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陳剛,算是職人社的老朋友了。三年前,我曾在職人社發表過一篇《解密商業產品經理:讓他們去改變世界,我們來賺錢》的文章。那篇文章發表後,有很多想從事或正從事商業產品經理一職的人找我聊。
今天我就從之前和上百人的對話裡, 總結出做商業產品經理這個職業,未來會有哪些可能性。
在和別人聊這個話題時,被問到最多的兩個問題就是:第一,如何成為一個商業產品經理,第二就是商業產品經理的發展路徑有哪些。所以我今天的分享也就圍繞著這兩點展開。
一、如何成為一個商業產品經理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如何成為一個商業產品經理。
一般我在跟同學一對一聊天的時候,會先問他為什麼想當一個商業產品經理。
基本上答案有下面兩類:
第一種是本來和商業產品處於上下遊的職位,例如商業運營、銷售、廣告優化、技術等,他們覺得自己的職能受限,最終起決定性的是商業產品經理,所以想去了解和轉型做商業產品經理。
第二種是處於和商業平行的部門,例如用戶產品。因為自身發展出現瓶頸,想了解更廣闊的領域。
下面我大概從職能和行業劃分來給大家做一個分類。
如何成為一個商業產品經理?可以先看我對它的定義:設計一套用於將現有資源變現的產品、機制,並且使變現效率和規模不斷增長。
那麼在這個定義下,我們看下這個表裡的幾個關鍵詞。
1. 現有資源的分類
首先看這個所謂的現有資源,橫著這些包括廣告變現、內容變現、交易型產品、to B 等。這些其實是不同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對應的就是不同的資源。
比如現有資源是流量,那這個產品可能就是以流量變現模式為主。包括抖音、快手、今日頭條,微信。
現有資源也可能是內容,比如視頻網站愛奇藝、芒果 TV,以及知識付費等,它們是通過賣內容變現。
現有資源也可能是商品或者服務,通過交易賺取利潤或作為平臺賺取佣金。
以上三種都是因為有不同的資源然後通過售賣去變現。這三種有一個共性就是都是因為用戶獲得了價值,本質上是賣人。
對於 to B,比如 AI 產品這塊,我覺得它是一個可以獨立出來的分類,特指出售的產品和服務給特定對象的直接交易,包括企業服務,都是面向固定客戶。
而面向大規模企業用戶的產品和服務,我覺得它更接近剛才說的前三類。比如企業微信,飛書,釘釘,甚至美團對商家端,這些服務更多也是面向大眾,本質上還是賣人。
2. 產品和機制
產品和機制基本就涵蓋了豎著的這幾個職能。包括平臺型、策略型、交互型和運營型。
第一個是平臺型,平臺就是無論我賣什麼,廣告也好,內容也好,都要落實到一個交易平臺上。這裡的買方和賣方,甚至中介方,都需要一個可以操作的一個實體。
一個準確、完整、好用的平臺,是一切交易的基礎。
第二個職能是交互。我曾經沒有在商業產品裡很重視交互這個職能,但我聽張超老師講交易平臺後發現它給用戶呈現的交互,是會影響邊際效益的。
比如購買轉化率的這個漏鬥,每一步的交互其實都能夠提升轉化率,而且特別影響最終轉化率。所以現在和用戶的交互也越來越重要。
第三個就是策略。廣義的策略是解決機制的問題。比如,定價機制,售賣體系。狹義的策略是比如像人群定向策略,流量分發策略等,這些策略本質上是為商業產品運轉提供一些機制支持。
最後說到運營。做一個商業產品的目的就是要實現變現效率、變現規模的增長,運營的作用就是讓變現效率和規模不斷增長。
設計出一個產品,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步。就像你生了一個小孩,這不是完結,你需要讓他成長,學習,最後長大成人。
其實更多的商業產品是要靠運營驅動的。典型的就像阿里系公司,他們的產品最大的事情就是運營。
典型的一種運營型產品就是雙十一,聚集起所有商家,把它做成一個購物節,這就是運營驅動的。
在這樣的定義下,設計一套用於將現有資源變現的產品機制,並且使變現效率和規模不斷增長,是商業產品的一個基本職能。
3. 如何成為商業產品經理
怎樣才能成為商業產品經理,有哪些能力要求呢?
