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波浪能商業化的中國路徑

2021-01-17 科學網

 

■本報記者 賀春祿 通訊員 謝舜源

 

葡萄牙地理能源總司近日發表的新能源報告顯示,該國Waveroller波浪能發電機已於今年8月在佩尼什巴萊奧海域正式下水,目前已開始運行發電。

 

然而,對波浪能資源「先天不足」的中國而言,大規模的併網發電並不是波浪能研究的最終目的。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研究員遊亞戈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在特殊場合如海島、島礁等地,以及為專業設備供電,將是未來我國波浪能發電的主攻方向。

 

先天不足

 

自上世紀70年代初起,一些國家的科研工作者開始研究如何將波浪能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到70年代末期,中國也加入了這項研究的行列。

 

1988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工作至今的遊亞戈,一直從事著波浪能研究的工作。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波浪能資源與風密切相關。」

 

據了解,全球波浪能資源最好的區域集中在大洋東部、南北緯度30~60度之間的西風帶;其他海域風力較弱且不穩定,波浪資源不如西風帶豐富。

 

「西風帶內的風由西往東吹,途經整個大洋,能造出很長的波浪,所以大洋東側的波浪能比西側要好得多。」 遊亞戈說。

 

縱觀全球,處在大西洋東側的英國、西班牙、挪威、南非,太平洋東側的美國、加拿大、智利,印度洋東側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成為波浪能得天獨厚的獲益者,而且這些國家的定向風也常年保持穩定。

 

遊亞戈指出:「這些區域是波浪能資源最好的地區,所以其發電成本也比較低,它們研究的主攻方向多為大規模併網發電。」

 

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具市場前景的波浪能發電裝置有英國研發的Oyster、美國的Power Buoy等。

 

相比之下,我國的波浪能資源則顯得「先天不足」。遊亞戈告訴記者,我國沿海的波浪受季風影響而形成,不僅颳風的時間短、強度小,而且海面也非常狹窄。「雖然我國從東北到西南沿海海域很長,但由於韓國、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等島嶼的一路遮擋,實際上中國海域基本處於內海的位置。」

 

雖然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裡,但波浪能最好的區域只集中在浙江、福建、廣東和臺灣等地。

 

「我國沿海每米波浪能年平均功率為3~7千瓦,而歐洲較好的國家每米高達20~100千瓦。與它們相比,中國的波浪能年平均密度小了不止一個量級。」遊亞戈說。

 

那麼,資源量不佳的波浪能,為何仍是我國海洋能研究的重要方向?

 

對此,遊亞戈解釋說:「在許多海上特殊供電場合,波浪能是最廉價與最便捷的能源,即使我國波浪能資源再弱也有相應的市場。另一個原因是,科研不能僅限於中國自身的需求,而是要將眼光放之於全球。」

 

他舉例說,風機研發技術全球領先的德國,其國內的風能資源其實也並不十分豐富。「如果我們的技術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以將好產品與設備銷往全世界。」

 

商業化仍有距離

 

我國於1979年開展波浪能發電研究以來,積極向英國、日本等國家學習波浪能理論,進行系統研究,並於1986年進入應用階段。

 

「我國在1984年造出了為航標燈供電的10瓦小樣機,目前已成為商業化的波浪能發電裝置。這是現在我國在國際波浪能領域影響力最大的產品,日本的航標公司都購買了該產品。」遊亞戈說。

 

迄今為止,我國已設計建成十幾個各種千瓦級的波浪能發電裝置樣機。現階段的樣機主要為漂浮在海面上的裝置,之前多為固定在海邊的樣機。

 

遊亞戈告訴記者,未來10年漂浮在海裡的裝置將是發展主流,岸邊裝置屬於初級研發,「最終能走到海中間的裝置才是成熟技術」。

 

與其他能源相比,儘管波浪能在我國已初步具有商業價值,但距離最終商業化仍有一定距離。

 

在遊亞戈看來,外界所關注的波浪能何時併網發電,並不是中國波浪能商業化的標誌。目前波浪能併網發電的技術並不複雜,但我國能流密度僅為歐洲的1/10,導致現階段發電成本高達每度5~6元,與風能、太陽能等相比明顯缺乏競爭力。

 

遊亞戈說:「儘管波浪能發電技術在進步,但在中國這樣能流密度較低的國家,僅依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不可能使其發電成本降到電網收購電價之下的。」

 

