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問一號」獻禮!「火星探索」專題:四、環繞火星

2020-08-15 佰思科學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個火星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正奔向火星!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科學界一般認為,探測火星對研究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問題有重大價值,從人類未來星際移民前景來看,火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值得研究的一顆行星。由於地球和火星的公轉周期不同,兩個行星大約每兩年「相遇」一次,即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最近,在此期間從地球上發射火星探測器可以縮短抵達火星耗時,節省燃料,降低「探火」成本。今年7月至8月迎來兩年一次的發射窗口期!北京時間20號06時58分,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伴隨轟鳴,一枚H2A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火箭上搭載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這是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也是今年發射窗口期啟程的全球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在這之後的7月23號,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而預計當地時間7月30日,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計劃發射升空,並將攜首架火星直升機「機智」號一同前往火星。其任務包括尋找可能在火星上存在過的生命跡象,探索火星的氣候和地質特徵,收集樣本以備未來送回地球,為人類登陸和探索火星探路等。


在這一具有歷史性意義時期,佰思科學特別推出「火星探索」系列專題,回顧人類從古希臘至今探索火星的過程及有趣的故事,這是世界各國科學家一代接一代的傳承。而「天問一號」的發射,也標誌著我國在探索火星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佰思科學「火星探索」專題總計8篇,從「望遠鏡裡的火星」開始,以「天問來了」結束。感興趣的,請持續關注我們!

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


環繞火星


水手九號

1971年11月14日,水手九號進入火星軌道。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入軌的環繞地外行星的探測器。水手九號圍繞火星一直工作到了1972年10月27日。在這349天裡,水手九號在距離火星1650千米的軌道上,拍攝了7329張照片,覆蓋了火星85%的表面積。更重要的是,照片的精度很高,達到了每像素98米的水平,比之前提升了8倍有餘。因此,水手九號取得了很多重大發現。


水手九號拍攝的火星地表照片

水手九號剛進入火星軌道,就看到了驚人的一幕:火星表面煙塵滾滾,整個大氣渾濁一片,地表細節完全看不清楚。原來,這時候的火星發生了全球性的沙塵暴。火星大氣雖然稀薄,但是由於火星表面沒有海洋和植被,因此一旦颳起大風,會蔓延到火星全球,造成遮天蔽日的全球性沙塵暴。


火星晴天與沙塵暴期間的對比(2001年由美國宇航局火星全球勘探者號拍攝)

早在1796年,法國天文學家奧諾雷·弗洛熱爾格(1755-1835)就報告說,火星表面像「被面紗遮住一樣」。這可能是人類對火星沙塵暴現象最早的觀察記錄。但直到水手九號環繞火星的時候,人類才第一次知道,火星上會有如此強烈的沙塵暴天氣。


水手九號拍攝的火星沙塵暴細節

自此以後,火星沙塵暴成了很多火星電影的重要情節。在2000年的電影《火星任務》中,火星上強有力的龍捲風將太空人直接吸了進去。


電影《火星任務》中火星龍捲風的場面

再有,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沙塵暴吹起的天線罩將這位主角砸昏,無法登上返回地球的火箭,被留在了火星上,只能想辦法自救求生,等待救援。


在火星漫天沙塵中艱難行走的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演)

其實火星上的沙塵暴遠沒那麼恐怖。火星的空氣很稀薄,不到地球的1%,因此火星上再大的風,和地球的風比起來,不過是和風吹面的感覺。關於火星的沙塵暴,後面還會細說。當水手九號把火星沙塵暴圖片發回地球之後,地面控制中心很明智地暫停了水手九號的觀測任務,等待沙塵暴的結束。一直到了1972年1月中旬,火星上的狂暴天氣逐漸平息,水手九號終於能為火星拍照了。


水手九號從上方拍到的奧林匹斯山(1972年)

水手九號做出的另一個重大發現,是確認了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奧林匹斯山。它比火星的「海平面」,嚴格來說叫基準面,畢竟火星上沒有海,高出了足足有21287.4米,到山腳的高度是26000米。


