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要點,分享產品認知方法論

2021-01-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因你看見,所以存在。

一、萬物皆產品

對於什麼是產品,市場上並沒有明確的定義。

百科給出的解釋是:

狹義概念:被生產出的物品;

廣義概念:可以滿足人們需求的載體。

產品的「整體概念」——人們向市場提供的能滿足消費者或用戶某種需求的任何有形物品和無形服務。

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我們可以看出它是用戶需求的「有形」和「無形」的某種載體。

所以真正的產品,是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痛點、給用戶創造快感,或者節約成本帶來的感受,這種感受既可感知也有可能不可直接感知。

1. 產品的「性」

在定義產品的過程中,我們喜歡對萬物中的實體產品進行前綴命名,比如一件衣服、一部手機、一雙筷子等。

另外,在評判產品效果的過程中,會用獨特的話語表明此產品的好壞,比如衣服「舒適、時尚、保暖等」、手機「性能好、屏幕高清、續航厲害等」,但沒有一套可萬用的模版來評估這種使用效果。

定「性」的評估雖然沒有標準化,但此類的產品卻給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體驗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2. 產品的「量」

回到網際網路產品,評判一個產品似乎已經有了標準,如「DAU、留存率、ROI等」,可以用定量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該產品的影響力,當然了除了定量的描述之外,比如「用戶體驗、啊哈時刻、核心功能等」也可以說明該產品的受歡迎度。

在數據驅動的今天,在做產品的過程中,一切以數據為依據,哪裡降了就分析哪裡,然後想著怎麼提升,這種方式雖然在短期對於提升流量有幫助,但長期來看並不會發生好的效果,從「量「到」性「的考慮、從「術」到「道」的思考還有距離。

二、產品經理的三大能力

產品經理是一個對綜合素質要求很高的崗位,需要的能力可以說是除了專業技術之外,其它都是必須的,比如一些硬技能,如:原型設計、思維導圖、流程圖等的工具使用;還比如一些軟技能,如:同理心、好奇心、溝通能力、項目管理等能力。

但仔細一想,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非產品崗的人也擁有比較好的溝通能力和好奇心等這些能力,莫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句話是無比正確的?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不得而知,但人人都可以做產品崗。對於如何區分彼此之間的能力,筆者認為有三種,分別是:

對人性的挖掘對事物的決策擁有批判性思維1. 人性的挖掘,是核心能力

所有的產品需求究其根源都來自於人性。一個產品人對用戶研究的越深,越會抓住其內心的訴求,越有可能作出用戶認可的產品。

可恕不知,現實中的人性是可逆的,用戶嘴裡說的也許和他心裡表達的並不一樣,抑或者連用戶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何談需求。

但這恰恰是「創新」和「驚喜」產品的最大區別之處:

何謂「創新」產品:有對用戶需求的把控,產品符合用戶的預期,這樣做出來的產品就是創新產品,為什麼不是普通產品?因為在做的過程中,靠「抄」和「改裝」了此產品,還是有點創意的;何謂「驚喜」產品:在基本的用戶需求上,給用戶創造了新的需求,顛覆了用戶的認知,比如iPhone4,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從「創新」過渡到了「啊哈」階段,這就是驚喜。

所以不是研究用戶,而是靠挖掘。

2. 決策的判斷,是底層能力

判斷出有價值的東西,很難。

我們每天都在面臨選擇,一生中也時時刻刻的在艱難決策著,比如:讀什麼樣的大學、去什麼樣的公司、選擇怎樣的女朋友等,這些都是有可能改變一生的選擇。

當時你是怎麼決策的?是否達到了你今天的預期?

做產品的過程中,需求方不同:

當然需求的優先級也不同:

當一時間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時,你是基於什麼樣的維度來決策的,最終的效果是否出於意料還是意料之內?

在決策的過程中,你的感官、外界影響、壓力等因素如何有的放矢。

3. 批判性思維,是系統能力

能夠搭建整個系統能力的,也只有批判性思維了。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是一種負面思考、思辨能力、嚴謹思考、明辨性、審辨式,通過對事實的分析形成判斷的思考方式。

從解讀、分析、評估、推理、解釋、到自我修正,正是產品人需要學習的。

比如:對產品需求的解讀、理性的分析和有效的評估、合理的解釋、復盤總結等整個過程,都需要體系化的批判性思維加持。

三、產品經理的本質1. 研究人的行為

產品的職責是對需求的挖掘,對用戶的解讀,而在這個過程中就是研究人的行為的變化。

人的行為是根據其對事情的認知得出結論的。認知會有其脈絡與認知經驗,這些經驗根據對社會文化與所學習到的,作為判斷產生解讀,做出行為。

動態變化

對於不確定性的、無法判斷的稱之為動態性變化行為,這種行為的捕捉和研究是比較困難的,比如判斷用戶中午飯點的選擇,在確定結果之前,用戶都是艱難的做著決策,對於產品人而言,那就更難了。

