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類關注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

2021-01-09 搜狐網
全人類關注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
NEWS.SOHU.COM  2003年02月16日15:24  新民晚報

  壯別離「哥倫比亞」七英魂永駐藍天

  視點導讀

  震驚,悲傷!美國東部時間2月1日上午9時(北京時間2月1日晚上10時左右),全美國人民正懷著喜悅的心情等待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凱旋的消息,噩耗卻從太空傳來。

  此時此刻,全世界都以關切的目光,關注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思索著許許多多的問題。

  在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之後,人類依舊仰望蒼穹,默默地說一句:我們探索太空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

  關注:解體墜毀前最後時刻

  哥倫比亞號在最後一刻,究竟發生了什麼?人們在揪心地問。

  美國東部時間2月1日上午9:00,哥倫比亞號和地面控制中心之間的聲音和數據聯繫突然中斷,與此同時,得州、阿肯色州以及路易斯安娜州的居民都聲稱他們聽到了一聲巨響,並且在空中看到了灼眼的火光。

  此前,地面控制中心與哥倫比亞號之間進行了最後一次無線電聯繫:

  控制中心:「哥倫比亞號,這裡是休斯頓地面控制中心,我們收到了你們輪胎氣壓問題的消息,你們現在的情況如何?」

  哥倫比亞號:「收到,唔......」

  聯繫到此突然中斷。

  美宇航局專家1日在休斯敦詹森飛行控制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在「哥倫比亞」號與地面失去聯繫並最終解體前,太空梭上曾出現了一些異常跡象。但專家們說,目前還無法判斷事故的確切原因。

  宇航局太空梭項目負責人迪特莫爾和首席飛行主管黑爾夫林稱,地面控制人員約在美國東部時間9時左右與「哥倫比亞」號失去聯繫,但最早在8時53分左右,太空梭左翼液壓系統的溫度傳感器數據傳輸突然出現中斷。在隨後幾分鐘內,太空梭輪胎壓力數據也出現丟失,另外太空梭上還發現了結構過熱跡象。

  迪特莫爾等介紹說,美宇航局已啟動應急計劃,並召集了最好的專家,對事故原因展開「全面、深入」的調查。專家們說,太空梭上雖然沒有與飛機類似的「黑匣子」,但攜帶了一些數據和聲音記錄儀,只是現在不知道能否找到這些儀器。

  關注:航天飛行的危險節點

  發射的時刻是激動人心的時刻。但是挑戰者號就是在發射的時候,出現了巨大的災難。而這次本來是等待凱旋的,卻等來了巨大的悲劇。

  宇航專家指出,飛行過程中,最最危險的時段就在發射升空和重返大氣層的過程中。

  專家指出,返回大氣層時飛行角度十分關鍵,任何微小變化的因素,都可能會導致太空梭的失控。中國專家如是分析,這次災難,可能有這麼一些原因:一,是進入大氣層時飛行角度有問題;二,進入大氣層時,受到大氣層的強大衝擊力;三,進入大氣層後因與大氣摩擦產生高溫導致隔熱層脫落或燒毀;四,可能受到太空垃圾的突然撞擊。

  關注:7位非凡的太空人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有6名美國太空人和1名以色列太空人,其中2位是女性。7名太空人中有4人是第一次進入太空。

  裡克·赫斯本德,45歲,太空梭機長,曾擔任空軍上校。他1994年被美國宇航局選中,1999年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了10天任務。這是他第二次進入太空。

  伊蘭·拉蒙,48歲,是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太空人。拉蒙畢業於特拉維夫大學,獲得計算機和電子工程學士學位,曾擔任以色列空軍上校和戰鬥機駕駛員。拉蒙從1998年開始在美國宇航局下屬的詹森航天中心接受訓練。據悉,他母親是二戰中的倖存者。他有4個孩子,他們一家定居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

  威廉·麥庫爾,41歲,3個孩子的父親,曾在美國軍隊中擔任試飛員,是「哥倫比亞」號的駕駛員,是首次進入太空。

  麥可·安德森,43歲,曾任美國空軍中尉,是美國宇航局不多的黑人太空人之一。他曾於1998年進入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

  戴維·布朗,46歲,曾擔任美國海軍飛機駕駛員和航空軍醫,1996年成為太空人,是首次進入太空。

  卡爾帕娜·喬娜(女),41歲,20世紀80年代由印度移民美國,在「哥倫比亞」號上任飛行工程師。她曾於1997年進入太空,從事太空微重力實驗。

  勞雷爾·克拉克(女),41歲,有一個8歲的兒子,曾擔任美國海軍航空軍醫。她是第一次進入太空。

  關注:是否存在非技術原因

  在悲傷和震驚之中,人們不禁在問,是不是存在著非技術原因?

