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類關注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
NEWS.SOHU.COM 2003年02月16日15:24 新民晚報
壯別離「哥倫比亞」七英魂永駐藍天
視點導讀
震驚,悲傷!美國東部時間2月1日上午9時(北京時間2月1日晚上10時左右),全美國人民正懷著喜悅的心情等待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凱旋的消息,噩耗卻從太空傳來。
此時此刻,全世界都以關切的目光,關注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思索著許許多多的問題。
在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之後,人類依舊仰望蒼穹,默默地說一句:我們探索太空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
關注:解體墜毀前最後時刻
哥倫比亞號在最後一刻,究竟發生了什麼?人們在揪心地問。
美國東部時間2月1日上午9:00,哥倫比亞號和地面控制中心之間的聲音和數據聯繫突然中斷,與此同時,得州、阿肯色州以及路易斯安娜州的居民都聲稱他們聽到了一聲巨響,並且在空中看到了灼眼的火光。
此前,地面控制中心與哥倫比亞號之間進行了最後一次無線電聯繫:
控制中心:「哥倫比亞號,這裡是休斯頓地面控制中心,我們收到了你們輪胎氣壓問題的消息,你們現在的情況如何?」
哥倫比亞號:「收到,唔......」
聯繫到此突然中斷。
美宇航局專家1日在休斯敦詹森飛行控制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在「哥倫比亞」號與地面失去聯繫並最終解體前,太空梭上曾出現了一些異常跡象。但專家們說,目前還無法判斷事故的確切原因。
宇航局太空梭項目負責人迪特莫爾和首席飛行主管黑爾夫林稱,地面控制人員約在美國東部時間9時左右與「哥倫比亞」號失去聯繫,但最早在8時53分左右,太空梭左翼液壓系統的溫度傳感器數據傳輸突然出現中斷。在隨後幾分鐘內,太空梭輪胎壓力數據也出現丟失,另外太空梭上還發現了結構過熱跡象。
迪特莫爾等介紹說,美宇航局已啟動應急計劃,並召集了最好的專家,對事故原因展開「全面、深入」的調查。專家們說,太空梭上雖然沒有與飛機類似的「黑匣子」,但攜帶了一些數據和聲音記錄儀,只是現在不知道能否找到這些儀器。
關注:航天飛行的危險節點
發射的時刻是激動人心的時刻。但是挑戰者號就是在發射的時候,出現了巨大的災難。而這次本來是等待凱旋的,卻等來了巨大的悲劇。
宇航專家指出,飛行過程中,最最危險的時段就在發射升空和重返大氣層的過程中。
專家指出,返回大氣層時飛行角度十分關鍵,任何微小變化的因素,都可能會導致太空梭的失控。中國專家如是分析,這次災難,可能有這麼一些原因:一,是進入大氣層時飛行角度有問題;二,進入大氣層時,受到大氣層的強大衝擊力;三,進入大氣層後因與大氣摩擦產生高溫導致隔熱層脫落或燒毀;四,可能受到太空垃圾的突然撞擊。
關注:7位非凡的太空人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有6名美國太空人和1名以色列太空人,其中2位是女性。7名太空人中有4人是第一次進入太空。
裡克·赫斯本德,45歲,太空梭機長,曾擔任空軍上校。他1994年被美國宇航局選中,1999年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了10天任務。這是他第二次進入太空。
伊蘭·拉蒙,48歲,是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太空人。拉蒙畢業於特拉維夫大學,獲得計算機和電子工程學士學位,曾擔任以色列空軍上校和戰鬥機駕駛員。拉蒙從1998年開始在美國宇航局下屬的詹森航天中心接受訓練。據悉,他母親是二戰中的倖存者。他有4個孩子,他們一家定居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
威廉·麥庫爾,41歲,3個孩子的父親,曾在美國軍隊中擔任試飛員,是「哥倫比亞」號的駕駛員,是首次進入太空。
麥可·安德森,43歲,曾任美國空軍中尉,是美國宇航局不多的黑人太空人之一。他曾於1998年進入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
戴維·布朗,46歲,曾擔任美國海軍飛機駕駛員和航空軍醫,1996年成為太空人,是首次進入太空。
卡爾帕娜·喬娜(女),41歲,20世紀80年代由印度移民美國,在「哥倫比亞」號上任飛行工程師。她曾於1997年進入太空,從事太空微重力實驗。
勞雷爾·克拉克(女),41歲,有一個8歲的兒子,曾擔任美國海軍航空軍醫。她是第一次進入太空。
關注:是否存在非技術原因
在悲傷和震驚之中,人們不禁在問,是不是存在著非技術原因?
不過至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在降落途中爆炸解體的哥倫比亞太空梭失事事件與恐怖攻擊有關。
一位美國高級官員指出,一,在此之前,沒有收到針對此次飛行的恐怖威脅;二,因為有第一位以色列太空人參與此次飛行,美國政府在此期間採取了嚴格的保密安全措施;三,太空梭與地面失去聯絡時,距離地面尚有61000米,遠在地對空飛彈的射程之外。恐怖分子沒有這樣的襲擊能力。
官員說,日前剛上任的國土安全部長裡奇已要求得州、路易西安那州、新墨西哥州及亞利桑那州的地方所屬官員,著手進行太空梭殘骸的收集工作,作為失事調查依據。
關注:是否應該早點「退休」
美國航空航天局共擁有5架太空梭:「發現」號、「阿特蘭蒂斯」號、「奮進」號、「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
人們注意到,「哥倫比亞」號服役時間最久,自從1981年4月12日首航之後共整修過3次。「哥倫比亞」號,重量最大:約8.01萬千克。其餘的太空梭重量均低於8.00萬千克。
人們注意到,在這5架太空梭中,已經有2架遇難墜毀,比例是40%。可見太空梭的挑戰性和風險性是何等巨大。
「哥倫比亞」號服役時間很久了,是不是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
根據太空梭的飛行壽命,總共可以飛行75次以上。「哥倫比亞」號目前的飛行次數為28次。而「發現」號飛行次數已經達到30次。「哥倫比亞」號原計劃在2001年退休。
關注:人類宇航探索的未來
幾乎在同一個時刻,國際社會表示了極大的震驚。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說,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沒有國界。「哥倫比亞」號的失事是整個人類的損失。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給布希的慰問電中指出,相信人類探索宇宙科學的努力不會因此挫折而受影響,一定會繼續取得進展。
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說,7名太空人都是英雄,他們對於科學和太空探索的貢獻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
回顧人類航天曆程,非常悲壯,1967年美國「阿波羅1號」飛船發射失敗,3名太空人獻身。1967年蘇聯「聯盟」號飛船墜毀。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爆炸,7名太空人獻身。
中國科學家對「哥倫比亞」號的失事表示痛惜,但是中國科學家相信,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止。
是的,人類永遠不會放棄進軍宇宙的壯麗夢想。
本報記者汪一新季穎
7名太空人出發前最後的留影
太空梭的殘骸散落在得州薩賓縣附近的馬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