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火星的挑戰

2020-08-27 墨子沙龍

舒嶸 |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科學家眼中的火星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第四顆,是一顆類地行星。古時候,中國人一直稱火星為熒惑星,意味著瑩瑩火光,離離亂惑之意。在西方一直用古希臘神話傳說中英雄名字命名火星。真實的火星是什麼樣子的呢,在人造衛星上看,火星上面既有像沙漠、像流過河流的戈壁灘,也有山丘等地貌。火星上的河流是沒有液態水的,但是在火星南北極下面有大量冰川地下水。



火星的地質情況跟月球是非常接近的。火星的大小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重量大約是地球的十分之一,體積相當於地球的六分之一。在火星上一年大約相當於地球上兩年。



在約45億年前,宇宙形成的初期,火星和地球是一樣的,它的表面也是有流水,到了30億年前左右,地球上出現了光合作用,產生了生命。火星到後面水消失了,變成了一個又冷又幹的星球。所以探索火星的氣候變化以及地質的演化,對於保護地球,拓展我們人類生存的疆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火星是我們整個深空探測領域,除月球以外的第二個重要研究的星球。


科學家想要看火星的什麼?要從三個方面看:生命、氣候、地質。


在火星上面是否有過生命的出現?有沒有生命的一些痕跡?因為火星上是有大氣的,了解火星氣候演變的過程以及歷史很有意義。另外是研究火星表面和地質演化的過程,可以更好地幫助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歷史和生命的起源。


火星探險


歐陽自遠院士說過一句話,如果科學家把探索的目標想清楚了,在技術的支撐下,才能實現這些科學的夢想。實際上國際上的科學界,對宇宙的探索也是走的這樣一條路。


火星探測風險是很大的。但實際上在2011年,我們跟隨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已經搭載過一顆火星探測器,這顆火星探測器是由上海航天八院研製的,很不幸這個發射器升空以後,由於俄羅斯人過早的把計算機系統轉入自動的導航模式,結果由於裡面的軟體有點bug,導致探測器沒有脫離地球軌道,變成了地球上的一顆衛星,而且軌道不高,所以搶救了幾個月以後,這顆衛星最後墜入大氣層就毀掉了。從整個世界來說,火星探測的成功概率不到50%。


今年中國第一次用全新研製的長徵五號火箭,要一次實現繞、落、巡這三個目標,難度非常大。美國的海盜1號和海盜2號,在1976年第一次成功進入火星軌道,降落到火星上去。目前火星探測以美國為主,然後是歐盟ESA、日本,我們也期盼著,2020年以後中國的火星探測越來越多。



從上面的圖中可以看到,圍繞著水的尋找,人類從環繞器的三個探測器加上「機遇號」火星車,開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圍繞著可居住性發射了軌道探測器、微量氣體探測器以及「好奇號」火星車,進行了各種探測活動。最近一次人類成功在火星上降落的是「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它是研究磁場和大氣是怎樣的情況、多久消失的,另外還要進行類地行星的研究。


○天問一號火星車


無論是NASA、ESA還是中國,著陸器或者火星車,其實都是要研究可居住性和生命的痕跡。目前已經做了尋找水的探險,水是肯定有的,但是水不在表面,在火星表面的下層,這點在目前科學研究成果中是百分之百確定的,因為在火星上既發現了水流的痕跡,還測到氫的元素。第二個是可居住性,火星上二氧化碳、水這兩個元素比月球環境要好很多。第三個方面,火星過去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這個研究做的比較少。


探索火星的挑戰


我們要去火星的探險和月球的探險有很大的區別。


第一個,火星距離很遠,最遠超過4億公裡,近的時候約是5500萬公裡,一般選擇在大約8000萬公裡的距離發射探測器。第二個是溫度,到了晚上會非常冷,達到零下143攝氏度,白天最熱的地方在赤道附近,也就是35攝氏度左右。另外大氣非常稀薄,而且還有沙塵暴。


圍繞這三個特點,工程師怎麼解決呢?


