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分析了目前市場上翻譯類產品進行商業化變現的主要路徑,希望對其他工具型產品探索商業化道路有一定的借鑑和啟發作用。
商業化作為產品發展的一個最終目標,是任何產品都無法逃避的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產品無法建立起來合理的商業模式實現盈利,缺乏可持續的增長點和變現方式,這個產品最終也會逐漸走向衰落。
商業化的實現對產品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為只有實現了商業化,才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傾斜,去幫助產品發展壯大,為產品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所以,作為PM,產品在誕生初期,即便在一開始沒有商業變現的壓力,也要不斷培養商業意識,理清未來商業化的可行道路,讓產品未來走的更長、走的更遠。
之所以談到這一個問題,是因為產品商業化的模式多種多樣。在這其中,工具型產品的商業化道路卻頗為曲折,許多工具型產品雖然坐擁千萬量級用戶,卻無法很好的挖掘用戶價值和流量價值,將其有效的轉化為商業價值。
工具型產品是從用戶某個特定使用場景出發,解決用戶需求,提升效率的產品,比如天氣查詢、瀏覽器、計算器、輸入法、翻譯、軟體優化等等。
提到工具型產品,很多人頭腦裡冒出來的關鍵詞便是「相似產品多」,「可替代性強」,「用戶粘性差」,「內容單一」。 具體到某一類別用戶需求的工具型產品來分析,就是說,產品種類多樣,產品間功能差異較小,可替代性強;同時,由於工具類產品功能相對單一,其產品的頁面結構相對簡單,用戶使用時長也較短。用戶對於工具型產品往往是用完即走的,比如打款一款天氣APP,看一眼今天的天氣狀況就關閉了;打款一款翻譯軟體,查完某個單詞的意思就離開了。
用戶黏性差、可替代性強、產品單一、用戶時長短,這正是因為這樣一系列的特徵,目前工具型產品的商業變現道路往往道阻且難,商業模式相對單一。
翻譯是一種典型的工具型產品,用於解決用戶學習外語及外語溝通的需求。目前,市場有百度翻譯、谷歌翻譯、必應翻譯、有道翻譯/詞典、金山詞霸等眾多產品,覆蓋學生及白領兩大典型用戶群。下文將以翻譯產品為例(這裡的翻譯泛指了市場上詞典和翻譯產品),介紹市場上工具型產品的商業化變現路徑。
翻譯屬於一種典型的垂直領域需求,它非剛需非高頻,但其用戶特徵非常明顯。
一是用戶人群基本上是兩大類,學生和白領。學生用於學習外語,白領則多是工作溝通、閱讀外語資訊。
二是用戶地域分布明顯,用戶主要集中在沿海和經濟發達的城市,如廣東、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相對而言,教育程度和消費能力高。
三是年齡集中,用戶集中在20-40歲之間,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翻譯工具類產品的用戶特徵是支付能力相對較弱,以學習外語為主要目的的學生人群,和支付能力相對較強,有外語學習需求,以提升工作能力的白領人群。
在了解翻譯產品用戶特點的基礎上,將商業化與其充分結合,目前業界的翻譯類產品主要選擇了以下幾條商業變現的路徑:
流量變現,就是以免費的產品和服務作為媒介,靠優質的產品體驗來吸引用戶,前期圈用戶,為變現做基礎,在後期積累大量級的用戶後實現賺錢的目的。
流量變現路徑下,翻譯類產品基本上都採用了商業廣告的模式。商業廣告是業界非常成熟的一種商業模式。近年來,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廣大網民對廣告的接受度也逐步提升。但是,在商業廣告的模式下,如何更好的去更好的平衡用戶體驗與商業廣告的關係呢?
1)相關性高
即廣告主、廣告物料與用戶的相關性高。業界翻譯產品基本上選擇了定向大廣告主合作形式,而非走百度網盟這類關鍵字競價投放。廣告主集中在了教育培訓類的大客戶,如英孚英語、VIPABC、滬江網校等。這類產品本身提供外語學習培訓,和用戶需求一致,極大程度上較少了用戶對廣告的反感,通過廣告的相關性,提升點擊效果,實現翻譯產品與廣告主的共贏。
2)廣告產品形式優化
通過開展產品端內容建設,為商業廣告提供平臺。在傳統商業廣告樣式上,重點發力原生廣告。
翻譯類產品由於提供的服務較單一,頁面結構簡單(輸入框和結果頁),所承載的信息也較少,導致商業廣告能夠植入的位置也比較少。對比社區類、資訊類產品,存在大大的不足。簡單舉個例子,貼吧的商業廣告資源位非常多,貼吧首頁、各個吧的首頁、帖子列表頁,帖子詳情頁(主樓、回帖頁)等等。許多用戶打開翻譯產品後,基本上是查詢完就走。用戶在沒有翻譯需求的情況下,主動打開app的比例少之又少。
針對這一情況,大多數翻譯產品開始做內容體系,提供雙語資訊、學習內容等。通過搭建內容,一方面,提升用戶的黏性和活躍度,另一方面,為商業廣告搭建承載的平臺,尤其是原生商業廣告。可以看到,百度翻譯、金山詞霸、有道詞典都走了這樣一條道路。單一的品牌展示廣告,極大的影響了用戶的正常操作,導致用戶對產品好評度降低(比如之前有道詞典,在app的底部,始終有一個浮層banner廣告),同時,生硬的植入,導致廣告點擊率也較差,廣告轉化率低。
