理念,不管是工業企業管理或者是政府的治理都應該要有數位化積累,大量的數字數據為人工智慧打基礎。

你比如說一個企業培養了一個人才,知識、經驗都裝在這個人的腦子裡面,這個人一走企業就流失了人才,那你怎麼辦呢?能不能把這個經驗記載下來,然後變成數據、變成信息,最後把這個信息的通過結構化存儲。像中藥一樣被放進的一個一個盒子裡,像以前的圖書館那樣的一張一張卡片排列。把經驗存儲起來變成信息,把信息結構化的存放變成知識,再建立知識重用機制,讓企業員工共享知識,不了解的人也會用,實際上這就是智能。

記者:武漢未來人工智慧會在哪些方面發力?

丁烈雲:未來布局我覺得是看「三個力」。一是「政府力」,要爭取更多的創新基地落戶到武漢,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中心等。有了這些創新基地,優秀的人才就願意來。這叫事業留人,不能完全靠待遇留人,儘管待遇留人非常重要,但是待遇留人我們比不過深圳等地。目前很多年輕人更重視事業發展空間,期盼在事業的發展中成長成才,實現自我價值。

二是「市場力」,大企業把他們的研發機構放在武漢,更多的企業將研發中心放在武漢。百萬大學生留漢,留城留在哪裡?這也是很好的一個地方。

第三個是「社會力」,就是要更近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讓更多大學生在武漢創新創業,甚至吸引其他省市的大學來武漢創新創業。別看小看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是最有活力的。你看,當時深圳不就是一批敢於創新的年輕人做起來的。

記者:在您看來,武漢多久能基本建成智慧城市,那時候市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丁烈雲: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們不能為了追求智慧而智慧,其核心是以人為本。要讓老百姓體會到到人工智慧給我們帶來的生活更美好,工作效率更高,這個比什麼時候去建成智慧城市更重要。比如我今天演講時舉的例子,老年社會大家都很關心健康,可以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包括智能馬桶等設備遠程關注老人的健康狀況,有沒有發生摔倒等意外,甚至今後的設備還能判斷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總的原則就是人工智慧一定要服務於人。

每個大學生都應該擁抱人工智慧

記者:華中科技大學目前在人工智慧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您後期的工作方向是?

丁烈雲:我們學校成立了人工智慧學院,學校也在做學科交叉工作。我目前在研究智能建造,怎麼能把人工智慧技術用到我們的建造行業,然後改變這個行業的業態,提升整個行業的業態。本來建築業是第二產業,可能因為人工智慧,因為數字經濟,派生出很多的現代服務業。

記者:作為科研前輩,對想學習人工智慧的青年學習有什麼想說的?

