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巨資探索太空,人類會像破壞地球那樣毀掉火星嗎?

2021-01-08 獵雲網

【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11月16日報導(編譯:檸萌)

獵雲網註:本文作者Susan Karlin是洛杉磯的一名記者,主要報導科學、技術和藝術之間的關聯,熱衷科幻和漫畫。本文講述了由奧斯卡獲獎團隊打造、耗資巨大的國家地理頻道迷你劇《火星》引發的社會對於火星探索的爭論。

隨著人類對火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這顆紅色星球的了解也愈加全面。但是與此同時,人們對火星的關切也不斷增多。人類是否可以居住到火星上?是否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利用火星上的資源?如果不能解決存在於地球上的、根深蒂固的利益衝突,人類是否會重蹈在地球上犯下的錯誤?

這些質疑來自國家地理頻道的迷你劇集《火星》第二季。該系列以混合劇本或者紀錄片形式呈現,深入探討了一個問題:如果政府資助的科學研究與私營企業之間的目標發生衝突,而且這種衝突沒有在地球上得到解決,那麼衝突會對太空探索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儘管早期航天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但企業的貪婪無妄和放鬆管制加劇了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直到今天,這種衝突都是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充滿了爭議。

該劇聯合執行製片人Stephen Petranek表示:「商業利益始終與科學利益背道而馳。我們現在正在製作這個節目以便引發人們的探討,並開始反思我們將如何在火星上採取不同於地球上的行動。」

和第一季一樣,第二季節目也將由未來可能上演的虛構場景組成,並由科學家、歷史學家和太空人做出評論。Ron Howard和Brian Grazer這一奧斯卡獲獎雙人組加盟了這部2000 萬美元迷你劇的製作,節目主持人Dee Johnson也參與其中。本期節目發生的年份定在2042年,也就是科學家在火星上建立基地9年之後。屆時,火星基地中將有200人的研究團隊,私人企業開採水資源的行動也開始威脅到火星生態系統。

石油和能源分析師Antonia Juhasz說:「第一季的重點在於探討「人類是否能夠在火星上存活?」而第二季的重點則是討論「人類是否會毀掉火星?」節目的關鍵之處在於它所引發的討論,即破壞行星環境的過程是否會繼續?」

Juhasz表示,這種與我們今天處境的相似之處讓人們明白了這個問題的緊迫性。為火星居民提取水源是否會沿用我們在地球上用於資源開採的模式?這種模式,尤其是化石燃料的開採已經導致地球環境急劇惡化,人類幾乎快要無法居住。Juhasz還補充說:「在火星上開發資源時,我們是否要吸取地球上的錯誤教訓:不僅要尊重這顆星球,還要尊重人類在火星上的生存能力?」

誰擁有太空?

1967年,聯合國制定了五項條約中的第一項,概述了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意願,並構成《太空法》的核心。然而,隨著太空商業化進程的加快,需要更新並制定更嚴格的規則。多樣化和相互衝突使國際共識更加難以達成,也使個別國家在相關行業遊說下進行自我監管。

Petranek說:「我們從1967年就籤訂了條約,基本上確認沒有任何國家能獨自宣稱佔有地球軌道以外的任何東西。但如果人們在火星上投資,他們就會想要擁有些東西。」

Petranek在書中表示,展望未來,火星將提供特別誘人的基地,用於開採位於小行星帶的價值約80千萬億美元的金屬財富。與地球相比,火星不僅距離小行星帶更近,而且提供了更輕、成本也更低的發射重力。這些礦物將支持火星上的可持續經濟發展。

現在美國國會正在權衡關於小行星和科學資源的兩項法案,公司正尋求辦法試圖影響未來法律。

Juhasz說:「這些規定完全是放鬆管制,讓美國政府在推動開發小行星和火星資源方面發揮作用。」她還稱:「構建法律架構的嘗試是由企業推動的。我們希望這期節目能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在這方面需要發出聲音。當我們進入太空時,我們如何建立一個系統。那裡需要有監管機制,致力於保護在火星上可能發現的東西,使它成為能繼續維持我們生命的地方,而不是像破壞地球那樣,使火星也不能維持我們的生存。」

如何防止同樣的錯誤?