前面兩個我寫的是洞察力和數字能力,這也是當年在豆瓣時,對所有產品經理面試中要求四項能力中的兩項。
洞察力很好理解,作為產品經理必須要了解需求。商業需求不是單方需求,而是一個博弈型需求。可能是買方和賣方,包括平臺方、中介方。
數字能力,更多的不是算術能力,而是對事物有一個量化認知。
比如面試時會問你北京有多少個精品咖啡館,他不是讓你去算,而是想了解你對這個市場規模有沒有一個認知。這個認知可能來自你的觀察,也可能來自你的推算。
我們在說到一個事情的時候,你有數字概念。這就是數字能力。
後面兩個是我總結的商業產品尤其需要的兩點。
先看價值認知,商業產品的本質是生意,生意就是價值交換。所以一個人多問值不值,才能發現價值機會在哪,商業機會在哪。
我面試的時候會很看重這個人有沒有開過淘寶店,甚至有沒有在線下賣過東西,或者運營過公眾號有自己的流量獲取需求,有自己花錢或者花一定成本獲得什麼東西的這種經驗。
最後是轉化漏鬥。它可能不是一個能力,而是一個工具,或者把這個工具習慣化,成為自己常用的知識能力。
一個交易或者一個轉化過程,就是一個漏鬥層級。
第一個話題基本上我就簡單講到這裡。
二、商業產品經理的職業發展路徑
下面我們來看商業產品經理的職業發展路徑,商業產品經理最主流的發展路徑是往業務負責人這個方向走。
所以我的這部分分享,大多是以業務負責人為導向去看到底應該怎麼做,以及有哪些成熟或者被驗證過的路徑。
這個發展路徑我用一個商業模式象限圖給大家做一些劃分。
我們先看坐標,橫坐標叫場景普適性。場景普適性就是 x 值越高,變現模式通用性就越強,限制越少,門檻也越低。
縱坐標叫用戶價值挖掘度。y 值越高,代表用戶價值挖掘越深,或者對變現這個過程能掙到的價值就越大。
下面我會分為四個象限去講,這四個象限就是四種商業模式。
1. 第四象限
第四象限商業模式基本概念
先從第四象限開始講起,第四象限屬於 x 值比較大,也就是場景普適性強;y 值比較小,用戶價值挖掘較淺。這裡我把它簡稱為流量變現象限,現在的廣告或流量變現的商業模式都屬於第四象限。
這裡的場景普適性強就是選用流量變現的商業模式限制小。
大到字節、騰訊這種幾億日活的流量巨頭,小到一個公眾號作者,都可以用流量變現方式,掙到第一筆錢。因為現在的流量生態已經太成熟了。
用戶價值挖掘淺是因為用戶在廣告模式下真正能被平臺掙的是廣告的信息價值。
無論你是一個高價值人群,還是一個小學生,實際它的價值差異沒有那麼大。
第四象限商業模式特點
第四象限商業模式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核心能力掌握在巨頭手中。無論在海外 Facebook、谷歌,還是國內字節跳動、騰訊,其實他們都屬於廣告公司。
第二個特點就是應用極其廣泛,生態豐富、完整。比如廣告主那一端,可能也要關注怎麼增長,怎麼採量,怎麼更高地提供轉化。這種商業模式應用非常廣泛,而且上下遊很大。
第四象限的職業發展機會
第一,巨頭公司機會多,空間大,前沿。你在這種前沿公司,掌握的方法就是最新的,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的經驗。
第二,上下遊產業完備,總可以找到切入點。任何一個公司,你總需要做投放的,做增長的,所以你在廣告主端就有機會切入這個行業。而任何一個網際網路公司同樣也是媒體,它自己要掙錢,那麼這裡也可以切到商業路徑上。
第三,能力的復用性強,容易培養流量漏鬥和價值轉化的習慣。這是一種基本能力,只要學到了,在哪兒都用得到。
有優勢,自然也有劣勢。最大的一個劣勢就是它遠離業務核心,遠離用戶。
在這個象限我更多的是在意我有多少日活,多少流量,多少 PV。但是對業務或者說對用戶本身的區別度沒有那麼大。
甚至很多公司的用戶增長,日活增長,PV 增長不是商業產品最關心的事,它要做的是把你不斷增長或有可能不斷下降的流量和用戶實現最高效的變現。所以它勢必會遠離業務,遠離用戶。
第四象限總結一下就是可以學到一個業務面很廣,而且比較本質的能力。但離業務負責人這個最終目標還不夠。比較適合剛畢業,或者剛轉行的同學去接觸,去掌握很多可能性。
2. 第二象限
接下來是第二象限,第二象限我把它叫做交易象限。它的特點是 x 值偏低, y 值偏高。也就是相對來說它的用戶挖掘度很高。
