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不停的探索火星的秘密?探索又帶來哪些前所未有的難題?

2020-09-03 三維地理觀

我們將帶你感受神秘的火星

從遠古時期開始

火星由於它鮮紅的顏色

古羅馬人就將其稱為&34;

同樣原因

在中國古代火星被稱為&34;

且有著亮度和運動軌跡令人迷惑的意思

從古至今,人類對火星的好奇從未減少




隨著科技的發展

人類已獲知

火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

有著6794千米的直徑

約為地球直徑的53%

火星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1%

也是已知類地行星中密度最小的行星

它的表面溫度常年處於零下

且晝夜溫差達到90攝氏度

火星的地表覆蓋著赤鐵礦

這也是火星有著橘紅色外表的原因

而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

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火星的地形有高山、峽谷和平原

和地球一樣多樣化

火星可以說是沙漠行星

它的地表遍布沙丘、礫石

但火星重力較小

地形尺寸與地球有著明顯的不同

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很大的差異

北半球是被熔巖填平的低原

而南半球是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

兩個半球之間以斜坡分隔

沙塵懸浮在星球表面

且每年常有塵暴發生

火星的兩極由水冰與乾冰組成極冠

且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與其他行星相比

火星是與地球最為相似

也是最有可能在其上發現地球以外生命現象的一顆行星

因此

特別受到人類的關注

火星探測器起步於1960年

經歷了發展初期、停滯期和高速發展期

迄今為止

世界各國的火星探測任務總計45次

其中1996年之後共26次

成功佔35%

1996年至今共19次任務

成功佔比68%

成功率大幅提升

綜合45次

火星探測成功率不到一半

火星探測的不同時期具有顯著的特點

在20世紀了60-70年代

美國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首先揭開了火星的神秘面紗

1965年7月14日

水手4號飛掠火星

並向地球傳送了22張火星表面近距離照片

使人類第一次目睹火星的真容

但照片只拍攝到老火星南半球的一小部分

照片顯示火星具有類似月球高地的古老表面




同年11月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水手9號火星探測器抵達火星

改變了我們對火星形貌的認知

巨大的火山、深深的峽谷、乾涸的河床和廣闊的沙丘地帶映入眼帘

複雜的地質歷史清晰可見

在20世紀70-80年代

1975年發射了海島1號和海島2號

&34;代表了人類對火星的首次擴展探索

實現了探測器首次在火星上的著陸

海盜號著陸器在火星上進行了探索生命和了解土壤化化學成分的實驗

發現火星的巖石成分與地球上發現的某些隕石几乎完全相同

這表明地球上發現了一些隕石最初來自火星

在20世紀90年代

1992年發射的火星觀測者號造價高昂、身負眾望卻以失敗告終

這促使美國航空航天局推進更好、更快、成本更低的探測任務

並稱之為&34;

1996年11月7日

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的火星全球探測器

發現了火星上存在古代水的跡象

比如溝壑和赤鐵礦

1997年的7月

FBC計劃的第一個任務非常成功

火星探路者號和旅行者號探測器抵達火星

火星探路者是第一個使用安全氣囊緩衝著陸的探測器

而旅行者是第一個在火星上盤旋的探測器

不幸的是同年9月

火星探路者號和旅行者號與地球失去了聯繫



21世紀以來

大量火星車和環繞器攜帶多種性能卓越的科學載荷

全方位開展火星表面探測

火星科學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了空前發展

例如2001年美國發射火星奧德賽號探測器

2003年歐洲發射火星快車探測器

2016年歐洲和俄羅斯合作發射痕量氣體軌道探測器

其中奧德賽號是目前運行時間最長的火星探測器

這些軌道探測器已經發現火星南部的冰帽中有水冰和乾冰

以及比冰下的液態水區域

還發現火星表面和次表層有流動的鹽水

並提供了關於火星表面和大氣的元素及化學組成更詳細的信息

許多發射成功的火星車和著陸器也立下大功

如2003年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

2011年的



2018年洞察號著陸器他們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火星上曾有過水流

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2018年火星表面發現有機分子

這個發現再次點燃人類找地尋外生物的熱情

2020年如火如荼的 &34;

