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帶你感受神秘的火星
從遠古時期開始
火星由於它鮮紅的顏色
古羅馬人就將其稱為&34;
同樣原因
在中國古代火星被稱為&34;
且有著亮度和運動軌跡令人迷惑的意思
從古至今,人類對火星的好奇從未減少
隨著科技的發展
人類已獲知
火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
有著6794千米的直徑
約為地球直徑的53%
火星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1%
也是已知類地行星中密度最小的行星
它的表面溫度常年處於零下
且晝夜溫差達到90攝氏度
火星的地表覆蓋著赤鐵礦
這也是火星有著橘紅色外表的原因
而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
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火星的地形有高山、峽谷和平原
和地球一樣多樣化
火星可以說是沙漠行星
它的地表遍布沙丘、礫石
但火星重力較小
地形尺寸與地球有著明顯的不同
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很大的差異
北半球是被熔巖填平的低原
而南半球是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
兩個半球之間以斜坡分隔
沙塵懸浮在星球表面
且每年常有塵暴發生
火星的兩極由水冰與乾冰組成極冠
且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與其他行星相比
火星是與地球最為相似
也是最有可能在其上發現地球以外生命現象的一顆行星
因此
特別受到人類的關注
火星探測器起步於1960年
經歷了發展初期、停滯期和高速發展期
迄今為止
世界各國的火星探測任務總計45次
其中1996年之後共26次
成功佔35%
1996年至今共19次任務
成功佔比68%
成功率大幅提升
綜合45次
火星探測成功率不到一半
火星探測的不同時期具有顯著的特點
在20世紀了60-70年代
美國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首先揭開了火星的神秘面紗
1965年7月14日
水手4號飛掠火星
並向地球傳送了22張火星表面近距離照片
使人類第一次目睹火星的真容
但照片只拍攝到老火星南半球的一小部分
照片顯示火星具有類似月球高地的古老表面
同年11月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水手9號火星探測器抵達火星
改變了我們對火星形貌的認知
巨大的火山、深深的峽谷、乾涸的河床和廣闊的沙丘地帶映入眼帘
複雜的地質歷史清晰可見
在20世紀70-80年代
1975年發射了海島1號和海島2號
&34;代表了人類對火星的首次擴展探索
實現了探測器首次在火星上的著陸
海盜號著陸器在火星上進行了探索生命和了解土壤化化學成分的實驗
發現火星的巖石成分與地球上發現的某些隕石几乎完全相同
這表明地球上發現了一些隕石最初來自火星
在20世紀90年代
1992年發射的火星觀測者號造價高昂、身負眾望卻以失敗告終
這促使美國航空航天局推進更好、更快、成本更低的探測任務
並稱之為&34;
1996年11月7日
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的火星全球探測器
發現了火星上存在古代水的跡象
比如溝壑和赤鐵礦
1997年的7月
FBC計劃的第一個任務非常成功
火星探路者號和旅行者號探測器抵達火星
火星探路者是第一個使用安全氣囊緩衝著陸的探測器
而旅行者是第一個在火星上盤旋的探測器
不幸的是同年9月
火星探路者號和旅行者號與地球失去了聯繫
21世紀以來
大量火星車和環繞器攜帶多種性能卓越的科學載荷
全方位開展火星表面探測
火星科學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了空前發展
例如2001年美國發射火星奧德賽號探測器
2003年歐洲發射火星快車探測器
2016年歐洲和俄羅斯合作發射痕量氣體軌道探測器
其中奧德賽號是目前運行時間最長的火星探測器
這些軌道探測器已經發現火星南部的冰帽中有水冰和乾冰
以及比冰下的液態水區域
還發現火星表面和次表層有流動的鹽水
並提供了關於火星表面和大氣的元素及化學組成更詳細的信息
許多發射成功的火星車和著陸器也立下大功
如2003年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
2011年的
2018年洞察號著陸器他們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火星上曾有過水流
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2018年火星表面發現有機分子
這個發現再次點燃人類找地尋外生物的熱情
2020年如火如荼的 &34;
由於火星距離地球較近
發射時間較短
2020年夏天將有很多火星發射任務
包括中國計劃發射的火星探測器
此次任務包括一個軌道飛行器、一個著陸器和一個火星車
並將在未來實現火星樣本返回
阿聯的希望號
用於探測火星大氣消失的原因
美國的火星2020年著陸器
旨在研究天體生物學
日本計劃發射的火星太赫茲微衛星
用於測量大氣中氧同位素的比率
以便更好的了解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來源
火星探測是繼月球探測之後深空探測的最大熱點
是未來載人行星探測的重要目標
隨著探測技術的提高
科學研究的深入
以及人類對未知的好奇和嚮往
火星探測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