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30年,短暫的服役時間,開啟了太空探索新方向

2020-09-05 開心小魚

太空梭作為航天史上第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代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方向,在30年的使用過程中為人類探索太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11年7月21日,「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甘迺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宣告了人類航天史具有時代標誌意義的太空梭正式退役。



太空梭的設想產生於60年代,當時正值美蘇在太空領域進行激烈競爭,鑑於一次性火箭不能重複使用因此費用高昂,並且運載能力低滿足不了大型空間站的需求,返回艙船員承受過載大,降落無法主動操控,船員安全性受很大威脅。因此美國迫切希望能研製一種能頻繁,經濟的往返太空的飛行器,太空梭計劃應運而生。

籌劃與立項

1969年,在阿波羅登月之後,美國對未來航天長期規劃提出了三種預算方案

①每年投入80~100億美元,發展能執行載人火星探索任務的太空梭,建立月球軌道空間站和50人規模的近地軌道空間站。

②每年最多投入80億美元,進行火星探索任務的執行。

③每年投入40~57億美元,建立一個近地軌道空間站,用太空梭與空間站保持聯繫。

受經費限制,美國最終選擇了預算最低的第三方案。

研製與試驗

經過方案篩選,美國最終在1972年選定了太空梭設計方案,按照設計,太空梭由固體火箭送入太空,每次能將7名太空人和30噸貨物運送到近地軌道。還具有從空間帶回地面多達16噸貨物的能力,能夠在軌釋放,維修和捕獲衛星。

1977年,太空梭進入試飛階段,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企業」號太空梭進行了8次飛行演示驗證,證明了太空梭的氣動,操控和安全等性能。

建造與使用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成功首飛。1982年,美國出臺《國家空間政策》,確定太空梭將替代一次性運載火箭,全面執行各類航天發射任務。

1981~1986年,太空梭共執行25次任務,包括7次科學實驗任務,15次商業衛星發射任務,3次秘密軍事任務。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執行第25次任務時爆炸,造成太空梭停飛2年8個月,致使很多衛星無法按期發射。美國由此反思航天運載能力不能僅僅依靠太空梭,於是重啟運載火箭的研製生產。

1988-1998年,太空梭主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和空間維修任務,並執行了一些軍事和衛星發射任務。

1998年~2011年,太空梭主要執行國際空間站的建造任務。期間,2003年「哥倫比亞」號失事,再次停飛2年6個月。復飛後,太空梭執行了22次任務,完成了國際空間站的建造,結束其歷史使命。

主要技術貢獻

一:推進了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

在70年代美國宣布太空梭研發計劃後,蘇聯,歐洲和日本都制定了方案,並開始了技術探索性研究。美國是唯一成功研製並實際使用太空梭的國家。從而展示了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遠超他國的技術儲備與科學前瞻性。


研製像飛機一樣,可以水平起飛,降落,可多次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是人類的航天夢想。不僅能夠大幅降低進入空間的成本,而且在安全性,可靠性和響應性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

太空梭驗證了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的可行性,也為這一領域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累積了大量的實踐經驗。

實踐證明,太空梭採用的大機翼結構設計,使太空梭可以精確的降落在機場上。與傘降式返回艙相比,這種設計既保證了太空梭便捷性和重複使用率,下降過程中的過載也相對較小,大大降低了對太空人的身體要求。

為太空梭由地面直接進入太空飛行而設計的主發動機,能夠在65%~109%的推力之間自由調節,且可重複使用50次,這種可多次啟動和重複使用的發動機技術在2020年的今天,任然處於世界頂尖水平。為太空梭而研製的先進發動機技術美國作為技術儲備等待合適的時間重啟。

二:推進了近地軌道地面往返技術的發展

往返運輸是人類進入太空,有效使用太空的最核心能力,太空梭的大運載能力遠超現在載人飛船運載3人和幾百公斤貨物的能力。即使是現在開發的無人貨運飛船,運載能力也不足10噸。絕對難以滿足將來複雜運輸升空返回的需求。