在為第一季的拍攝做準備時,曾幫助訓練演員的美國太空梭太空人Mae Jemison認為,像《火星》這樣的故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有時候,如果我們把事情想像在未來的某個地方,我們就能看得更清楚。」她說,「關於太空的法案已經到位,但這個星球上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我們必須對商業化進行反思,也要考慮如何將我們所知道的科學和事實融入到這些法案的制定中。」我們如何成功地從探索火星到殖民火星再到商業化火星,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領導者。在太空和火星的惡劣環境下,需要一種分層的方法,以便幫助火星殖民進化成熟到可持續發展模式。

太空梭太空人Leland Melvin說:「沒有規定誰擁有什麼的太空政策或法律,這就必須有良好的領導能力,因為兩者都必須以和諧的方式存在。」

「你必須以一種系統的方式行事,控制並能夠在需要解決某些問題時,叫停其他事情。」 他說。「在宇宙飛船或太空站上,指揮官的命令高於其他所有人。我在空間站的時候,負責移動機器人手臂。指揮官對我說過:「這就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如果幫不上忙,你就離開。」

對於人類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的能力,火星紀錄片的參與者們同樣存在分歧。

歷史學家Susan Wise Bauer說:「我們註定要失敗,會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火星殖民的問題,以及科學與商業企業之間的衝突,在於科學界需要企業支持,我們無法負擔起純粹研究所需要的龐大費用。科學研究通常會得到製藥公司、大學等方面的贊助。這會讓事情產生更多糾葛,同樣有利益相關者,人們甚至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妥協。火星探索也不例外」

《火星救援》作家Andy Weir則更為樂觀。在他看來,至少在某種意義上,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可以帶來好處。

他表示:「出於對利潤的不懈追求,企業會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研究。如果有辦法將利潤轉移到火星上,那麼公司將花費數十億美元研究如何以低廉的成本到達火星,這反過來又能讓人們到達火星成為現實。我能想到的最好的類比就是飽受詬病的醫藥行業。他們的確是為了賺錢,但對利潤的不懈追求也讓他們為人們創造了很多藥物。」

Petranek稱,火星嚴酷的環境可能無法讓人在商業和科學研究之間做出選擇。他表示:「在火星上,我們需要以比在地球上以更聰明的方式行事,這是由生存機制所決定的。你不能只想著追求純粹的商業利益。當你被迫回收所有的東西時,會完全改變人們相互合作的態度,無論他們是科學家還是工業巨頭。」

1、獵雲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官方微信號進行授權。

2、轉載時須在文章頭部明確註明出處、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連結。如轉自獵雲網(微信號:

