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必備之常用需求挖掘的7個方法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者對產品經理常用的需求挖掘的方法進行了梳理總結,並結合相關案例進一步加深了對需求分析的理解。

為什麼我要說常用需求挖掘方法是產品經理必備的知識?在《俞軍產品方法論》一書中提到產品經理需要為用戶創造價值,在我看來產品經理只有通過解決用戶的問題進而滿足用戶的需求才能不斷為用戶創造價值。

解決用戶的問題就需要進行需求分析,在上一篇文章《產品經理必備之如何進行需求分析》中我們將需求分析分成需求收集、需求分類、需求挖掘、需求分級四個階段。

需求挖掘,又可理解為需求深挖、需求思考、需求評估等,是產品經理進行需求分析時的最重要的階段。通常產品經理在進行需求挖掘時需要結合常用需求挖掘方法進行深度思考分析得到產品需求。因而,產品經理需要懂得常用的需求挖掘方法。

需求挖掘是先分析需求背後的動機找到深層需求,然後根據深層需求進行需求擴展形成產品需求。在分析需求背後的動機時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是需求較為簡單,出現沒有找到深層需求的情況,此時對需求本身進行擴展形成產品需求即可;第二種是找到了深層需求,然後進行需求擴展形成產品需求;第三種是找到了深層需求但需要更深入一層挖掘用戶心智,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需求擴展形成產品需求。接下來,本篇文章將會介紹不同的需求挖掘方法並結合案例進行說明。

01 3W分析法

3W是指「What,Why,How」 ,即這個需求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需求,如何將需求轉化為產品進行後續的價值分析。3W分析法是比較聚焦的需求挖掘方法,一般只會進行針對性的1到2個產品方案設計來滿足需求。

圖1 3W分析法

例如:用戶提出想要勳章系統的需求?

根據3W分析法,我們列出用戶提出這樣的需求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成就感、被激勵、收集控、強迫症、利益、好看和新鮮感,這些原因就是用戶提出這個需求背後的動機,就是用戶的深層需求,找到原因後然後產品經理就可以進行針對性的設計產品解決方案,從而滿足用戶的需求。

02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把需求從低層次到高層次分別為七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認知需求、美學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圖2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

例如我們可以通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不同的網際網路產品滿足需求的類型進行分析:

屬於生理類的產品有電商、團購、房屋出租、旅行服務等;屬於安全類的產品有清理軟體、安全軟體、殺毒軟體等;屬於歸屬與愛的產品有即時通信、郵箱、博客、微博等;屬於尊重類的產品有網絡平臺中的高級認證、獎勵等;屬於認知的產品有信息流、搜尋引擎、知識付費等;屬於美學類的產品包括各類產品不斷在視覺方面的優化、健身軟體、美妝軟體等;屬於自我實現的產品包括公益平臺、朋友圈等。

03 卡諾模型

卡諾模型(KANO模型)將用戶需求分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無差異型需求,反向型需求五類需求,通過對用戶需求的分類來對用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區分處理,從而幫助產品經理找出提高用戶滿意度的切入點。

(1)基本型需求

又稱為必備需求,是指用戶覺得產品應該具備的功能或服務。如果不具備,產品的可用性會大大降低,所以用戶的滿意度會大幅下降。但是,產品滿足此類需求時,用戶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滿意度並不會提升。

(2)期望型需求

是指用戶期望得到的功能或服務。用戶想要得到,但又不是非要不可。如果滿足此類需求,用戶的滿意度會提升。如果不滿足此類需求,用戶的滿意度會下降。

(3)興奮型需求

又稱魅力型需求、亮點型需求,是指提供給用戶完全出乎意料的產品功能或服務,使用戶產生驚喜感的需求。如果滿足了用戶對於興奮型需求的期望,用戶滿意度會急劇上升。反之,即使產品沒有滿足用戶的興奮型需求,用戶的滿意度也不會降低。