例如地球上幾乎沒有而月球富含的氦3元素,核聚變的終極燃料,往返運輸能力是核心中的核心能力。而對於需要帶回地面維修的設備或者是地球亟需的資源,太空梭是唯一的選擇。相比之下,載人登陸艙無法攜帶多餘載荷返回地面,因為關聯到起飛重量,比衝率,有效載荷,返回艙空間,返回動力和成本的一系列問題。

三:實踐了大量創新航天概念與技術

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各類太空飛行器極易損壞或發生故障,有些太空飛行器在入軌調試階段就可能出現問題而被迫放棄。為此人類設想了在軌釋放,抓捕,維修太空飛行器,推進劑在軌加注,對敵太空飛行器進行抵進偵察,幹擾,俘獲等先進航天概念與技術。著名的「哈勃」太空光學望遠鏡在升空後發生故障,即由太空梭升空後給予修復。


太空梭憑藉大運載能力和高機動性等特徵,對這些設想的概念和技術進行了演示驗證。先後43次將美國防部的偵察衛星,預警衛星,以及NASA的「麥哲倫」金星探測器等太空飛行器送入空間軌道。美國防部還試驗了在軌俘虜衛星和維修太空飛行器的能力與技術。實踐證明,太空梭具有極大的軍事潛力,可以完成幾乎所有的太空軍事任務,是美國防部的寵兒。

四:推動了空間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發展

太空梭作為空間實驗平臺,完成了2000多項科學研究。開展了大量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天文學研究,以及材料加工,製藥和一系列新技術實驗的活動。多次維修和更換了「哈勃」的組件,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量的宇宙高清照片,都由「哈勃」20多年工作中所拍攝。

2000年2月,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利用太空梭實施了「太空梭雷達地形測繪任務」,對地球進行了三維測量,數據經處理後所獲得的全球「數字高程模型」將美軍的數據精度提高了30倍,極大增強了美軍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的作戰效能。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巡航飛彈射進窗戶的技術背景即源於強大的太空探測能力。

五:佐證了人貨分離的航天運輸系統設計思路

太空梭的2次失事造成了14名太空人遇難,這些精英中的精英是美國最不能承受的損失。使美國意識到「人貨混運」的航天運輸模式具有巨大弊端。為確保太空人的生命安全,太空梭所有部件都必須按照載人要求研製,這極大的增加了研發和製造成本,這樣一來,系統的複雜性成幾何倍增,導致出現故障的機率大大增加。

從美國公布的「重返月球」的設計方案來看,美國吸取了太空梭的經驗教訓,將載人和貨運火箭分開研製,制定了2種標準,這表明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人貨分離」模式是一種更安全和經濟的載人運輸航天模式。



退役的主要原因

美國載人航天發展戰略的調整,是太空梭時代終結的根本原因。運行成本居高不下,故障頻發,每次飛行面臨的巨大安全風險,則是影響太空梭持續飛行的重要因素。

一:不能滿足美國載人航天長遠戰略需求

進入21世紀之後,為保持太空領導地位,美國載人航天發展戰略由近地軌道向深空載人探索拓展。

太空梭在設計之初低預算方案所確定的近地往返運輸要求,在完成國際空間站的建造之後,已結束其歷史使命。如果要進行火星這些行星際飛行,一切都要重新設計。

因此將其退役,節約經費,得以研製新一代載人航天運輸系統,保持美國在空間探索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美國現在要的是飛的更遠,近地軌道技術儲備,已經足夠不再需要。

二:高昂運行成本制約飛行

按照NASA最初設計方案,每年安排24次飛行任務。每架太空梭可重複使用100次。如此計算,每架次運行成本將低於運載火箭發射成本。

但由於太空梭技術性能複雜,每次飛行前都需要大量的準備和安全檢測,結果5架太空梭總共只進行了135次飛行。在飛行任務最多的1985年也只執行了9次飛行任務。遠低於預期。2003年「哥倫比亞」號事故之後,每架次飛行成本高達7億美元,大部分用於安全性能檢測和故障處理,嚴重影響了持續飛行。

