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剛剛組網成功,「天問一號」已就位。
「天問一號」是我國太陽系行星探測的開端。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20日至7月25日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
「天問一號」探測器重約5噸(含燃料),由一個環繞器和一個著陸器巡視器組合體組成。「天問一號」將由長徵五號發射,由於長徵五號的運載能力非常的大,可以直接將天問一號送入地球和火星的霍曼轉移軌道而不經過變軌。這樣可以節省不少探測器的燃料。
「天問」,源於長詩《天問》,表達了我們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中國開啟的天問,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立項,為實現後發優勢,實現快速趕超,中國準備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
由於公轉原因,火星要平均間隔約26個月才會再一次接近地球,這是最好的時間。距離之遠、任務之複雜,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科學家在為這任務付出了巨大的艱辛。然後就在任務執行前兩個月,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隕落了。
5月20日晚,北京一場雷雨毫無徵兆降下,天地慟哭。21點38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萬衛星,因病搶救無效,與世長辭。
他62歲的生命,定格在這初夏的雨夜,定格在中國第一次奔向火星的前夕。
萬衛星院士與《天問》作者屈原是老鄉。與屈原一樣,為了向上天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而窮思極想。
當今的深空探測和行星科學,早已不滿足於到星球表面去看一看、逛一逛。
把中國的探測探測器發送到火星,向宇宙深處問人類未知的答案!
然而命運卻給萬衛星院士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2017年9月份,萬院士去做體檢,當天就被醫生扣下來了……
但是,一個用自己的事業來取名字的院士,選擇了將餘生交給事業、交給中國航天事業。
然而,在中國即將奔向火星的前夕,萬衛星院士,一個航天巨星,隕落了……
中國的航天事業,還很遙遠,還有很多的路要去走。
萬衛星院士將接力棒交給了後人,
後人將延續先烈們的腳步,探索未來。
向萬衛星院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