水手九號從側面拍攝的奧林匹斯山

相比之下,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不過八千八百多米;如果從山腳算起,夏威夷群島中海拔4207米的茂納凱亞火山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從旁邊的海溝算起高度是10203米。顯然,地球最高峰也就是火星最高峰的一半左右。


奧林匹斯山(最高者)與珠穆朗瑪峰(左下)和茂納凱亞火山(右下)對比

奧林匹斯山是一個死火山口,日積月累流出的火山熔巖使其遠遠高出地表。有人認為,火星擁有太陽系最高峰,和它本身比較小有關。火星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直徑的一半,引力小於地球,相應的山的高度就能長到地球的一倍。


火星與地球的大小比較

別看奧林匹斯山這麼高,對登山者卻很友好,因為它的坡度非常平緩,外圍地方的坡度只有5°,頂部甚至只有2.5°。我們都知道,攀登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是對人類的巨大挑戰,但普通人都能登上太陽系的最高峰,當然前提是你能到達火星那裡。


計算機生成的奧林匹斯山效果(NASA)

如果真的登上山頂,你就會發現這山實在是太大了:它的寬度足有600千米,從山頂根本望不到山腳。


遠看奧林匹斯山(計算機效果圖)

水手九號另外一個重大發現,就是著名的水手號大峽谷。火星上不僅有太陽系最高的山,還有太陽系最大最壯麗的峽谷,讓地球人殖民火星又多了一個理由。


水手九號拍攝的水手號大峽谷

水手號峽谷長度超過4000千米,而火星的周長是21344千米,或者說這大峽谷的長度超過火星半周長的三分之一。在火星的全景照片上,大峽谷顯得十分突出。


水手號峽谷全景圖

地球上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長446千米,最深處大概2000米,而水手號大峽谷最寬處200千米,很多地方深達6、7000米,最深處有8000到1萬米,其壯觀程度遠非科羅拉多大峽谷可比。


科羅拉多大峽谷

在峽谷的最西面,是密密麻麻迷宮一般的區域,被稱作諾克提斯迷宮。


水手九號拍攝的諾克提斯迷宮區域

中間最寬的區域,被稱作米拉斯峽谷,其上方是堪德峽谷。堪德峽谷上方又是俄斐峽谷。


從左至右:俄斐峽谷、堪德峽谷、米拉斯峽谷(電腦模擬效果)


如果這些峽谷中真的有水的話,它們將非常的美麗。實際上,在火星久遠的過去,這些峽谷中真的流淌過水。


水波蕩漾的水手號大峽谷(電腦模擬效果)

或許有一天,人類能改造火星,讓液態水再次在火星表面流淌。


水面覆蓋火星表面效果模擬

這裡再多說一句。在水手九號之後,還有用來探測金星和水星的水手十號。而水手十一號和十二號,則被重新命名為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這兩艘目前仍在運轉的太空船,正在向遠離太陽的方向進發,最終將脫離太陽系,進入茫茫無垠的宇宙空間。


旅行者一號(藝術效果圖)



