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探索火星的腳步

2020-11-04 秋葉翁

《大戰火星人》(又名《星際戰爭》)是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HG威爾斯的代表作,出版於1898年,最早的科幻小說之一。

小說講述了火星人降落倫敦,入侵地球,最終被細菌擊敗的故事。這部小說成書的時候,距離1903年「飛行者一號」試飛還有5年,作者沒見過飛行器,卻幻想出天外來客,可說是科幻小說的一大特點。

在人類還沒有發射飛行器,近距離觀察火星之前,人們只能憑想像認為火星是什麼樣子,19世紀之後有關火星的小說和電影就多了起來,如《火星入侵之日》為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於1963年2月14日美國上映。

人類發射的第一臺火星探測器是1961年前蘇聯連發射的,因為前蘇聯太空探索一開始是保密的,因而當時不知道前蘇聯的太空飛行器都看到了什麼?所以六十年代(包括六十年代初期)人類僅能夠憑想像描述火星,認為那是一顆有高等文明的星球。

為什麼人類會對火星特別感興趣?因為火星離地球比較近,同樣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上,人類只能用望遠鏡觀察火星的時候,可以看見火星的山巒,和地球的地貌很接近,所以人類對火星一直很感興趣,在人類還沒有能力向火星發動探測器的時候,人類就對火星充滿了想像,出現了許多有關火星的小說和電影。

《異星戰場》影片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埃德加·賴斯·巴勒斯創作的小說回,原小說發答表於1912年。本片根據該系列小說的第一本改編而來,講述美國內戰時飽受創傷的前軍官John Carter(泰勒·克奇扮演)莫名其妙地被帶到了火星,由於引力不同,約翰成為了力大無窮、彈跳如飛的「超人」,隨後被迫捲入了當地居民間的一場空前衝突。

1962年美國開始實施「水手計劃」,在1964年先後向火星發射了兩枚探測器水手3號和水手4號。 水手3號於1964年11月5日發射升空,是美國發射的第一枚火星探測器,因偏離軌道發射失敗。水手4號於1964年11月28日發射升空,於1965年7月14日在火星表面9800千米上空掠過火星,向地球發回了21張照片。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枚成功到達火星並發回數據的探測器。

水手一號傳回的火星照片顯示火星是荒蕪的,從而打破了人類對火星的夢想,即使是這樣,美國人還是沒有放棄對火星的探索,既然火星不適合人類居住,那麼人類是否可以在火星上建立生態圈去定居呢?1991年9月,石油大亨埃德巴斯花了大約2.5億美元(約16億元人民幣)建造了一個火星模擬生物圈,將4名男子和4名女子密封在裡面進行實驗,以此驗證在火星建造人類永久棲息地的設想,實驗持續了2年時間。

讓我們來詳細介紹下這個早期的火星模擬生物圈:.這個火星模擬生物圈被建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索諾蘭沙漠裡,非常乾旱、荒蕪,有點像令人毛骨悚然的火星環境。

火星模擬生物圈的外形像一個玻璃金字塔,高達24.4米。

.整個實驗區佔地243畝的,裡面除了建有一個火星模擬生物圈,還建有很多未來主義建築。

在1991年9月26日,第一批參與實驗的人員(4男、4女)穿過一個改裝的潛艇艙壁,進入了密封的火星模擬生態圈,開始長達2年的生存實驗。

在這個集約化的農業區,實驗人員每天大約花費12小時在田野和動物圈裡勞作,以獲得足夠的食物。

在頭兩年的實驗中,大約有20%的物種滅絕了,大部分是被蟑螂和螞蟻蠶食的昆蟲。到現在,原始物種僅有一小部分存活了下來。

最後火星生態圈以失敗告終。

火星是我們人類一直持續探測考察的行星,自從人類開始探測太陽系就沒停止過。目前已經了解火星是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但是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火星一樣擁有四季,但是每年常有塵暴發生。溫度從夏日白天的將近27度到冬季的負133度,表面平均溫度零下60度左右,類似於地球的極地。

當然零下60度也不是一個適於人類生存的溫度,但相比太陽系其他行星,已然好太多了。比如金星氣溫接近500度,氣壓是地球幾十倍,別說上人了,探測器都用不了幾天。這還是宜居帶行星,其他非宜居帶行星就更別提了,不是熱死就是冷死。至於人類在火星上生存的其他條件,在有充足的能量的條件下,還是有可能解決的。

低溫最好解決,用能量取暖就可以了;水或冰在火星上已有發現,支持大量人口不現實,小規模殖民地或研究設施還是夠用的;氧氣只要有能量可以就地製取,火星之所以是紅色的,主要原因是表面全是氧化鐵,氧氣可以從中提取。因此,正是看到了殖民火星的可能性,美國才開始大規模探測火星,為未來的火星移民作準備。

只要有合適的載人飛船就可以登陸火星進行考察。一旦人類能夠在火星建立基地,開發火星後,就能通過火星對土衛六等天體進行更加仔細的探測考察:

火星從某種意義上就像經歷了什麼毀滅性的災難意義,人類在對火星的探測時候發現,火星上曾經也有過河流和大海,但這些大海和河流卻不知道什麼原因全部消失了,而河流和大海的存在就讓人表示火星上很有可能在人類還未出的時候就已經存在文明了,但火星卻不知道經歷了什麼可怕的事情,導致了這些文明的消失,這也是在網絡上引起瘋狂爭議的一個問題,火星上到底是否存在文明?

