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商業化需要嚴格限制還是積極鼓勵?

2020-09-18 新序策

太空探索再次受到全球關注,也激發了緊跟注意力經濟的消費品公司參與的熱情。


最新消息指,美國宇航局(NASA)打算接受在太空拍攝雅詩蘭黛(EstéeLauder)的廣告。顯然,NASA 希望刺激純商業活動。


波士頓公司 Space Commerce Matters(SCM)已與 NASA 籤署協議,將最多 10 瓶「新配方」的雅詩蘭黛產品發送到國際空間站,作為最大 5 公斤有效載荷的一部分。根據該協議,美國宇航局太空人將花費超過 4 個小時的時間製作瓶子的視頻和其他圖像。SCM 總共將向 NASA 支付 128,000 美元(其中太空人每小時費用約為 17,500 美元)。


與此同時,阿迪達斯也與 NASA 籤署了一項協議,合作開發技術,以幫助太空人進行太空訓練,並開發更具可持續性的鞋類。這項合作可能包括在國際空間站上測試材料、衣服和鞋子。


另外,11 月,SpaceX 向國際空間站提供補給任務時,計劃運送法國公司 Toucan Space 提供的一袋紀念物品(你已經可以 199 歐元的價格預訂「飛向國際空間站」貼紙,以 299 歐元的價格購買書籤或以 499 歐元的價格訂購一張帶有 NASA 經典照片的明信片)。


問題是,這些商業化任務是值得鼓勵的嗎?還是應該繼續受到嚴格限制?


評論告訴我,

你如何看待 NASA 的純商業化嘗試?



每日跟蹤熱點資訊,獲取決策建議,可點擊「了解更多」,保存二維碼後使用微信掃碼進入,訂閱「新序策」年度會員。

我們一起面對未來與未知的挑戰!