下期預告:著陸火星

相關焦點

  • 為「天問一號」獻禮!「火星探索」專題:三、初探火星
    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個火星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正奔向火星!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
  • 為「天問一號」獻禮!「火星探索」專題:六、努力的俄國人
    作者:佰思科學 | 沈東旭 邱亞明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個火星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正奔向火星!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
  • 為「天問一號」獻禮!「火星探索」專題:一、望遠鏡裡的火星
    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前言中國首個火星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升空在即,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伴隨轟鳴,一枚H2A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火箭上搭載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這是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也是今年發射窗口期啟程的全球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在這之後,中國和美國也將發射火星探測器。近期,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將擇機發射升空,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
  • 為「天問一號」獻禮!「火星探索」專題:二、運河之謎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個火星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正奔向火星!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
  • 為天問一號獻禮!「火星探索」系列專題:五、火星著陸
    作者:佰思科學 | 沈東旭 邱亞明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個火星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正奔向火星!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要飛多遠?比嫦娥五號任務更難,為何探索火星?
    2020年的中國航天充滿驚喜,2021年開年的重頭戲則是天問一號。隨著時間的推移,廣大國人卻有點等得不耐煩了。天問一號到底要飛多久,飛多遠,怎麼還沒到火星?探索火星難度很大,為何還要堅持呢?
  • 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新華社記者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這引起海外科學界及媒體廣泛關注與熱議,一大焦點是此次探索火星任務計劃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
  • 「天問一號」咋到達火星?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圜則九重,孰營度之?」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咋到達火星?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對宇宙千百年來的探索與追問,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夢想。從古代詩人屈原發出的《天問》,到如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太空探索無止境,偉大夢想不止步。↑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
  • 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新華社記者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這引起海外科學界及媒體廣泛關注與熱議,一大焦點是此次探索火星任務計劃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
  • 天問一號 火星見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天問一號,等你抵達!成功十年磨一劍 起步雖晚起點高本報訊(記者 雷嘉)昨天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天問一號」如何到達火星
    進入太空後「天問一號」將會用霍曼轉移軌道從地球到達火星。霍曼轉移軌道是探測器在從一個天體的公轉軌道轉移到另一個天體的公轉軌道時,消耗最少的能量。「天問一號」探測器重約5噸(含燃料),由一個環繞器和一個著陸器巡視器組合體組成。「天問一號」將由長徵五號發射,由於長徵五號的運載能力非常的大,可以直接將天問一號送入地球和火星的霍曼轉移軌道而不經過變軌。
  • 「天問一號」如何到達火星
    我國即將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是我國太陽系行星探測的開端。我們就來聊一聊「天問一號」如何到達火星。根據消息「天問一號」會在7月20日至7月25日從海南文昌發射基地發射。在2021年2月11日「天問一號」到達霍曼轉移軌道的遠日點此時正好與火星的公轉軌道相交。「天問一號」的飛行速度是第二宇宙速度無法被火星引力捕獲,這時「天問一號」就需要用發動機來進行減速讓火星可以捕獲它。這是火星探測器經歷的一個難點,曾經有多個火星探測器因沒有被火星引力捕獲而使任務失敗。
  • 火星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從發射到著陸分幾步?
    火星作為距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之一,具有和地球最為相似的自然環境,是目前人類通過改造有望成為人類移居地的首選。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是歷史性的一刻,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 「天問一號」即將探索火星,它要完成什麼任務?
    在此之前,天宮一號也順利完成探月任務,中國航天夢離現實越來越接近,如今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進入發射日期倒計時,它將完成什麼任務?火星作為距離地球較為接近的一顆星球,自然而然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從上個世紀開始,科學家們就對火星進行了探索,美國航空局先後發射了多架火星探測器,如今中國的天問一號即將上天,這次他將帶著這三個任務前往火星
  • 「天問一號」火星探索任務,走在星辰大海的徵途上!
    在今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活動上,國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即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同時公布的還有任務標識(如下圖所示)。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點點滴滴
    為了保證對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測控任務,西安測控中心喀什測控站的全新深空天線組陣,將在天問一號任務期間投入使用。進入火星軌道後,天問一號將環繞火星飛行,同時用環繞器上的攝像頭觀測火星表面,評估降落區域的環境,一旦時機合適,預計在2021年4月23日,將釋放1285公斤的著陸巡視器,降落在火星表面,然後重達240公斤的火星車(巡視器)將在火星表面執行巡視任務。降落時間預計在2021年4月23日(中國航天日前夜)。火星有大氣,著陸器要降落在火星表面必須考慮大氣摩擦帶來的熱量,因此必須有熱護盾。
  • 火星,我來了!「天問一號」升空,中國火星探測進入新紀元
    的慨嘆,寫下了名篇《天問》。秉持著對於宇宙的探索精神,我國一直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以「天問」命名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於23日12點41分左右,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航空航天工程向太空邁出了重要一步,開創了火星探測的新紀元。
  •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邁出探索火星的第一步
    這一刻必將被歷史銘記,今天我國「天問一號」實現探火夢。為什麼我們國家的火星探測器叫「天問」呢?「天問」一詞源自屈原長詩《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兩千多年前,屈原老先生就對世間很多怪事大事、日月變化、天空星辰等有了濃厚的興趣,表達了對傳統觀念的懷疑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因此也被後人譽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兩千多年後,我們的科技有了很大的進步,對於天空的探索不在只限於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