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人性,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值

2021-01-10 堅哥隨記

為什麼今天要聊這個話題呢?

昨天因為一個兄弟借了我幾千塊錢,借了7年多了,在兩年前的時候,我需要用錢了,我去問他,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去催過他,自借錢後他也再也沒有主動和我提起過這個錢的事情。

結果和大家想的差不多,反正去討錢真是一件非常尷尬,麻煩的事,為了替他著想,我都要提前備好說詞,怎麼說不會太尷尬,然後還要在心裡做一翻鬥爭。

接下來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謊言,一開始說過兩天還,然後又說一個月還,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一晃2年過去了,今天都還沒有拿到了,而且我感覺到了,他好像覺得我不應該找他要錢,他說,他一般借了錢給別人,都不會去要別人還錢的,因為去問的話,他心裡會不好受,呵呵,還來了個道德綁架。

有圖有真相。

想當初,我這個兄弟是出了名的遊手好閒,眾所周知,但有一天他突然打電話來說:他要好好做事情了,不想像以前那樣混日子,哥,我現在還沒有發工資,能不能借點錢,我沒有錢吃飯了。我說行吧,太多的錢沒有,吃飯的錢,我還是有的,給他立馬轉1千。當時我的工資也才3、4千的樣子,也沒有什麼存款。

後面就是開始經常時不時以過種藉口來借錢,什麼在外面跑業務,沒有錢加油,又沒有錢吃飯了,要還信用卡了等等。就這樣陸續借了大幾千。後面再來借,我也沒有再借給他了,開始後知後覺,知道他一點也沒有變,還是那個吊樣子。然後就有上面這個對話。

發生這個事情,要說當時不生氣,那是假的,但是睡一覺醒來,又沒有啥事了,我也很快就想明白了。

為什麼借錢給他呢?就是對他還有期望,覺得他會變好,想在他困難的時候力所能及的幫一把。是我對他的期望太高了。只是沒有想到平時在網上看到的段子真的發生在我自己的身上,這可能就是人性。

對一個人太好了,他就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不會珍惜。

升米恩,鬥米仇,就是大家熟知的典型例子。

大家都可能遇到這種事,覺得很委屈,其實看透了你就明白了,這是人的本性。

解決這件事很容易,那就降低他的期望。

比如你一個朋友或者親戚需要錢,你千萬不要主動借給他,你一主動那他會當成理所當然的,不會感恩,反而下一次你不借了他記恨你。

不要給他一種你好像應該給他,欠他的感覺,那樣只是你傻罷了,強硬起來,掌握主動權,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無數的經驗證明,不要輕易借錢出去,一般是很難收回來的,真的像那句話說的:現在流行的觀念是,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呵呵 ,真的很無語,很想抽他,對吧,但這就是現實,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

不借出去,尷尬只是一時的,借錢出去,不但錢可能收不回來,你還會失去一個朋友,兄弟,甚至還會收穫一個仇人。借錢這個事情,真的是要看人去,自己要掂量清楚,免得後悔莫及。

再說一個現象:好人必須一直好,壞人只要轉身即可獲贊。

一個人做一輩子好事,只要做一件壞事,那麼他的一世英名就毀於一旦。

一個人做一輩子壞事,只要最後做一件好事,那麼他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一個壞孩子做出點成績,大家都說他浪子回頭,都很高興。好孩子必須保持持續優秀,否則的話就會受到批評。

你如果從小優秀到大,結果畢業後很平常,很普通,大家都會說你書白念了,但是可能你的境遇要比那個壞孩子做的好多了,但是大家都不會說你好。

所以,不要給別人太多的期待,反而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做不好事情。許多研究生,博士壓力大的一天到晚愁愁苦苦,想要逃避,自殺,沒臉見人,完全沒必要,你比99%的人都要優秀,事情慢慢來。

不要覺得自己多讀了幾年書,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博士同農民工,沒有什麼不同。眾生皆蒙昧,意思是每個人都被一層東西包裹了,各有各的環境限制,跳不出來,最終置身其中了此一生。