美國在1946年11月到現在已經有了54年的時間,美國一共向火星發射了接近20次的火星探測器,不過20次中有一半都是失敗了的,這20次也能夠感覺出美國對於火星的痴迷程度,畢竟每次發射都耗資巨大。

在美國科學家中給出的報告得知,火星距離地球非常的近並且方便探索,而且火星在大約40億年前的時候,火星和地球的氣候特別相似,有著河流和大海,但火星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如果能夠了解其中的情況這對於保護地球是非常好的。報告中還提到了火星上有有一個臭氧層空洞,研究火星的話有助於了解地球臭氧層空洞消失對地球的影響。

你以為到這裡就結束了?美國對於火星的研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火星上可能存在生物,要是能夠在火星找到生物化石的話,那麼就意味著生命在宇宙中其他星球上出現,只要這個星球的條件足夠那麼生物就可能出現。而且美國還向要火星上探索是否存在綠洲和其他生命,要知道火星現在表面上存在一些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是靠著鹽水坑存活的,而表面上都發現了微生物,在火星地底還存在著水源,並且還有一篇液態水湖的存在,如果這些水源是互通的話,那麼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相關焦點

  • 2020火星元年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作者:卡爾赫林(一)2020年可謂是「火星元年」,因為中國國家航天局、美國NASA和歐空局,都分別開啟了新一輪的火星探測計劃,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派遣太空人登陸火星,甚至還要開啟「火星移民計劃」。那麼,人類探索火星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人類開啟探索火星之旅,但火星並不是人類的永久居留地和最終目的地。
  • 人類探索火星之旅
    歐洲宇航局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火星快車」,於2003年6月2日搭乘俄羅斯「聯盟」中型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使火星這一地球的近鄰再度成為人類關注的焦點。「火星快車」的使命主要是尋找火星上是否存在水的證據以及對其大氣和土壤成分進行分析等,以探尋火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痕跡。繼「火星快車」之後,美國宇航局也於6月11日發射了「勇氣」號火星探測器,「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將於6月25日左右發射。而各國科學家之所以集中選擇這一段時間展開對火星的探索之旅,是因為火星將在8月到達與地球相對最近的距離,約5576萬公裡。
  • 火星探索的那些眾所周知與鮮為人知
    2020年7月,人類對火星的探索似乎異常忙碌。幾乎前後腳,繼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發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也於當地時間7月30日開啟了「奔火」之旅。
  • 人類為什麼要全力探索「火星」?
    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自古就有,但是要說到對於宇宙認識的快速發展,還是在工業革命以來的幾百年時間。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我們不斷地向太空發射衛星、發射探測器,以及發射載人飛船。人類這所有的努力無非圍繞著兩個目的而展開,第一個目的是探尋地球之外的生命,研究生命的起源;第二個目的是希望將來人類能夠走出地球,移居開發其他星球。
  • 火星上發現「水冰庫」,人類是否可以通過改造,加快移居的腳步?
    地球還能讓人類生存多久?火星上發現「水冰庫」,移居更近了!在地球環境日益惡劣的情況下,有很多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還能供人類居住多少年呢?地球環境的變化和人類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工業化時代加快腳步的情況下,地球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天氣變得越來越頻繁。
  • 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原標題: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 人類能住在火星了?美國宇航局再三確認!火星現在的溫度很適合!
    宇宙的探索我們人類一直沒有停下腳步,為了找到合適人類移居的地方我們也一直在不斷的尋找,但始終都沒有找到特別滿意的,經過不斷的探索,我們似乎在火星上看到了點點的希望。地球的資源早晚有一天會耗盡,且在那之前人類一定要趕緊找到下一個可以移居的地方,這也就是人類科技需要發展這麼快的原因。也只有這樣,在那時我們人類才有逃亡的機會。在科研人員的告知中,我們地球與火星十分的相似,不管是大氣還是地表。所以我們對火星的探索就更加的認真了。
  • 人類探索火星幾近痴迷,火星適合人類居住嗎?想在火星安家太難了
    前幾天我們的天問一號動身前往火星了。除了我們國家的天問一號,今年還有三個探測器將要飛往火星。據有關資料顯示,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到現在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40多次探測器。火星是人類探索最為頻繁的星球。
  • 人類探索火星幾近痴迷,火星適合人類居住嗎?想在火星安家太難了
