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有價值的需求必須從用戶痛點出發,但當需求的數量越來越多,且每個需求都是從用戶痛點出發的時候,產品經理必須在痛點的基礎上,引入數據增長指標對需求的優先級進行判定。當數據增長失去效用的時候,又該怎麼辦?本文作者對第三種需求判定的方式——需求期望值進行了介紹,與大家分享。
有這樣的一個小故事,甲乙兩人是同一個村莊的年輕人,甲的性格穩重,耐心極佳,乙的性格比較浮躁,耐心較差,兩人曾多次參加村裡的長跑運動會,每一次,乙都會在半路放棄,甲則是會堅持跑完全程。
兩人偶然得知有人在距離村莊10公裡外的礦洞裡挖到了寶石,商議後,決定一起去挖礦,試試運氣。
兩人同時開始挖礦,1天後,都挖到了一顆綠寶石,價值1萬元。
甲很高興的帶著綠寶石離開了礦洞,乙則是將綠寶石放在身邊,繼續挖礦,3天後,挖到了一顆鑽石,價值10萬元,這一次,乙高興的帶著鑽石以及綠寶石離開了礦洞。
得知兩人的收穫後,村民們紛紛誇讚乙,認為乙比甲更有耐心,能夠做大事。
但是,大家心裡都有一個疑惑,如果乙比甲更有耐心,為什麼運動會上,乙總是會半路放棄呢?
你知道原因嗎?
期望值驅動需求判定挖礦就是挖需求,綠寶石和鑽石就是不同價值的需求,對應的1天,3天則是獲得需求所花費的時間。
問題並不是誰更有耐心,而是什麼因素影響了我們行為,我們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堅持了更長的時間。
答案是「期望值」,因為乙比甲對挖礦的期望值更高。
甲的期望值是價值3萬的礦石,得到綠寶石以後,期望值就得到了滿足,而乙的期望值則是價值10萬的礦石,得到綠寶石以後,期望值仍然沒有被滿足,直到獲得了價值10萬的鑽石,才滿足了乙的期望值。
兩者對挖礦的期望值不同,相同的卻是滿足期望值以後,都失去了繼續挖掘的動力。
對需求的期望值,決定了我們會被什麼價值的需求所滿足,期望值越高,對需求的要求也就越高,越難以被滿足。
然而,不論期望值的是高,還是低,在被滿足的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了期望,等同於失去了繼續挖掘的動力,宣告了需求挖掘階段的結束。
如果期望值較低,在獲得低價值需求時,就會因為期望已被滿足,導致停止需求挖掘,無法觸及高價值的需求。
所以,高期望值對應了高價值需求,低期望值則對應了低價值需求。
同時,期望值的高低與0所獲的概率呈現出正比關係,期望值越高,0收穫的概率也就越高,期望值越低,0收穫的概率也就越低,因為能夠帶來高回報的需求,在數量上,遠遠少於低回報的需求。
如果我們對需求對期望是讓日活數據增長10%,那麼,A需求能讓日活增長10%,就會被採納作為可實施的需求,但若是將期望值設置成增長30%,A需求就會被排除在外,因為不符合我們的期望。
從業者可以通過設置較高的期望值,過濾掉不符合期望的需求,迫使自己持續的進行需求挖掘,直到獲得能滿足高期望值的需求,這樣就可以有效提升輸出需求的質量。
這個方法正被許多高級產品經理所使用,我們將其視為需求判定的第三種方式。
第三種需求判定方式早期網際網路產品, 是通過用戶痛點對需求進行判定,能夠解決用戶痛點的需求,會被判定為有價值的需求。
隨著行業的發展,需求的數量越來越多,每個需求背後都存在用戶的痛點,因此,大多數需求都會被判定為有價值的需求,但我們能實現的只是其中的極少數需求,這也直接導致用戶痛點失去了對需求判定的效果。
隨後,從業者開始使用數據增長對需求進行判定,能夠帶來數據增長的需求,就會被判定為有價值的需求。
只是行業發展的速度超過了我們的預測,相對于越來越困難的融資,企業不得不交出更好的成績,甚至提前實現自我造血的能力,這樣一來,數據增長對需求的判定,也逐漸失去了效果,畢竟,僅僅是提升數據已經不夠了,我們需要的是大幅度提升數據。
第三種需求判定的方式,則是通過更加主觀的期望值對需求進行判定,只有符合期望的需求,才會被判定為有價值的需求,不符合的期望的,均會被捨棄。