靜態變化

對於基本確定,可預測的行為,稱之為靜態的行為變化,比如絕大多數用戶肯定會經歷一日三餐,使用過滴滴等專車軟體等,但無法判斷吃的什麼,在上車之前會打滴滴還是計程車。

所以,人的行為是難以琢磨的,對產品而言挑戰也是很大的。

2. 洞察市場的過程

有用戶就會有市場,市場是「善變」的。

一個抓住市場機遇的人,比付出任何努力都有前途,這個前提是對市場的洞察。

對於怎樣做好市場分析?

其實方法有很多,比如各種各樣的分析理論,如:swot分析、pest分析等,這些只是一個工具而已,一個讀MBA的學生如果讓他分析市場,他會拿出很多數據和支撐的論點,但一個農名企業家沒有任何數據和理論,同樣也可以對一個市場很熟悉。

那差別在哪裡?——就是一個字:心,是否用心去做的。

數據也有可能會騙人,因為人的行為是動態變化的,市場也是小趨勢呈現的,最重要的是用什麼去看待這個市場了。

3. 有效的需求轉化

所有的用戶需求如果沒有轉化成有效的產品需求,那是失敗的。

什麼是有效的需求:

有效需求=基本「顯性」需求+核心「隱性」需求

舉例:

社交的需求是什麼?顯性需求:是溝通、互動、聯繫…….隱性需求:寂寞、YP、認同…….

當然,這不一定對,產品人應該有自己的判斷。

四、什麼是用戶?1. 用戶不是人,是欲望的集合體

產品挖掘的是人性的需求,而欲望則是人性的表現形式。

例:食慾,性慾,懶惰,抽菸,吸毒,喝酒,虛榮……,都是欲望的表現。

當這些欲望單獨產生、集體具備的時候,正是需求的產生,只需要一一對應,就可以了解到用戶的深層次的訴求,才有可能做好一個產品。

2. 用戶是價值導向

用戶需要的永遠是價值,不能提供價值的平臺,不可能存在。

這種價值可能是顯性的,也可能是隱性的,有價值才會有用戶。產品的能給用戶提供的價值越多,用戶極有可能留存的越好。

做一款以「價值」為導向的產品,用戶的使用程度往往會很高。

3. 交易的過程就是用戶行為

從用戶使用產品的第一步,就已經開始進入了交易狀態。

用戶註冊、登陸、瀏覽、產生「互動」(下單/評論等)、停留、退出等整個流程,就是行為的產生。

反過來,產生行為的過程就是交易。

五、優秀的產品經理1. 有天賦的少之又少

優秀的產品經理分為兩種:

天賦潛質之能努力積累之勤

天賦之人絕對存在,比如在大廠兩三年就可以負責某一業務線,晉升速度超快,出去創業,很快可以成功,這類人可往而不可及;另外一種普普通通是靠經驗爬上去的,比如在大廠七八年甚至更久混個產品總監,創業猶豫不絕,安穩是追求。

但絕大多數人屬於第二種,如何判斷很優秀的人,只需要問三個問題:

畢業幾年了?在大廠還是小廠有成功的代表產品嗎?流量多少目前是什麼級別?

A:畢業2年,目前BAT中一家產品負責人,負責XXX。(牛人)

2. 量變到質變,厚積薄發

普通的產品人如何快速成長。

普通產品人=努力+方法+機遇

努力:

方法:

具體筆者就不展開寫了,至於機遇可與不可求。

3. 成長性的產品賽道

彎道超車是另一種迅速成長的路徑,那就是遇到有質量的產品。

什麼算有質量的?

比如:16年畢業的A和B同學,校招的時候,A去了百度知道,B去了PDD,現在呢,很明顯,A估計發展不錯的話是高產,B的話也許是負責人,但B在PDD發展的時候,經歷了快速迭代和從0-1的過程,成長性肯定是有大的差距的。

這種賽道同樣的,可遇不可求,當時有眼光去PDD的人不多,當然如果確實有人預測到了這種趨勢,說明,此人也不普通。

六、產品經理的出路單一維度思考的產品經理

產品只負責產品上的工作?

如果這樣想的話,就快要被時代所淘汰了,好的產品人應該是具備產品思維和運營思維一體的,雖然做不到從業人員那樣的專業,最起碼要有了解。

不管是用戶增長、運營策略、還是最新技術趨勢,都應該具備好奇心主動去探索,這是應有的學習力。如果單純還考慮功能上的改進,那麼永遠是一個功能型產品,下個十年也許真的就不需要了,因為越來越會精細化運轉。

七、CEO是最好的產品經理1. 真的在「做」產品嗎?

