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我們高中政治課本就學過的經濟學原理,這句話對一個國家適用,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同樣適用。對一個人來說,我們可以簡單地將這句話理解為:一個人物質生活的富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精神世界的充盈與否。試想,一個整天吃不飽、穿不暖的人,何談接受良好的教育?何談培養出優雅的氣質?因此,我們不論怎麼排斥當下的「拜金主義」,都無法迴避「賺錢」這個問題。
大學畢業,是青蔥歲月的結束,也是大學生自食其力的開始。絕大多數畢業生在完成學業後,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判定一份工作的好壞首先要看薪酬的高低。近日,《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大學畢業生期望薪酬平均值為6930元,畢業生更青睞於IT、網際網路、金融以及文化旅遊等薪酬較高的行業。平均薪酬6930元,乘以12個月,也就是一年83160元。那麼,年薪8萬,應屆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是否過高呢?
筆者認為,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當然,年薪8萬元是被平均後的結果,如果在不被平均的情況下,我認為大學生薪酬還受個人能力、行業、地域、政策、經濟發展程度等的影響。例如,一個清華大學熱門專業畢業的研究生打算在北京就業,那麼,這個畢業生對於年薪的期望為8萬,並不算高。但對於一個畢業於三四線城市的普通本科冷門專業的畢業生來說,剛要畢業就要找到月薪6930元的工作,還是具有很大挑戰性的。不過萬事無絕對,但從概率上來講,以上所打的比方基本與現實情況相吻合。當然,這裡並沒有歧視普通本科學生的意思,就事論事罷了。
當然,全國絕大多數省份的應屆畢業生將第一年參加工作的薪水目標定在8萬,未免過高了。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2020年相較於2019年增加40萬。根據統計顯示,今年全國各地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874萬,比去年增加了40萬,而部分行業已經出現近乎飽和的趨勢。因此,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激增給就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很多畢業生將面臨工作難找的局面。我們學過一個經濟學原理:供需矛盾。當市場供大於求的時候,商品價格會隨之下降。那麼,將這個原理套用在大學生就業後的薪酬上我想也同樣適用吧。
2.今年上半年的就業形勢與往年相比並不樂觀。特殊時期,廣受畢業生所青睞的旅遊、航空、餐飲等第三產業相關的行業受到較大衝擊,部分企業的向好發展難以維繫,雖然目前大部分企業已經挺過第一季度,但「陣痛」仍會延續一段時間。因此,很多企業在招聘高校畢業生時,數量與往年相比或將大大減少,而薪酬也或將被壓縮。
3.「能力不足」一直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掣肘之一。我們都知道,大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時間要遠遠多於「實戰」的時間。「能力不足」問題,如閱讀、寫作、聽說、計算等能力的「匱乏」還依然在大部分高校大學生身上如影隨形。現在讓一些大學生寫一篇文章可能會出現離題萬裡的現象。因此,「能力不足」,高校畢業生的能力需要「再培養」,我想或許是每一個大學生到企業後必須首先面對的問題。所以,實習期內,薪酬自然不會高到哪裡去,其實這也是「常理」。
4.專業、行業、地域上的差異都將影響畢業生薪酬,但結合現實情況,全國大部分城市,特別是三線以下的城市中的大部分行業無法給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月薪開到6930元。以筆者所在的三線城市為例,一名剛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畢業生,平均工資在3000-4500元之間,遠遠達不到6390元。從行業來說,一名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一個月發到手的工資也就是4000餘元。因此,對於全國絕大多數城市來說,應屆畢業生將第一年參加工作的薪水目標定在8萬,的確太高了。
以上是筆者對於「年薪8萬,應屆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是否過高」的分析。筆者認為,2020應屆畢業生應該有「空杯」心態,切莫好高騖遠,在找工作時要結合自己的專業以及興趣愛好,同時要做好兩手甚至多手準備,即一邊找工作,一邊備戰考研,或者準備慢就業亦或創業。那麼,您認為年薪8萬,對於應屆大學生來說,高不高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