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能發電在中國的商業化之路

2020-11-26 OFweek維科網

  葡萄牙地理能源總司近日發表的新能源報告顯示,該國Waveroller波浪能發電機已在去年8月在佩尼什巴萊奧海域正式下水,目前已開始運行發電。

  然而,對波浪能資源「先天不足」的中國而言,大規模的併網發電並不是波浪能研究的最終目的。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研究員遊亞戈接受指出,在特殊場合如海島、島礁等地,以及為專業設備供電,將是未來我國波浪能發電的主攻方向。

  自上世紀70年代初起,一些國家的科研工作者開始研究如何將波浪能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到70年代末期,中國也加入了這項研究的行列。1988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工作至今的遊亞戈,一直從事著波浪能研究的工作。

  中國波浪能發電先天不足

  據了解,全球波浪能資源最好的區域集中在大洋東部、南北緯度30~60度之間的西風帶;其他海域風力較弱且不穩定,波浪資源不如西風帶豐富。西風帶內的風由西往東吹,途經整個大洋,能造出很長的波浪,所以大洋東側的波浪能比西側要好得多。

  縱觀全球,處在大西洋東側的英國、西班牙、挪威、南非,太平洋東側的美國、加拿大、智利,印度洋東側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成為波浪能得天獨厚的獲益者,而且這些國家的定向風也常年保持穩定。這些區域是波浪能資源最好的地區,所以其發電成本也比較低,它們研究的主攻方向多為大規模併網發電。

  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具市場前景的波浪能發電裝置有英國研發的Oyster、美國的PowerBuoy等。相比之下,我國的波浪能資源則顯得「先天不足」。我國沿海的波浪受季風影響而形成,不僅颳風的時間短、強度小,而且海面也非常狹窄。雖然我國從東北到西南沿海海域很長,但由於韓國、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等島嶼的一路遮擋,實際上中國海域基本處於內海的位置。

  雖然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裡,但波浪能最好的區域只集中在浙江、福建、廣東和臺灣等地。我國沿海每米波浪能年平均功率為3~7千瓦,而歐洲較好的國家每米高達20~100千瓦。與它們相比,中國的波浪能年平均密度小了不止一個量級。

  但在許多海上特殊供電場合,波浪能是最廉價與最便捷的能源,即使我國波浪能資源再弱也有相應的市場。另一個原因是,科研不能僅限於中國自身的需求,而是要將眼光放之於全球。比如說,風機研發技術全球領先的德國,其國內的風能資源其實也並不十分豐富。如果中國的技術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以將好產品與設備銷往全世界。

  波浪能發電商業化仍有距離

  我國於1979年開展波浪能發電研究以來,積極向英國、日本等國家學習波浪能理論,進行系統研究,並於1986年進入應用階段。在1984年造出了為航標燈供電的10瓦小樣機,目前已成為商業化的波浪能發電裝置。這是現在我國在國際波浪能領域影響力最大的產品,日本的航標公司都購買了該產品。

  迄今為止,我國已設計建成十幾個各種千瓦級的波浪能發電裝置樣機。現階段的樣機主要為漂浮在海面上的裝置,之前多為固定在海邊的樣機。未來10年漂浮在海裡的裝置將是發展主流,岸邊裝置屬於初級研發,最終能走到海中間的裝置才是成熟技術。與其他能源相比,儘管波浪能在我國已初步具有商業價值,但距離最終商業化仍有一定距離。

  在遊亞戈看來,外界所關注的波浪能何時併網發電,並不是中國波浪能商業化的標誌。目前波浪能併網發電的技術並不複雜,但我國能流密度僅為歐洲的1/10,導致現階段發電成本高達每度5~6元,與風能、太陽能等相比明顯缺乏競爭力。儘管波浪能發電技術在進步,但在中國這樣能流密度較低的國家,僅依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不可能使其發電成本降到電網收購電價之下的。

  高效率和高可靠性對降低發電成本不可或缺。在波浪能豐富的區域,提高可靠性可能比提高效率更重要。但在中國這種波浪能流低的區域,不提高發電效率,只提高可靠性,是無法降低發電成本的。

