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一個風評一直都不是太好的人,忽然做了一件好事,大家就會對他充滿讚許,從前的印象也馬上被扭轉;如果一個只做好事的人,忽然昏了頭腦做了一件壞事,那他之前的積累也會一筆勾銷,最後還會留下一個不好的名聲。
這是我們無法避免的一種很奇怪的心理,放在大多數人身上,也都是適用的。這種現象背後最本質的規律,和一個詞有關:期望值。
我也叫它對比值,這些印象值的落差和攀升,都與前後的對比有關。
如果一個人一直做壞事,忽然有一天幡然醒悟、良心發現,就會很容易地獲得他人的原諒,因為大家剛開始對他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基本已經停留在「麻煩」和「壞人」的狀態,不做壞事已經是皆大歡喜,這個時候還有多出來的驚喜,自然就在人們心中形成了很強的扭轉力。
表面看起來這種現象並不公平,但人的心理真的是一個很玄妙的存在,但凡與之牽扯,就沒有絕對的公平。人的心理不能糾正,要多加利用。
理解了造成這種「誤差」的原因,我們就要開始思考,怎麼做才能利用大家的這種心理,達到自己的目的。
怎樣降低他人對自己的期待值,具體可以分成兩部分分別展開。
第一,做事給自己留餘地。
簡單來說,就是不用太追求完美。這種說法與很多人的想法相悖,大多數人覺得,做事用盡全力才不會給自己留下遺憾,盡善盡美才對得起未來的自己,處處用心才抓得住每一個機會,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假若你總體的水平並沒有達到一個程度,僅僅因為想要證明自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甚至遠遠超出每個人完成這件事所用時間的平均值。
隨後在領導面前營造出一種能力強的假象,你確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也很好地證明了自己,可這種證明大概率不會再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了。
一時風光抬高了別人對你的期望值,也已經超越了你自身的水平,那麼就別怪別人下次依舊用同樣的標準的來提要求,是你把自己丟到了這種尷尬的境地。
凡事給自己留點餘地,呈遞出的結果別正好與自己的實力對等,更別超越自己的實力,讓別人對你的期望值有一個足夠的上升空間,你才能有給別人帶來驚喜的機會。
第二,學會壓抑自己的表現欲。
表現欲人人都有,每個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認可,可在很多非必要的時刻,適當地壓抑自己的表現欲是很必要的事情。
一個做了很多事,卻只說一兩句的人,和一個做了一兩件,卻說成七八件的人,哪一個更討喜?
單不說時間久了大家心中都有判斷,就只從期望值的角度出發,在大家心目中,這兩個人的前後形象也有很大的不同。
剛開始時,人們普遍會覺得第二個人更厲害,對他有了一個較高的期望值。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發現,他好像並沒有自己說的那麼厲害,期望值的分數就會直線跌落,這個人也會在大家心中留下一個不靠譜的形象。
而第一個人,剛開始時就沒人對他抱有很高的的期待,在相處過程中,卻慢慢發現他做了比自己表達出來的多得多的事,好感值自然節節攀升,大家心中也會對這個人抱有一絲尊敬,因為總覺得他還有「大招」。
這就是期望值的力量。
讓大家學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值,並非是希望你們做事時不真誠、做樣子,只是想讓大家適當地放過自己,同時學會去放棄表面形式的東西,不再花費大量的精力只為自己在他人心中有一個完美的形象。
做事出力,承擔起責任,勇敢做自己,就是最好的處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