三:設計缺陷導致巨大安全隱患

太空梭由3500個分系統和250萬個零部件組成,其中一個分系統或關鍵零部件失效都將導致重大事故發生。由於過於複雜精密的設計嚴重缺陷,導致太空梭的安全和可靠性大大低於預期。

雖然NASA為了提高安全性進行了多次改進。如針對「挑戰者」號失事原因,重新設計和製造了固體火箭助推器連接處的墊圈,配備了太空人逃逸系統。針對「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改進了保溫泡沫材料的安裝方式,並設計了太空梭翻滾動作以檢查隔熱瓦受損情況。但因為結構設計缺陷,安全隱患始終不能徹底解決,每次飛行要承擔巨大的安全風險。


2010年,NASA發布的一份安全評估報告稱,現在的太空梭安全性雖然比30年前提高了10倍,但發生災難性事故的風險任然很高。

四:影響了美國航天運載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太空梭發展初期,美國設想是利用其強大的運載能力,替代運載火箭發射各類衛星,運送太空人進入近地軌道,並大幅降低航天運輸成本。為此,美國政府下令封存了由政府投資運營的運載火箭生產線。NASA也一度停止了運載火箭的採購。

這些做法在一個時期內影響和停滯了美國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和提升,導致太空梭停飛期間,不得不依賴俄羅斯飛船維持本國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的工作與生活連續性。同時,國際空間站上的物資補給也需要歐洲和日本的貨運飛船來完成。



美國載人運輸系統的未來

太空梭退役後,美國載人航天運輸能力出現了空檔期。當前,美國政府對載人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策略,一方面是大力扶持商業化近地軌道運輸能力發展,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載人深空探索技術的研發,繼續引領世界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

近年來,NASA投入大量資金推動近地軌道載人航天的成熟技術向私營航天企業轉移。目的是鼓勵美國私營企業自主研發可靠的,高費效比的近地軌道運輸系統。2010年12月,由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研製的「獵鷹」火箭運載系統首次飛行成功,表明了商業航天運輸具備了執行國際空間站任務的能力。2012年10月,spaceX龍飛船將貨物送到了國際空間站,開啟了私營航天的新時代。

之後美國政府計劃未來5年為商業航天飛行計劃投入58億美元。可以預見,在美國政府大量的資金支持和NASA雄厚的技術支持下,私營企業將研發安全可靠的商業化載人運輸系統,成為美國近地軌道衛星發射,載人空間站運行的主力。

而美國政府主導的空間探索項目,將向行星探索發力。在「空間探索新構想」的戰略牽引下,NASA重點研製「阿瑞斯1」載人運載火箭,「阿瑞斯5」重型運載火箭和「獵戶座」多功能載人宇宙飛船。2010年規劃在未來5年,投資31億美元,研發重型火箭推進技術,以顯著提高推力,效率,可操作性和經濟可承受性,並為建立新的載人航天深空探索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今天,到了收穫科研成果的時候了。2019年7月20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美國新太空計劃,規劃2024年重返月球。之後逐步建立月球基地。

之後,將進行一項劃時代的太空探索計劃,2033年載人登陸火星。在火星運行到接近地球距離5500萬公裡的時候,發射運載8名太空人的宇宙飛船,通過8-10個月的飛行到達火星表面,太空人將在火星表面生活2年時間,期間將進行一系列的科學考察和實驗活動,並逐步試驗火星基地的可能性。等待火星再次接近地球時返航。全程歷時5年。

這計劃比人類三大計劃之一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還要龐大和影響深遠。阿波羅計劃耗資255億美元,在工程高峰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其科技成果帶來的影響,人類至今受益。

而現在要登陸火星,難度和工程量以及科研難題,將數倍於阿波羅。這計劃太令人神往和期待了。

太空探索,本就需要勇氣和犧牲精神,唯有勇者留其名。正是對星空充滿了嚮往,對太空充滿了好奇,才讓人類探索的腳步永不停歇。將來,也一定可以看到新一代的太空梭,讓普通民眾像坐飛機一般進行太空旅行,甚至行星移民。

