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丁烈雲,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與建築工程管理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數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論與技術研究。提出工程安全風險「能量-耦合」理論,創建地鐵工程安全風險「識、警、控」技術體系,研發數字軌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設關鍵技術,構建工程質量精益控制模型、標準和平臺。
對話背景
10月11日,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暨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白皮書發布會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宣布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啟動建設,中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丁烈雲院士做主旨演講。發布會結束後,丁烈雲院士接受了楚天都市報記者的專訪。
人工智慧現在有智商將來可能有情商
記者:「人工智慧」一直熱度不減,我們目前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未來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丁烈雲:目前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處於爆發初期。人工智慧發展可以歸納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計算智能,這是過去30年的發展歷程。第二階段是感知智能,是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我們正處於這個階段。這個階段有很多應用場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無人駕駛等。今後還會開發出更多場景,比如說在建築領域環境智能。
但是,現在的人工智慧是叫做有智能無智慧,有智商無情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下一個階段的發展方向就是認知智能——就是要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認知智能的理論基礎也會發生變化,感知智能更多的是基於統計學的人工智慧,今後是基於腦科學和心理學的人工智慧,基於一種腦啟發式的算法。這是今後10年或更長時間的科研重點。
現在我們處於第二個階段正在向第三個階段邁進。最後是高級人工智慧。
記者:從世界範圍看,我國人工智慧發展是否處於領先地位?
丁烈雲:人工智慧依靠「三算」,算據、算力和算法。現在在算據和算力方面我國具有優勢,特別是在算力方面。超級計算我國是世界第一的水平,現在最先進的計算機是無錫的太湖之光,它的每秒速度是9.3億億次。天河二號每秒的速度是將近4億億次,這些都是世界紀錄。算據方面我們也是具有潛在優勢。算法方面我們還是不太先進。這個需要加強基礎研究,開發更多的高效能的、快速的、更為準確、高精度的人工智慧的算法。
武漢發展人工智慧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記者:武漢發展人工智慧擁有著怎樣的基礎和優勢?
丁烈雲: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是發展數字產業,武漢最大的優勢是人工智慧在數字產業鏈上具有完整的布局,鏈條上的每一環實力都很強。從研究開發一直到產業化,在武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你比如說,要做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咱們有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武漢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還有一批科研院所和眾多高校,都擁有眾多科研人才。
企業的應用場景,武漢擁有大批以信息產業為主的央企、國企和一些實力很強的民營企業。武漢還有一大批晶片相關企業,我們擁有大批跟數字產業相關的企業。
武漢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武漢早已完成產業結構調整。武漢光電產業、數字產業得到較好發展,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礎產業。總的來說,不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型的以數字經濟為特徵的產業,都為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目前武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人工智慧,我們又申請到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我們把這些示範效果做好,引入更多的創新要素。整個武漢人工智慧的發展勢頭會很好。
丁烈雲在會場和其他專家交流
個人的經驗可轉化為企業的知識
記者:武漢發展人工智慧又有哪些困難和挑戰?
丁烈雲:人工智慧需要依託大數據計算。目前看來,我們的算力不太夠,我們沒有超算中心,雲計算邊緣計算可以,武漢需要提高算力。另外,我覺得算據是最重要的,你首先要有數據。企業要轉變觀點,要有數位化思維數位化理念,不管是工業企業管理或者是政府的治理都應該要有數位化積累,大量的數字數據為人工智慧打基礎。
你比如說一個企業培養了一個人才,知識、經驗都裝在這個人的腦子裡面,這個人一走企業就流失了人才,那你怎麼辦呢?能不能把這個經驗記載下來,然後變成數據、變成信息,最後把這個信息的通過結構化存儲。像中藥一樣被放進的一個一個盒子裡,像以前的圖書館那樣的一張一張卡片排列。把經驗存儲起來變成信息,把信息結構化的存放變成知識,再建立知識重用機制,讓企業員工共享知識,不了解的人也會用,實際上這就是智能。
記者:武漢未來人工智慧會在哪些方面發力?
丁烈雲:未來布局我覺得是看「三個力」。一是「政府力」,要爭取更多的創新基地落戶到武漢,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中心等。有了這些創新基地,優秀的人才就願意來。這叫事業留人,不能完全靠待遇留人,儘管待遇留人非常重要,但是待遇留人我們比不過深圳等地。目前很多年輕人更重視事業發展空間,期盼在事業的發展中成長成才,實現自我價值。
二是「市場力」,大企業把他們的研發機構放在武漢,更多的企業將研發中心放在武漢。百萬大學生留漢,留城留在哪裡?這也是很好的一個地方。
第三個是「社會力」,就是要更近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讓更多大學生在武漢創新創業,甚至吸引其他省市的大學來武漢創新創業。別看小看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是最有活力的。你看,當時深圳不就是一批敢於創新的年輕人做起來的。
記者:在您看來,武漢多久能基本建成智慧城市,那時候市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丁烈雲: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們不能為了追求智慧而智慧,其核心是以人為本。要讓老百姓體會到到人工智慧給我們帶來的生活更美好,工作效率更高,這個比什麼時候去建成智慧城市更重要。比如我今天演講時舉的例子,老年社會大家都很關心健康,可以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包括智能馬桶等設備遠程關注老人的健康狀況,有沒有發生摔倒等意外,甚至今後的設備還能判斷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總的原則就是人工智慧一定要服務於人。
每個大學生都應該擁抱人工智慧
記者:華中科技大學目前在人工智慧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您後期的工作方向是?
丁烈雲:我們學校成立了人工智慧學院,學校也在做學科交叉工作。我目前在研究智能建造,怎麼能把人工智慧技術用到我們的建造行業,然後改變這個行業的業態,提升整個行業的業態。本來建築業是第二產業,可能因為人工智慧,因為數字經濟,派生出很多的現代服務業。
記者:作為科研前輩,對想學習人工智慧的青年學習有什麼想說的?
丁烈雲:要從兩個方面去看。一是人工智慧專業的學生,要學習和深入研究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方法,具備從事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那就是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應該擁抱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能夠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微信什麼的。難道不改變我們的專業,我們的行業嗎?所以每個大學生都要擁抱人工智慧,具備人工智慧的基本知識。加上你原來的專業,使得你成為一個複合型人才,一個能夠擁抱現代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 實習生 劉芝妞 夏瑞婷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中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