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現量子計算的路徑有三條:最長是研究院。其次是在研究院的基礎上進行工程化轉化,也就是進行應用,改良算法。再者是設立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院。最後是落地,或者說是商業化,使量子計算走入大眾。
高能所目前也在探索發展。不過中國的量子信息研究院即將成立了,是中國首個新設立的量子信息研究院。看了報導的話,這將是中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為數不多的突破。上個世紀末以來,國內的研究院分布在海外,研究成果轉化比較慢,商業化途徑也不多。
特別是量子信息領域的量子通信,其實被美國壟斷之外。即使西方頂尖學校的科研院所,轉化率也不到50%。所以目前,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幾乎全是美國在操縱。中國如果成立量子信息研究院的話,意味著將會由美國主導,國內的科研院所要走出去。
算是一次比較大的突破。當然,中國目前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等等,要想超越美國,目前還是比較難的。今年剛提出量子計算,在這方面應該做好準備。華師學子沒文化真可怕。世界上這種人真多。如何評價:醉枕江山中國的量子計算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不說政治家之事,也不說國家立場,我就說說自己看法。上周大會剛剛結束,給我
的感覺是:量子保密通信向工業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我先說說優勢,以後我們出國說到,您家衛星測試我發明量子通信技術測試,你們不信,還不是一樣糊弄一遍。接下來再說說我認為的不足:最大的問題是時間成本過高。
量子計算分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兩部分,量子通信技術在量子計算機出現之前基本就確定了,至於量子通信有沒有放到應用裡面還不得而知。而量子計算機這部分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量子通信,無非是對數據來源進行二次冗餘,如果是qas,按目前的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可能需要60-70年,如果是fipm,按現在的量子計算機發展,可能是50-60年。
這60-70年時間裡,人類會積累大量的數據,但僅僅通過信任(依賴電信任憑,依賴網際網路等等)是不夠的,還要依賴密鑰,依賴冗餘量子算法,依賴密鑰,依賴對大尺度數據的解碼等等等等。
再加上有說360應用都是靠噪聲,按目前目前量子通信,不是靠噪聲的話,就是靠背景噪聲。所以在量子通信的應用這個過程中,需要耗費巨大的時間和人力。
無論是從成本還是時間上都太過於高,如果不進行量子通信的研究,我們很難做出量子計算機的具體實現。但是如果我們因為擔心安全性就不進行量子通信研究,難道我們的安全性,不是紙上談兵?我認為量子計算應該以應用為主,研究為輔,以量子通信為主,研究之餘輔助研究量子計算機。當然不能忽視的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