  我國波浪能發展需要足夠的耐心

  從2006年開始,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開始加大對海洋能研發的投入。特別是2010年財政部、國家海洋局聯合出臺了《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針對海洋能領域的投入高達2億多元,其中相當部分用于波浪能項目。這對我國波浪能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不過,也由此帶來了一些問題。

  資金多了,吸引了眾多的團隊投入波浪能研究,研究人員的數量一下增長了10倍。然而,許多團隊只有一些初步想法,缺乏研究基礎,而一個項目的執行期只有2年。讓一些從來沒有研究過波浪能的人在2年內研發出10千瓦的發電裝置這就好比讓一個嬰兒勉強去做少年人才能做到的事情,難度太大。

  在現階段,遊亞戈認為波浪能研究資金已非常充足,關鍵是要將資金合理地投入到適合的地方他建議將資金分成等級。對於有能力的團隊,可給予經費研發波浪能裝置;對於還沒有能力承擔波浪能裝置研發的團隊,可以獲得基礎理論研究或某些技術的研發資助。資金的發放一定要與任務相匹配,並且要長期給予支持。

  遊亞戈指出,未來5年將是我國波浪能發展的飛躍期,但對波浪能研發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波浪能轉換的力學過程非常複雜,建立數學方程容易,而準確求解還無法真正做到。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波浪能商業化的中國路徑
    然而,對波浪能資源「先天不足」的中國而言,大規模的併網發電並不是波浪能研究的最終目的。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研究員遊亞戈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在特殊場合如海島、島礁等地,以及為專業設備供電,將是未來我國波浪能發電的主攻方向。
  • 波浪能穩定發電?波浪能發電在中國前景分析
    7月10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透露,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了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何謂「波浪能發電」?
  • 波浪也能發電 我國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日前,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業內專家認為,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波浪穩定發電乃至海洋能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波浪發電有望在商業化道路上邁進一大步。
  • 波浪能穩定發電?這已不是科學構想
    7月10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透露,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為利用好這一天然能源「發動機」,中國電科38所在海南島進行海浪發電試驗,歷經3年技術攻堅,項目組通過不斷優化和改進裝置模型,採用智能偵調綜合控制技術,提升了波能裝置的轉換效率,增強了吸能效果;首創的寬幅逆變穩定技術,實現了海洋能千伏級逆變系統的高效轉換。近三個月的海上試驗表明,該發電裝置浮體擺動正常、吸波穩定,飛輪蓄能均勻而連續,發電性能穩定。
  • 海洋能源 深水網箱還能靠波浪能發電?
    「『海院1號』能在波浪較小的條件下實現連續發電。平臺還安裝了蓄能裝置,能夠把發電量大的時候的多餘電量存儲起來,發電量小時再釋放出來。&nbsp」李德堂說,「經過測試,『海院1號』發電電壓基本穩定,能夠滿足一般民用照明設備的要求。&nbsp」「海院1號」波浪發電裝置已經走在了國際波浪能技術研究領域的前列。波浪發電裝置利用海浪發電,是一種無任何汙染的綠色清潔發電方式。
  • 波浪能利用:在深海進行發電的波浪能方案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為克服深海中嚴峻的工作環境,充分收集深海中蘊藏的大量波浪能。在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專利「一種深海波浪能發電裝置」上,就提供了一種可以在深海進行發電的波浪能方案。
  • 逆向思維 絕處逢生——波浪能發電的應用研究
    將波能裝置發出的電上網意味著波浪能發電的成本要降到電網收購價之下,波浪能發電技術才有可能具有商業價值。這無疑對波能裝置的效率和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是人們更加注重追求波能裝置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提出了一項又一項設計,卻總是陷入解決這個問題就帶來另一個問題的怪圈: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成本,降低成本時又降低了效率。
  • 中國單臺裝機功率最大波浪能發電裝置在深圳交付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朱子榮 通訊員 王振鵬):6月30日上午,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
  • 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成功發電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謝舜源)11月19日,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珠海市萬山島海域順利投放了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
  • 2012-2016年中國波浪發電產業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  1.2  波浪發電簡介    1.2.1  波浪發電定義    1.2.2  波浪發電的優缺點    1.2.3  波浪發電的原理    1.2.4  波浪發電裝置第二章 2011-2012年中國海洋能開發利用狀況分析  2.1  我國海洋能資源概況
