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火星元年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

2020-09-03 吉恩瀚棠

2020火星元年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

作者:卡爾赫林


(一)

2020年可謂是「火星元年」,因為中國國家航天局、美國NASA和歐空局,都分別開啟了新一輪的火星探測計劃,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派遣太空人登陸火星,甚至還要開啟「火星移民計劃」。

那麼,人類探索火星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人類開啟探索火星之旅,但火星並不是人類的永久居留地和最終目的地。

火星,只是人類進行深空探索的一個前哨站或中轉站而已。

未來人類可以在火星上修建空間站、補給站和飛船發射基地,在火星上進行空間技術、蔬菜種植,和人類在外太空生存的研究實驗。

同時,在火星上修建運載火箭和飛船的發射基地,為進一步的深空探索做準備。

人類探索宇宙的目的,是最終找到類地行星,也就是跟地球生態環境相同或相似的,可以供人類進行繁衍生息的新家園。

伴隨著地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地球自然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自然災害頻發,化石能源即將消耗殆盡,環境汙染垃圾圍城等等不良因素的產生,科學家探索宇宙的壓力和緊迫感越來越強烈了。

地球上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人類文明的延續將要面臨更大的威脅。

只有在宇宙空間中,找到適合人類生存類地行星,開闢新家園,並將優質人口遷徙過去,才能將人類文明更好的發展和延續下去。

現在,已經觀測和發現了幾個跟地球生態環境相似的類地行星,但由於距離遙遠,人類現有的空間技術,暫時還是可望不可即。

但相信,不久的將來,伴隨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太空飛行器的飛行速度,有可能突破光速。

到那時候,人類進行深空探索,在宇宙空間開闢新家園就變得比較容易了。

現在的這段文字,讀起來好像天方夜譚,但相信伴隨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遲早會實現建立宇宙空間新家園的夢想。

人類終有一天會擺脫地球的束縛,進入到更加美好的美麗新世界。


(二)

由於地球和火星,各自的運行軌跡和運轉周期不一樣,所以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並不是恆定的,而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

地球與火星的關係,忽遠忽近若即若離。

相互親近時,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關係疏遠時,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裡。

兩者之間的親近與疏遠,倒是呈現一定規律性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

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達到約5880萬公裡;而在已經過去的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達到5760萬公裡。

所以說,人類想要派遣太空人登陸火星,還要掌握了時機和空間距離。

而派遣太空人登陸火星,甚至修建永久的空間實驗室和人類居留場所,只是為進一步的深空探索做好準備——在火星上修建新的航天基地,把火星當作進行深空探索的一個「高空跳板」。


(三)

據CNN1月14日報導,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在圍繞紅矮星運行的16顆系外行星中,發現了2顆可宜居的「超級地球」。

發現宜居星球,以現在的科技手段來說,也算容易;換句話說:發現不是問題,問題是能不能去,該怎麼去?

但現在的人類航天科技,探測月球和火星不成問題,但太遠的星球就去不了啦。

或許,若干年後,人類會掌握更先進的航天科技,太空飛行器的飛行速度突破光速,那麼再進行深空探索和奔赴宜居類地行星,就變得容易了。

伴隨著人類空間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人類科學家徵服宇宙的雄心不斷壯大,人類遲早會擺脫地球的束縛。

反正現在地球生態破壞越來越嚴重,未來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環境會越來越糟糕,甚至有可能面對「人類滅絕」的威脅——只有離開地球登陸宜居星球,人類才能得到更好的延續和發展。

但估計,我這輩子是等不到移民外星球了。


(四)

光速是指光波或電磁波在真空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所發現的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真空中的光速等於299,792,458米/秒(1,079,252,848.88千米/小時)。

太空飛行器的速度想要超越光速,從現在的理論上來說是不可能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光速是不可超越的。

但從宇宙空間旅行的角度看,想要實現深空探索,去到光年之外的地方,必須要讓太空飛行器的飛行超越光速。

凡事無絕對,一切皆有可能,個人認為光速是可以超越的。

不要以現在的科學眼光來看待未來,就好像生活在100年前的人們,還不知道現代人能夠通過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來了解天下事,讀文章、看視頻和進行面對面聊天。

伴隨人類科學的不斷發展,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的飛行速度接近光速,甚至超越光速都是有可能的。

相信未來人類,能夠破解超光速飛行這一難題!