(4)無差異型需求

無論產品提供或不提供此類需求,用戶滿意度都不會有所改變。此類需求,有或沒有都不會對用戶的滿意度產生影響。

(5)反向型需求

是指會引起用戶不滿的產品功能或特性,用戶並不希望其出現,提供後用戶滿意度反而會下降。此類需求要儘量避免。

圖3 卡諾模型

例如我們運用卡諾模型對瀏覽器的用戶需求進行分析,可以得到:

屬於基本型需求的有瀏覽網頁、收藏網址;屬於期望型需求的有網頁打開速度快、系統佔用資源少、界面簡潔、攔截惡意廣告等;屬於興奮型需求的有屏蔽網頁廣告等;屬於無差異型需求有分享、意見反饋、退出前確認,反向型需求有強制彈框廣告、推送過多通知等。

04 5W1H分析法

5W1H分析法,中文也叫六何分析法,包括:What(是何)、Why(為何)、Who(何人)、Where(何地)、When(何時)、How(如何)。

借鑑「5W1H分析法」,在做網際網路產品或移動網際網路產品設計時通常還需要考慮產品價值,於是可以用5W1H1V分析法來思考產品和功能:

What:用戶可以用這個產品或功能能做什麼?產品或功能為用戶解決什麼問題?Where:用戶在哪裡會用這個產品或功能?Why:用戶為什麼用你的產品,而不用別的產品?為什麼需要這個功能?和其它產品有什麼區別?When:用戶在什麼時候會用這個產品或功能?Who:誰是我們的用戶群?產品或功能為誰設計?How:用戶如何使用這個產品或功能?Value :產品的價值?產品經理使用「5W1H分析法」進行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要做的產品,產品的用戶群以及用戶的使用場景,幫助產品經理對產品進行分析和決策。

例如用5W1H1V來分析企業為什麼要建設大數據平臺:

What:大數據的特點是大量、高速、多樣、真實性,大數據平臺是為了滿足企業對於海量數據的處理和分析需求而產生的產品。Where:在公司上班、在外地出差、移動辦公等都可能會使用Why:大數據能幫助產品經理增強對用戶的分析和洞察能力When:大數據是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隨著流量成本越來越高,企業越來越注重精細化運營,大數據平臺的建設越來越重要,對於企業管理決策和日常運營都越來越重要。Who:上到管理層,下到運營、市場等普通員工都需要大數據平臺來支撐。How:可以通過自建的平臺或者第三方的大數據平臺產品來獲取日常報表和進行數據分析Value: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建立產品的壁壘,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

05 HMW分析法

HMW是「How might we」的簡稱,即:我們可以如何,我們可以怎麼樣。這個分析方法是借鑑Design Hackathon中的一種方法,主要適用於頭腦風暴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向,擴展我們的思路,而不是局限在具體的解決方案裡,在產品新功能設計中應用尤為重要。

圖4 HMW分析法

例如:我們使用布棉老師對於HMW分析法的實戰案例來進一步理解該方法,布棉老師針對於在線教育產品的「專題課的作業完成率不是特別高」使用HMW分析法進行分析。

圖5 HMW分析案例

06 PSP分析法

PSP分析法是P(person)、S(scenes)、P(paths)的簡寫,即「角色-場景-路徑」分析法。角色是指對同一個功能,不同角色的需求不一致。產品經理在面對一個需求的時候要搞清楚提這個需求的人的角色是什麼。

場景是指每個需求都有一定的應用場景,產品經理在分析需求時需要分析真實發生的場景,考慮實際情況。

路徑是指分析滿足需求的關鍵路徑。用戶提出一個需求,產品經理在設計功能的時候要去考慮能不能夠在一條完整的路徑上都去滿足他,而不是說只滿足這個需求中的某一部分。

例如我們使用PSP分析法對瑞幸咖啡進行分析:

首先關於角色,如果一個身份是網際網路軟體工程師的用戶提出來一個需求,你在分析這個需求的時候需要聯想到用戶的這個網際網路軟體工程師角色,思考他提這個需求的原因是什麼?背後有什麼樣的動機?

