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登陸火星就像一場單程票旅程,深太空探索五大難題,危機四伏

2020-08-09 X科學檔案館

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從未停止過。

NASA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人類送入小行星,並在2030年將人類送入火星。

電影《火星救援》中描述了太空人馬克被滯留在火星上,獨自一人生活的情景,上演了一出太空荒野求生記。

馬克種植土豆,用自己便便施肥,用火箭燃料提取水

影片改編自科幻小說,實際人類前往火星還面臨很多巨大的挑戰

對踏上火星徵途任務的太空人來說,意味著很有可能是一場單程票旅行。

深太空探索可謂是危機四伏,困難重重。以下是五個至關重要的關鍵因素。

  1. 與地球的極端距離
  2. 隔離和狹窄的居住空間
  3. 封閉的生態系統
  4. 微重力的影響
  5. 暴露於深空的輻射


1.與地球的極端距離

地球是太陽的第三顆行星,火星是第四顆行星。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在5500萬到4億公裡之間。

按照這個距離計算的話,人類到達火星大約需要210天,加上在「紅色星球」工作和生活的時間以及最後返回地球的時間,太空人們將要在太空中度過至少3年的時間。

遙遠的距離也意味著在兩個行星之間單向發送信息(以光速計算)可能需要長達20分鐘的時間。

也就是說火星上的太空人在向地球上發送消息或請求後需要等待40分鐘以上,才能收到任何回應。

因此,火星探索任務的太空人們無法與家人和同事進行實時對話。這種延誤也需要太空人在進行某些決策時需要果斷且立即解決。

當太空人們獨自踏上火星之旅,這種時空的影響就會被放大。

通信延遲和漫長的旅行時間,前往火星的太空人將需要能夠以有限的資源自主解決各種各樣的潛在問題。


2.隔離和狹窄的居住空間

擠入國際空間站的人數達到創紀錄的人數:13人。圖片: NASA。

太空人們在太空航行中需要連續三年都住在封閉的航空器中,不能走出屋外,不能打開門窗,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進行運動和呼吸循環空氣,更無法和地球實時通信。

這樣的封閉環境對於太空人會有怎樣的心理影響也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事實上,選拔太空人不僅是需要身體健康,心理素質過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量因素。

載人太空梭能否順利的抵達火星也將取決於團隊成員的合作能力和強大的抗壓能力。想要成功完成任務,他們的行為表現必須始終保持在最佳水平。

3.封閉的生態系統

在深空環境中有兩個因素是很重要的。

1、舒適的居住空間。

設計既實用、安全又舒適的居住空間對太空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如果太空人被迫住在不舒適的環境中並長時間執行單調任務,他們的壓力水平可能會飆升,並有可能會受到損害。

國際空間站則是檢驗長期執行火星任務的寶貴經驗來源。

2、封閉的生活環境中可能潛在的汙染危險。

居住在火星上的人類將會在封閉環境中生活長達數年。

在這種情況下,空氣品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旦發生汙染處理不及時,汙染物就很可能會洩漏到整個封閉環境中並對太空人造成不利的生理影響。

除此之外,在封閉環境中長時間居住時,人們的免疫系統也有可能會受到嚴重的損害。而和太空人一起進入太空的微生物也有可能會發生變異,傳播並感染免疫系統弱的太空人。

在執行任務期間,前往火星的任何健康問題都需要太空人們利用身邊現有的資源去快速的解決。

4.微重力的影響

前往火星的太空人需要適應三個不同的重力場:

第一、將是他們六個月的火星之旅,在此期間他們將失去重量。

第二、他們到達火星,並體驗三分之一的地球重力。

第三、當他們最終回到家中時,他們需要重新適應地球上的重力。

在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中,由於在太空中漂浮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儘管進行嚴格的運動可以抵消某些身體上生理退化影響,但是隨著失重時間的延長,生活在微重力中的太空人還是會持續失去肌肉力量,耐力等等。

在這種失重的環境中,僅靠運動和營養是不夠的。

儘管火星重力僅是地球重力的37%,但是在太空人失重數月的情況下,當飛船試圖降落在火星表面時,下降時遇到的巨大重力很有可能會影響飛行員控制飛船的能力,這種危險很可能是致命的。

解決微重力物理退化問題的唯一真正方法是,將太空飛行器設計為利用離心力產生自身的人工重力,該太空飛行器具有圍繞中心點旋轉的模塊,以產生某種形式的人工重力。

5.暴露於深空的輻射

太空旅行中最大的危險因素就是太空輻射。

在地球上時,受到地球磁場的保護,大量的太陽輻射被阻擋掉。

但是,在沒有保護的深空中,太空人所受到的輻射強度要比地球上高十倍還要多。而這種暴露會對人類造成危險的後果。

例如:增加患癌症的風險,破壞了人們的中樞神經系統,極端暴露可能導致「放射病」(疲勞,噁心或嘔吐),甚至可能發展為變性組織疾病(例如白內障,心血管類疾病)。

想要確保深太空探索的安全,不僅太空人需要保護,他們食用的食物和藥品同樣需要受保護。

增加輻射屏蔽是阻止輻射的關鍵,而且越多越好,但是屏蔽層的增加又反過來會增加太空飛行器的重量,每增加一千克,都可能會延長前往火星的行程時間,從而使太空人暴露於宇宙射線和太陽射線的時間更長。