判定方式的升級,導致需求的獲取難度以幾何倍數增長,原本是10選1,現在變成了100選1,原本能夠被判定為有價值,甚至是高價值的需求,現在,則會被判定為低價值需求。
只是,在實施過程中,該判定方式也存在三個典型的應用錯誤。
錯誤一:沒有期望沒有期望,即期望值為0。
從業者在判定需求對過程當中,沒有提前設置期望值,等同於期望值為0,這會導致大多數的需求,只要不會給產品帶來負面影響,就都是可做的需求。
該狀態下,需求方成了需求的駕馭者,產品經理則成了需求的執行者,不論是客戶,用戶,還是我們的同事,或者老闆,需求方每提出的一個需求,都會被響應。
問題在於,我們從不以任務數量,或者處理過的需求數量衡量產品經理的價值,這些數量無法替代成功案例的作用。
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完全喪失團隊對產品經理對信任,團隊的成員不會將成功的希望,也不會將自己的未來交付給一位不可信任的產品經理。
如果,產品經理對需求沒有期望,那麼,團隊,也就對產品經理沒有期望。
錯誤二:低期望低期望,即期望值大於0,小於10。
也就是說,從業者在判定需求的過程中,有提前設置期望值,但設置的數值較低,容易被滿足,儘管會過濾掉一些無價值的需求,但能夠滿足該期望值的需求,其價值也極低。
該狀態下,需求方與產品從業者會存在一些衝突,也意味著產品從業者對需求有一定的駕馭能力,開始爭奪對需求的主導權。
問題在於,低期望值會導致低價值需求被提出,而由低價值需求構造的成功案例,具備的市場競爭力極為有限,無法滿足企業對產品經理的高期望。
畢竟,我們想要的都是較大的成功,我們對產品的期望都挺高。
錯誤三:過度期望過度期望,即期望值大於80。
這是一個極高的期望值,對應的需求獲取難度也極高,往往需要花費很長的一段時間,只是,0收穫的風險也極高。
該狀態下,產品從業者是需求的駕馭者,需求方則是需求的提供者,在需求判定的過程當中,但因為期望值過高,導致大多數需求都會被排除,甚至,所有的需求都會被排除。
問題就在於長時間處於0收穫但狀態,可能是1個月,2個月乃至更長的時間,對於團隊而言,產品經理的0收穫也就等同於0輸出狀態。
當耐心耗盡時,也就是產品經理離開之時。
這三種錯誤狀態分別對應了產品經理的三個瓶頸期。
「沒有期望」對應了功能瓶頸,產品經理扮演的是需求實施者的角色,缺少對需求本身對辨識分析能力。
「低期望」對應的是需求堆砌瓶頸,追求需求的數量,無視了需求的質量,儘管輸出的需求極多,但卻沒有能拿出手的作品。
「過度期望」對應的是完美瓶頸,過度追求極高價值,忽視了時間,成本以及團隊,儘管有思想,有理念,但缺少輸出後的實踐,猶如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三種期望值並行實際上,期望值也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以產品當前的某項數據作為對比對象,希望通過某個需求,能讓該項數據在現有的基礎上實現增長。
增長的比例,就是我們對需求的期望值。
三種錯誤裡,沒有期望的「0」意味著增長0%,低期望的「10」意味著增長10%,過度期望的「80」則意味著增長80%。
期望值過高,會導致需求挖掘的時間過長,期望值過低,則會導致在低價值需求上花費的時間過長。
只有合理的設置期望值,才能有效過濾低價值的需求,才能讓產品從業者的注意力集中到高價值需求的挖掘當中。
所以,我們通常會設定三種期望值,並且,三種期望值同時存在,同時產生作用。
1. 基礎期望基礎期望:數據增長10%-30%。
如果現在的日活是10萬,那麼需求實現後,日活將會提升10%-30% ,日活用戶將會增長至11萬~13萬。
符合基礎期望的需求,儘管增長幅度較小,但也是團隊能夠認可的一個增長幅度,是我們在產品實現過程中,最普遍的需求,同時也是產品對需求的最低要求。
每個月輸出一個符合基礎期望的需求,可以幫從業者爭取更多的時間,用來挖掘更高價值的需求。
2. 理想期望理想期望:數據增長30%-60%