    前幾天我們的天問一號動身前往火星了。除了我們國家的天問一號,今年還有三個探測器將要飛往火星。據有關資料顯示,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到現在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40多次探測器。火星是人類探索最為頻繁的星球。人類如此頻繁的探索火星,火星適合人類居住嗎?目前來看,火星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
  • 火星比金星遠,為何人類地外探索還要選擇火星?
    無非就是有幾個常規化的原因存在第一、探索地外生命第二、尋找地外資源第三、看看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為未來人類前往地外星球做好準備這就是最為基本的原因,而金星確實距離我們地球比較近,但是為什麼全世界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 「深空門戶」:人類探索火星的「跳板」
    「深空門戶」:人類探索火星的「跳板」  ——美俄聯手建設月球軌道太空港  今日視點  北京時間28日,美國和俄羅斯航空航天機構,再次聯手,準備從2020年開始,打造月球軌道太空港。  太空港是「跳板」  此前NASA認為,可以利用小行星作為登陸火星的「跳板」,但經研究後該方案被放棄。今年3月,其提出在月球軌道上打造「深空門戶」太空港構想。  本質上,太空港類似一個小型國際空間站,但裡面不會有人常駐,其能升降軌道,以完成不同性質的任務。
  • 探索火星前夕,巨星隕落了
    「天問一號」將由長徵五號發射,由於長徵五號的運載能力非常的大,可以直接將天問一號送入地球和火星的霍曼轉移軌道而不經過變軌。這樣可以節省不少探測器的燃料。,中國準備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21點38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萬衛星,因病搶救無效,與世長辭。他62歲的生命,定格在這初夏的雨夜,定格在中國第一次奔向火星的前夕。
  • 人類熱衷探索火星,能把它變成第二地球嗎?向木星借倆衛星就行了
    人類為什麼這麼熱衷於探索火星呢?不但是它距離我們地球比較近,更重要的是因為火星的表面環境和地球最為相似,實際上金星距離地球更近,但是金星的表面環境非常惡劣,因此如今世界上的航天大國都熱衷於探索火星。那麼人類探索火星的目的是什麼呢?只為了到上面去看一看嗎?當然不是的!
  • 火星登陸計劃真的可行嗎?短時間內人類登上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宇宙浩瀚無盡,似乎等待著人類去探索。自從人類登月成功以來,探索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止,而火星作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已經被列入探索計劃。事實上,全世界已經發射了幾十個火星探測器,甚至有非盈利機構宣布將載人登陸火星!
  • 火星上出現不明物體,竟是人類模樣的生物?
    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對地球周邊的星球開始了探索的腳步。在人類對火星進行探索後,一些科學家甚至提出了火星移民計劃。最近,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畫面上出現一些神秘的「不明物體」。,將畫面放大後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不明物體和人類的體型很相似,其中一個不明黑影像是一名人類女性。
  • 人類登陸火星有哪些難題?
    4,科學家最近發現,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也就是有水的存在。這些因素對於生命的存在是必須的,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許多其他不利的因素扼殺了這種可能。首先,火星大氣壓太小,是地球上的1%,如果人在這麼小的壓強下,人就會脹開,如果人登陸火星,就必須穿特製的太空衣來控制壓強,在電影《火星救援》中,主人公進出火星基地都要經過一個艙,目的就是平衡壓強。
  • 人類為何不停的探索火星的秘密?探索又帶來哪些前所未有的難題?
    我們將帶你感受神秘的火星從遠古時期開始火星由於它鮮紅的顏色古羅馬人就將其稱為&34;同樣原因在中國古代火星被稱為&34;且有著亮度和運動軌跡令人迷惑的意思從古至今,人類對火星的好奇從未減少>也是最有可能在其上發現地球以外生命現象的一顆行星因此特別受到人類的關注火星探測器起步於1960年經歷了發展初期、停滯期和高速發展期迄今為止世界各國的火星探測任務總計45次其中1996年之後共26次成功佔35%1996年至今共19次任務成功佔比68%
  • 為節約成本,改變著陸火星的方式,卻開啟了人類探索火星的高潮
    眾所周知,火星探測任務是非常耗費財力的科學探索活動。馬克成功找到並修復了廢棄在火星上的探路者號,重新與地球取得了聯繫。影片中提到的探路者號,正是美國於1996年發射,1997年成功登陸火星的新一代火星探測器。之所以說是新一代,是因為此次探路者任務已經改變了以往的探索理念。
  • 人類探索宇宙的三大怪事,至今無人能夠做出解答!
    人類一直在不停探索宇宙這個神秘的空間,我們的技術飛速發展,早在多年以前就發射了宇宙飛船遨遊太空,即使有過失敗我們也從未放棄,但在這個過程中同樣有著不少無人能解的疑問困擾著我們。眾所周知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大星球,人類在探索太陽系時有著三大疑問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因為在我們認知的範圍這並不科學,下面有請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是哪幾種怪事。1.
  • 人類實現登月48周年:探索太空,驚喜不止於此
    中新網7月20日電(吳倩)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即48年前的今天,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  面對充滿著無限未知的浩渺太空,人類探索與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