總結

深太空探索會給太空人帶來許多風險,尤其是在執行火星任務的旅途中。

但是,火星探索的意義十分重大。

它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處。火星上的一天只比地球上的一天長40分鐘。

火星的四季變遷也與地球相同,只不過因為火星距離太陽更加遙遠,所以火星上的每個季節都比地球上的相同季節更寒冷。

火星的南北極也像地球的南北極那樣,覆蓋著白色的「極冠」它們或許也是冰。有冰就有水,那正是生命的源泉。

火星會不會像地球一樣成為人類下一個棲息地呢?


參考資料:

1、https://badphilosopher.com/problems-sending-people-to-mars/

2、https://www.nasa.gov/mediacast/the-danger-of-going-to-mars

相關焦點

  • 人類登陸火星是單程票?科學家指出,人類在火星上只能活68天!
    目前人類只能把移民太空的希望放在火星上,雖然火星是一顆沙漠行星,乾旱而缺水,土地又非常貧瘠,但是經過科學家多年的探索,終於在火星上發現了水資源。2018年7月,法新社消息稱,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報導稱,科學家們在火星上發現了巨大的地下蓄水層,這增加了火星宜居的可能性。
  • 人類登陸火星是單程票?科學家指出,人類在火星上只能活68天!
    霍金認為,要擺脫這場災難,只能去尋找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為了拯救人類,讓人類能夠更長遠的發展下去,科學家提出了移民太空的計劃。在這茫茫的太空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天體,人類要想尋找「第二家園」實在是難上加難,這種難度就好比大海撈針,畢竟人類當前連太陽系都飛不出去,又該如何實現太空移民計劃呢?
  • 人類登陸火星有哪些難題?
    4,科學家最近發現,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也就是有水的存在。這些因素對於生命的存在是必須的,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許多其他不利的因素扼殺了這種可能。首先,火星大氣壓太小,是地球上的1%,如果人在這麼小的壓強下,人就會脹開,如果人登陸火星,就必須穿特製的太空衣來控制壓強,在電影《火星救援》中,主人公進出火星基地都要經過一個艙,目的就是平衡壓強。
  • 登陸火星不是難題,「阿爾忒彌斯計劃」正在進行,美國野心太大了
    ,「阿爾忒彌斯計劃」正在進行,美國野心太大了每當在各大主流媒體平臺上,看到與火星有關的消息,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科學家對火星的探索已經持續了將近50年,機器人以及探測裝備早已登上這片土地,但是為何人類移居火星的時間遲遲未有下文?
  • 《星際探索》五大看點解鎖太空漂流
    1905電影網訊由布拉德·皮特領銜主演、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好萊塢科幻災難冒險巨製《星際探索》12月5日18點震撼上映,五大看點帶你衝破地球暢享太空漂流。史無前例橫跨四大星球的星際戰鬥,加上每一幀畫面都美到窒息的宇宙奇觀,打造最震撼的大銀幕沉浸式太空漂流。
  • 24名「地球壯士」前往火星只有單程票將成為人類首批外星居民
    這次的載人登月,除了對月球進一步的探測以外,主要就是為載人登陸火星進行實戰演練,為2033年左右啟動載人登陸火星做準備。NASA的載人登陸火星計劃是已經啟動的「百年星艦」計劃的一部分,志願者的招募工作在2010年就已經開始,已經選好了星艦首任艦長,她是美國女航天員梅·傑米森。
  • 為什麼人類不親自登上火星去探索研究?食物有可能是一個大難題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再一次人類探測火星的一個時間窗口。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火星是地球的鄰居,是同樣處在宜居帶的類地行星。火星跟地球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所以,人類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就開啟了火星探索計劃。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40多個探測器,其中包括軌道探測器和著陸探測器。通過探測器對火星的不斷探索研究,如今人類對火星已經有了非常多的認知。
  • 載人登陸火星需要大約6個月,如此漫長旅程會遭遇哪些致命威脅?
    (加微信:yzts111111,拉你進微信群,一起探索宇宙奧秘)
  • 人類太空探索歷史上的10個標誌性時刻
    從1957年蘇聯太空機構發射衛星開始,人類開始了探索宇宙的行動,這種行動一直在繼續,人類已經登陸了月球,無人飛行器飛入了深空,探索了火星,記錄了來自外太陽系的信號,並一次又一次的到達宇宙的不同角落, 這裡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十大標誌性時刻。
  • 美國NASA有能力載人登陸火星,可是什麼原因阻止了他們?
    假如這個項目真的能夠實施下去,那必然會被贊捧成什麼人類探索移民火星的又一大具有現實意義的裡程碑了吧,可惜它的爭議一直都很大,可為什麼美國到了依舊不去載人登陸火星呢?我們知道,地球人探問火星的時間窗口需要26個月才到來一次,這也就意味著太空人必須要在漫長的太空旅途以及火星上生活至少26個月。畢竟那不是國際空間站,後續補給以及生存空間都被嚴重壓縮,即便是一個耐力驚人的人,恐怕也難以承受吧,換句話來說就是人為安全的風險性太大,除非有訓練有序的人願意乘坐單程票過去。