人被環境所影響,已經成為環境的一部分,獨立於環境外的意識逐漸被消磨殆盡。

什麼都不是人的全部,但一個人被所處環境所洗腦,他就以為眼前的事物是他的全部,他為之生,為之死,為之驕傲,為之痛苦,這是人的局限,也是人的悲哀。

無論是底層被愚昧無知環境所洗腦的民工,還是被高端課題研究技術環境所洗腦的博士,他們逃不出自己的環境,並且毫無意識自己已經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已經失去了獨立於環境外的思考與判斷,所以他們都一樣,處在命運的齒輪中而不自知。

當一個人真正能意識到自己被環境所洗腦,並且能跳出自己所處的局限認知環境,他才可以稍微掌控一點自己的命運走向。做到這一級別了,應該是孤獨的,正所謂眾人皆醉我獨醒,對吧。

所有損失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認為你損失了全部,對於生命來說,什麼都沒有損失,你還是你,你經歷了生活,喜怒哀樂,幸福,愁苦,艱難,美好,偉大,渺小,所有一切都是你經歷過的,你的生命並沒有任何損失。

所有除生命和經歷之外的東西都是虛無,看似存在,實則對生命本身來說毫無價值,這是一種理性到極點的認知。

眾生即我,我即眾生。你可以換位思考別人,就能理解別人。

你完全可以側寫、換位所有你知道的人,甚至是歷史人物,你成為了他,處於他所處的環境、位置,你了解他的過去、經歷,你站在他的立場上,以他的性格思考,他的欲望,處境,家庭,事業,對於你的看法,按他的性格接下來他會怎麼做,如何才對自身有利,這樣你就進一步能預測他的行動。

當然,你越是了解他,知道的信息越多,側寫的準確度就越高。他的經歷就是你的經歷,他的智慧就是你的智慧。

側寫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你就能更立體、更全面了解這件事的本質,也自然就更加通透,就能做出更加正確、有利於你的決定。

也更有利於你去理解和寬容別人,因為你學會了站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去看待同一件事物,同一個問題。他們所做出的一切舉動,都有其固有的思維邏輯,你側寫了他,你就懂他,所以他的做所為你一點也不奇怪。

知道生活中,有一種人,他見識廣博,看的通透,真的可以做到:泰山蹦於前而面不改色,不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者甚大,其志遠也。這種人非常的不簡單。

