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1日,人類航天史上,第二次嚴重的太空梭事故發生了,這就是人盡皆知的「哥倫比亞號」事件。同年1月,美國七位太空人在萬眾矚目下,登上了「哥倫比亞號」,執行為期十七天的太空科研任務,本次也是哥倫比亞號,第28次執行飛行任務。按照原定計劃,十七天的時間裡,太空人將完成醫學等實驗,之後順利返航回到美麗的地球,並給這次飛行計劃畫上一個完美的記號,但是在2月1日,也就是返航當天,「哥倫比亞號」卻發生嚴重空難。
上午八時許,原本在期待著「哥倫比亞號」光榮返航的美國公民,卻在天空中看到一團烈火,隨後發現有碎片掉落,此時NASA指揮中心發現「哥倫比亞號」飛機左側的四個溫度監測計出現故障,並且已經與「哥倫比亞號」失去聯繫。隨著一聲爆炸,「哥倫比亞號」突然解體,無數碎片掉落到地面,機艙內七名太空人瞬間氣化,「哥倫比亞號」徹底消失!
當天中午,噩耗最終降臨,NASA正式宣布「哥倫比亞號」發生空難,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事後,美國當局立即成立調查小組,全力調查本次航空飛機事故發生的原因。NASA當局選擇從碎片入手,尋找記錄本次飛行記錄儀。在展開大面積的搜索之後,終於發現了記錄儀。通過數據解析後發現,機體左側機翼出現一個小洞,很有可能就是本次空難的原因。隨後NASA當局立即重新調取發射視頻,通過技術處理放大後發現,原來造成機體左側機翼次出現小洞的罪魁禍首,竟然是機體上的三塊泡沫絕緣板。
泡沫絕緣板位於太空梭的燃油箱上,由於飛機製造過程中,採用敷設工藝,導致該塊泡沫出現縫隙,發射時,液態氫氣體進入泡沫後,在高溫的環境下不斷膨脹,導致大小約為50釐米寬的三塊泡沫絕緣板碎片脫落,泡沫碎片在脫落後,直接撞穿了左側機翼的強碳隔熱板,左側機翼出現了一個小洞。隨後飛機上升處於高壓環境,泡沫撞擊後,瓦解成為更小的碎片,地面指揮中心也沒有及時發現這個問題。
就這樣,帶著「問題」的哥倫比亞號飛上了太空,任務結束後,其在返航過程中與大氣層產生劇烈摩擦,超過1400攝氏度的高溫氣體,通過這個小洞進入機體,不斷破壞著機體隔熱板,隔熱板碎裂之後掉落到地面,陸續有目擊者觀察到。失去隔熱板保護的飛機極其脆弱,最終在高溫的環境下,達到臨界點後,哥倫比亞號整個機體全部瓦解,7名太空人瞬間氣化,無一生還。
泡沫竟然能夠撞破「哥倫比亞號」?這讓人難以置信。科學家之後立即展開測試,測試後發現,一塊1.6克的泡沫撞擊「哥倫比亞號」隔熱板,在高速運動下,可以撞出個25釐米寬的洞,可見其威力。而太空梭機體外面覆蓋的隔熱板,是由碳纖維製成的,雖可以耐受1650度的高溫,但是卻經不起撞擊,極其容易破碎,這便是為何這一塊小小泡沫的撞擊,能釀成如此大禍的原因。
隨著飛機解體的謎團一步步被解開,也有人發問,美國並不是第一次發射航空飛機,為何沒有注意到這一問題。有消息稱,在哥倫比亞號進入太空第二天,NASA的技術人員,在回看發射視頻時便發現有塊泡沫脫落,當時技術人員也提出要求,觀看哥倫比亞號在太空執行任務的實時狀態,用來評估泡沫掉落對飛機的影響。卻並沒有做出任何行動,這成為了謎團。
直到十年後,NASA前飛行主管韋恩·哈爾向媒體爆料,在當時NASA內部人員,已經發現問題並且預計到飛機會失事,但NASA高層卻認為,與其讓太空人知道飛機會失事,還不如讓他們在一無所知中死去。
無論美國航天局NASA是否知曉太空梭最終會瓦解,歸根到底事故發生的原因,還是在於美國在太空梭發射時,沒有及時發現問題,不夠細心才導致「哥倫比亞號」瓦解,讓7位太空人不幸逝世。
這場萬眾矚目的飛行無疑是以悲劇收場,卻也是人類探索太空的一次壯舉。作為美國第一架航空飛機的「哥倫比亞號,」它本次失事,也為人類探索太空積攢了經驗,同時也在告訴著人類,探索太空奧秘的路上,必定充滿艱辛。但是相信人類不斷努力,科技不斷提高,最終宇宙不再是束縛人類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