丁烈雲:要從兩個方面去看。一是人工智慧專業的學生,要學習和深入研究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方法,具備從事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那就是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應該擁抱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能夠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微信什麼的。難道不改變我們的專業,我們的行業嗎?所以每個大學生都要擁抱人工智慧,具備人工智慧的基本知識。加上你原來的專業,使得你成為一個複合型人才,一個能夠擁抱現代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 實習生 劉芝妞 夏瑞婷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中燦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發展人工智慧,武漢具有廣闊國際視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發表演講。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表示,武漢未來在人工智慧創新發展上將獲得先機。「所以美國人說,一定要加大投入,五年內投入1000億美金髮展高科技,一共有十個領域的高科技,排在第一的就是人工智慧。」「今天啟動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展示了武漢的戰略眼光。」丁烈雲非常感慨。他說,習總書記非常重視人工智慧,科技部對武漢給予了大力支持,武漢發展人工智慧產業,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高瞻的戰略眼光。
  •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云:武漢發展人工智慧優勢得天獨厚
    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5日訊(記者陳誠 通訊員科宣)「武漢優勢得天獨厚,未來加強營商和創新創業環境的建設,或將再次抓住發展的難得機遇。」9月5日,剛剛參加完一場學術會議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雲還來不及休息,欣然接受了長江日報-長江網的專訪。對於武漢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他充滿了信心。
  •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云:智能建造為武漢提供巨大機遇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雲在論壇上演講。記者胡冬冬 攝)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24日訊(記者劉睿徹)智能建造推動建築產業變革。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雲在2020年數字經濟高峰論壇上表示,我國是建造大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驅動輪:大製造、大建造。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人工智慧要「勇探無人區」
    7月11日下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全球人工智慧的傳承與發展」論壇作為大會特色活動,匯聚了4位中外院士、23位AI學術界和產業界資深學者和青年科學家「雲端」連線,共話全球人工智慧的人才傳承、產研趨勢和可持續發展。
  •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人工智慧機器人應建立「免疫系統」
    12月4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2020首屆中國人工智慧與安全學術會議上了解到,本次大會邀請了眾多人工智慧、網絡安全等領域專家、從業者,圍繞國家政策、人工智慧與安全、大安全時代等主題展開討論。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作了題為《用主動免疫可信計算築牢人工智慧安全防線》的院士特邀報告。他闡釋了當下計算機病毒查殺方面存在的漏洞,並提出一套全新的「免疫式」防護系統。沈昌祥表示,網絡空間目前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大主權領域空間。
  • 數字賦能城市智慧發展,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昨日召開
    楚天都市報11月27日訊(記者李月媛 通訊員韓爽)11月26日,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以下簡稱雙智論壇),於武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李元元、高文、謝先啟、王堅、丁烈雲等眾多院士專家齊聚武漢共繪數字城市發展藍圖。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翻譯等工作或被人工智慧所代替
    中新社成都5月12日電(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機器人一定會讓人類自身更智能」,當被問及人工智慧是否會成為人類的威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認為,在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時代,「毋庸置疑人類始終是領舞者」。
  • 山西啟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戰略及實現路徑項目研究
    2021年1月9日,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西研究院重大諮詢研究項目《山西省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戰略及實現路徑研究》項目啟動會在山西太原召開。該項目的啟動,體現著山西省點燃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發展新引擎的決心。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趙沁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西研究院院長、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黃慶學,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艾凌宇,山西省發改委、教育廳、科技廳、工信廳、綜改示範區等單位相關領導
  • 鵬城實驗室入駐南山 科研聯盟助力人工智慧產業發展
    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優、廣東省科技廳副巡視員周木堂以及海內外院士、專家學者等出席儀式。  活動儀式現場今天,鵬城實驗室正式進駐南山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中心萬科雲城一期8B棟大樓,首批三個院士工作室也正式入駐鵬城實驗室
  • 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即將啟幕
    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產業生態新一代人工智慧將成為建造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本屆活動以「人工智慧、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為主題,邀請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元元出席活動,同時智能計算機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國爆破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先啟,阿里雲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數字建造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等四位院士專家,也將圍繞人工智慧、城市大腦、城市更新、智能建築等多個主題進行分享與解讀,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多位高校學科帶頭人
  • 海爾U+成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近日,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簡稱:「AIIA」或「聯盟」)在京召開第一屆理事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司副司長孫偉、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王衛明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央網信辦處長廖毅敏、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IEEE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鍾義信,以及來自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理事會、專家委成員單位的嘉賓和代表出席了會議。
  • 中國工程院徐揚生院士:應用領域廣泛是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的優勢
    源頭創新百人會於2015年7月啟動,為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而成立的一個非政府組織,這個平臺的主要使命是推動交流對話,為國內的「創新」整合國際創新資源、連結行業創新需求、構建產業創新生態、開展決策諮詢、提供科技評價。
  • 院士談「新基建+醫療」: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
    中新社杭州11月14日電 (張煜歡)14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2020年浙江省醫院大會上,多名院士專家就「新基建+醫療」未來展開探討,提出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應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醫療治理領域的新應用,在「老藥新用」的科研攻關中引入人工智慧等技術。
  •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李蘭娟院士說出第三次去武漢的原因是帶了「一個大問號」
    ,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變革力量,在疾病診斷、篩查隨訪、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國內鞏固全球協作、人工智慧顛覆性的創新能力有望成為當前抗疫的支撐力量以及未來經濟復甦的發展引擎。中國工程院李蘭娟院士在今天上午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指出,在新冠疫情防控戰中,人工智慧技術深度參與,成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人工智慧逐步釋放應用價值,走進疫情防控和人們的生活,讓我們真正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力量。未來,人工智慧結合醫療成為最可期的機遇之一。
  • (第二屆)人工智慧產業大會正式開幕
    2018中國(上海)國際人工智慧展覽會暨OFweek(第二屆)人工智慧產業大會於8月30日在上海隆重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高科技行業門戶OFweek維科網、HTC高科會主辦,OFweek人工智慧網承辦。
  •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志耘:期待以武漢發布會為起點,帶動人工智慧產業進一步發展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記者高勇 攝10月11日,在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暨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發布會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志耘對《新一代人工智慧2030全景科普叢書》的發布意義做了深度解讀
  • 2019全球智博會高峰論壇重磅公布,院士齊聚探討人工智慧發展與未來
    今年共計 12 個專業特色展區,包括科技部人工智慧開放平臺展區、智能視覺展區、智慧城市展區、智慧醫療展區、新品發布區、智能製造展區、機器人/無人機展區、園區展區、國際展區、新品發布區、大數據展區、核心基礎層;展會同期將舉辦千人規模的全球人工智慧高峰論壇,集結諸多國內外院士、圖靈獎得主、業界人工智慧頂級專家,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及未來,並將召開 20 餘場人工智慧相關議題的創新分論壇,涉及無人駕駛、
  • 人工智慧五大發展趨勢
    對我國而言,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有利於兩股巨大機遇浪潮的交匯,即「工業化、城鎮化、綠色化」+「智能化」,從而創造出大量以智力競爭為特點的產業新天地,發展出智能城市、智能製造、智能經濟、智能交通、智能科技等等,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也為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躍升提供新的發展模式。
  • 院士熱議人工智慧醫療發展現狀:AI醫療初露鋒芒,也存在發展短板
    分析算法背後隱藏的風險,讓人工智慧更安全地投入臨床使用,這也許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不少人好奇,人工智慧醫療究竟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委員會組長潘雲鶴表示,在大數據智能影像識別系統逐漸成熟時,臨床已成功把大數據智能閱片的技術嫁接到醫療設備,實現了邊檢查,邊讀圖分析。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
    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力槓桿。今年的光華工程科技獎有哪些亮點?今年的重磅獎項之一——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授予中國工程院核動力專家彭士祿。而這唯一一個獲獎團體就是今年獲得特別貢獻獎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翻開這個團體的名單:鍾南山、張伯禮、李蘭娟、王辰、陳薇……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名字,皆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功臣。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此次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很多都直接參與抗疫一線。「不管是做流行病學調查、做防控,還是對於病人的救治以及藥物研發、疫苗研發等工作,大家全程參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