如果現在的日活是10萬,那麼,需求實現後,日活將會提升30%-60%,日活用戶將會增長至13萬~16萬。
符合理想期望的需求,能夠帶動產品實現較為可觀的數據增長,同時,也能堅定團隊對產品,以及對產品經理的信心,是產品經理核心的需求。
每個季度輸出一個符合理想期望的需求,將會增加產品經理在團隊中的影響力,以及可使用的資源面積。
3. 傑出期望傑出期望:數據增長60%-80%
如果現在的日活是10萬,那麼,需求實現後,日活將會提升60%~80%,也就是日活用戶將會增長至16萬~18萬。
符合傑出期望的需求,能夠讓產品實現極大的數據飛躍,不論是在公司內,還是公司外,都會成為極佳的成功案例,形成極大的競爭優勢,也是產品經理的代表性需求。
符合傑出期望的需求,不僅僅是挖掘時間極長,其實現成本通常也極高,需要團隊投入更多的資源以及資金。
通常情況,我們會將傑出期望的挖掘周期定為半年,或者一年。
三種期望將需求的價值,以及該價值所需要的時間劃分成了三個梯度,但這三個梯度又是相輔相成。
基礎期望最容易滿足,挖掘的時間也最短,可以為理想期望爭取到足夠多的挖掘時間。
理想期望帶來的數據增長堅定了團隊對產品經理的信心,可以為傑出期望爭取到足夠多的話語權以及資源使用的力度。
傑出期望則是藉助時間和資源的雙重作用,讓產品數據實現極大的飛躍,給團隊帶來勝利果實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傑出成功案例。
而成功案例,能為產品經理爭取到更好的機會,更多的資源。
比例單位實際影響的是單位刻度指標,而刻度指標則影響期望值設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但是,比例單位並不是固定的,隨著數據基數的增長或者業務的特殊屬性,比例的單位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可能是十分比,也可能是百分比,千分比,甚至萬分比。
通常情況,我們以百分比作為基礎比例單位,採取最小刻度「1」對應的絕對值,評估該絕對值對應的難度,難度較高,則通過降低比例單位的方式,降低絕對值,難度較低,則會通過提升比例單位的方式,增加絕對值。
以1000萬日活為基礎數據,提升1%的日活,意味著需要提升10萬日活數據,實現最小刻度的難度較高,此時,就需要降低比例單位,從百分比,降低為千分比。
最小刻度也就從百分之一變成了,千分之一,對應的絕對值就從10萬降低到了1萬,這樣最低目標的難度就屬於可接受的範圍了。
若是以10000日活為基礎,提升1%的日活,意味著增加100日活數據,難度較低了,此時,就需要提升比例單位,從百分比改為十分比。
最小刻度就從百分之一變成了十分之一,對應的絕對值就從100增加到了1000,這樣,最低難度也就處於可接受範圍了。
思考題現在,我們嘗試用期望值的方法,對需求進行判定,該需求應該被採納,還是不應該被採納。
已知某產品日活躍用戶有100萬,每天有1萬新增用戶,產品團隊提出了兩個需求,第一個需求能夠提升5萬日活,第二個需求可以提升1000新增。
你是產品負責人,要對需求做出判定。
A:採納第一個需求,捨棄第二個需求B:捨棄第一個需求,採納第二個需求C:兩個需求都捨棄D:兩個需求都採納嘗試使用期望值的方法,做出你的判定吧。
#相關閱讀#需求的價值,只有對比才能確定
決定需求價值的四個參考系
不出彩就出局,產品經理如何選擇需求?
一個糟糕的需求,會給產品帶來哪些危害?
不被認可的產品經理,可能是你的需求沒有價值
#專欄作家#枯葉,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9年經驗產品經理,3年產品總監經驗。擅長數據增長,商業模式。曾孵化過千萬級用戶規模的創業產品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O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