下圖是翻譯類產品中原生廣告的截圖,與內容結合在一起,減少對用戶的幹擾,提升點擊率。
增值服務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對工具型產品來講是一種比較好的變現方式,通過差異化的產品體驗來收費。這類付費的服務是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所衍生出來的需求,該服務與現有的免費服務存在差異,更強更優質。因此,用戶對這類收費模式相對來講更容易接受。目前市場上的翻譯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增值服務收費的商業模式。
1)付費人工翻譯
機器翻譯依靠機器算法模型實現翻譯,由於受限於技術水平以及語料的專業度和豐富度,無法達到專業人工譯員精準的水平,一般只用於滿足普通用戶可懂易懂的需求。
部分高端用戶專業精準翻譯的需求,則需要專業的人工譯員進行翻譯,如用於正式工作溝通、合同協議、發表出版等場景。翻譯產品將用戶自然的從免費機器翻譯向付費精準人工翻譯引導,從而獲取商業收入。目前人工翻譯一般是按照字數來進行收費,不同的專業等級也會存在差異。百度翻譯、金山詞霸均採用了對外合作,通過與專業翻譯機構合作解決譯員資源問題,以搭建服務平臺的方式來變現。而有道則是建立了自己的譯員團隊,開展人工翻譯業務。
2)付費翻譯相關功能
這類付費功能包括離線翻譯包、專業詞典等。針對無網的環境下使用翻譯工具,大多產品開發了離線翻譯包功能,解決用戶出境遊網絡環境不好或流量受限的情況下使用產品。例如,百度翻譯就在移動端推出了付費離線翻譯包,用戶下載需要在應用內購買。金山詞霸針對一些有專業語言學習需求的用戶,推出了高端付費詞典,用戶通過付費,獲得《牛津詞典》和《柯林斯詞典》的釋義,得到更加專業、權威、詳細的結果。
3)付費在線教育
從翻譯工具的用戶群特徵來看,這部分用戶與在線教育有非常大的重合。使用翻譯軟體的用戶,大多都具備語言學習培訓需求,將在線教育與翻譯工具結合,可以大大提升其轉化率。業界翻譯軟體在提供在線課程培訓內容時,提供免費及付費兩種課程。通過付費的在線教育課程來獲得收入。目前大多是以平臺方式接入外部資源進行收入分成的商業模式。
付費應用即本身應用是需要支付一定的付費才能下載使用的,一般針對移動端APP或桌面客戶端軟體。
國內翻譯產品這類變現商業模式相對較少,究其原因,一是大環境下,國人對付費應用的接受度還是相對較低,二是應用商店裡本身非常多的免費應用可以滿足需求,用戶付費下載的意願大大降低。不過,仍然有一部分應用通過主打差異化細分市場,推出亮點功能來進行應用收費,如一些主打實時語音翻譯和拍照翻譯的APP,如隨身譯專業版(iHandy Translator Pro和拍譯全能王),以及專業詞典軟體,如柯林斯葡語詞典APP等。
翻譯作為一種工具,除了面向普通用戶,還可以以開放接口的形式對外輸出技術,通過提供技術服務來實現變現。第三方企業或開發者通過接入翻譯服務,可以大大提升其產品/應用的功能豐富度,優化產品體驗。
針對企業/開發者的API技術服務包含多種,一是通用的文本翻譯接口,目前業界翻譯類產品基本上都提供此類服務,按照翻譯的請求量獲取收入,按照百萬字符來定價收費,如谷歌翻譯、微軟必應翻譯、百度翻譯和有道翻譯二是定製化的技術服務,將翻譯功能與其他技術相結合,打包封裝,如提供語音翻譯、拍照翻譯、離線翻譯等定製化SDK,按照SDK的授權數來收費。三是針對企業的一整套打包方案,在第三方企業部署翻譯系統,並提供後續的服務支持和維護,此類服務價格一般較高。
翻譯接口的應用場景非常多樣,以下簡單舉兩個典型應用場景。
1)語言服務領域
一些提供語言服務的應用開發者,在自己無機器翻譯技術積累的情況下,通過接入翻譯接口,快速實現翻譯能力。如滬江小D詞典,該產品本身提供單詞和短語的翻譯,但對長文本的翻譯,現有服務卻無法滿足,通過接入第三方的翻譯API,實現長文本的翻譯功能。
2)電商外貿領域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商品交易被放到網上,而面向的用戶也逐漸從國內走向海外。在進行對外貿易的過程中,語言成為了一大壁壘。一個中文網站若想開拓海外市場,首先需要將其商品詳情數據翻譯為對應的外語,通過接入機器翻譯,將海量數據快速翻譯,或後續輔以人工審校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並節約成本。
以上就是目前市場上翻譯類產品進行商業化變現的主要路徑,希望對其他工具型產品探索商業化道路有一定的借鑑和啟發作用。
當然,任何一個產品實現商業化變現的前提一定有堅實的產品基礎。把產品打磨沉澱好,才能為商業化實現奠定堅實的用戶、數據、流量基礎。在產品不斷迭代優化的過程中,將商業化融入其中,無論是走流量變現、增值付費、付費應用還是面向企業的服務,都要仔細斟酌用戶體驗與商業變現的關係,不要盲目的為了追求更多的商業收入而忽視了用戶體驗。
作者:Joycy Han,6年網際網路產品&運營經驗,就職百度,先後從事網頁搜索、機器翻譯等產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