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航空知識》2003年第3期
作者:梁寶林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從太空返回地面時解體。它已經28次出入太空,既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蹟和樂趣,也不斷地出令人提憂的事故,最終以悲哀的形式結束了它的飛行。本文回顧了「哥倫比亞號」的「事跡」,以饗讀者。
太空梭是一種垂直起飛、水平降落、可重複使用的載人太空飛行器,由可出入大氣層的軌道器和可回收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以及一次性使用的外掛燃料貯箱三大部分組成。固體火箭助推器要求回收後重複使用20次以上,軌道器要求重複使用100次。美國於1972年7月開始研製太空梭,1976年9月第一架太空梭的軌道器「企業號」出廠,它在地面和馭在波音747飛機上進行了各種實驗,取得了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隨後又生產出「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等數架太空梭,最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成為「首航者」。
一、喜訊頻傳
1、精彩的首航
1981年4月12日,這是20年前加加林首航進入太空的日子。清晨7時,「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承載著航天員約翰·揚和羅伯特·克裡平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軌道上運行54小時後安全著陸。1981年4月14日這一天,對美國人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天。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空軍基地酷熱乾燥的沙漠上,聚集著成千上萬遠道而來的觀眾。他們都翹首以待觀看即將從太空歸來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當地時間下午1時,空中突然出現一個白點,越來越大,當它徐徐下降而平穩著陸時,人群爆發出熾熱的狂歡和叫喊,勝利了!成功了!隨後,召開了一個簡短和熱情洋溢的歡迎儀式,以示慶祝。「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首航成功,確實是航天技術的重大突破,是人類向宇宙進軍的實際步驟。有些航天專家認為,「哥倫比亞號」的飛行,比起1969年的人類首次登月來說是更加偉大的創舉,甚至是更偉大的裡程碑。
2、繁忙的空間發射基地
「哥倫比亞號」的前4次試飛,雖然也出現過事故,但是經受住了全面的考驗,取得了合格的證書。在此之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作為有史以來第一種空間發射基地,充分展示了從空間施放、發射太空飛行器的能力,以下是其輝煌的記錄。1982年11月的第5次飛行發射了兩顆靜止軌道通信衛星;1989年8月的第8次飛行,施放了一顆軍用衛星;1990年1月第9次飛行時在施放了一顆軍用衛星後,又回收了一顆科學實驗衛星;1992年10月的第13次飛行,為加拿大和義大利施放了兩顆衛星;1996年2月的第19次飛行,又施放了科學實驗衛星;同年11月的第21次飛行,施放了一顆衛星和一個紫外線望遠鏡;1997年7月和同年11月的第23次飛行和第24次飛行分別施放了三顆實驗衛星;1999年7月的第26次飛行,還施放了一個「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所有這些成就受到了世界的矚目。
歡迎關注「衲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