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歷經六個多月的航行,跋涉了大約4.8億公裡,北京時間今天凌晨3點53分左右,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抵達最終目的地——火星,執行人類首次探究火星「內心深處」奧秘的任務。
目前,「洞察」號已經發回了火星表面的第一張照片。
「洞察」號在火星的「艾利希平原」著陸,全部過程在大約七分鐘內完成。
降落過程中,它先是以每小時大約2.1萬公裡的速度進入火星大氣層外緣;在距離火星表面大約16公裡的高空,「洞察」號頂部的巨大超音速降落傘打開,隨後,六個點火裝置同時啟動,使著陸器與隔熱罩分離——這樣確保了「洞察」號在短時間內急劇減速,具體來說,是在差不多兩分鐘內將時速降至大約1600公裡;在與隔熱罩分離後,「洞察」號的三條腿展開並鎖定——此時,雷達系統啟動,開始向火星表面發射脈衝信號,以測量探測器的高度和下降速度;而「洞察」號的機載計算機則對雷達系統反饋的高度、速度等信息加以運算,指導「洞察」號下降,並最終著陸。
【新聞連結】「洞察」紅色星球的「內心」
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指出,「洞察」號的科學研究已經掌握了火星現有的地表、大氣層、電離層狀態等「外表信息」,而『洞察』號的使命是通過探索火星的內核,從而分析星球早期形成的歷史,增加人類對地球起源的認識。
「洞察」號今年5月5號從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
這個有著「三條腿、一根手臂」的新訪客抵達火星後,展開兩個圓形可摺疊太陽能板,伸展機械臂,開始探測火星的地質構成。
它攜帶有三大「法寶」,分別是地震測量儀、溫度測量裝置以及「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儀」——這些儀器將幫助人們探究火星這顆「紅色星球」的核心深處,包括內核大小、成分、物理狀態、地質構造,以及火星內部溫度、火星震活動等情況。
與「勇氣」號和「機遇」號這些火星探測器「前輩」不同,「洞察」號是固定式探測器,大部分科學任務將通過原地的鑽探實驗完成。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解釋說,「原地不動」正是「洞察」號的獨特之處,因為移動的火星車無法執行探測星球內核的任務,只有探測器長時間固定在同一個位置,才能準確搜集大量科學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