因此,長期從事波浪能研究的遊亞戈認為,併網發電並不是中國波浪能商業化的唯一目標。「今後在特殊場合,如海島、島礁等地,以及為專業設備供電,將是波浪能發電的主攻方向。例如,漂浮式裝置能有效降低發電成本,如果成本下降到每度3元左右,在海島供電方面會很有優勢。」

 

此外,由於海上環境複雜多變,經常有颱風等極端天氣出現,這對波浪能供電設備的可靠性也提出很高要求。

 

遊亞戈指出,高效率和高可靠性對降低發電成本不可或缺。「在波浪能豐富的區域,提高可靠性可能比提高效率更重要。但在中國這種波浪能流低的區域,不提高發電效率,只提高可靠性,是無法降低發電成本的。」

 

需要足夠的耐心

 

多年來堅持在資源相對貧瘠的中國研究波浪能的遊亞戈,對研究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與艱辛並未過多提及。他只是告訴記者,在「十一五」之前,每5年國家在波浪能領域的投入僅有100多萬元——資金的捉襟見肘,由此可見一斑。

 

從2006年開始,這一情況出現轉機: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開始加大對海洋能研發的投入。特別是2010年財政部、國家海洋局聯合出臺了《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針對海洋能領域的投入高達2億多元,其中相當部分用于波浪能項目。這對我國波浪能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不過,也由此帶來了一些問題。

 

遊亞戈說:「資金多了,吸引了眾多的團隊投入波浪能研究,研究人員的數量一下增長了10倍。然而,許多團隊只有一些初步想法,缺乏研究基礎,而一個項目的執行期只有2年。讓一些從來沒有研究過波浪能的人在2年內研發出10千瓦的發電裝置——這就好比讓一個嬰兒勉強去做少年人才能做到的事情,難度太大。」

 

在現階段,遊亞戈認為波浪能研究資金已非常充足,關鍵是要將資金合理地投入到適合的地方。「我建議將資金分成等級。對於有能力的團隊,可給予經費研發波浪能裝置;對於還沒有能力承擔波浪能裝置研發的團隊,可以獲得基礎理論研究或某些技術的研發資助。資金的發放一定要與任務相匹配,並且要長期給予支持。」

 

遊亞戈指出,未來5年將是我國波浪能發展的飛躍期,但對波浪能研發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波浪能轉換的力學過程非常複雜,建立數學方程容易,而準確求解還無法真正做到。」

 

他表示,目前我國波浪能技術研發仍處於摸索期,要想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幾乎不可能,要允許並寬容波浪能研發中出現的失敗。

 

《中國科學報》 (2012-11-29 第7版 能源周刊)