  • 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詳解火星登陸探索計劃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曾提出雄心勃勃的火星移民計劃。他近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透露了更多火星探索計劃的細節。作為火星探索計劃的第一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在2018年發射一艘貨運飛船前往火星,之後於2024年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並於2025年抵達火星。開闢貨運航線運設備馬斯克在專訪中說,前往火星長達數月的旅行「艱難、危險、難度極大」,但肯定會有人願意前往火星,「就像英國殖民地的建立一樣,有人願意冒險,他們希望成為先遣者」。
  • 登陸火星!託「洞察」號的福,26萬中國人免費「遊太空」
    登陸火星!託「洞察」號的福,26萬中國人免費「遊太空」 原標題:   中新網11月27日電(劉丹憶)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尤其對「近鄰」火星,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CEO馬斯克還提出了把人類送上火星的「火星計劃」。
  • 國際太空站的氧氣哪來的?科學家給出答案,原理一點不複雜
    人類最初用肉眼觀測宇宙星空,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我們開始使用各種各樣的儀器來探索這個宇宙,並且在太空中做各種各樣的實驗,目的就是讓人類更好的適應宇宙。因此,這才有了空間站的誕生。國際空間站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個,在國際空間站上,科學家會做各種各樣的實驗,用來觀察和記錄生物等在宇宙中的具體狀態。
  • 火星五大謎團!人類能在火星上生活嗎?火星的神秘不止如此!
    近日,來自美宇航局的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宣布將在2033年載人登陸火星!這一重磅消息再次將火星推向風口浪尖,但是人類真的了解火星嗎?即使在人類派遣了多艘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進行探索之後,那顆紅色星球對我們而言依然存在著許多神秘,我們對它的了解或許只是皮毛,就像了解我們的家園--地球一樣。儘管如此,火星的未知仍然吸引著科學家們進行孜孜不倦地探索,就像火星的五大未解之謎!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
  • 全球熱點:「洞察」號登陸火星 首次「交心」意義深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全球熱點)「洞察」號登陸火星 首次「交心」意義深  新華社記者  經歷6個月航行、近5億公裡徵程,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26日成功在火星著陸並傳回首張照片。這是人類首個致力於研究火星深層結構的探測器。
  • 2020火星元年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
    作者:卡爾赫林(一)2020年可謂是「火星元年」,因為中國國家航天局、美國NASA和歐空局,都分別開啟了新一輪的火星探測計劃,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派遣太空人登陸火星,甚至還要開啟「火星移民計劃」。那麼,人類探索火星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人類開啟探索火星之旅,但火星並不是人類的永久居留地和最終目的地。
  • 美國外太空「殖民」時代到來? 探索火星徵途知多少
    40多年來,火星一直是美國太空探測的重點目標之一。在不斷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同時,美國也在研究人類「遠徵」火星的可能性。此次美國宇航局公布重要發現,是否意味著人類「殖民」火星的時代已經到來?  私人公司豪言:讓人類「殖民」火星  在發射探測器「實地」探索火星的同時,人們也逐漸將目光轉向人類火星旅行。目前,眾多私人公司紛紛計劃自己的火星之旅。  已經開始招募火星永久居民的荷蘭「火星一號」公司想要在2023年實現殖民火星的目標,並計劃在2018年向火星發送一個著陸器。
  • 人類要在2033年登陸火星沒那麼簡單,起碼還需要這四點進步!
    近日,NASA公布了火星上的日出日落照片,源於其先進的探測器「洞察號」在火星表面所拍。美國已經在火星上成功登陸了好幾個探測器,而且分工不同,成功的收集了諸多火星數據,對於他們計劃的2033年載人登陸火星計劃將提供極大幫助。
  • 50年前人類就登過月球,為什麼至今為止都沒登陸過火星?
    其實早在1969年,美國就將載人飛船送抵月球,阿姆斯特朗作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說出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這是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而這句話至今影響著人類對太空的探索計劃。 不管是探月工程還是火星登陸,都是人類對太空探索的不斷追求。火星作為人類移民外星球的首選,一直受到廣泛關注。
  • 三國探測器同赴火星,開創人類太空探索新歷史
    這個夏季,三個地球「使者」正同期前往火星。繼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20日在日本升空,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被送入穹宇,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也於30日踏上徵程。30日,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升空。雖然任務、特點各不相同,但三國探測器正在人類探索太陽系的徵程中共同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