不是每時每刻飛去火星都是適合的,因為我們要找一個距離合適的時間,每隔26個月有一個火星發射窗口。我們國家本來在2018年準備發射一個火星探測器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搞成,後來就延遲到今年。飛到火星要花7個月的時間,從地球去月球只需要9天。在火星上要10多分鐘才能把一個信號傳輸回來,而且信號傳輸的速率是很低的,低傳輸效率限制了科學的探索。


落到火星上以後面臨三個挑戰。


第一是沙塵暴,沙塵暴來了以後,火星車必須要把自己保護好,否則整個儀器會被掩蓋掉。而且沙塵暴來了以後,太陽能帆板上面的沙塵會降低能源的轉化效率。第二是光照問題,因為火星離太陽很遠,在火星上接收到的太陽光能量只有月球表面的40%。我們國家的月球車是兩塊帆板,但是我們的火星車要由四塊帆板構成的,這樣才能能量保持大致相當。第三是火星上的重力,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但是火星重力沒有那麼小,在火星上面要跑同樣重量的火星車,需要的能量也比月球上要高。這三個問題給火星車的應用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我們要去火星上的一個地方,首先要去選擇著陸點,這是非常重要的,先從工程上來說,既不能是孤島,又不能是陡坡,還不能是非常軟的地方,不能讓火星車下去就無出路、傾倒、或陷進去;另外,因為火星上有高山、峽谷,不能進去以後把太陽擋住了,沒有光照就沒有能源;而且還要考慮到通訊,從科學家的角度,非常希望去的位置有很好的科學研究價值。


下圖是美國NASA七次火星探測的著陸點,大家可以看到今年中國預定著陸區是在這兩個地方(紅色標記),為什麼要選兩個預定著陸區?因為火星上有不確定的大氣流和風暴,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降落。左邊的降落區的好處是我們會跟美國NASA的著陸點比較接近,大家都會在一塊大的區域來共同對火星表面進行探索和研究,科學數據可以進行國際化的共享。


○ 中國2020年預定著陸區


著陸過程是最驚心動魄的。我們中國月球探測30分鐘叫「黑色30分鐘」,在火星上有「恐怖7分鐘」,目前在國際上有三種降落方式,一個叫氣囊式,「勇氣號」、「機遇號」都採取了這種方式——一個氣囊下來以後彈跳,最後用不倒翁的原理打開,保證火星車從裡面出來。第二種方式是支架式,相當於有四條腿,像一張桌子一個板凳一樣下去,當然先是降落傘,因為有大氣所以都要用降落傘,區別在於靠近火星表面的時候。第三種是起重機天抓式,由於火星表面的各種坑、石頭特別多,支架式落在石頭上會翻身,那車就要翻掉了,所以採取了一種像直升機一樣,可以把火星車放下來,上面的著陸器平移,來找一塊相對平坦的區域。


○ 氣囊式著陸


我們國家的方案是什麼?由於我們必須自力更生,所以我們也進行了創造。


我們把支架式和起重機天抓式相結合。我們的著陸器也是有四條腿,也有降落傘,但是我們四條腿的著陸器自身具有避障的模式,可以自主避障平移。這項技術是在探月工程裡面來做的,探月工程著陸器在100米懸停的時候,在50×50米的區域,可以在250毫秒內對月表區域進行三維拍照,然後找一個平坦的區域平移降落下去。嫦娥四號能夠成功的落在月球的背後,月球背後的情況我們事先並不知道,因為月球背後隕石撞擊坑非常多,由於有了這項技術,地形不管多麼複雜,都可以進行自主避障。2020年中國火星探測計劃,用了嫦娥奔月的技術,再加上載人航天返回大氣層的降落傘減速兩項技術的結合。


火星表面的元素探測


NASA「好奇號」上面搭載了α粒子X-射線光譜議,用雷射槍擊打物體的表面,做巖石礦物質成分的測量,主要來確定是否有水,是否有適合於生命存在的環境。中國的「玉兔一號」月球車跑了沒多少米,「玉兔二號」到目前就跑了100多米。在火星上跑的時間最長的火星車已經有六年了,就是NASA 「機遇號」火星車,它跑了45公裡,在遭遇一次巨大的沙塵暴以後,最後宣布它的任務終結。


○ NASA機遇號火星車


我們國家的著陸器上面搭載了很多設備,一共有30公斤的有效載荷。我們課題組研究的是物質成分探測儀,在上面佔了16公斤,個頭非常大。其他的還有導航相機,氣象站等一些測量設備。


○ 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右)和火星車(左)


