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點:「洞察」號登陸火星 首次「交心」意義深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全球熱點)「洞察」號登陸火星 首次「交心」意義深

  新華社記者

  經歷6個月航行、近5億公裡徵程,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26日成功在火星著陸並傳回首張照片。這是人類首個致力於研究火星深層結構的探測器。

  業內人士說,「洞察」號對人類火星研究有重要意義,把重點放在對火星內部的探索上,有助於人類更好了解地球本身乃至太陽系,甚至藉助這些信息來尋找系外類地行星。

  【新聞事實】

  「洞察」號有「三條腿、一根手臂」,展開後著陸器寬約6米。著陸器是「洞察」號的核心部分,在火星上的所有探測活動都將由它來完成。「洞察」號上還搭載了3部主要科學儀器,分別是地震測量儀、溫度測量裝置以及「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儀」。

  與前輩「勇氣」號、「機遇」號等火星車不同的是,「洞察」號大部分科學任務將通過原地鑽探實驗完成,因此「原地不動」將是「洞察」號今後兩年設計任務時間內的主要形態。

  「洞察」號首席科學家布魯斯·巴納特對新華社記者說,科學研究已掌握了火星表面、大氣層、電離層狀態等信息,「洞察」號的使命是通過探索火星內核來分析火星形成的歷史,同時增加人類對地球起源的認識。

  美國航天局官員表示,「洞察」號以及其他計劃中的火星探測任務是人類登陸火星探測的前奏。

  【深度分析】

  正因為有「動力」,人類的火星探索才會孜孜不倦。

  首先,這個紅色星球被視為人類太空移民的首選目標。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不僅有季節、有晝夜,而且從十幾年前發現水冰,到今年發現火星南極冰蓋表面下存在液態水湖,這些發現大大增加了人類在火星可持續生存的可能性。

  第二,人類探索火星的背後還有來自政界、學界、產業界等多種多樣的需求。有的認為人類必須成為多行星生物,有的認為生命的火種其實不是來自地球、而是來自火星,也有的希望以宇宙探索來推動人類科技的革命性進步。

  彌合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並非易事,人類距離火星還有點「遠」。

  首先,不好去。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月球與地球距離的150倍,重重挑戰包括載具和燃料技術如何突破,如何獲得足夠的氧氣、水和食物,以及如何避開或「挺」過太陽風或輻射等危險。其次,也不好回。太空人要等到地球和火星再次正確對準軌道才能返航。

  美國航天局計劃於本世紀30年代展開對火星的載人探索。不過,對於人類多久後能真正抵達火星,美國專家意見也不統一,認為以現有預算,少則10餘年,多則半個世紀。

  【即時評論】

  「我們來自何方,去向何處?」自我追問是人類探索的原動力。「洞察」號要探索的不止於火星的「內心」,更是人類的過去與未來。從地球到月球再到更廣的太陽系,人類的探索能力正加速提升,人類恰恰也是在探索中不斷提升自我。

  地球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從太空望向這個藍色星球時,人類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在這裡和諧共存的必要性。從母星球望向太空時,人類可能需要攜手並進才能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徵途上走得更遠。

  【背景連結】

  美國航天局的姐妹探測器「勇氣」號和「機遇」號2004年著陸火星,實際工作時間均遠超其最初設計的3個月。前者於2011年被宣告任務結束;後者今年6月因火星塵暴與地球「失聯」。

  「好奇」號火星車2012年8月在火星著陸,原定任務期為兩年。美國航天局研究人員今年6月說,「好奇」號在火星巖石和大氣中發現新證據,顯示火星可能曾經存在生命,甚至可能仍存在生命。

  各國航天機構還醞釀著多個登陸火星計劃。2020年前後,美國計劃發射下一代火星車「火星2020」;歐俄計劃聯合發射「火星生物學-2020」火星車;中國計劃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並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參與記者:譚晶晶、郭爽、楊駿;編輯:柳絲、趙嫣、孫浩)