然後來看場景,用戶在一個瑞幸咖啡廳實體店聊天,這個時候瑞幸咖啡的應用場景就是社交,而在家裡點了外送的瑞幸咖啡的應用場景中可能就是一杯飲料。

最後關於路徑,就是在每種角色的每個場景中都是需要一條完整的路徑才能實現用戶在該場景的需求,用戶在瑞幸咖啡中社交時實體店中需要手機軟體點單和掃碼取咖啡,然後進行聊天,完成後離開店鋪,我們可以通過軟體和硬體的優化不斷提升用戶到店購買咖啡的效率和社交聊天的體驗;用戶在家裡點外送的瑞幸咖啡時需要手機軟體點單然後在家等待收貨,我們可以不斷優化咖啡外送時的保溫、保質、派送速度等來提高使用體驗。

07 窮舉抓重點法

窮舉抓重點法是先窮舉所有可能性,然後選擇出重點需求,在這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總結抽象出一種通用功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例如:網易雲音樂的產品經理王詩沐老師在他的《幕後產品》這本書中分享了使用窮舉抓重點法進行網易雲音樂產品的「發現音樂」的需求分析實戰案例。

圖6 窮舉抓重點法案例

(1)窮舉,窮舉出發現音樂的所有可能性。發現音樂包括主動發現和被動發現音樂,其中,主動發現音樂的方式有搜索音樂、識別環境中的音樂、熱歌新歌等排行榜,被動發現音樂的方式有熟人推薦、KOL意見領袖、隨便聽聽、關聯推薦。

(2)抓重點,通過競品分析,選擇其他產品滿足不了的、有增長空間的、量大的需求,這樣就可以選擇出重點需求,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重點需求的實現中,從而讓投入產出比最大化。

(3)在抓完重點需求後,通用功能的思路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對於雲音樂而言是重組分析,重組的常用思路是利用列表和標籤。列表是指相關內容組織在一起,用戶一次性發現內容。標籤是指通過打標籤方式將內容組織在一起,很快擴大用戶發現內容的面。雲音樂是一個UGC的產品,以列表作為突破口,建立以人為中心,讓用戶主動創建列表,釋放用戶的創造力。所以,通過列表和標籤的重組分析後,總結得出的通用功能是歌單。

08 小結

本篇文章主要探討需求分析時最重要的階段需求挖掘的概念,並介紹了需求挖掘時常用到的方法,包括3W分析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卡諾模型、5W1H分析法、HMW分析法、PSP分析法、窮舉抓重點法等。