相關焦點

  • NASA太空梭任務大回顧,網友:讓人類的太空探索成為可能
    對於太空梭的發展史要追溯到阿波羅計劃的晚期,當時美國宇航局(NASA)致力於設計一架有機翼的太空飛行器,以便於降落在跑道之上。根據NASA的說法,雖然首次發射太空梭的時間是1981年,但早在1963年就已經開始設計和測試起重體試驗飛行器了,這項工作為太空梭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現實中,最接近這些飛行器的就要屬太空梭了。然而,太空梭只輝煌了30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讓許多太空梭愛好者都扼腕不已。那麼,太空梭是一種什麼樣的太空飛行器?為什麼會被淘汰呢?最重要的是,太空梭功能更加強大,兼具運載火箭和載人飛船的功能,一舉兩得。 於是,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蘇聯、法國和日本等國先後開始研製太空梭。然而,這項美好的創想並不容易實現,數年之後只有美國的太空梭投入到實際使用中。可見,太空梭的研製困難是很大的。那麼,太空梭長什麼樣,它實現了人們的預期了嗎?
  • 美國太空梭的30年
    4月12日,第一架實用太空梭哥倫比亞號首次升空,兩天的飛行主要驗證其安全發射和降落的能力,這開創了載人航天的一個新時代。2月3日,挑戰者號升空,在8天的飛行任務中,太空人布魯斯·麥坎德利斯首次進行了不系帶的太空行走,此後太空人「太空漫步」成為太空梭任務中經常出現的畫面。
  • 光輝的一生——發現號太空梭兩億千米的太空徵程
    發現號在美國太空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86年,由於固態火箭推進器故障引起連鎖反應,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73秒後爆炸,7名航天員喪生,這直接導致美國太空梭發射經歷了兩年半的停滯。發現號在此期間也進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級。
  • 失去太空梭的十年,重新開啟太空之旅!
    從1972年到2011年,是屬於美國太空梭的高光時代,5架太空梭,共完成 133次成功的飛行,承擔了從衛星部署、探測器發射、到空間站補給、載人航天的全部任務。當年太空梭的設計理念,就是降低進入太空成本,可以反覆使用,而實際表現卻差強人意。為什麼美國後來沒有繼續專注太空梭,人財兩空是導致太空梭退出歷史舞臺的兩大主因。
  • 奮進號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年內將最後一飛
    點擊查看更多軍事圖片新華網華盛頓3月9日電(記者 任海軍)美國「發現」號太空梭9日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在完成最後一次國際空間站之行的同時,也結束了近27年的飛行生涯。美國航天局電視臺的直播畫面顯示,「發現」號著陸時間為美國東部時間9日11時57分(北京時間10日零時57分)。
  • 天文史的今天:太空梭時代開端 哥倫比亞號首飛成功
    1961年的4月12日,尤裡·加加林成為首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整整20年後,1981年的4月12日,隨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首飛成功,人類開啟了太空梭時代。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升空,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梭時代 來源:NASA  STS-1(太空運輸系統-1號)是美國宇航局太空梭項目的首次正式太空飛行。
  • 美國為何放棄太空梭(組圖)
    自從1981年4月12日開始使用至今,30年內美國共建造6架太空梭,除了樣機「企業」號,投入使用的5架工作機包括「阿特蘭蒂斯」號,「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發現」號以及「奮進」號。  其中,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7名太空人遇難;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7名太空人遇難。
  • 全人類關注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
    美國東部時間2月1日上午9時(北京時間2月1日晚上10時左右),全美國人民正懷著喜悅的心情等待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凱旋的消息,噩耗卻從太空傳來。  此時此刻,全世界都以關切的目光,關注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思索著許許多多的問題。  在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之後,人類依舊仰望蒼穹,默默地說一句:我們探索太空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
  • 太空史上最大慘劇: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30年
    30年前的今天,1986年1月28日,在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爆炸解體,7名太空人殉職。這次事故,是美國宇航局也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最沉重的悲劇。事後的調查表明,此次事故的根源來自一個不起眼的橡膠部件——「O-ring」( O型環)。
