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爾赫林
(一)
2020年可謂是「火星元年」,因為中國國家航天局、美國NASA和歐空局,都分別開啟了新一輪的火星探測計劃,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派遣太空人登陸火星,甚至還要開啟「火星移民計劃」。
那麼,人類探索火星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人類開啟探索火星之旅,但火星並不是人類的永久居留地和最終目的地。
火星,只是人類進行深空探索的一個前哨站或中轉站而已。
未來人類可以在火星上修建空間站、補給站和飛船發射基地,在火星上進行空間技術、蔬菜種植,和人類在外太空生存的研究實驗。
同時,在火星上修建運載火箭和飛船的發射基地,為進一步的深空探索做準備。
人類探索宇宙的目的,是最終找到類地行星,也就是跟地球生態環境相同或相似的,可以供人類進行繁衍生息的新家園。
伴隨著地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地球自然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自然災害頻發,化石能源即將消耗殆盡,環境汙染垃圾圍城等等不良因素的產生,科學家探索宇宙的壓力和緊迫感越來越強烈了。
地球上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人類文明的延續將要面臨更大的威脅。
只有在宇宙空間中,找到適合人類生存類地行星,開闢新家園,並將優質人口遷徙過去,才能將人類文明更好的發展和延續下去。
現在,已經觀測和發現了幾個跟地球生態環境相似的類地行星,但由於距離遙遠,人類現有的空間技術,暫時還是可望不可即。
但相信,不久的將來,伴隨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太空飛行器的飛行速度,有可能突破光速。
到那時候,人類進行深空探索,在宇宙空間開闢新家園就變得比較容易了。
現在的這段文字,讀起來好像天方夜譚,但相信伴隨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遲早會實現建立宇宙空間新家園的夢想。
人類終有一天會擺脫地球的束縛,進入到更加美好的美麗新世界。
(二)
由於地球和火星,各自的運行軌跡和運轉周期不一樣,所以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並不是恆定的,而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
地球與火星的關係,忽遠忽近若即若離。
相互親近時,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關係疏遠時,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裡。
兩者之間的親近與疏遠,倒是呈現一定規律性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
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達到約5880萬公裡;而在已經過去的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達到5760萬公裡。
所以說,人類想要派遣太空人登陸火星,還要掌握了時機和空間距離。
而派遣太空人登陸火星,甚至修建永久的空間實驗室和人類居留場所,只是為進一步的深空探索做好準備——在火星上修建新的航天基地,把火星當作進行深空探索的一個「高空跳板」。
(三)
據CNN1月14日報導,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在圍繞紅矮星運行的16顆系外行星中,發現了2顆可宜居的「超級地球」。
發現宜居星球,以現在的科技手段來說,也算容易;換句話說:發現不是問題,問題是能不能去,該怎麼去?
但現在的人類航天科技,探測月球和火星不成問題,但太遠的星球就去不了啦。
或許,若干年後,人類會掌握更先進的航天科技,太空飛行器的飛行速度突破光速,那麼再進行深空探索和奔赴宜居類地行星,就變得容易了。
伴隨著人類空間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人類科學家徵服宇宙的雄心不斷壯大,人類遲早會擺脫地球的束縛。
反正現在地球生態破壞越來越嚴重,未來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環境會越來越糟糕,甚至有可能面對「人類滅絕」的威脅——只有離開地球登陸宜居星球,人類才能得到更好的延續和發展。
但估計,我這輩子是等不到移民外星球了。
(四)
光速是指光波或電磁波在真空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所發現的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真空中的光速等於299,792,458米/秒(1,079,252,848.88千米/小時)。
太空飛行器的速度想要超越光速,從現在的理論上來說是不可能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光速是不可超越的。
但從宇宙空間旅行的角度看,想要實現深空探索,去到光年之外的地方,必須要讓太空飛行器的飛行超越光速。
凡事無絕對,一切皆有可能,個人認為光速是可以超越的。
不要以現在的科學眼光來看待未來,就好像生活在100年前的人們,還不知道現代人能夠通過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來了解天下事,讀文章、看視頻和進行面對面聊天。
伴隨人類科學的不斷發展,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的飛行速度接近光速,甚至超越光速都是有可能的。
相信未來人類,能夠破解超光速飛行這一難題!