相關焦點

  • 波浪能發電在中國的商業化之路
    然而,對波浪能資源「先天不足」的中國而言,大規模的併網發電並不是波浪能研究的最終目的。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研究員遊亞戈接受指出,在特殊場合如海島、島礁等地,以及為專業設備供電,將是未來我國波浪能發電的主攻方向。
  • 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新聞—科學網
    王振鵬/供圖 6月30日上午,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據悉,該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是我國單臺裝機功率最大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 波浪能穩定發電?這已不是科學構想
    7月10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透露,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此次中國電科38所在海南島進行的海浪發電試驗並非國內首次進行波浪能發電實驗。2014年,中山大學研製了20千瓦「抗風浪高效波浪能發電裝置」,2016年10月,該裝置通過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組織的驗收。
  • 探索商業化路徑
    不是「我國開始進行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而是「中國不斷前進」。量子信息已經接近科幻小說裡的未來。根據斯坦福經濟研究院(sloanjournalofeconomics)的最新報告,中國正在探索量子計算機商業化路徑。
  • 波浪能穩定發電?波浪能發電在中國前景分析
    7月10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透露,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了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何謂「波浪能發電」?
  • 「波浪能」將成為海洋經濟重要增長點
    &nbsp&nbsp&nbsp&nbsp而波浪能作為可調度的清潔能源,具有近似周期性、永不停歇的特點,強度可預測,對於沿岸地區具有無上限供應的能力。昨天,在首屆中歐藍色產業合作論壇「藍色增長與未來產業」分論壇上,專家指出,我國海洋能資源豐富,其中波浪能作為新興海洋綠色能源,一旦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和持續穩定的併網發電,海洋波浪能有望在商業化道路上邁進一大步,也必將成為世界新能源的重用組成部分。
  • 潮起潮落 波浪能--中國數字科技館
    海洋中有豐富的波浪能和水,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波浪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廣等優點。波浪能發電是通過波浪能裝置將波浪能首先轉換為機械能(液壓能),然後再轉換成電能。這一技術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西方海洋大國利用新技術優勢紛紛展開實驗。小功率的波浪能發電,已在導航浮標、燈塔等獲得推廣應用。  海洋中的波浪能量巨大,波浪能發電技術是通過波浪能裝置,將波浪能首先轉換為機械能,再最終轉換成電能。
  • 科學網—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
    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 王振鵬供圖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鄭望舒)6月30日,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
  • 波浪也能發電 我國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日前,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業內專家認為,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波浪穩定發電乃至海洋能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波浪發電有望在商業化道路上邁進一大步。
  • 開發利用波浪能,解決邊遠海島用電難題
    有海浪的地方就有波浪能,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全球波浪能的儲量約為25億千瓦。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穩定的一種能源。颱風導致的巨浪,其迎波面功率密度可達每米數千千瓦,而在波浪能豐富的歐洲北海地區,其年平均波浪功率也僅為每米20千瓦~40千瓦。
  • 1千瓦自航式波浪能裝置河試成功—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徐超)1月7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經過四年的攻關,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自主研發的1千瓦自航式波浪能小型樣機在廣東順德容奇西江河面航行試驗成功
  • 科學網—「藍能」可貴 「藍海」可期
    英國多個規模化研究項目和商業化項目正在實施。歐盟H2020計劃將持續支持潮流能示範、波浪能發電及海水淡化綜合利用等海洋能發展。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簡稱廣州能源所)海洋能研究室研究員吳必軍對《中國科學報》說。
  • 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成功發電—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謝舜源)11月19日,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珠海市萬山島海域順利投放了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
  • 我國海洋能商業化前景廣闊,開發能力待提高
    據估算,全球海洋可再生能源總量約800億千瓦,其中可利用的佔180億千瓦,包括熱能20億千瓦、潮汐能30億千瓦、波浪能70億千瓦、海水溫差及鹽差能50億千瓦、海流能10億千瓦。其中,全球潮汐年發電量可達260萬億度,相當於3000個三峽工程年發電量的總和。
  • 海洋能源 深水網箱還能靠波浪能發電?
    「『海院1號』能在波浪較小的條件下實現連續發電。平臺還安裝了蓄能裝置,能夠把發電量大的時候的多餘電量存儲起來,發電量小時再釋放出來。&nbsp」李德堂說,「經過測試,『海院1號』發電電壓基本穩定,能夠滿足一般民用照明設備的要求。&nbsp」「海院1號」波浪發電裝置已經走在了國際波浪能技術研究領域的前列。波浪發電裝置利用海浪發電,是一種無任何汙染的綠色清潔發電方式。
  • 未來在此: 歐洲首個併網波浪能電站
    波浪能開發者,艾克波浪能有限公司很高興宣布, 艾克波浪能的能源項目由尊敬的首席部長Fabian RPicardo和尊敬的衛生,環境和氣候變化部部長John Cortes博士正式啟動,此刻該電站正在向直布羅陀電網輸出電力。
  • 半潛式多浮子波浪能轉換裝置獲發明專利—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盛松偉、王坤林、遊亞戈完成的「一種半潛式多浮子波浪能轉換裝置」近日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 以色列波浪能源公司艾克波浪能成功融資200萬美元_科技頻道-中華網...
    這項殊榮將使艾克波浪能獲得一個生產指標並促使其發電廠與以色列電網相連接。一旦連接成功,該發電廠將會是第一個將電賣給以色列電網的波浪能發電廠。艾克波浪能的聯合創始人David Leb和Inna Braverman提到:這項新的投資增加了艾克波浪能——我們的團隊在技術上及岸上波浪能的全球潛在市場的信心。
  • 陳勇院士一行赴珠海萬山島調研波浪能發電系統—新聞—科學網
    根據中國工程院「碳約束條件下我國非化石能源優化發展研究」諮詢研究課題需要,2017年3月28-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 波浪能利用:在深海進行發電的波浪能方案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為克服深海中嚴峻的工作環境,充分收集深海中蘊藏的大量波浪能。在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專利「一種深海波浪能發電裝置」上,就提供了一種可以在深海進行發電的波浪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