ilieyun

)字樣。

3、獵雲網報導中所涉及的融資金額均由創業公司提供,僅供參考,獵雲網不對真實性背書。

相關焦點

  • 被稱為熒惑星的它,美國不惜斥巨資進行探索,移民火星能成功嗎?
    2020年7月23日,中國研發的「天問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緊接著在7月30日,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也成功升空,中國和美國先後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火星也被稱為熒惑星,自古以來人類對其充滿幻想,現如今美國不惜斥巨資進行探索,未來移民火星能成功嗎?
  • 人類登陸火星就像一場單程票旅程,深太空探索五大難題,危機四伏
    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從未停止過。NASA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人類送入小行星,並在2030年將人類送入火星。居住在火星上的人類將會在封閉環境中生活長達數年。在這種情況下,空氣品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旦發生汙染處理不及時,汙染物就很可能會洩漏到整個封閉環境中並對太空人造成不利的生理影響。除此之外,在封閉環境中長時間居住時,人們的免疫系統也有可能會受到嚴重的損害。而和太空人一起進入太空的微生物也有可能會發生變異,傳播並感染免疫系統弱的太空人。
  • 地球上有人吃不飽飯,我們為什麼還要斥巨資登上月球?
    我們從站在地球上「舉頭望明月」,到「成功登天」,走了許多年,面臨過許多質疑,其中,最大的一個聲音大約就是:地球上還有這麼多人吃不飽飯,我們為什麼還要斥巨資登上月球?見天地:飛向太空是為了更好地審視地球阿波羅8號太空人 比爾·安德斯:「在未來,如果人類決定探索未知的宇宙深處
  •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當地球因人口膨脹、大氣惡化,能源枯竭,變得不再宜居時,神話故事、科學幻想中的「天上人間」人類真的可以涉足嗎?萬般無奈之下,人類開啟了宏偉的太空移民計劃,企圖穿過打破距離限制的蟲洞,找到可以延續人類火種的「孿生地球」。問題接踵而至,承載著人類最後希望的太空飛船,駛向浩瀚宇宙尋尋覓覓的做法,是可取的嗎?人類真的可以像中世紀大航海時代那樣,實現讓宇宙中任何有可能生長生命的空間都染上生命的色彩!這一偉大命題嗎?
  • 2021 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2020 年,中美阿三個國家的探測器奔赴火星,中國嫦娥五號 「挖土」回歸,SpaceX 載人飛船兩次送太空人去往空間站…… 每件事都可以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從去年開始,全球不少國家也開啟了探月潮,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又到了一個新階段。2021 年,人類又將對宇宙發起怎樣的探索?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這三個國家的火星探測器均於2020年7月發射升空,預示著今年將是一個忙碌的太空探索之年。因此,不出意外的話,這三艘宇宙飛船會在軌道或行星表面聚集成一個繁忙的「探索者社區」。第一個到達火星的將是阿聯的希望號軌道飛行器,它將於2月9日抵達目的地。這是阿拉伯國家太空計劃中第一個執行任務的深空探測器。這項任務的目標是研究火星大氣層空間站,將有價值的數據傳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中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也將於2月10日抵達火星。
  • 馬雲斥巨資在沙漠裡種樹,如今你們的樹長成什麼樣子了呢?
    馬雲斥巨資在沙漠裡種樹,如今你們的樹長成什麼樣子了呢?,對於這件事情我們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當時馬雲斥巨資在沙漠裡種樹,如今你們的樹長成什麼樣子了呢?現在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支付寶這個行動支付,而且我們每天都在利用這個軟體,現在支付寶有很多的用戶把螞蟻森林作為了一種樂趣。利用這個軟體在交付煤氣等生活費用,其實這些行為也可以減少環境的碳排放量,用戶因此可以得到一些能量並在這個軟體上種一棵虛擬的樹。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本文是Michael Roston對新一年人類在太空探索方面將要完成事件的梳理和預告:一、中美阿探測器2月齊聚火星在2021年開始約一個月後,三艘來自不同國家的宇宙飛船將相繼抵達火星附近,分別為中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美國NASA的毅力號和阿聯的希望號。這三個國家的火星探測器均於2020年7月發射升空,預示著今年將是一個忙碌的太空探索之年。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倒數開始人類已經到過了月球,機器人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為什麼在不停探索?請看太空探索相關圖片。伊戈爾 切卡林/格蒂圖片早在1969年人類登陸月球之際,就有人預測,到21世紀初期,太空旅行會成為人類的日常,屆時我們可以去參觀太陽系的行星,還有可能參加星際大冒險。可惜,這一設想尚未實現。事實上,已經有人提出質疑:我們還有必要去太空旅行嗎?登月還不滿足嗎?
  • 為避免像威廉一樣禿頂 哈裡王子打算斥巨資植髮