一定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未來,相信未來人類會比現代人聰明很多倍,會擁有和掌握更加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空間技術。

相信未來人類,實現宇宙空間超光速旅行,登陸類地行星,開闢宇宙新家園是可以實現的事情。


(五)

有朋友可能會說:即便太空飛行器能夠以超光速飛行,但類地行星在距離地球十幾或幾十光年之外,甚至更遠,那人類怎麼去啊?乘坐太空飛行器的太空人,還沒等到達目的地,可能就已經老了,甚至都老死了。

對於這個問題,如何來解決?其實想要解決,也不難,太空人可以通過休眠來延緩衰老。

太空人可以選擇在休眠艙裡,度過漫長枯燥的宇宙空間飛行之旅。

並且,可以設定好時間,在接近目的地時開啟喚醒功能,讓太空人從休眠之中復甦醒來。

甚至,太空人可以攜帶大量冷凍的人類胚胎進入到宇宙飛船和大型太空飛行器——選擇優質的種子,通過試管嬰兒技術產生胚胎,然後再加以冷凍,然後裝載到太空飛行器的「冷鏈箱」中。

這些冷凍的人類胚胎,在低溫下可以長久保存,而不會變質和損壞。

假如說:有一顆類地行星與地球之間,相距四十光年。太空飛行器在宇宙空間以超光速飛行過程中,達到距離目的地只剩十幾或二十光年的時候,就可以將這些冷凍胚胎都取出來,然後分別植入到一個個的「人造子宮」之中孕育成胎兒,並在發育完全之後足月出生。

然後,再將這些在太空飛行器中出生的「太空寶寶」們養育成人,並由專人教授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課程——等這些「太空寶寶」們,用十幾或二十年的時間,來學完知識和長大成人,太空飛行器也就到達目的地了。

而這些「太空寶寶」已經成長為卓越青年,成為人類徵服宇宙空間,建立類地行星新家園的新一代探索者和建設者。

這只是筆者的一個簡單的設想,也就是讓太空飛行器攜帶一些冷凍的人類胚胎,在宇宙空間飛行的過程中,將這些胚胎通過「人造子宮」孕育出生,然後傳授知識撫養成人,而等到太空飛行器到達類地行星,這些「太空寶寶」就成為了新一代的新家園建設者。

可能有人會覺得筆者的想法很可笑,但我認為這個想法還是可行的,只要在飛船上儲備足夠的給養就可以了。

如果給養不夠的話,可以讓冷凍胚胎,一直呆在「冷鏈箱」裡,等太空飛行器到達類地行星,落地之後再通過「人造子宮」把解凍的胚胎孕育成人,讓這些「太空寶寶」在新家園裡健康出生和茁壯成長。


(六)

追溯人類航天科技對火星探測的腳步:400年前,人類第一次用望遠鏡觀測到火星;60年前,人類開始發射火星探測器;30年後,人類可能實現火星移民!

但人類探測火星,和以後登陸火星,實現火星移民,並不是最終的目的——科學家們發展空間技術,進行深空探索的最終目的是找到並登陸類地行星,建設適合人類長久生存的新家園。

而由於火星表面環境惡劣,並不太適合人類生存,那麼科學家們為什麼還不遺餘力地探索火星,就是想要在徵服火星之後,將火星建設為新的航天基地和「太空跳板」,藉此展開更加遙遠的深空探索,並在技術成熟之時登陸遠在光年之外類地行星。

相信伴隨人類航天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進行深空探索和宇宙空間超遠距離航行,登陸類地行星開闢新家園的夢想,總有一天能夠成為現實。

本篇文章,只是筆者的一些簡單設想,寫作目的只是想為大家提供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並非科普。

文章之中的設想,有筆者原創的,而更多的則是通過觀看科幻電影獲得一些心得感悟。

在美國的一些科幻電影裡,那麼關於時空旅行和宇宙航行的科幻影片,似乎已經為人類的未來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而科幻影片裡的科學幻想,並非是憑空臆想、肆意捏造和空穴來風,有些東西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至於未來是什麼樣子,人類的航空航天技術會發展到什麼地步,多看一些科幻電影,就能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筆者並非科學科普博主和科幻文章作者,只是偶爾寫篇感興趣的文章而已。