  不過至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在降落途中爆炸解體的哥倫比亞太空梭失事事件與恐怖攻擊有關。

  一位美國高級官員指出,一,在此之前,沒有收到針對此次飛行的恐怖威脅;二,因為有第一位以色列太空人參與此次飛行,美國政府在此期間採取了嚴格的保密安全措施;三,太空梭與地面失去聯絡時,距離地面尚有61000米,遠在地對空飛彈的射程之外。恐怖分子沒有這樣的襲擊能力。

  官員說,日前剛上任的國土安全部長裡奇已要求得州、路易西安那州、新墨西哥州及亞利桑那州的地方所屬官員,著手進行太空梭殘骸的收集工作,作為失事調查依據。

  關注:是否應該早點「退休」

  美國航空航天局共擁有5架太空梭:「發現」號、「阿特蘭蒂斯」號、「奮進」號、「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

  人們注意到,「哥倫比亞」號服役時間最久,自從1981年4月12日首航之後共整修過3次。「哥倫比亞」號,重量最大:約8.01萬千克。其餘的太空梭重量均低於8.00萬千克。

  人們注意到,在這5架太空梭中,已經有2架遇難墜毀,比例是40%。可見太空梭的挑戰性和風險性是何等巨大。

  「哥倫比亞」號服役時間很久了,是不是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

  根據太空梭的飛行壽命,總共可以飛行75次以上。「哥倫比亞」號目前的飛行次數為28次。而「發現」號飛行次數已經達到30次。「哥倫比亞」號原計劃在2001年退休。

  關注:人類宇航探索的未來

  幾乎在同一個時刻,國際社會表示了極大的震驚。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說,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沒有國界。「哥倫比亞」號的失事是整個人類的損失。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給布希的慰問電中指出,相信人類探索宇宙科學的努力不會因此挫折而受影響,一定會繼續取得進展。

  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說,7名太空人都是英雄,他們對於科學和太空探索的貢獻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

  回顧人類航天曆程,非常悲壯,1967年美國「阿波羅1號」飛船發射失敗,3名太空人獻身。1967年蘇聯「聯盟」號飛船墜毀。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爆炸,7名太空人獻身。

  中國科學家對「哥倫比亞」號的失事表示痛惜,但是中國科學家相信,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止。