相關焦點

  • 火星無人探測器「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
    (原標題:火星無人探測器「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
  • 登陸火星!託「洞察」號的福,26萬中國人免費「遊太空」
    登陸火星!  【26萬中國人免費「遊」太空】  別看現在「洞察」號探測器登陸火星風光無限,實際上,它最初的發射並非一帆風順。  它原計劃在2016年3月發射,但由於攜載的科研儀器出現了密封性問題,發射拖到了2018年,「身價」也由原本的6.75億美元飆升至9.93億美元。
  • 「洞察號」傳回登陸火星後首張高清照片 可見塵粒和火星地平線
    央廣網北京11月27日消息(記者韓萌)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北京時間今天凌晨3:53分左右,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抵達火星,執行人類首次探究火星內心深處奧秘的任務。此次「洞察號」經歷了六個多月的航行,跋涉了大約4.81公裡,終於抵達了最終目的地——火星,並發回了登陸後的首張高清照片。「洞察號」在火星的艾麗西平原著陸,全部過程在大約七分鐘內完成。
  • 外媒:「洞察」號安全度過「恐怖7分鐘」 成功登陸火星
    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導外媒稱,美國火星探測器「洞察」號於美國東部時間11月26日14時54分許(北京時間11月27日3時54分許)成功登陸火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控制室內一眾人員顯得格外興奮,更在「洞察」號的推特帳號形容探測器成功「回家」。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開啟首次火星內部探索
    這個造價9.93億萬美元的無人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抵達火星登陸點,並順利傳回首張照片。「洞察號」正在開啟歷史上首次勘探火星內部的探索任務。不同於此前的火星探測任務, 「洞察號」不能像火星車一樣四處走動,著陸後只能在原地展開科研工作,它的主要任務是了解火星的內部結構,探究火星地震和火星內核的奧秘。「洞察號」探測器由著名的洛克希德·馬丁空間系統公司研發,儘管重量只有360千克,展開後的體積有6米長、2米寬、1.4米高。
  • 「洞察」號探測器即將著陸火星 面臨恐怖7分鐘
    經過6個多月的飛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計劃在美國東部時間26日15時在這顆紅色星球降落。但對於「洞察」號而言,著陸階段將經歷「恐怖7分鐘」,而此前人類太空飛行器登陸火星的成功率不足50%。 「洞察」號是繼2012年「好奇」號登陸火星後,首個抵達火星的探測器。「洞察」號於今年5月5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開始了超過6個月的太空旅程。
  • 「洞察」號著陸器在火星放置「溫度計」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消息,當地時間12日,該機構的「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已將地下熱量探測儀成功設置在火星表面,距離此前設置的地震計約1米遠。  報導稱,接下來,這個溫度測量裝置的熱探頭將從火星表面下探至5米左右深度。
  • 洞察號登陸火星 有什麼意義對人類有何影響?
    火星一直是人類探索的重要目標,因此每一次火星著陸都是一項極其困難而令人敬佩的偉大工程。今天凌晨 3 點,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經歷 6 個月時間飛行4. 8 億公裡終於成功登陸火星的消息著實讓人為之振奮。據悉,這是繼「好奇」號火星車之後,人類時隔 6 年再次成功登陸火星。
  • 美「洞察」號在火星表面放置溫度測量裝置
    新華社洛杉磯2月12日電(記者譚晶晶)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團隊12日表示,「洞察」號已成功把溫度測量裝置放置在火星表面,這是「洞察」號在火星上部署的最後一部科學儀器。  據任務團隊在社交媒體推特上透露,繼地震測量儀之後,溫度測量裝置現在也已被安放在火星表面上。
  • 解讀|「洞察號」首探火星內部,猶如45億年來首次「體檢」
    指揮中心科研人員慶祝「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今天,我們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八次成功登陸火星。我們將送航天員前往月球,之後再派航天員前往火星,『洞察』號將在我們前往火星之前提供寶貴的科學資料。」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丁(Jim Bridenstine)在登陸成功之後激動地說。
  • NASA洞察號探測器登陸火星 攜帶26萬中國人名字微晶片