相關焦點

  • 太空商業化:由商業利益驅動的未來太空探索,將走得更遠
    上個世紀60-70年代,美蘇爭霸上升到外太空層面,雙方在爭奪太空霸權上互不退讓,不遺餘力地投入財力物力,很快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太空探索活動,1961年,太空人加加林進入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乘坐太空飛行器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外層空間;接著,1969年,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這兩次太空探索活動對人類後來的太空活動影響深遠
  • 太空還是未被瓜分的「處女地」中國不能缺席太空治理
    太空治理,中國不能缺席國際太空秩序正在進入動蕩調整重塑新階段。除了太空垃圾,人類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的各種活動也需要規範和治理,將太空活動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迫在眉睫。深瞳工作室出品採 寫:本報記者 陸成寬策 劃:陳 磊打開一張太陽系八大行星圖,你會發現自帶「行星環」的土星非常炫酷,格外拉風。
  • 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發布報告 規劃美國未來的深空探索戰略
    -1》(SPD-1)為基礎,提出美國深空探索的新願景、5大任務以及政府應發揮的5種職能作用,並強調太空探索和開發不僅是NASA的主要工作,還需要美國防部、國務院等其他政府機構以及國際和商業夥伴的合作。該戰略將包括近地軌道商業化、機器人和人類探索、國家安全能力以及科學、安全、安保和經濟增長方面的國際合作等內容。該報告就是根據上述要求完成的。本報告主要依據以下戰略文件:● 美國《國家太空戰略》(2018年3月發布)。
  • 我國太空材料正積極探索商用開發
    新華社長沙12月5日電(記者 胡喆、詹妮)5日在湖南長沙舉辦的軍民融合新材料新工藝高峰會議上,諸多專家學者表示,積極探索太空材料的商業開發有助於推動太空材料領域材料和工藝的創新,並對相關產業的軍民融合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 載人龍飛船成功返回,太空探索商業化開啟
    在駐留空間站期間,太空人克裡斯·卡迪西以及太空人鮑勃·貝恩肯執行了多次太空行走。當他們在空間站外看到龍飛船時,盛讚龍飛船相當漂亮。說起來,美國這次載人航天任務之所以會被全世界高度關注,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這是一場完全由私人商業機構開發的一整套載人航天流程,意味著載人航天已經實現了更高一級的商業化探索,甚至可以說開啟了由私人商業機構主導的太空探索時代。
  • NASA:支持月球開礦回購月壤,大力鼓勵資本進太空
    換言之,NASA未來,會更多地扮演一個權威採購商的角色,確保監管的正確性的前提下,對太空資源的回購或交易。此舉的目的,就是堂而皇之地鼓勵資本大力進入未來的太空市場。而如今的舉措,似乎更是將過去,總統川普所頒發的太空行政命令的細則條文化,變成了實實在在執行的買賣與生意。雖然,現在這樣的太空貿易市場,很顯然還是一大片荒地,都是野蠻開發期。但不可估量,它在未來會成為龐大的「淘金」地。
  • 這可能是太空探索史上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
    回顧去年,QQ-X計劃用前沿科技在加拉帕戈斯探索了神奇物種,去納米比亞紀錄世界最美星空,在西班牙感受建築美學,前往南極研究極地風貌。然而QQ-X計劃的徵途絕不止於藍色星球,這一次,他們科技探索的腳本邁向了太空星河。
  • 探索商業化路徑
    根據斯坦福經濟研究院(sloanjournalofeconomics)的最新報告,中國正在探索量子計算機商業化路徑。斯坦福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量子計算實驗室主任markzou:「我們對處理經濟高度依賴的問題感興趣,所以更關注量子計算機的商業化。」於2017年1月11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markzou指出,「量子計算機的商業化實際上是通過科技創新讓科學家的研究變得更加便宜。
  • 太空梭30年,短暫的服役時間,開啟了太空探索新方向
    受經費限制,美國最終選擇了預算最低的第三方案。研製與試驗經過方案篩選,美國最終在1972年選定了太空梭設計方案,按照設計,太空梭由固體火箭送入太空,每次能將7名太空人和30噸貨物運送到近地軌道。還具有從空間帶回地面多達16噸貨物的能力,能夠在軌釋放,維修和捕獲衛星。
  • 太空商業化時代來臨!載4太空人 SpaceX發射飛龍號太空船升空
    Crew Dragon 太空船於甘迺迪太空中心成功升空。Image Via Twitter@Space_Station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昨日成功從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發射飛龍號太空船(Crew Dragon),載4名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ISS),這是太空事業邁向商業化的重要裡程碑。
  • 《星際探索》:披著太空科幻的外衣,實則是一部公路文藝片
    這類題材一般被稱為「太空歌劇」,其對未來的設定並不嚴格按已有的天文物理學和宇航知識展開。在太空歌劇裡,太空只是冒險的場所,現有的科學常識並不是限制人們想像力的枷鎖。在我看來,太空電影所處的背景必須是外太空或者是外星球,在地球上發生的未來科幻故事,並不應該稱之為太空電影。從這個角度講,《人猿星球》系列、《鐵血戰士》系列以及《銀翼殺手》就不算太空電影。
  • 「獨立新生獎」是一種積極的探索
    可見,新生報到不僅是簡單的入學,也是一個變相的「成年禮」,為新生開啟了新的人生成長大門,未來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努力把握。因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設置「獨立新生獎」,鼓勵新生在無家長陪同的情況下「一個人報到」,藉此彰顯新生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性,並給予相應的獎勵,這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對新生的個人成長有幫助。
  • 外媒:太空探索需要國際合作
    歐洲航天局局長揚·韋爾納推遲「火星太空生物學」計劃表示,我們這樣做是為了更多的了解這顆行星,關於它周圍的溫度以及大氣方面,據目前了解到,火星周圍的系統和地球十分相像。目前生活中的很多創新都受到了太空探測的影響。太空探索的成果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關注。揚·韋爾納還強調,太空探測不斷趨勢著人們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讓自己的也趨勢著人們的進步。私人航天公司維珍銀河負責人威爾·懷特霍恩稱,火星的探測對於我們來講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人類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夢想能夠走得更遠。
  • 斥巨資探索太空,人類會像破壞地球那樣毀掉火星嗎?
    誰擁有太空?1967年,聯合國制定了五項條約中的第一項,概述了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意願,並構成《太空法》的核心。然而,隨著太空商業化進程的加快,需要更新並制定更嚴格的規則。多樣化和相互衝突使國際共識更加難以達成,也使個別國家在相關行業遊說下進行自我監管。Petranek說:「我們從1967年就籤訂了條約,基本上確認沒有任何國家能獨自宣稱佔有地球軌道以外的任何東西。
  • 印度可控核聚變項目提上日程:要實現商業化發電
    印度可控核聚變項目提上日程:要在2035年實現用核聚變商業化發電[環球網軍事報導]據印度「防務新聞」網站12月30日報導,來自矽谷的美籍印度裔企業家阿卡什·辛格(Akash Singh)準備在2021年初涉足可控核聚變,並在印度投資建立一個核聚變實驗室,旨在2035年實現使用核聚變技術進行商業化發電
  • 太空探索私有化的利弊是什麼?
    太空探索私有化的目的不是把太空探索交給私營部門,而是通過尋找私營部門可以從中受益的機會來擴展太空的利用。政府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是做市場不能支持的事情,而人民的認同是大有裨益的。對於一個私人公司來說,為了做一些值得的事情,需要有途徑來收回成本,並獲得足夠的利潤來吸引投資者來投資。那麼,如何從哈勃太空望遠鏡中獲利呢?有人應向使用它的研究人員收費,並且出售從它獲得的數據。
  • 多渠道發力激勵自主創新 鼓勵自由探索
    「出身」民間的未來科學大獎已連續頒發5年,通過獎勵具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對引導全社會關注科學、喚起科學熱情發揮了積極作用。由企業家定向捐資設立、科學家進行專業把關,提名權與評審權分離,引入國際同行評審……未來科學大獎受到關注,除了大獎自身的分量,還在於其前沿的視野、創新的評審機制,展示了社會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參與科技事業發展的獨特優勢。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
  • 太空治理,中國不能缺席
    除了太空垃圾,人類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的各種活動也需要規範和治理,將太空活動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迫在眉睫。打開一張太陽系八大行星圖,你會發現自帶「行星環」的土星非常炫酷,格外拉風。不久的將來,可能地球也會擁有自己的「光環」。不過遺憾的是,構成地球「光環」的物質並不是塵埃和隕石,而是人類親手製造的「汙染物」——太空垃圾。
  • 2021太空探索的忙碌一年
    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太空探索|周四·觀測指南 周五現在它們宣告著一個忙碌的太空探索之年到來了,21年會迎來更多的太空飛行器升空以及更多的有趣天文現象上演。
  • 探索宇宙不是在自尋死路!探索宇宙的好處令人驚訝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太空呢?有人說,宇宙那麼神秘甚至讓人感到恐怖,我們不如安安穩穩的待在地球上,探索宇宙幾乎是自尋死路,不要再探索比較好。其實對於我們人類目前國家化的發展來看,這是一個比較高級的競技場,同時也是在燃料成本和惡劣環境中運作的技術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