由於火星距離地球較近

發射時間較短




2020年夏天將有很多火星發射任務

包括中國計劃發射的火星探測器

此次任務包括一個軌道飛行器、一個著陸器和一個火星車

並將在未來實現火星樣本返回

阿聯的希望號

用於探測火星大氣消失的原因

美國的火星2020年著陸器

旨在研究天體生物學

日本計劃發射的火星太赫茲微衛星

用於測量大氣中氧同位素的比率

以便更好的了解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來源

火星探測是繼月球探測之後深空探測的最大熱點

是未來載人行星探測的重要目標

隨著探測技術的提高

科學研究的深入

以及人類對未知的好奇和嚮往

火星探測未來可期

相關焦點

  • 火星比金星遠,為何人類地外探索還要選擇火星?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人類明明可以在地球上生活得好好,為何天天都想往「地外走」?無非就是有幾個常規化的原因存在第一、探索地外生命第二、尋找地外資源第三、看看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為未來人類前往地外星球做好準備這就是最為基本的原因,而金星確實距離我們地球比較近,但是為什麼全世界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2020年,中美阿三個國家的探測器奔赴火星,中國嫦娥五號「挖土」回歸,SpaceX載人飛船兩次送太空人去往空間站……每件事都可以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從去年開始,全球不少國家也開啟了探月潮,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又到了一個新階段。2021年,人類又將對宇宙發起怎樣的探索?
  • 2021 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2020 年,中美阿三個國家的探測器奔赴火星,中國嫦娥五號 「挖土」回歸,SpaceX 載人飛船兩次送太空人去往空間站…… 每件事都可以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從去年開始,全球不少國家也開啟了探月潮,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又到了一個新階段。2021 年,人類又將對宇宙發起怎樣的探索?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2020年,中美阿三個國家的探測器奔赴火星,中國嫦娥五號「挖土」回歸,SpaceX載人飛船兩次送太空人去往空間站……每件事都可以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從去年開始,全球不少國家也開啟了探月潮,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又到了一個新階段。2021年,人類又將對宇宙發起怎樣的探索?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摘要:據報導,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正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試圖進行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的嘗試。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別約17千米、2865千米和3400千米,顯然,人類對自己腳下地球的認識現在只限於地表和有限的地表下地殼的10多千米深處。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另一方面,從去年開始,世界上很多國家也開始了月球探測,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進入了另一個新階段。2021年,人類又將開始對宇宙進行什麼樣的探索?本文是麥可羅斯頓對人類在新的一年裡在宇宙探索中完成的事件的梳理和預告。第一,中美探測器於2月聚集在火星上。
  • 人類登陸火星有哪些難題?
    4,科學家最近發現,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也就是有水的存在。這些因素對於生命的存在是必須的,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許多其他不利的因素扼殺了這種可能。首先,火星大氣壓太小,是地球上的1%,如果人在這麼小的壓強下,人就會脹開,如果人登陸火星,就必須穿特製的太空衣來控制壓強,在電影《火星救援》中,主人公進出火星基地都要經過一個艙,目的就是平衡壓強。
  • 扎堆探索火星,中、美、阿聯的探索有何不同?
    「希望」號將在距火星表面2萬至4萬公裡的軌道上環繞火星運行,大約每55小時繞火星運行一圈。「希望」號科學探測目標有四個:探索氧氣和氫氣從火星大氣中散逸出去的內幕;研究古今火星氣候之間的聯繫;尋找火星下層大氣與上層大氣之間的聯繫;構建最全面的火星大氣整體模型。
  • 火星上有重大秘密?美國為此探索25年,或許計劃打造第二個地球
    一直以來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尤其是對於美國而言。作為全球國家中對太空展開探索最多的國家,擁有很多的成就。比如說美國是全球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早擁有衛星定位系統的國家,也就是熟知的GPS。此外在200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管理局與麻省理工大學進行合作,主要是火星展開探索,並且計劃在火星表面著陸。
