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領域都有幾個非常核心的靈魂問題,誠如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啥一樣,每個產品在立項之前,都需要回答許多問題。而本篇就將為你介紹,我們在為產品進行規劃時要做哪些準備,解決哪些問題。
產品意義:產品出現前後,將會有何不同
願景是空談,這個對於很多消費,甚至對公司內部而言,可能都是沒問題的。尤其在國內大環境下,造一個崇高宏大的願景,是各個老闆幹得最開心的一件事,但之後願景能做啥,可能在除了開除員工時可以用來進行定罪描述,大部分時候也就是公關稿裡寫個開頭與總結。
但對產品經理來說,願景這玩意,最好明確,因為關乎生死,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你的工作方向。同樣道理,還有這個產品的使命,更新迭代的規律,以及預期實現的目標。這些宏觀的詞彙背後,是你要做什麼、為什麼做、要如何實現以及最終如何考核的實際問題。
比如在產品設計上,我們經常會面對列表頁如何設置推薦,以及廣告如何植入的問題。如果設置的推薦位置太過顯眼,可能會導致美觀度下降,用戶體驗感差。但如果推薦位置太不顯眼,推薦本身的目標可能就難以實現,更會產生因為是推薦所以更容易忽略的用戶習慣行為。同理,廣澳要想賣出好價錢,自然需要有更高的展現,點擊或轉化,但如果把自身流量貢獻給廣告太多,無異於飲鴆止渴,自取滅亡。
同時,在做產品迭代更新時,如何儘可能滿足各方需求,不僅實現了技術最短路徑,同時讓你的領導和業務部門滿意,更是能在較長時間內獲得正面的反饋。
在做產品規劃的時候,一個好的考核標準,不僅代表了你對產品預期目標有較深入的理解,同時說明你對於想要實現該狀態的業務動機有比較全面地掌握。而能制定考核標準,且標準清晰,指向正確,將能節約大量後期推諉扯皮的時間,對自己及整個團隊的貢獻將會非常巨大。
客觀預估市場規模
前兩年大量中小型網際網路公司倒閉,很多原因就是碰上了偽需求。而這些創業者,也有很多是產品經理出身。因此,在預估市場規模時,要特別注意「客觀」二字。
如何理解客觀呢,除了一般而言的定量外,還要注意進行數據的解讀。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目標人群是哪些。其中包括了直接人群、間接人群、潛在人群,並且對他們的消費潛力,消費意願和已展現消費能力進行較為詳細的了解。
然後,對這些人群的行為頻次進行評估。這就涉及我們經常說的高頻或低頻產品,需要明確他們使用頻率為每天幾次,還是每周幾次,或者每季度幾次等。
再然後,對於該產品本身的優劣勢進行定義。明確知道直接競爭對手,潛在競爭對手,部分重合競爭對手都是誰,明確自身的優劣勢,然後儘可能分析出預期能獲得的市場份額。
最後,根據以上所有數據和信息,對未來增長趨勢進行分析,出具相關報告。
定位:如何強調重要性都不為過
很多市場部的小夥伴,可能都對定位都並不專業。在市場領域,定位可以說是最核心關鍵的詞彙,可以說你要是能搞明白定位,你領導市場部做業務都不算難事。
但這玩意易於理解,難於精通。要想入門,還是非常輕鬆愉快的。首先,我們要明確產品解決誰的問題,然後是解決誰的哪些具體問題,並通過何種方式,從哪些途徑來解決這些問題,最後根據對競爭品牌的調研,給出與其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及相對劣勢詳細說明。
大部分人的誤區,在於只做了競品調研,對標競品倒推自身的優劣勢和發展規劃。雖然這是一個非常省時省力且效率很高的方法,有時候對手的市場分析報告都能抄到(如果你能直接買到源碼的話,效率就指數級上升了),但這個方法關鍵問題在於,市場是動態的,而你獲取當前的市場驗證答案,未必適合於未來。
而對於很多先做起產品,後期再慢慢完善的老闆來說,這個過程更可能是難以接受的。因此你需要用你的專業水準來對老闆諄諄教導,告訴他南牆咱儘量別撞。
總結
經過以上幾個步驟,大致你就對這個產品是否能做,如果要做該如何實施,瞄準哪個方向有了一個大概輪廓的了解了。而在這之後,我們將要對產品的商業模式進行分析,大家可關注本帳號,方便更新後第一時間獲取新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