一定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未來,相信未來人類會比現代人聰明很多倍,會擁有和掌握更加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空間技術。
相信未來人類,實現宇宙空間超光速旅行,登陸類地行星,開闢宇宙新家園是可以實現的事情。
(五)
有朋友可能會說:即便太空飛行器能夠以超光速飛行,但類地行星在距離地球十幾或幾十光年之外,甚至更遠,那人類怎麼去啊?乘坐太空飛行器的太空人,還沒等到達目的地,可能就已經老了,甚至都老死了。
對於這個問題,如何來解決?其實想要解決,也不難,太空人可以通過休眠來延緩衰老。
太空人可以選擇在休眠艙裡,度過漫長枯燥的宇宙空間飛行之旅。
並且,可以設定好時間,在接近目的地時開啟喚醒功能,讓太空人從休眠之中復甦醒來。
甚至,太空人可以攜帶大量冷凍的人類胚胎進入到宇宙飛船和大型太空飛行器——選擇優質的種子,通過試管嬰兒技術產生胚胎,然後再加以冷凍,然後裝載到太空飛行器的「冷鏈箱」中。
這些冷凍的人類胚胎,在低溫下可以長久保存,而不會變質和損壞。
假如說:有一顆類地行星與地球之間,相距四十光年。太空飛行器在宇宙空間以超光速飛行過程中,達到距離目的地只剩十幾或二十光年的時候,就可以將這些冷凍胚胎都取出來,然後分別植入到一個個的「人造子宮」之中孕育成胎兒,並在發育完全之後足月出生。
然後,再將這些在太空飛行器中出生的「太空寶寶」們養育成人,並由專人教授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課程——等這些「太空寶寶」們,用十幾或二十年的時間,來學完知識和長大成人,太空飛行器也就到達目的地了。
而這些「太空寶寶」已經成長為卓越青年,成為人類徵服宇宙空間,建立類地行星新家園的新一代探索者和建設者。
這只是筆者的一個簡單的設想,也就是讓太空飛行器攜帶一些冷凍的人類胚胎,在宇宙空間飛行的過程中,將這些胚胎通過「人造子宮」孕育出生,然後傳授知識撫養成人,而等到太空飛行器到達類地行星,這些「太空寶寶」就成為了新一代的新家園建設者。
可能有人會覺得筆者的想法很可笑,但我認為這個想法還是可行的,只要在飛船上儲備足夠的給養就可以了。
如果給養不夠的話,可以讓冷凍胚胎,一直呆在「冷鏈箱」裡,等太空飛行器到達類地行星,落地之後再通過「人造子宮」把解凍的胚胎孕育成人,讓這些「太空寶寶」在新家園裡健康出生和茁壯成長。
(六)
追溯人類航天科技對火星探測的腳步:400年前,人類第一次用望遠鏡觀測到火星;60年前,人類開始發射火星探測器;30年後,人類可能實現火星移民!
但人類探測火星,和以後登陸火星,實現火星移民,並不是最終的目的——科學家們發展空間技術,進行深空探索的最終目的是找到並登陸類地行星,建設適合人類長久生存的新家園。
而由於火星表面環境惡劣,並不太適合人類生存,那麼科學家們為什麼還不遺餘力地探索火星,就是想要在徵服火星之後,將火星建設為新的航天基地和「太空跳板」,藉此展開更加遙遠的深空探索,並在技術成熟之時登陸遠在光年之外類地行星。
相信伴隨人類航天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進行深空探索和宇宙空間超遠距離航行,登陸類地行星開闢新家園的夢想,總有一天能夠成為現實。
本篇文章,只是筆者的一些簡單設想,寫作目的只是想為大家提供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並非科普。
文章之中的設想,有筆者原創的,而更多的則是通過觀看科幻電影獲得一些心得感悟。
在美國的一些科幻電影裡,那麼關於時空旅行和宇宙航行的科幻影片,似乎已經為人類的未來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而科幻影片裡的科學幻想,並非是憑空臆想、肆意捏造和空穴來風,有些東西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至於未來是什麼樣子,人類的航空航天技術會發展到什麼地步,多看一些科幻電影,就能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筆者並非科學科普博主和科幻文章作者,只是偶爾寫篇感興趣的文章而已。
再次申明:本文並非科普,只作談資。
感謝閱讀,歡迎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