  是的,人類永遠不會放棄進軍宇宙的壯麗夢想。

  本報記者汪一新季穎

  7名太空人出發前最後的留影

  太空梭的殘骸散落在得州薩賓縣附近的馬路上�










相關焦點

  • 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回航降落時墜毀
    2003年2月1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時,「哥倫比亞」號第28次飛行回航途中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繫,在德克薩斯州中北部地區上空解體墜毀,機上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導致七名太空人身亡的重大航天事故原因是,起飛時一個較大的脫落物擊中「哥倫比亞」號的左翼前緣。後經查實,泡沫隔絕材料存在缺陷。由於無法回收到泡沫隔絕材料或燃料箱,事故調查委員會沒有對事故原因做出結論,但事故之後進行的實驗證實了泡沫隔絕材料的加裝工藝存在缺陷。泡沫隔絕材料存在的缺陷與材料的化學組成無關,大量實驗證明,用噴射槍來覆蓋泡沫隔絕材料的工藝存在缺陷。
  • 2003年2月1日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降落時爆炸解體
    2003年2月1日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降落時爆炸解體2018-02-01 09:04 來源: 科普中國 2003年2月1日2003年2月1日,美國宇航局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證實,「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的七名太空人已全部遇難,太空梭解體墜毀事件是一次「災難」。
  • 美國「哥倫比亞」號是人類第一架太空梭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第一架投入商業運行的太空梭,也是人類第一架投入實用的太空梭。1981年4月12日首飛,其間曾進行過數次現代化改造。今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進行了它的第28次飛行,這也是美國太空梭22年來的第113次飛行。
  • 2003年2月1日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降落時爆炸
    2003年2月1日,美國宇航局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證實,「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的七名太空人已全部遇難,太空梭解體墜毀事件是一次「災難」。  美國德克薩斯州公共安全部門發言人說,有關方面已在該州發現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遇難太空人的部分遺骸。
  • 張柏楠解讀美國太空梭墜毀慘劇背後「玄機」
    新華網北京6月26日電 神舟六號、七號飛船總設計師張柏楠26日做客新華網,與廣大網友交流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及展望。張柏楠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航時爆炸墜毀等事件進行了解讀。  主持人載人航天技術是一項非常精密的科學技術,對質量要求非常高。
  •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太空人「最後時刻」被曝光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太空人「-江南時報     本報綜合消息 美國宇航局(NASA)當地時間周二晚間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前最後幾分鐘裡記載四名太空人活動的錄像帶。
  • 太空人的足跡——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太空人
    2003年2月1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時,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德克薩斯州北部上空解體墜毀,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哥倫比亞號的失事使得太空梭為國際空間站運送太空人和物資這一主要作用也暫時被擱置,美國也決心研製更加安全可靠的航天飛行器。
  • 這是一段非常詭異的視頻,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從黑騎士身邊划過!!!
    2、這是否就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那最後一次秘密任務?3、太空梭遇襲(詳見本刊2月10日視頻及文章)是否與此次任務有關?      筆者小黑以為,證據顯示,目前第一次且唯一正面接觸黑騎士的就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而且在同步觀測的同時有可能又在黑騎士附近放置了一個全方位同步跟蹤監測衛星,或者還做了些別的.,一切進展順利,收工時衛星為太空梭與黑騎士合影留念(即此視頻)並傳回指揮中心。
  •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喜、樂、憂、哀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降落途中解體,七名太空人遇難原載:《航空知識》2003年第3期作者:梁寶林
  • 哥倫比亞號與挑戰者號爆炸驚人相似
    東方網2月2日消息: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昨天在高空分裂解體,導致7人死亡。這震驚世界的意外事件立刻令人聯想到十六年前相差不到幾天、升空即爆炸的挑戰者號的悲劇。比較發現,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媒體認為,這些巧合,簡直是小說也杜撰不出來的情節。
  • 背景資料:「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背景資料:「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新華網北京2月2日電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是美國最老的太空梭。今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進行了它的第28次飛行,這也是美國太空梭22年來的第113次飛行。
  • 天文史的今天:太空梭時代開端 哥倫比亞號首飛成功
    1961年的4月12日,尤裡·加加林成為首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整整20年後,1981年的4月12日,隨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首飛成功,人類開啟了太空梭時代。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升空,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梭時代 來源:NASA  STS-1(太空運輸系統-1號)是美國宇航局太空梭項目的首次正式太空飛行。
  • 美華裔科學家痛悼「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
    中新網2月4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哥倫比亞太空梭失事,華裔科學家都感到悲痛,認為這不僅是美國,也是全世界及全人類的巨大損失。旅美科協工程工程學會會長陳立強說,那天他整天守在電視機前收看有關太空梭爆炸的新聞報導,心裡非常難過。不少報導說,太空梭上的隔熱片脫落,擊中飛機左翼,可能使飛機受到損傷。陳立強說,雖然太空梭爆炸的原因現在還沒有完全查清,但是專家們在分析的過程中提到很關鍵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安全標準。有報導說,美國宇航局的預算連年遭到刪減,使得航天局過度依賴合同僱員進行安全檢查。
  • 5架太空梭墜毀2架!美國如今回頭造火箭,中國當初選擇是對的
    出品|國器美國航天總共5架太空梭其中兩架墜毀損失14名航天精英美國在太空梭研發上起步最早研發經驗最為豐富,但早期美國的太空梭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上世紀八十年代全球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美國升起。
  • 美國航空航天局首次展示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殘骸
    美國航空航天局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舉辦了展覽。有史以來第一次向公眾展出了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殘骸。
  • 最新解密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最後時刻艙內影像資料!!
    最新解密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最後時刻艙內影像資料,可以真實從舷窗外看到機身疑似遇襲爆裂的火光,和爆裂剛發生時的劇烈震動。攝像機為太空人頭頂的攝像裝置,隨頭部轉動而實時拍攝,類似行車記錄儀。此為NASA從未公開過的資料!
  • 圖文:「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結構圖
    圖文:「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結構圖03:05  新華網 這是2月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公布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結構圖。
  •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解體 7名太空人遇難
    搜狐致網友的感謝信2月1日晚上,當獲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與地面失去聯繫的消息,搜狐網新聞中心在國內商業網站中第一時間報導了這一突發事件的快訊並發布簡訊報導了這一震驚世界的事件,並在最快的時間內推出專題報導。
  •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返航時7名太空人瞬間氣化
    2003年2月1日,人類航天史上,第二次嚴重的太空梭事故發生了,這就是人盡皆知的「哥倫比亞號」事件。同年1月,美國七位太空人在萬眾矚目下,登上了「哥倫比亞號」,執行為期十七天的太空科研任務,本次也是哥倫比亞號,第28次執行飛行任務。
  • 美宇航局公布哥倫比亞號太空人最後生活照(組圖)
    女太空人克拉克  新華網消息 據美國有線新聞網報導,美國宇航局24日公布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最後一次執行任務時拍攝的92張照片和10小時的錄像帶。  這些照片和錄像帶是搜尋人員在過去3個月的搜尋工作中從8.4萬磅"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殘骸中發現的。「哥倫比亞」太空梭上其實共拍攝了337盤錄像帶,但是只有28盤錄像帶還能播放。  這些錄像帶向人們展現了太空人在太空梭上的生活,太空人們享受著太空生活,各自幹著各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