物質成分探測儀是用來做什麼的?它是用雷射聚焦石頭局部,氣化產生等離子體(等離子體是原子裡的外層原子擺脫原子核束縛成為自由電子,是一個電離的過程),等離子體在冷卻過程中會輻射出原子光譜,原子光譜代表這個元素的「指紋」。只要能測到等離子體冷卻過程中產生的光譜曲線的位置,就能知道它代表什么元素,信號的強度能夠反映元素的含量。這就是雷射誘導等離子體光譜技術。元素周期表裡面絕大部分元素都能測,一次激發就能同時探測多種元素。


除了用雷射激發物體元素以外,還有被動的短波紅外光譜測量。被動的短波紅外光譜測量通過光譜分析進行分子層面的測量,可以測化合物的成分。


這個儀器上面有一個二維指向鏡,可以搖頭擺尾到處看。我們的月球車上面的光譜儀裝在車上動不了,最後是車到哪裡只能看哪裡,玉兔一號的車輪子壞了停在那裡,最後只能永遠看一個地方。我們在火星車上面弄一個可以動的鏡子,這樣哪怕火星車不動了,還可以到處看。這個黑色的裡面是一個望遠鏡系統,裡面還有雷射器,最後有個定標板。跟美國相比我們少了一個拉曼測量的功能。


火星探測是由環繞器與火星車相結合,我們要進行星地的聯動探測。也就是說在環繞器上還要再裝一個光譜議和火星車上的主被動結合,兩個進行比對測量。在環繞器上裝了一個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是一臺推帚式的分子光譜探測設備。這個光譜探測設備能夠提供多個波段的光譜信息,還有一個圖像信息。


光譜測量能發現什麼?我們以嫦娥四號為例說明。假如說月球是個白煮蛋的話,蛋白裡到底裝了什麼?實際上大型的固態天體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科學家假設月幔和地幔是一樣的,那麼裡面應該有橄欖石存在。嫦娥四號的著陸點非常巧,首先我們選擇了一個艾特肯盆地,這是最古老的撞擊盆地之一,同時落的那個地方馮·卡門撞擊坑是個二次撞擊坑,所以它有機會通過隕石的撞擊,把月幔裡深層的物質拋射到月球的表面。也非常巧,玉兔二號正好降落到了這個區域,通過對兩個探測點土壤的光譜探測,獲得的數據顯示嫦娥四號著陸區的月壤物質中,橄欖石相對含量是最高的,低鈣輝石次之。我們在實際數據採集上面第一次證明了科學家的預測,有新聞稱中國發現了美國阿波羅計劃都沒有發現的一個新的科學發現。


我國的深空探測


○ 我國深空探測規劃


我國在今年前已經通過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以及今年的嫦娥五號的發射,將實現對月球的「繞」、「落」、「回」第一個三部曲。在2020年以後2030年前,我們國家將要進行月球南極極區資源的開發利用。川普給美國NASA增加16億重返月球的經費需求,在2024年前美國要重返月球,要把第一個女太空人送到月球,送到月球的南極極區。


為什麼要去極區?在月球的極區,由於是永久陰影區,外來隕石帶來的水都儲存在那裡,沒有揮發掉,是固態水,所以大家都想到極區建一個永久的實驗站,在那裡能夠支持我們的基本物質需求。我們國家在2030年前要實施月球極區資源開發利用實驗,中間要有好幾個實驗,我們要去探測月球南極,然後再降到月球南極,再把無人的裝備裝上去,在2030年之前主要還是進行無人的科學考察,但是在後期會考慮有人的實驗。


第二條線就是在深空探測這條線,我們不能只關心月球,月球離地球太近了,火星是最適合改造成人類居住的星球,所以我們在2030年前還有兩次火星的探測任務,還要把火星的樣本從火星帶回地球。還有一個就是小行星,小行星帶是阻礙地球衝出太陽系的障礙,但是小行星帶富含資源。打個比方,鉑金是非常貴重的,但是科學家經過遠距離天文觀測,認定有個別小行星全是鉑金,如果全是鉑金的小行星被拖回地球的話,可能咱們的戒指都不值錢了,而且有的小行星還富含水,所以小行星探測、採樣是目前深空探測的熱點,日本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我們國家在2030年前應該有一次小行星的探測計劃。


另外我們有個夢想,就是要飛出太陽系,我們要進行一次木星穿越。《流浪地球》裡面把木星炸了,我們在炸之前先要看一看,然後穿越木星,看看太陽系的邊緣。這個是我們國家在2030年前的三個重要的深空探測計劃。


我們中國人在航天技術方面,是個後起者,東方紅一號,1970年發射到現在短短的50多年。但是近些年隨著深空探測整個計劃的發展,我們中國人走向宇宙的號角也越來越響了。


我想人類探索未知的願望,有非常大的激情。宇宙到底是怎麼起源,怎麼消亡的,我想無論結果如何,人類的勇氣和堅毅都將被鐫刻在星空下。

謝謝!