到底是在做「功能」還是做「產品」?

產品經理雖然服務於企業,但不服務產品,而是創造產品。要有」創業「的心態專注做好產品,就像CEO一樣,從戰略到某一模塊的思考,全局觀很重要。

成長不來自於薪水,而是自己的收穫和價值反饋。從做什麼到能做什麼的轉變,才是進步。

2. 原則底線是否守得住?

認為對的事,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原則。如果別人說是錯的,最好證明他是對的。

也許需求來自於四面八方,但一定要考慮清楚做的原因是啥,有沒有其它更優的方案。比如:運營能解決的,產品和技術沒必要花費時間成本去做此需求等。想清楚遠遠比做漂亮更值得花時間。

最後,守住原則,做有價值的事。

 

作者:趙林,公眾號:趙林隨筆,個人微信:aini520ko1007,希望用產品思維設計人生軌跡。

本文由 @趙林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3 認知信息處理論 & C4 對認知理論...
    B7人本主義學派C3 認知信息處理論一、理論要點(一)人性觀認知信息處理論主要是探討人們如何組織並陳述其經驗。卡弗和斯切瑞指出理解人類行為的三個假設:1.了解人類行為就是要了解人們如何處理周圍環境提供的信息。
  • 產品經理必備之常用需求挖掘的7個方法
    作者對產品經理常用的需求挖掘的方法進行了梳理總結,並結合相關案例進一步加深了對需求分析的理解。為什麼我要說常用需求挖掘方法是產品經理必備的知識?在《俞軍產品方法論》一書中提到產品經理需要為用戶創造價值,在我看來產品經理只有通過解決用戶的問題進而滿足用戶的需求才能不斷為用戶創造價值。
  • 文論史編撰的學科認知與方法論省思
    眾所周知,基於因事生言,言不離事的言說習慣,古代「批評家」大多好追求觸處見機、目擊道存的論辯機趣,並藉以張大個人情性,彰顯哲理智慧,故鮮有脫離傳統文化、哲學與美來從事抽象的文學批評,並由此總結出一系列論理性的觀念與方法的。
  •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論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論布魯納是認知主義學習觀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學習理論。對學習實質的認識認知發現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形成認知結構。強調認知活動中的認知結構的作用,布魯納把認知結構定義為反映事物間穩定聯繫的內部認知系統,是用來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它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並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變動。認知結構形成後是進一步學習和理解新知識的重要內部因素和基礎。
  • 《認知方法論》預備課程7,矩陣式認知與蘇格拉底
    回顧一下我們這些天講的內容,就會對0認知狀態的母體、子宮等等的特性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所謂子宮、母體,就是沒有問題、不成為問題的地方,你沒有任何要解決的問題,你的認知就是0。什麼是母體在《黑客帝國》這部電影裡有一個細節,崔尼蒂,也就是那個叫「三位一體」的女孩,把尼奧帶到了一個類似於夜總會的地方,在他耳邊說:「什麼是母體?
  • 羊肚菌的種植方法和種植要點
    那麼,在培育羊肚菌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方法和管理要點呢?讓我們來看看。飛龍大棚保溫被廠家精彩分享一、羊肚菌種植方法目前二、羊肚菌種植要點1.種植條件。羊肚菌種植較少的主要原因是種植條件惡劣。首先,它對土壤有很高的要求,必須在中性或微鹼性土壤中種植,土壤pH值約為6.5-7.5。此外,在種植期間,要保持足夠的外來氣體,所以通風要求也要做好,另外,在溫溼度條件下,其生長高峰期是春秋,適宜生長溫度在20度左右,溼度在70%左右。
  • 去耦電容的有效使用方法要點二
    打開APP 去耦電容的有效使用方法要點二 廠商供稿 發表於 2019-04-04 12:55:19  前段時間有跟大家分享過去耦電容的有效使用方法
  • 7個要點,讀懂徠卡的DM6 M金相顯微鏡
    ,三個字「太好了!」。在金相實驗室工作離不開金相顯微鏡的工程師們,有誰不知道徠卡金相顯微鏡的呢?尤其是DM6 M這款金相顯微鏡。為什麼它能如此圈粉無數,備受青睞呢?小編梳理並總結了7個要點,幫你讀懂徠卡DM6 M金相顯微鏡。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2 社會認知理論
    B7 認知學派C2 社會認知理論一、羅特的社會認知論(一)理論觀點1.人性觀(1)在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議題上,羅特傾向於自由選擇和行動。他提出了六個需要類別:①認可—地位需要②支配需要③獨立需要④保證—依賴需要⑤愛和情感的需要⑥生理舒適需要(二)研究方法1.訪談2.投射測驗3.控制性行為測驗4.行為觀察技術5.問卷(三)研究主題1.控制點與歸因風格
  • 孩子智商高低與認知力有關!3個方法提高認知力!
    家長朋友們,今日份的數學思維題來啦~幼兒園小、中、大班,幼小銜接班的孩子都可以參與答題哦~小朋友,統計一下購物單,這次購物一共花了多少錢答案:解析:孩子智商高低與認知力有關!這3個提高認知力的方法值得借鑑提到認知力,很多家長的理解是對讀書、畫畫和認字的具體能力。