總結一下,我前面說了那麼多,其實概括起來就兩個字:人性。

了解人性,理解人性,通曉人性,學會去引導人性,利用人性,事情其實就好辦多了。

我們所有的認知全來自於對生活的思考,對大眾智慧的總結,一法通,萬法通,其實所有的智慧都歸結於人性。

萬事萬物,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

生活和工作中,一定會有反對派,我們要學會接受反對派,反對的聲音才能讓你永遠保持理性,保持思考,不然你就會沉浸在你的思維中,有可能誤入歧途都不自知。

就如同生物進化一樣,要是沒有極少數的基因突變,那就沒有進化出來的生物多樣性,也就沒有現在的花花世界。

相關焦點

  • 從「人性實驗」到「恐怖實驗」:永遠也不要考驗一個人的人性
    「永遠也不要考驗一個人的人性」,這句話你一定聽過。這不光是類似雞湯的一句忠告,更是一個科學結論。在歷史上著名的所謂「人性實驗」中,「人性」幾乎全都沒有經受住考驗。「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人性中的惡一旦得以釋放,「人性實驗」就變成了一個個「恐怖實驗」,人性掩蓋下鮮血淋漓的現實,你準備好面對了麼?在所有「人性實驗」中,「斯坦福監獄實驗」無疑是最為著名的。史丹福大學一位名叫津巴多的心理學教授挑選了24個健康狀況良好、心智水平正常的人參與這項實驗。
  • 永遠不要試圖去考驗人性,因為人性根本經不起試探
    到了新石器時代,距今4萬年前,第一個村落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第一個文明產生,人類以村落為單位進行生產活動,人類文明也算真正有了雛形而人類的本性是由基因決定的,大多數時候,當社會道德與人性發生衝突的時候,社會道德往往才是不堪一擊的一方。
  • 深恩成仇:如何做好期望值管理
    大概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期望值,也在給別人各種期望,雖然看不見,但卻真實存在。所謂「輕諾必寡信」,承諾就是在給對方期望,如果做到了,那是應該的,如果沒做到或者打了折扣,就是欠債不還,只有超過承諾的,才是驚喜。人性如此,我們不能改變人性,只能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值。如何做好期望值管理呢?1.自我管理。
  • 降低期望值,是維持關係和保全自己最好的方式
    看到這裡,想起《人間失格》裡的一句話:倘若沒有過度的歡喜,便不會有極度的悲傷。人總是這樣,習慣對某人某事抱有過高的期望值,一旦結果不如預期所想,就開始無休止的較勁。但如果一開始就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像,也不會有悲傷時刻的來臨。人生在世,永遠不要對任何人期望過高。
  • 控制好期望值,讓人生驚喜不斷!
    期望值,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具有神奇的力量,控制好自己的期望值,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至少不會失望吧,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期望,我理解為我們對已知或者未知的人或者物的一種希望和期許,不要去管這個理解是否與詞彙釋義相符,因為這是我的理解。
  • 人性裡有獸性,獸性裡也有人性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親情,都會努力地去維護和保護親人。人性裡有獸性,是先天的,原始帶來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獸性,只不過被壓制了,有時候一衝動就會展現出來,還有就是在不知如何去做時,這時有下了指令,不分對與錯,都會去做,比例一車蔬菜翻了,有人會想著據為己有,但由於人數多,有人在指揮往車搬運,那麼他也就放棄這念想了。
  • 幸福指數: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欲望」和「期望值」太高了
    「欲望」與「期望」是合作關係。你總是對未來的事物或者人,自己的事業,職業規劃道路有所期待和等待,希望能早日坐上心想事成的高鐵,不要辜負家人的寄託,不能辜負身邊的人的期望,然後迫使自己的「欲望」越來越大。事實上,在某些場景下,不是自己不夠勤奮,而是社會的規則,階層就是這樣。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這是一部關於人性的片子。古代對於人的本性,有性善論和性惡論兩種觀點。人有內心柔軟的地方,但不等於其大愛無私。魯迅在經驗中寫到:「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確實極少的。」小時候覺得魯迅先生的文字深奧,現在看來,卻真真是很貼切現實了。
  • 人性實驗