  • 中國波浪發電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17-2020年)
    經過多年的研究發展,世界上已有英國、日本、愛爾蘭、挪威、西班牙、葡葡牙、瑞典、丹麥、印度、美國、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研發波浪能發電裝置,漂浮在海面上或固定在海岸邊。  我國沿岸波浪能資源理論平均功率約1285萬千瓦,具有良好的開發應用價值,建立波浪能發電系統發展潛力巨大。中國波浪發電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良好。微型波浪發電技術已經成熟,小型岸式波力發電技術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 中國海洋大學研製出新型海洋波浪能發電裝置
    本報綜合消息 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10千瓦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青島市黃島區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並進入試運行,這標誌著我國在波浪能陣列化開發與工程應用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據介紹,這套裝置的研製得到了國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資助,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 海洋論壇▏淺析波浪能發電前景與國內外發電裝置
    可再生能源佔發電比重增加最多的是發達國家,達到37%,發展中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兩倍多,以中國、印度、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區為代表。為了解決能源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目光投向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海洋能一般是指存在於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溫差能、鹽差能等。波浪能是海洋表層海水在風裡的作用下波動所蘊藏的能量。全球海洋能理論可再生功率達76600GW。
  • 國產波浪能發電裝置運行
    圖: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據中通社報導: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 科學網—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
    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 王振鵬供圖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鄭望舒)6月30日,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
  • 潮起潮落 波浪能--中國數字科技館
    波浪能發電是通過波浪能裝置將波浪能首先轉換為機械能(液壓能),然後再轉換成電能。這一技術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西方海洋大國利用新技術優勢紛紛展開實驗。小功率的波浪能發電,已在導航浮標、燈塔等獲得推廣應用。  海洋中的波浪能量巨大,波浪能發電技術是通過波浪能裝置,將波浪能首先轉換為機械能,再最終轉換成電能。
  • 2020-2026年中國波浪發電市場深度調查研究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經過多年的研究發展,世界上已有英國、日本、愛爾蘭、挪威、西班牙、葡葡牙、瑞典、丹麥、印度、美國、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研發波浪能發電裝置,漂浮在海面上或固定在海岸邊。  我國沿岸波浪能資源理論平均功率約1285萬千瓦,具有良好的開發應用價值,建立波浪能發電系統發展潛力巨大。中國波浪發電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良好。微型波浪發電技術已經成熟,小型岸式波力發電技術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 波浪發電
    海水終日都是波濤洶湧的,在這些波浪裡其實也蘊藏了大量的波浪能源,那我們對波浪能是如何利用的呢?這件波浪能的展品分為了兩個發電裝置,其中一個壩式發電裝置,還有後方的船式發電裝置。當我們啟動按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啟動水池裡的造浪裝置,那麼波浪就會推動我們壩式裝置上的輪軸旋轉起來。旋轉起來的輪軸就會帶動內部的發電機來工作,從而發電。船式發電裝置它的內部有兩個容器通過波浪產生的水面位置變化引起的容器內空氣容積變化。
  • 「波浪能」將成為海洋經濟重要增長點
    &nbsp&nbsp&nbsp&nbsp而波浪能作為可調度的清潔能源,具有近似周期性、永不停歇的特點,強度可預測,對於沿岸地區具有無上限供應的能力。昨天,在首屆中歐藍色產業合作論壇「藍色增長與未來產業」分論壇上,專家指出,我國海洋能資源豐富,其中波浪能作為新興海洋綠色能源,一旦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和持續穩定的併網發電,海洋波浪能有望在商業化道路上邁進一大步,也必將成為世界新能源的重用組成部分。
  • 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成功發電—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謝舜源)11月19日,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珠海市萬山島海域順利投放了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