(本文整理自舒嶸研究員2019年於「墨子沙龍」的演講)


授權或合作請聯繫微信號MICIUS-SALON或mozi@ustc.edu.cn,轉載微信原創文章可直接後臺回復「轉載」查看轉載說明

墨子沙龍是以中國先賢「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等協辦。


墨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國早期科學萌芽的體現,「墨子沙龍」的建立,旨在傳承、發揚科學傳統,建設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倡導、弘揚科學精神。科普對象為熱愛科學、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眾,我們希望能讓具有中學及以上學力的公眾了解、欣賞到當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學進展、科學思想。

關於「墨子沙龍」

相關焦點

  • 雪佛蘭與Discovery探索頻道登陸「火星」,挑戰極限
    雪佛蘭與Discovery探索頻道登陸「火星」,挑戰極限 聽說過「火星營地」麼?有人說那裡宛如在火星表面,有人形容那裡一片荒蕪,有人說開車進去要經歷各種艱險,一般的車輛可是不敢進去的。
  • 太空探索之路充滿挑戰:從《火星救援》看如何移民火星
    預計約7個月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抵達火星附近,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著陸火星。馬克其實並沒有死,醒來時發現自己成了「火星魯濱遜」,要面對如何在火星自救這個艱難命題。樂觀堅強的馬克開始絕地求生,在火星上開啟了自給自足的農夫生涯,想盡辦法發出求救信號,終於聯繫上地球總部。在歷經549個火星太陽日後,馬克安全回到了地球。影片中對火星的探索設想並非完全虛構,擁有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類,早已將目光投向這個除金星之外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 第23期:太空探索的道路充滿挑戰 從影片《火星救援》談移民火星
    7月23日,隨著「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倍受全球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式啟程。預計約7個月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抵達火星附近,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著陸火星。   影片發生時間設定在2030年,幾名太空人首次登陸火星,卻遭遇了火星大風暴,其中太空人馬克·沃特尼被誤認為遇難,留在了火星上。馬克其實並沒有死,醒來時發現自己成了「火星魯濱遜」,要面對如何在火星自救這個艱難命題。
  • 印度首次探索火星就成功了,為何還說「天問一號」面臨極大挑戰?
    火星,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極為關注的星球,若是要強行給八大行星的關注度排一下名,那麼佔據第一的肯定是火星,這不僅是因為其自身環境與地球十分相似,更是因為它可能是一個「生命星球」,而且還是距離地球最近的「生命星球」,這樣一顆星球怎麼可能會不吸引人呢?
  • 火星探索的那些眾所周知與鮮為人知
    2020年7月,人類對火星的探索似乎異常忙碌。幾乎前後腳,繼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發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也於當地時間7月30日開啟了「奔火」之旅。
  • 火星的衛星更吸引人!日本不走尋常路,別人探索火星,它探索衛星
    關注天文消息的朋友應該知道,今年是人類探索火星的窗口期,錯過今年後任何國家都需要再等兩年的時間才能夠發射火星探測器,因此今年夏天我們可以看到多個國家都發射了火星探測器,首先是以色列的「希望號」,然後是我國的「天問一號」,最後是美國的「毅力號」。日本在航天領域的實力也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他們並不想直接探測火星,而是先從它的衛星開始。
  • 探索火星並不簡單,但絕對不是詛咒
    由於各國的空間能力不同,外層空間探索有不同的過程和重點。 以中國為例,中國在太空探索中仍然注重探索月球。 雖然美國宇航局在一段時間前發布了「天空人」火星探索項目,但至少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才能看到火星探測器在這個項目中正式發射。。 但現在美國宇航局專注於火星。
  • 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著陸火星的挑戰
    前幾集裡,我們聊了如何把天問一號送往火星(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長徵五號,終於等到你),如何與探測火星的天問一號保持通訊(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4億公裡外的訊息傳遞)。然而,即使順利飛到火星附近,地面站也沒和探測器失聯,對於一個著陸任務來說,其實才只成功了一半。這一點也沒有誇張。