    雖然移民火星不知何日能實現,但有一位火星探測「新兵」,剛剛把「你的名字」帶到這顆紅色星球,讓你「火星留名」!北京時間27日凌晨,在飛行了近7個月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的「洞察(InSight)」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它隨身攜帶存有逾200萬名太空粉絲姓名的微晶片,其中至少20多萬人來自中國。
  • NASA洞察號探測器登陸火星,攜帶26萬中國人名字微晶片
    北京時間27日凌晨,在飛行了近7個月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的「洞察(InSight)」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它隨身攜帶存有逾200萬名太空粉絲姓名的微晶片,其中至少20多萬人來自中國。【26萬中國人免費「遊」太空】別看現在「洞察」號探測器登陸火星風光無限,實際上,它最初的發射並非一帆風順。
  • 美航天局發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 幫助解密太陽系最深峽谷
    在長途跋涉半年後,「洞察」號預計在今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北半球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工作728天(708個火星日)。相比起諸多在地面採樣、分析、拍攝的前輩,「洞察」號的任務是給火星內部把脈。其英文名InSight縮寫自「用地震調查、測地學和熱傳輸進行內部探索」。「洞察」號的設計製造套用了2008年的「鳳凰」號模板,經費控制在4億美元左右,可謂小成本項目。不過,降落在火星北極的「鳳凰」號鑽洞挖冰塊,「洞察」號則要鑽洞測火星地震和地熱。
  • NASA洞察號疑似首次在火星上檢測到地震
    據外媒報導,自去年11月以來開始在火星表面執行任務的NASA「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日前剛剛探測到火星上可能發生的第一次地震。這是該探測器正在執行的探測火星內部聲音任務取得的第一個重大進展。
  • NASA「洞察號」傳來火星內部「情報」:地殼或分三層
    @科技日報 12月16日消息,綜合《自然》《科學》雜誌15日最新報導,NASA「洞察號」探測器傳來火星內部「情報」:火星的地殼可能由三層組成。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
  • 美國洞察號火星無人著陸探測器升空發射,幫助解密太陽系最深峽谷
    在長途跋涉半年後,「洞察」號預計在今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北半球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工作728天(708個火星日)。2015年,組裝中的「洞察」號 美國航天局 資料圖人類先後向熒惑之星派出過20多名使者,至今仍有6顆衛星在軌工作,2輛火星車在地遊走。
  • 「洞察」號發回火星表面第一張照片
    」號無人探測器抵達最終目的地——火星,執行人類首次探究火星「內心深處」奧秘的任務。  「洞察」號在火星的「艾利希平原」著陸,全部過程在大約七分鐘內完成。  降落過程中,它先是以每小時大約2.1萬公裡的速度進入火星大氣層外緣;在距離火星表面大約16公裡的高空,「洞察」號頂部的巨大超音速降落傘打開,隨後,六個點火裝置同時啟動,使著陸器與隔熱罩分離——這樣確保了「洞察」號在短時間內急劇減速,具體來說,是在差不多兩分鐘內將時速降至大約1600公裡;在與隔熱罩分離後,「洞察」號的三條腿展開並鎖定——此時,雷達系統啟動,開始向火星表面發射脈衝信號
  • 火星像個夾心蛋糕「洞察」號獲得行星內部結構數據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本報訊兩年前,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希望從那些遙遠的地震和土壤洩露的深層熱量中收集火星內部結構的線索。事實證明,火星有它自己的「想法」。
  • 「洞察號」一年:揭開火星神秘面紗的一角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已有一年,在這一年多時間裡,它不斷地幫助科學家刷新著對這顆紅色星球的認知。  24日,《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刊發了6篇論文(其中《自然·地球科學》刊發了5篇),詳細介紹了科學家們的新發現,為我們揭開了這顆行星神秘面紗的一角。
  • 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 傳回首張照片遭吐槽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在經歷了近7個月的飛行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的「洞察(InSight)」號探測器在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登陸火星。包括26萬名中國人在內的200萬名「太空粉絲」的信息,也存在微晶片中隨「洞察號」一起上了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