  • 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原標題: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 火星有什麼優勢?為何各國爭先恐後的探索,真實原因令人害怕
    以人類目前的實力,飛往火星大約需要半年時間,是在人類的可接受範圍之內的,未來隨著文明科技的提升,時間還能不斷壓縮,若是人類將火星改造成了第二顆地球,人類將大批量的移民到火星生存。否則各國為何爭先恐後的要探索火星,究竟背後是不是還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不妨來了解一下火星究竟是一顆怎樣的類地行星吧!
  • 好奇號洞察火星8年,揭開了3大不為人知的秘密,顛覆人類認知!
    好奇號洞察火星8年,揭開了3大不為人知的秘密,顛覆人類認知!早在100多年前,人類對移居火星自信滿滿,火星上可能存在比人類智慧更高的生命,這一想法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人類有機會探索火星,用探測器真正抵達火星時,才發現火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完美,環境惡劣,表面一片荒蕪,毫無生機可言,讓原本充滿信心的科學家們自信心受挫。不過火星上頻頻出現的異象,引起眾人的深思,從種種跡象表明,遠古時期的火星或許不是這幅模樣。
  • 為什麼人類不親自登上火星去探索研究?食物有可能是一個大難題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再一次人類探測火星的一個時間窗口。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火星是地球的鄰居,是同樣處在宜居帶的類地行星。火星跟地球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所以,人類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就開啟了火星探索計劃。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40多個探測器,其中包括軌道探測器和著陸探測器。通過探測器對火星的不斷探索研究,如今人類對火星已經有了非常多的認知。
  • 2020火星元年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作者:卡爾赫林(一)2020年可謂是「火星元年」,因為中國國家航天局、美國NASA和歐空局,都分別開啟了新一輪的火星探測計劃,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派遣太空人登陸火星,甚至還要開啟「火星移民計劃」。那麼,人類探索火星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人類開啟探索火星之旅,但火星並不是人類的永久居留地和最終目的地。
  • 中國的「天問」,海外的「希望」「毅力」······各國為何扎堆探索火星?
    人類對於太空的浪漫幻想由來已久,但我們真正踏入太空,卻還只是在不到六十年前。我們對於耳熟能詳的老鄰居——火星,其實知之甚少。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 人類探索火星的腳步
    在人類還沒有發射飛行器,近距離觀察火星之前,人們只能憑想像認為火星是什麼樣子,19世紀之後有關火星的小說和電影就多了起來,如《火星入侵之日》為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於1963年2月14日美國上映。人類發射的第一臺火星探測器是1961年前蘇聯連發射的,因為前蘇聯太空探索一開始是保密的,因而當時不知道前蘇聯的太空飛行器都看到了什麼?
  • 為什麼火星是太陽系中最適合人類移居的星球,我們為何要探索火星
    人類對火星的發現與研究,自古時候就開始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是關於火星的記載,我古代叫火星稱為熒惑星,因為其熒熒如火,並且位置與亮度也讓人難以琢磨,在意義上也有國外的古文化一樣,都認為活火星是戰爭與災難的代表。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視點  據報導,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正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試圖進行人類歷史上首次這個問題就像1970年尚比亞的瑪麗·尤肯達(Mary Jucunda)修女寫信質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科學副總監恩斯特·施圖林格(Ernst Stuhlinger)一樣,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孩子吃不飽飯,為何NASA要花費數十億美元去探索火星。  回答這個問題既有抽象或哲學層面的,也有具體和實用的。
  • 探索火星研究地心,揭開地球生命之謎
    眾所周知,太陽系有八大行星,除了我們地球之外,火星是人類最為關注的目標,因為在很多人眼中,如果說太陽系還有第二個適宜人類居住,或者有可能產生生命的星球,那麼火星當仁不讓,自從人類航天科技發展之後,探索火星就被提上日程,而我國也在今年七月,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上太空。
  • 人類登陸火星就像一場單程票旅程,深太空探索五大難題,危機四伏
    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從未停止過。NASA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人類送入小行星,並在2030年將人類送入火星。對踏上火星徵途任務的太空人來說,意味著很有可能是一場單程票旅行。深太空探索可謂是危機四伏,困難重重。以下是五個至關重要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