    為避免像威廉一樣禿頂 哈裡王子打算斥巨資植髮 時間:2018.01.30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另一方面,從去年開始,世界上很多國家也開始了月球探測,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進入了另一個新階段。2021年,人類又將開始對宇宙進行什麼樣的探索?本文是麥可羅斯頓對人類在新的一年裡在宇宙探索中完成的事件的梳理和預告。第一,中美探測器於2月聚集在火星上。
  • 今年是火星發射年,人類會成為「多行星物種」嗎?
    Weintraub)在《火星生命:前往須知》一書中所說的那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對火星感興趣,其原因就是火星上可能有生命,無論這種生命是未來的人類還是原著火星人。如果火星今天已有生命存在,那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如果21世紀太空人在火星上建起人類居住點又會怎麼樣呢?會不會給火星帶來死亡和破壞?就像第一批歐洲殖民者對付新大陸那樣,把天花、麻疹、百日咳、黑死病和痢疾帶入一個沒有能力抵禦這些入侵者的世界。」
  • 2020火星元年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
    伴隨著地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地球自然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自然災害頻發,化石能源即將消耗殆盡,環境汙染垃圾圍城等等不良因素的產生,科學家探索宇宙的壓力和緊迫感越來越強烈了。地球上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人類文明的延續將要面臨更大的威脅。只有在宇宙空間中,找到適合人類生存類地行星,開闢新家園,並將優質人口遷徙過去,才能將人類文明更好的發展和延續下去。
  • 三國探測器同赴火星,開創人類太空探索新歷史
    這個夏季,三個地球「使者」正同期前往火星。繼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20日在日本升空,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被送入穹宇,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也於30日踏上徵程。30日,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升空。雖然任務、特點各不相同,但三國探測器正在人類探索太陽系的徵程中共同創造歷史。
  • 人類未來會離開地球嗎
    現在網絡上的各位網友的腦洞都比較大,經常喜歡問一些諸如此類的問題:小行星會撞地球嗎?地球有一天會毀滅嗎?如果真有外星人,他們會傷害人類嗎?昨天在「頭條」上看到一條網友的提問:「人類在未來會離開地球嗎?」感覺這個話題很有意思,今天一起跟大家討論一下。
  • 電影《火星異變》橫店開機 科幻實力派雲集開啟太空探險
    電影講述了在地球資源枯竭的2046年,人類為尋找更適合生存的星球提出了「火星計劃」,各國頂尖科學家攜幾大類動植物物種前往火星研究,希望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改善火星的居住環境使之更適合人類生存。不料在「火星計劃」的幾周後,基因實驗發生了問題,動物的體態特徵發生了異變並開始瘋狂襲擊人類,一場人性與未知生物的戰爭一觸即發。
  • 人類移民火星的願望能成真嗎?火星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
    央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火星,至今仍是人類尚未涉足之地。火星在文學作品中登場的機會不計其數,更是無數科幻電影中的主場地。老舍筆下,火星被貓國人統治;電影《火星救援》裡,主人公靠自種土豆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了四年。無論天馬行空的無限想像,還是基於科學的超前推測,人們對火星寄予厚望。人類移民火星的願望能成真嗎?火星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
  • 奧迪Q7斥巨資打造火星穿越絕地反擊
    正因如此,火星營地也建立於此。 俄博梁就像一個巨大的迷陣,「巨石」林立,從高處看這裡更像是一座移動迷宮,每動一步都像是被人注視著,雖然身處坦蕩平地上
  • 人類再現太空探索繁榮景象,這一次,中國不會缺席
    冷戰之後,人類又一次進入太空探索繁榮期 航天產業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國家自己的發展定位多麼高大上,反正沒錢沒技術玩不了,沒有產業配套基礎更是玩不了,只有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工業體系、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去考慮有沒有必要、有沒有能力去尋求探索宇宙太空,去發展自己的航天產業
  • 特稿:三國「使者」同赴火星 共創人類太空探索新歷史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特稿:三國「使者」同赴火星 共創人類太空探索新歷史新華社記者這個夏季,三個地球「使者」正同期前往火星。繼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20日在日本升空,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被送入穹宇,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也於30日踏上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