再次申明:本文並非科普,只作談資。

感謝閱讀,歡迎多提寶貴意見。

相關焦點

  • 2026年首批乘客送往火星,人類距離火星移民還需要多長時間
    火星一直是人類追求的宇宙星體,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從未間斷。這顆火紅的星球,為何讓人如此著迷,這背後究竟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呢?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不斷被探討和研究的未來話題。2016年是火星移民探索的元年,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人類豐富的想像力,究竟能夠帶來什麼的創造和結局?
  • 人類探索火星的意義和中國探火攬月的真正原因
    2020年,繼阿聯、中國發射火星探測器後,NASA即將發射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毅力號」探火裝置,由俄歐合作研製的ExoMars號也將於2022年開展探火行動。人類探索外太空方興正艾。為什麼人類熱衷於探索地外行星呢?我想原因不外乎這幾點:一,離開地球,走向茫茫太空是人類天性使然。地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 天問一號磅礴啟程,開啟中國火星探索元年
    接力助推的兩臺上面級發動機(YF-75D型氫氧發動機)進行兩次點火,大約升空36分鐘後火箭上面級與飛船分離,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天問一號飛船開啟7個月的火星之旅,由此開創中國探火元年。如果成功,這是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一舉完成軟著陸的壯舉(NASA成功部署的前4輛火星車任務,沒有同步部署火星軌道器)。③天問一號主要使命:實地收集第一手火星信息資料;尋找火星生命存在跡象;探測火星自然資源。
  • 箭指蒼穹2020,目的地——火星
    火星,這顆紅色星球對於人類來說充滿了神秘。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古代聖賢就開始留意火星,因其熒熒如火,且行蹤不定,讓人迷惑不解,故稱之為「熒惑星」。在古代熒惑星預示著不祥,每每熒惑大亮就會帶來戰亂、災荒、瘟疫。誠然,這些都是封建迷信。
  • 人類為什麼要全力探索「火星」?
    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自古就有,但是要說到對於宇宙認識的快速發展,還是在工業革命以來的幾百年時間。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我們不斷地向太空發射衛星、發射探測器,以及發射載人飛船。人類這所有的努力無非圍繞著兩個目的而展開,第一個目的是探尋地球之外的生命,研究生命的起源;第二個目的是希望將來人類能夠走出地球,移居開發其他星球。
  • 人類探索火星的腳步
    在人類還沒有發射飛行器,近距離觀察火星之前,人們只能憑想像認為火星是什麼樣子,19世紀之後有關火星的小說和電影就多了起來,如《火星入侵之日》為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於1963年2月14日美國上映。人類發射的第一臺火星探測器是1961年前蘇聯連發射的,因為前蘇聯太空探索一開始是保密的,因而當時不知道前蘇聯的太空飛行器都看到了什麼?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索開啟,來看看近些年人類在火星發現了什麼?
    就在今天中午12時,也就是北京時間2020年7月23日中午12點,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是什麼?它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索的開端,同時它也是中國深空行星探測任務的起點。火星有什麼秘密?幾百萬年來,人類的對它的好奇心從未停止。半個世紀以來,探測火星的先驅者們也一直無所畏懼的投向它的懷抱。在這裡列舉幾個關鍵的節點:1. 1960年蘇聯火星1A號發射,成為人類深空火星探測的開端。然而這枚火星探測的先行者卻連地球軌道都沒能到達。2. 1964年美國水手4號在火星表面9800千米上空掠過火星,並首次傳回了火星的照片。
  • NASA 2020火星任務,探索生命之謎
    而就在今年 (2020) ,好奇號的後輩——「毅力號」(Perseverance Rover) 即將要前往火星,執行火星 2020 探測車任務 (Mars 2020 rover mission, Mars 2020),也就是進一步探索火星的任務。
  • 人類開始進行太空競賽了嗎?今年多國發射火星探測器,目的是什麼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時隔兩年多之後,人類再次迎來了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窗口期想必公眾比較想知道的是,這次「毅力號」的目的是什麼?它在飛行的過程中將會經歷什麼?下文帶您一一了解。毅力號此行的任務是什麼?據了解,毅力號是美國宇航局第九代火星探測器,它依然承襲前幾代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探索火星生命痕跡。
  • 人類探索火星之旅