  • 太空追逐:從太空梭的沉沒到太空中的特斯拉
    太空再次變得時尚:從太空梭的沉沒到太空中的特斯拉在太空探索領域經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和成就十年之後,宇宙又重新流行起來。2010年代開局不是特別好。2011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退出了太空梭計劃,美國放棄了其作為能夠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的太空力量的地位。
  • 美奮進號太空梭完成最後之旅返回誕生地洛杉磯
    當地時間9月19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搭乘經過改裝的波音747客機,從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起飛,向洛杉磯進發,並將停放在當地的加州科學中心向公眾展出。圖為近日拍攝的「奮進號」太空梭。當地時間9月21日,重約78噸的「奮進號」太空梭在經過改裝的747飛機的馱載下,歷經沿途萬眾矚目的觀看,於下午12時50分左右,伴隨著迎接民眾的掌聲完成了她的最後之旅,降落在洛杉磯國際機場。「奮進號「太空梭1991年4月25日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棕櫚谷建成, 1992年5月7日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 哈勃空間望遠鏡到底給我們帶來什麼,服役30年細數它的偉大發現
    哈勃空間望遠鏡在1990年由發現號太空梭攜帶升空,主要的任務就是探測宇宙,了解宇宙的演變過程,迄今為止,哈勃空間望遠鏡已經服役了30年了,在這期間,哈勃空間望遠鏡不斷地將宇宙深空的照片傳輸回來,讓我們見到了未曾見過的宇宙空間。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 太空梭:不完美的完美謝幕
    編者按如果一切順利,「亞特蘭蒂斯」號將於美國東部時間7月20日返航,至此,30年的美國太空梭時代將畫下最後的句號。  太空梭在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程中意味著什麼?《技術·經濟》特推出本期報導,系統評述太空梭的功過得失,及其退役的影響。
  • 「中國版」X37B太空梭成功發射,為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在地球軌道運行一段時間後,將會返回預定著陸場,但就在此時,美國駐華大使館立刻呼籲:要和平利用太空,對此有網友表示,X37B太空梭都飛行那麼久了,果然是惺惺作態。,使用阿特拉斯5火箭成功發射了X37B太空梭,其實該款太空梭的研製工作早在1999年的時候就已開始,後一直在不斷改進中,截至目前,美國共發射了6架,還處於不斷探索階段,但美國對X37B太空梭的飛行數據和用途是高度保密,從未向外界透露過。
  • 「中國版」X37B太空梭成功發射,為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央視公開又一個好消息,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一枚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在地球軌道運行一段時間後,將會返回預定著陸場,但就在此時,美國駐華大使館立刻呼籲:要和平利用太空,對此有網友表示,X37B太空梭都飛行那麼久了,果然是惺惺作態。
  • 太空梭剛起飛82秒就遇難,7名太空人化為灰燼!只因這一點疏忽
    在人類對太空的探索當中,科技也在不斷的進步,設備也在不斷的更新迭代。過去的技術不夠先進,設備設施也是很簡陋並且不安全的,尤其是在航空航天的領域上,一個細微的疏忽或者是遺漏都會導致有生命的危險。所以,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
  • 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駕駛艙曝光
    英國媒體刊登了一組令人吃驚的照片,展現美國宇航局「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的駕駛艙。駕駛艙內,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系列巨大的按鈕和顯示屏。7月,太空梭時代宣告終結,再也沒有人去按下這些按鈕。2012年底,「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在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展出。
  • 美國可以把太空梭發射到太空,為何不能發射同樣重量的太空飛行器?
    太空梭作為迄今為止人類研製過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空間站屬於軌道太空飛行器),在其30年的服役生涯中,共計發射過多達135次,累計完成了包括國際空間站建設、太空望遠鏡發射、維護、大型太空飛行器在軌維護、回收等多項航天任務。
  • 美太空梭將重返太空(圖)
    免費點擊進入>>>   美國東部時間7月13日15時51分(北京時間7月14日凌晨3時51分),美國「發現」號太空梭按計劃將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宇航中心發射升空。這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後的首次復飛。美國的兩次太空梭事故給載人航天事業抹上了一層陰影。因此,「發現」號太空梭的首次復飛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