文中在介紹不同的需求挖掘方法時還結合了瀏覽器、大數據平臺、在線教育產品以及雲音樂的歌單等案例,這樣通過理論與案例結合的方式來進一步加深對需求分析的理解。

本文由 @ Eric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數據產品經理之數據分析與挖掘
    其中,作為數據產品經理必備的專業知識之一的數據分析可以分為廣義的數據分析和狹義的數據分析,廣義的數據分析就包括狹義的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人們常常提到的數據分析是指狹義的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都是從數據中提取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但互相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
  • 微信產品經理:我的產品之器——Sketch
    John的產品之器系列最近會持續更新,產品經理們可以繼續關注雷鋒網,或者移步其知乎。最近看知乎的時候發現了一篇很棒的文章,特地拿過來與大家分享,尤其推薦給產品經理或想成為產品經理的你。以下是原文:算上創業,我做產品差不多三年。我一直在問自己,做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
  • 7個要點,分享產品認知方法論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不得而知,但人人都可以做產品崗。對於如何區分彼此之間的能力,筆者認為有三種,分別是:對人性的挖掘對事物的決策擁有批判性思維1. 人性的挖掘,是核心能力所有的產品需求究其根源都來自於人性。一個產品人對用戶研究的越深,越會抓住其內心的訴求,越有可能作出用戶認可的產品。
  • 一文讀懂,產品需求的科學化挖掘流程
    在項目啟動會上,我們可能會從項目經理那裡得到一部分的項目相關資料,當然,大部分的資料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挖掘。在會議上,務必要明確項目的目標,通過一段簡短的、定量的陳述,說明產品要做的事,以及產品所帶來的業務好處。這個目標是很有用處的,它能解釋為什麼我們的業務需要這個項目,也能說明期望實現的業務收益。它為項目提供了理由,同時也是需求發現過程關注的焦點。
  • 商業產品經理的發展路徑-虎嗅網
    技術等,他們覺得自己的職能受限,最終起決定性的是商業產品經理,所以想去了解和轉型做商業產品經理。洞察力很好理解,作為產品經理必須要了解需求。商業需求不是單方需求,而是一個博弈型需求。可能是買方和賣方,包括平臺方、中介方。數字能力,更多的不是算術能力,而是對事物有一個量化認知。比如面試時會問你北京有多少個精品咖啡館,他不是讓你去算,而是想了解你對這個市場規模有沒有一個認知。
  • 產品經理如何理解/分析有效需求
    不扯遠了,回到問題的本身,產品經理所要分析的需求到底是什麼?百度百科定義,需求(demand)是指人們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並且能夠購買某個具體商品的數量。為了更好地說明,我舉個場景例子——旅遊爬山。你在爬山返程下山,爬到半山腰,離山下還需要走3個小時。然後口渴想喝水,這時候你的需求是不是喝水解渴?
  • 產品經理底層內核之——熵減思維
    而產品思維方式更多偏向於為了解決產品工作中的問題,是可以培養鍛鍊的,很多的網際網路前輩闡述了自己對產品經理必備思維的理解,雖各有不同卻有共通之處。當這個系統癱瘓、問題頻發、或者沒有真正解決用戶的需求,那企業就向無序的熵增方向發展。產品經理需要保證系統一直處於有效且高效的運轉狀態,而且能不斷滿足變化的市場需求。對於執行層的產品經理來說,我總結了以下三點:1.
  • 數據分析必備——統計學入門基礎知識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離散趨勢離散趨勢是反映數據的變異程度,常用指標有極差、四分位間距、方差與標準差、變異係數。極差:為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但極差不能反映所有數據的變異大小,且極易受樣本含量的影響。常用以描述偏態分布。
  • 關於AI學習方法的思考——產品經理入門人工智慧
    好了,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向您分享我(作為產品經理)對入門人工智慧學習方法上的一些思考。我是一名網際網路產品經理,也希望進入AI領域。目前為止,我已經用了2個月的業餘時間學習入門知識,但還不能算是入門,原因就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概念過於寬泛,技術門檻較高。我先用這2個月的學習成果,分享一下我對於入門AI領域學習方法的思考,給大家拋個磚,也許能為大家節省一些時間。