  • 《認知覺醒》用7個切實科學的方法,重啟自我原動力,助力成長
    所以,這本書的標題文案吸引了我,希望通過讀這本書能得到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和方法,幫助自己成長。讀完發現,確實有幫助,這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覺醒,改變的個人成長指南。作者周嶺,身份是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她之前是在平凡庸碌中迷茫的生活,卻在36歲開始覺醒,主動學習精進,戒除不良習慣,重新出發。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讀書無用論是一種最常見的倖存者偏差。讀書無用論中最多的說法是XX並沒有好好上學但是照樣掙大錢了,而XX努力讀書反而混得並不好。這些個案並不涉及到具體數據,從數據角度上來說,也不難解釋這種「主觀感受」的成因。
  • 八角金盤的養殖方法之五大要點
    八角金盤,顧名思義指的是其掌狀的葉片,裂葉約8片,看似有8個角而名,也叫八金盤、八手、手樹、手樹、金剛纂等。八角金盤葉叢四季油光青翠,葉片象一隻只綠色的手掌。其性耐蔭,在園林中常種植於假山邊上或大樹旁邊,還能作為觀葉植物用於室內,廳堂及會場陳設。
  • 真正的高手,都是一套「方法論」搞定一堆工作
    如果你是管理公司產品的商超渠道的,現在老闆忽然讓你去開拓抖音大V帶貨渠道,很明顯,原來的很多經驗方法都不管用了,你怎麼辦呢?行業通用方法之所以這麼多年有效,往往是因為它建立在更底層更不易變化的邏輯之上,比如「消費者漏鬥」來自行為心理學,是一個相當穩定的模型,不光在零售,在任何與人接觸的領域都是有效的——如果你是一個網際網路的產品經理,你必須理解,人們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中接觸到你的產品?他們如何認知你的產品?有什麼強有力的衝動讓他們下載或安裝?第一次使用的感受如何?什麼時候開始有付費意願?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學不進,是因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未達到,讓你無法掌握臨界知識。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認知深度和臨界知識什麼是認知深度?就是你看問題的本質,尋求到解決的方法,能看得清問題的底層規律。什麼是臨界知識?有一定的認知效率,並且在認識問題上,能看得清背後的實質,能解釋問題的現象。
  •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兼談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論開展教育研究 2019年02月19日 14:23 來源:《教育發展研究》 作者:姜勇 柳佳煒 字號 關鍵詞:教育研究;實證主義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論
  • 【23天】心理學考研總結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及認知老化理論梳理
    我覺得這個知識點太重要了,做力比多學院在線題庫,不管是選擇,簡答,論述都出現過,我把做題答案做了下簡化,分享給大家。(1)認知發展論①發展的實質與原因A、發展是一種建構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作用實現的。B、智力既非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主體的動作。
  • 傳播學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及創新
    批判學派與理性主義對於傳播學研究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的考察,無法脫離人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漫長發展歷程和幾千年來積累的成果。哲學思辨或者形上學是人類最原始、生命力最為強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傳統,西方形上學的集大成就是理性主義思潮。
  • AI產品經理需要了解的概率論通識:4個概念3個問題
    筆者基於工作實踐,分享了非常實用的4個概率論概念和3個經典的概率論問題,供大家參考學習。現階段的自然語音處理,圖像識別,等都已不是專家系統,而是以數學為基礎,以概率論為方法,以算法為模型的最優解決方案。下面就了解一下幾個概率論概念:一、概率論概念1.
  • 認知升級的五大要點(一):認知地圖
    大家都在提「認知提升」,可是提升到哪並不是很清晰。於是大家對認知本身並不關心,而是對「誰說的」更加在乎。我們只在乎誰說的,而不在乎說的什麼。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麻煩,我們如何向這些大咖的認知靠攏呢?僅僅記住這些概念化的語言詞條就可以了麼?概念化的詞條如果失去語境,即使你記住了內容也無法提升你的認知。你只知道終點卻不知道如何這些觀念的生成路徑在哪裡。僅僅知道這些觀念詞條,這些詞條是死的。必須要在這些概念詞條的原生的環境中,我們才可以理解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