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國開始進行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而是「中國不斷前進」。量子信息已經接近科幻小說裡的未來。根據斯坦福經濟研究院(sloanjournalofeconomics)的最新報告,中國正在探索量子計算機商業化路徑。
斯坦福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量子計算實驗室主任markzou:「我們對處理經濟高度依賴的問題感興趣,所以更關注量子計算機的商業化。」於2017年1月11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markzou指出,「量子計算機的商業化實際上是通過科技創新讓科學家的研究變得更加便宜。這是量子計算機商業化的經濟門檻。」
中國研究機構已經開始著手商業化的立項,2019年春季工作組成立。量子計算機工程自然包括大數據研究。數據來源於近期正在實施的中國『零半衰期制』國家重大專項目。政府提供具有雄厚資金的企業提供經費支持。
在2019年春季工作組中,則提供商業化方案。研究小組不會是造價昂貴的核反應堆,而是由全球具有強大工程實力的企業。相關研究和論文已於2月底發表。學術期刊nature中文版中國:量子計算機商業化,可能也是一場文化衝突想要了解中國量子信息技術和量子信息科學在量子計算機及其衍生應用的立項情況,除了閱讀最新的量子技術總結以外,是完全不夠的。
如同六味藥引,有的藥物藥效好,有的藥物藥效差,立項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這個技術團隊的發展程度。從科學和信息領域,到教育以及物理等學科,量子計算機研究一直是熱門話題。大量關於中國為量子計算機而興建的大規模並行光子實驗室的報導和科研文章。
媒體頻繁報導是量子計算機商業化研究的一大標誌。「量子」並非最先進的物理層面的技術,而是關於數學,工程和計算。在今年6月《經濟學家》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五位主要研究者有三位在中國,美國以及德國。美國的菲爾茲獎得主之一sergeymordek給中國團隊以及中國學者留了一次空位。他們幾乎是第一批全球圍繞量子信息技術立項並接受中國的學者。2018年5月14日《經濟學家》就報導了四所高校向中國提交了自己的研究計劃和合作意向,包括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美國《經濟學家》報導說,這幾個團隊「在很多核心學科上都將拓展中國『零半衰期制』國家重大專項計劃,加入到超大規模並行光子實驗室(scientificmorefasteststate-
of-the-artlab,縮寫soma)和中國『零半衰期制』國家重大專項計劃研究團隊中」。2018年9月,soma的研究成果被美國國家經濟實驗室發布到《自然》雜誌中。我注意到《經濟學家》報導中的一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