  • 從地球到火星,該怎麼飛?我國即將探索火星,挑戰「生死7分鐘」
    諸多原因組合在一起,我們都可以知道,火星無法成為一顆宜居星球,但是,有科學家認為,或許我們可以改造火星,讓火星成為一顆宜居星球。這是一個十分宏偉的設想,如果成功,將是造福人類,但如果失敗,其中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可能不計其數。
  •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火星時代,這群人開啟了未來火星生存挑戰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火星時代,這群人開啟了未來火星生存挑戰7月23日,中國首次向火星發射自主研發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開啟屬於中國的「火星時代」,近百位世界青年代表齊聚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進行了一場以「一起會更好」為主題的探火體驗活動。
  • TutorABC跨界合作《挑戰吧太空》,加速探索英語場景教學
    10月29日,首檔太空探索生存挑戰類節目《挑戰吧太空》舉行發布會,正式宣布定檔於11月17日播出。成人在線英語教育平臺TutorABC作為節目行業贊助夥伴,將與觀眾一起見證「太空C計劃」志願者非凡的「太空探索挑戰之旅」。
  • 火星比金星遠,為何人類地外探索還要選擇火星?
    無非就是有幾個常規化的原因存在第一、探索地外生命第二、尋找地外資源第三、看看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為未來人類前往地外星球做好準備這就是最為基本的原因,而金星確實距離我們地球比較近,但是為什麼全世界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 扎堆探索火星,中、美、阿聯的探索有何不同?
    「希望」號將在距火星表面2萬至4萬公裡的軌道上環繞火星運行,大約每55小時繞火星運行一圈。「希望」號科學探測目標有四個:探索氧氣和氫氣從火星大氣中散逸出去的內幕;研究古今火星氣候之間的聯繫;尋找火星下層大氣與上層大氣之間的聯繫;構建最全面的火星大氣整體模型。
  • 「火星探索」專題:四、環繞火星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個火星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正奔向火星!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
  • 想要把人類帶到火星?這的確是一個挑戰
    目前,人類想去火星上走走。實現這一目標將需要宇宙飛船、材料和設計上的革新,新一代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們也正面臨著這些挑戰。要想拜訪和徵服這些星球需要複雜的宇宙飛船,它們不僅能將人類送到那裡,還能在他們一登陸時就保衛他們。
  • 殘暴的無形太空輻射:人類登陸火星面臨的最大挑戰
    ▲當太空人有一天踏上火星展開長期探索任務時,他們將面臨著一個隱形威脅
  • 中國首次火星探索點燃科幻界「深空想像」
    ,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隨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發射升空,對大量中國科幻作家、文藝工作者來說,這片越來越近的無人之境,點燃了全新的想像空間。星空攝影師、天文科普博主「Steed」說,自己一直關注著人類對火星的各種探測,比如「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解救「鼴鼠」,不斷嘗試喚醒「機遇」號的努力等。
  • 火星基地實操登陸我國,首批火星挑戰營員招募(14-17歲)
    這裡荒蕪乾旱、杳無人煙,獨特的雅丹地貌使之成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營地設於此處,恍如踏足火星,營地建設風格更模擬未來人類移居火星後的生存環境, 搭建有「總部大樓」、「火星艙」等,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能儘快進入生存挑戰角色,完成火星移居課題研究。
  • 科學:火星探索專題記錄,火星殖民地探險2033
    太空旅行是邁向太空殖民的第一步,儘管太空旅行在上個世紀取得了非凡的進步,但是直到1969年7月,人類才首次在月球上行走,而到現在才過去僅五十年時間,後來計劃將第一批人類,送往不那麼遙遠的地方-火星根據美國宇航局的計劃,人類到2033年之前將到達火星,之前已經執行了幾次任務,美國已成功登陸火星在這個星球上人類的傑出研究與探索將會不同,儘管人類降落在火星上令人興奮
  • 火星探索,光明啟程!品質對標,永無止境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此次為我國首次探測火星,於我國航天事業,有著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