  • 《奇葩說》連續7季爆火,產品經理能得到什麼啟示? | 人人都是產品...
    在今天的行業環境下,一家公司往往會要求一個初級的產品經理除了具備流程梳理、原型繪製等基本技能,能夠完成需求執行等相關工作,還要能夠完成很多需求挖掘、提煉分析、功能設計、版本管理和規劃等產品工作。因為課程本身就嚴格按照標準產品經理工作流程來設計,所以包含了從0到1設計一款產品的全部流程,包括需求挖掘與分析,流程梳理,原型製作到最終的方案落地。
  • 產品經理知識體系之產品運營(四)
    產品經理知識體系根據產品全生命周期共分為五個階段:idea管理、需求管理、精益產品設計、產品研發、產品運營。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四篇:產品運營。在大公司裡,產品運營是獨立於產品經理的職位與團隊,但是作為產品經理,對於運營的事情還是要有所了解。同時,在國內網際網路行業中也逐漸在流行一個綜合產品、運營、市場的團隊,這個團隊叫做:增長黑客。一個產品從idea到需求、到產品設計再到開發團隊的研發,終於!產品要「出生「了!
  • 數據產品經理必備技能:淺談明確問題與假設性檢驗
    >點擊播放 GIF 0.1M大家有沒有發現,隨著數據的積累,對數據的分析顯得越來越重要,數據分析能力也成為了產品經理必備的技能之一數據分析方法:假設檢驗法世事紛紜、真假難辨。書籍《深入淺出數據分析》中,介紹了一種方法:假設檢驗法。將收集的數據,進行整合評估,對某些事件進行預測分析。
  • 來聊聊職業產品經理的如何正確「翻譯用戶需求」?
    我們有一句話,產品經理要保護技術,不能讓技術直面需求的「迫害」,所以需要產品經理在其中作為一個「過濾器」。如果說獲取用戶需求是產品經理的第一個素質,那麼翻譯需求的能力就是產品經理第二個重要素質。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滔滔不絕地講故事,講故事的能力很強,但無法從裡面抽象出核心的需求點,就像滴滴出行產品的核心需求,有人說在一線城市上下班的時候打車難,但更核心的是計程車效率低以及車輛供給不足,所以產品的需求應該轉移到怎樣幫助司機提升運營效率這個問題上。基於此才會設計出好產品。(3)邏輯能力。
  • 想成為數據產品經理,先掌握這些數據分析方法論(二)
    之前在《想成為數據產品經理,先掌握這些數據分析方法論》一文中,分享了一些基礎的數據分析方法,從業務分析、用戶分析和產品運營三個方面提供了一些分析的切入角度。接下來,進階一步,我們再來看看還有哪些實用的分析工具。一、業務分析:如何做診斷歸因?
  • 給產品經理的一封信——6個維度自我提升
    努力主要來源於:在工作中,你對產品的理解、你對用戶的挖掘、你對項目的認知和團隊的協同,在工作中保持專注和自我正向反饋,每一步完成的質量決定你從中得到的收穫。從大方向來說——每一步動作要做到框架+流程+協同。
  • 以SaaS產品為例,通過場景和價值判斷需求
    與C端產品不同,SaaS產品通過挖掘並實現業務場景中的需求而存在。那麼做產品前,我們又要如何挖掘需求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回歸場景與價值判斷兩部分做起。在做SaaS產品的過程中,需求並不是憑空產生,而是業務鏈條中實實在在的場景中的需求。
  • 入門公開課 | 產品經理的宏觀能力、中觀套路、微觀體感是什麼? |...
    但據我們觀察,80%的人在入門產品的時候沒有清晰的學習規劃,往往都是學到哪算哪,撿到啥學啥。如果你明白產品經理的能力分為三個層級:宏觀能力、中觀套路、微觀體感,那麼你入門時的方向感和規劃性就會強許多。1.什麼是宏觀能力?假設你是二零一幾年的程維,你如何帶領滴滴走向出行領域的獨角獸?
  • 產品經理如何做用戶行為分析
    我本身就是用戶,我可以代表他們,我的需求就是他們的需求目標。觀點三:只需要做充分的調研分析就可以了,比如需求調研,產品使用調研,多找找目標用戶,多讓他們提一些反饋意見,根據反饋來做修改即可。觀點四:不要總是順著用戶的意思去做產品。產品設計的核心是產品經理的想法,而不是用戶的看法。
  • 產品經理如何寫出一份「簡練」的PRD
    BRD: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 BRD可以說是一個產品從0-1過程中第一個誕生的正式文檔,用於論證產品在商業上的可行性。BRD文檔是產品經理向上司、以及財務和預算等職能部門溝通產品立項的工具,主要就是為了說明經典的「產品精益畫布」當中的內容——即下圖1到9幾個模塊。
  • 產品經理之「不可能三角形」定律
    大多數產品經理都有這樣的疑問——產品經理如何才能做到高薪、高職位和高產出?筆者通過數千字的盤點與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三高」只能選其二,不可能三者兼得!產品經理在網際網路圈是個月經話題,隔一段時間就會熱鬧一陣子。產品經理是幹啥的?高P需要什麼能力?產品經理職業發展空間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