    人性實驗海有一個人做了一個心理實驗,他假裝自己厭倦了生活,想要自殺。
  • 馬斯洛對人性的洞察
    通常,在人類最艱難的時代,我們會看到人性迸發出最閃亮的光輝。隨著目前世界陷入一種極度不安全和不確定的狀態,超越者世界觀比以往任何時刻(也許是有史以來之最)都更有可能使人類實現升華。真正的人文主義教育理應對「孩子」這一整體進行教育,把孩子和他們自己獨特的個人目標、夢想和志向視為有價值的事物,不管它們與教師課程安排的聯繫有多緊密。想像一下,如果學校不僅僅是一個學習標準化學術材料的地方,而且還是一個充滿對人性的驚奇、敬畏、自我實現和希望的地方呢?不僅如此,再想像一下,如果學校和生活中其他部分不是這樣涇渭分明呢?
  • 人性假設與管理
    有什麼樣的人性假設,就有什麼樣的管理對策。按照沙因的觀點,管理活動是按照組織中的心理契約展開的。所謂心理契約,就是個人和組織之間達成的共識。而人性假設是心理契約的基礎。所以,人性假設的奧秘就在於:它不僅是管理者的信條,而且是員工的信條。
  • 道家的人性三元論
    文始道文化對於人性需求分三方面:財貨需求、名位需求、命性需求。財貨需求:簡稱為利。分財和貨兩方面,財側重於交換作用,貨側重於存儲功能。名位需求:簡稱為名。分名和位兩方面,名側重於虛名,為側重於實權。命性需求:分命和性兩方面,命側重於甘於所受限度、又期望打破所受限度;性側重於甘於享受所好、又期望超越所好。簡稱為味,自得之感。
  • 人有三獸性、人性、神性
    人有三種性,獸性、人性、神性。例如眼前不同角度的果汁。吃喝拉撒睡,與本能相關,屬於獸性。還記不記得你老公在追你的時候多麼的貼心?那很大程度是因為荷爾蒙的作用,也是獸性。人性,貪婪、懶惰、獵奇、恐懼、色。成功的商業都會作用的淋漓盡致,這也不為過,因為順應人性是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
  • 人性中的四個弱點,你有嗎?
    文/芨芨草人性都有弱點。有句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人性中,優點缺點都是自帶的,跟後天的生成沒有多大的關係。所以,人性的弱點,幾乎從小的時候就能體現出來。那麼,人性自帶的弱點,是不是就這樣永久不變?倒也不是。
  • 婚姻幸福的秘訣是,適當降低期望值
    愛情這種令人嚮往罕見的東西,一旦發生了,就是一份美好的禮物,一個暖心的問候,或是一個心儀的禮物,都是我們期望的美好。可期望太高,往往事與願違,達不到我們預期的美好。個人認為婚姻裡期望值越低,越容易滿足。我們志願者小隊裡有個女強人,所有人都覺得她是我們志願者小隊裡面最幸福的女人。
  • 人性多稜鏡
    這一「形象」,用來作為平克新著《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的註腳,再合適不過:他以暴力為尺度,呈示人性中的美好天使,度量人性的進化。  誠如學者錢永祥所言,這「具有高度的挑釁性」。平克通過千頁篇幅、115張圖表、近2000個引注、上千項參考材料,完成了他探索人性迷宮的旅程。
  • 有人說:半路夫妻就是一個伴,別期望值太高。我不贊同這個觀點
    老年人再婚,要明白:半路夫妻就是個伴,別期望值太高,我不贊同這個觀點。講一個真實的事例:親屬中有一位老人,古稀之年再婚,結為半路夫妻,婚後生活得非常幸福,像又煥發了青春一樣,雖然是半路夫妻,可不光是找了一個伴,而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甜蜜的愛情。
  • 身處叢林法則選擇獸性還是人性?沒有經歷過的不要輕易下結論
    當有一天你所在的地方沒有道德與法律的約束,人們都赤裸裸的暴露在叢林法則中,弱肉強食與爾虞我詐成為常態,你是否還能保持住人性的光輝,不墮落在獸性的黑暗中?《動物世界》中鄭開司被王小胖害慘了兩次,第一次是拿到卡牌以後王小胖欺騙了他們,迅速的將卡牌與比賽然後輸掉卡牌與星星,再一次是王小胖背叛鄭開司勸說李軍拿錢走人不要救昔日的夥伴。這兩次的行為都差點導致鄭開司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而一個人的獸性也在這兩次行為中得到完美的展示。
  • 人性假設原理
    人性假設,就是對人的本質的主觀認知,它是建立管理理論的基礎。管理歸根到底是人的管理,現代管理理論都以人性假設為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設在實踐中體現為各種不同的管理觀念和管理行為。中國古代的「性善論」、「性惡論」,西方管理學家提出的「人性可塑論」等,都是代表性的人性假設。
  • 人性,狗性,狼性,看看你的朋友圈有沒有這三種人,深度分析人性
    陽明心學的宗師王陽明曾說過:人可以分成三種性格分別是「人性,狗性,狼性。「百死千難,但為此心。一個人一輩子的修為事實上修的也是自身的內心,一個人萬般的忙碌,最累的也是自身的內心。內心平靜,則無異動,心若妄動,勢必妄行。舉個例子:很久以前,有一位獵戶,住在深山中,以捕獵為生。養妻育子,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