    歐洲宇航局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火星快車」,於2003年6月2日搭乘俄羅斯「聯盟」中型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使火星這一地球的近鄰再度成為人類關注的焦點。「火星快車」的使命主要是尋找火星上是否存在水的證據以及對其大氣和土壤成分進行分析等,以探尋火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痕跡。繼「火星快車」之後,美國宇航局也於6月11日發射了「勇氣」號火星探測器,「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將於6月25日左右發射。而各國科學家之所以集中選擇這一段時間展開對火星的探索之旅,是因為火星將在8月到達與地球相對最近的距離,約5576萬公裡。
  • 去火星種菜!「天問一號」發射,粵企極飛探索火星地表農作物種植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火星1號基地俯瞰圖 極飛科技提供火星表面是一片荒涼廣袤的戈壁,在火星上生產食物是未來人類移民火星必須解決的問題。近日,廣東科技創新企業極飛科技與地處我國西北的火星1號基地籤署了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在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開展聯合試驗。
  • 為什麼星際移民首選火星?科普達人嚴伯鈞解說人類火星探索
    《六極物理》內文選圖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為什麼星際移民首選火星?為什麼天問一號是航天史上的壯舉?探測火星難在哪裡?科普達人嚴伯鈞在日前的直播中為粉絲解答這些熱點問題,帶來一場頗具科幻效果的全民科普。他介紹,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包括地球在內,還有兩顆行星,那就是金星和火星。
  • 為什麼星際移民首選火星?科普達人嚴伯鈞解說人類火星探索
    但隨著探測器到達金星表面,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後,人類才發現事實遠不像看起來的那麼和諧,條件惡劣到難以想像——稠密的大氣、92倍的地球大氣壓、高密度的二氧化碳、400攝氏度以上的表面溫度,等等,這都讓金星變得沒有任何價值開發。
  • 火星1號探測器:人類發射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開啟人類火星探測
    從2013年末至今,便再也沒有其他國家曾向火星發射過探測器了,但2020年卻不同,就在今年,我國將在7、8月份發射自主研製並本國內發射的「問天一號」火星探測器,同時,美國也將在這一年重啟火星探測任務。1962年11月1日,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中,迎來了一個特殊的太空飛行器,這是繼月球之後,又一顆星球成為了世界航天探索的話題,這一天,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從此開啟了人類探索火星的熱潮。
  • 火星上有什麼?為何人類一定要移民火星?這些因素讓人類不死心!
    在人類的不斷發展下,地球環境已經變得越來越惡劣了,在2020年地球就發生了一系列的極端事件,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災難,而2020年地球出現的反常氣候,這意味著地球環境已經不再溫和,如果人類還不加以重視地球環境的話,那麼在未來地球環境很有可能不再適合人類生存。
  • 火星比金星遠,為何人類地外探索還要選擇火星?
    無非就是有幾個常規化的原因存在第一、探索地外生命第二、尋找地外資源第三、看看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為未來人類前往地外星球做好準備這就是最為基本的原因,而金星確實距離我們地球比較近,但是為什麼全世界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 什麼是人類殖民火星的意義?
    當你回顧人類的遷徙史:當人們發現一個適合居住的環境時,有些人便會遷徙過去。如果有天,人類可以在多個星球上紮根,我們將真正的增加長期生存的機會。在廣袤的太空中,有一個目的地脫穎而出,是傑出的殖民首選之地。
  • 探索火星的挑戰
    火星到後面水消失了,變成了一個又冷又幹的星球。所以探索火星的氣候變化以及地質的演化,對於保護地球,拓展我們人類生存的疆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火星是我們整個深空探測領域,除月球以外的第二個重要研究的星球。科學家想要看火星的什麼?要從三個方面看:生命、氣候、地質。
  • 人類對火星的熱情,為何在今年爆發?
    這次探測的目的是幾乎一次性做完目前全部可做的火星探測項目,包括環繞、著陸、巡視三個主要步驟。現在掃碼訂閱,還可享受5折特惠 為什麼這幾個國家都爭先恐後地在同一月份發射火星探測器? 2020年對火星研究有什麼意義? 它們會成功嗎? 還有,為什麼是火星? 01 火星探測的「窗口期」 人類對地球以外其他星體的探索,目前主要是月球和火星。不過,探測火星的難度遠遠大於月球。
  • 為節約成本,改變著陸火星的方式,卻開啟了人類探索火星的高潮
    眾所周知,火星探測任務是非常耗費財力的科學探索活動。馬克成功找到並修復了廢棄在火星上的探路者號,重新與地球取得了聯繫。影片中提到的探路者號,正是美國於1996年發射,1997年成功登陸火星的新一代火星探測器。之所以說是新一代,是因為此次探路者任務已經改變了以往的探索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