所謂用戶價值的挖掘能力就是對用戶需求的把握能力,尤其是用戶花錢的需求。
比如交易型產品攜程,它都會有一個特定的消費場景或者消費訴求。那它挖掘的就是在消費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決策交易。
第二象限的商業模式特點
第二象限商業模式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業務和商業模式是深度捆綁的,或者說業務本身就是商業模式。
比如這個業務就是為了促進消費者進行交易或者滿足他的交易需求,那這個商業模式就在這個交易中獲得。可能是獲得平臺佣金,可能是獲得商品利潤,或者在物流、金融等環節獲得服務價值等。
第二個特點就是業務需要介入用戶的交易環節和交易場景。
如果我不在這個交易路徑上,那想做第二象限這種模式就會比較難。本身它不存在價值交換,我也不能硬把消費這個環節引入。
第二象限的職業發展機會
第一,在垂直領域可以做深,成為業務專家。因為你需要了解這個垂直領域的用戶行為,用戶決策的路徑,所以相對容易成為業務專家。
第二,最本質的方法論是一致的,能力有可遷移性,可復用。這也是你職業生涯中比較值錢的一個點。每個行業都有很多行業認知,這個行業認知是很值錢的。
劣勢就是如果你要轉行,你曾經值錢的那些行業經驗只能把它甩掉,甚至可能要重新變成一個小白,來證明你確實對方法論掌握的很好,那麼這個轉行成本相對來說就會很高。
3. 第一象限
第一象限叫滲透象限。它的普適性好,對用戶挖掘又高,那豈不是又掙錢又通用。這樣的商業模式天然會比較少,所以我把它起名叫做滲透象限。
我們看到無論是抖音還是微信,在擁有最廣泛的用戶場景時,流量變現已經做到極致。除此,他們還怎麼增加收入呢?
有一條路是,這類用戶我挖掘完了,我去挖掘另外一部分用戶。比如出海賺外國人的錢。
另外一條出路就是往提高用戶價值的挖掘深度方向做,也就是從第四象限向第一象限滲透。
第四象限向第一象限滲透
比如字節在電商、遊戲、教育等領域都在做很大的產業布局。它不僅僅是聚合內容的平臺,而是在融入這些產業的交易場景。
為什麼它能從第四象限向第一象限滲透,就是因為它做流量變現時,很明顯地知道電商、遊戲、教育這些是最大的廣告客戶。既然我可以掙到很多廣告費,為什麼不向下挖掘用戶更多的價值呢?
第二象限向第一象限滲透
像阿里系的這些電商矩陣,無論天貓、淘寶、餓了麼等都屬於交易平臺。它們對用戶的價值挖掘深度其實到了比較深的水平。但到了這種水平,場景依舊單一,雖然他們做得很大,但始終會是天花板。
那在這種前提下他們要增長,要擴大營收規模應該做什麼呢?比如阿里做過很多社交嘗試,包括優酷,大文娛,內容的嘗試,其實更多是把純商品交易、服務交易場景向內容交易,或更廣泛的消費場景上滲透。
4. 第三象限
第三象限的場景普適性不是很好,對用戶價值挖掘也不是很高,那誰會選這樣的商業模式?
其實很多創業公司,恰恰就處於這一象限。所以我把它叫做摸索象限。沒有天然特別好或者能夠一直投入就能產生效果明確的商業模式。
第三象限商業模式特點
第一,離用戶交易場景不遠,但又缺乏直接的轉化路徑。比如寶寶樹,很多人都會把它當成一個工具去認知,但實際這群人有很強的下一步購買方向,但規模又不大。
第二,垂直屬性,流量變現不能很充分。
第三,複合型變現。
第三象限職業發展機會
第三象限的職業發展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力複合性很強。
你會一直在發現問題,並且一直嘗試解決問題。會有很多不同的方向,無論是做交易轉化還是流量變現,你都會接觸到,並且都會做到一定深度,但不會特別深。
劣勢也同樣很明顯,即可能每一項的專業技能都不夠深入。
對有些人來講,可能會覺得個人的成就感不足,同時這個成長也就比較依賴於個人,而不是平臺。如果你真的在這個過程中收穫了很多,並且提煉了很好的方法和經驗,那你就是一個真材實料,能力確實很強的人,而不是靠平臺給予的光環。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關於商業產品經理職業發展路徑的一些經驗,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