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筆者體驗四五十款國內外的工具性產品,以及參考一些營銷的案例,做的一些總結。
工具型產品屬於一種起點比較高、變現難的產品類型,也就是我今天想說的「寬進嚴出」。
「寬進」是指純工具領域的用戶痛點太多了,每個垂直領域的B端C端都有很好的產品空間;另外由於它的工具屬性導致其獲客成本很低。但是工具型產品做著做著就很容易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例如前幾年很火的「臉萌」就是一個例子。
這就談到它的「嚴出」了,眾所周知,就是商業變現難,做到一定階段,還是看不到工具的希望,坐擁不少的用戶,就是收割不了。
通過對一些工具型產品的發展觀察,總的來說發展順序是:服務化,內容化,社區化。產品的打磨走「服務化」路線,商業的過渡和產品的拓展走「內容化」「社區化」路線。當然這些並不是一些具有普適性的特徵,拋開產品的特點、發展的階段,這些規律並沒有意義。
下面我結合這些特點,談談工具型產品的「寬進嚴出」。
工具型產品的特點獲客成本低由於工具型產品的速效性,拿來即用,並且能解決問題、提高生活工作效率而能短期獲得大量用戶,並且具有很強的傳播性,這一點對於運營推廣是很大的節省。
短時效性典型的「用完即走」模式,很多人說一個好的工具就是這種,我個人認為需要修正一下,是在產品工具性這個方面「用完即走」,不佔用用戶過多時間。因為如果真的使用時長太短,商業模式難以鋪開,並且產品的其餘功能難以拓展。
用戶忠誠度低工具性產品由於沒有互動的入口,用戶黏性很低,一旦出現一個更好用、新穎的產品,我們親愛的用戶就會立馬調轉槍頭,強勢圍觀,人類喜新厭舊的天性在哪個方面都是一樣的。
首因效應明顯說人話就是用戶容易「先入為主」,也可以說是貼標籤行為,這是種心理學現象在工具性產品上體現更為明顯。例如,「支付寶做社交」事件,在用戶的觀念中,你就是一支付工具啊,做社交不是騰訊爸爸的事啊,然後大家都不買帳,據說支付寶做社交的段子到現在還廣為流傳。
用戶場景即時性工具性產品具備強服務性,並且使用場景時效性極強。例如,下班打車回家,需要立馬能高效使用滴滴,叫到計程車;看到一個好看的場景,就要馬上打開美圖相機拍照合影(鑑於女生現在都不會使用自帶攝像頭拍照)等。
工具型產品的打磨結合以上所談工具性產品的特點,對工具型產品的打磨的要點:
提高工具高效便捷性根據工具使用的即時性,高效便捷是其基本的要求。
1. 從開發技術上實現快速打開,流暢交互
由於工具型產品的使用場景時效型很強,因此產品的操作運行應該時時保持流暢,在關鍵功能頁面採用原生技術,提前緩存。確保例如在想叫車的時候,不會因為頁面出bug而不能即時回家。
2. 儘量簡化業務邏輯,減少主流功能的頁面層級
工具型產品的主流功能的業務邏輯一定要保持簡潔,且不能太深。例如隨手記,最主要的用戶場景還是即時記帳,應該放在一級頁面,打開就能記錄,但是拓展的理財服務資訊,反而佔據了主界面。這一點,就工具性的體驗來講,並不是很好。
3. 通過push、首次啟動引導用戶提前做好功能場景預設
人在即時的使用場景下,往往會比較粗心匆忙,這個時候預設沒有做好,很影響用戶體驗。例如,修圖軟體,可以引導用戶設置好合適的畫質、濾鏡,並且一般提前預設都是在wifi環境下,避免了無網絡照相時的網絡卡頓、流量的使用。翻譯類軟體可引導用戶提前下載離線文件,設置常用的參數。
實現個性化服務鑑於工具性產品的使用人群廣泛,用戶分層較為嚴重,可以根據不同人群特徵、使用場景做功能、設計上的個性化定製,能提高實用性,也能提高用戶滿足感。
如果說工具的核心功能滿足了主題用戶80%的需求,剩餘的20%,我們可以通過個性化進行填補。不管是功能模塊、視覺外觀個性化,都可以用戶自定義設置,例如一個非純工具的例子,小密圈的「圈子視圖」有兩種,列表視圖和宮格視圖,更是一種根據用戶習慣的個性化。
拓展用戶場景豐富用戶場景能提高工具類產品的服務性,並且有利於增加用戶黏性、使用時長,有利於商業模式的實現。拓展用戶場景,就是基於產品定位,衍生出相關的使用場景。
例如,有道雲筆記基於產品定位的記錄功能,拓展出團隊辦公協作、文件轉化等一系列相關性極強的功能,用戶場景被拓展;高德地圖在定位導航上有很強的工具性,通過拓展「附近」業務,推薦基於地理的服務而拓展出新的用戶場景,用戶有可能不需要導航,但是想看看附近最近的飯店。
深挖工具模式深挖工具模式有著跟拓展用戶場景一樣的意義。它是基於用戶的痛點,挖掘新的解決方式,到轉換為新的產品功能。
例如,美圖秀秀定位是圖片美化,它的工具模式發展到從拍照到視頻錄像,豐富的工具模式增加了趣味性也提高了用戶黏性。
還有一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我關注的一個公眾大號,之前一直是傳統的圖文形式,但是最近附加了語音模式,請專業的播音員,將文章轉化為音頻,很適合於想要解放雙眼、下班路上的人。
商業模式的實現將產品打磨到一定程度,有了不錯的用戶體驗的時候,就可以引入商業模式變現了。當然,有些商業模式是需要結合產品功能一起考慮,這些在產品初期就要規劃好,然後同樣是在產品基本功能打磨好的時候,再來分析實踐。
商業模式的實現,就是工具型產品的「嚴出」部分,由於我以上所提到的產品特點,它的商業變現相較一般產品困難。根據產品特點,整理以下的適用商業模式,當然都各有適用性,每一種方式都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
用戶增值服務這個思路是最符合產品定位和用戶體驗的商業價值點,直接通過用戶買單的驅動力,會在產品和用戶之間形成良性循環。當然,優勢大家都知道,但是目前C端用戶並不是很樂意增值服務買單。但是,個人認為,隨著知識付費的意識提高,消費升級的氛圍帶動,用戶增值服務將會越來越普及。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付費用戶特徵,做最有效率、優質的增值服務體驗。
例如,印象筆記在前期通過反覆打磨產品,建立了良好的用戶體驗的時候,推出了個人增值服務,「標準帳戶」、「高級帳戶」有對應的收費和增值服務。
另 ,「產品付費」模式也有一樣的優勢,只是在沒有良好的口碑建立、運營推廣的情況下,過於簡單粗暴,阻隔了很多用戶,「增值服務」是一種過渡性的模式,更可取。
產品+商品模式通過「共享單車」「新零售」等網際網路熱潮,一個新的訊息越來越清晰,網際網路產品結合實實在在地商品,能更巧妙地融合傳統商業和網際網路環境。這裡的商品也分兩種:一種是品牌自研的「硬體」,一種就是根據用戶數據分析的電商模式。
第一種:
通過工具打造的良好品牌口碑,自研硬體自帶光環,是一種「粉絲變現」模式。當然,這一點就需要跟產品的核心定位高度融合,和對粉絲用戶、種子用戶需求的準確把握。例如,美圖自研的美圖手機,基於在圖片處理界的絕對領導地位,通過實物手機的推出,形成了新的盈利點,並且在產品和商品之間起到相互引流的作用,同時實現了推廣價值。
第二種:
這種模式就是典型的「內容化」「社區化」。
通過工具型產品的垂直領域的專業性,形成用戶社區,當用戶社區穩定逐漸成熟的基礎上,引入垂直電商模塊。這個過程大概會經歷,產品PGC專業資訊到引導用戶討論的UGC社區環境。這種商業模式用戶接受度比較高,因為此時電商變現,已經默默完成了用戶信任感建立的過程。
當然,這個過程完成的時候,工具型產品的形態已經發生了改變,變成了功能型或者社區型產品。
例如,大姨媽就是走這種產品路線的產品,後期上線的「姨媽愛買」,就是一種通過電商收割用戶,並且專業性很高,用戶接受度很高。
數據價值網際網路想較傳統商業最大的特性,就是擁有海量的用戶數據信息,這對於廣告渠道推廣、產品戰略定位有很大的意義。移動端的地理位置信息可以結合O2O,用戶的個人信息(當然是公開信息)可以與商業調研機構合作,還有相關應用分發、電商導流。
例如,墨跡就考慮通過實景天氣和位置數據,導入生活服務平臺。
工具出海雖然國內網際網路已經一片紅海,該想的東西幾乎都有人想了,但是跟咱們文化相近的東南亞、韓國日本還有很多處女地。工具類產品出海已經被驗證大有可為。
例如去年大火的直播類產品,映客、YY,出海東南亞地區後,頗受歡迎,在IOS榜排名一路飆升。
傳統廣告模式這種模式作為最經典傳統的商業模式,也是用戶變現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不過並不宜作為首先。這種模式重要的是在用戶體驗和商業之間做好平衡。
小結工具型產品「寬進嚴出」的體質,註定了它會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調整期。它的「寬進」「嚴出」既是一種空間維度,也可以是一種並列關係。就是說,有的產品通過實現之後,功能的打磨拓展慢慢探索商業模式;有的是在開始就有很好的商業模式,並無形地融入產品設計中。當然,更安全的方式,肯定是產品的打磨、商業的探索,可以相互融合、並驅前行。
以上是筆者體驗四五十款國內外的工具性產品,以及參考一些營銷的案例,做的一些總結。
本文由 @Miss right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