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高校陸續發布了2020年各校畢業生平均薪酬,其中,南京大學2020屆被調查畢業生中,平均薪酬為17.83萬元/年,引發熱議。(1月6日人民網)
大學生剛畢業就能拿到17萬多的年薪,這讓不少職場人羨慕,「現在應屆生工資都這麼高了嗎?」「工作十年後終於趕上別人家的畢業生平均薪酬。」除了「檸檬酸」,此事也受到不少人質疑。「剛畢業就這麼高工資,真的假的?」
南京大學公布的數據真實可靠嗎?據報導,南京大學2020屆共有8161名畢業生,「南京大學2020屆畢業生工作與生活狀況調查」最終有效樣本為3709個,即只有約45%學生接受了調查,不到畢業生人數的五成。而且,南京大學學生就業相關負責人透露,部分畢業生未反饋薪酬數據,而部分高薪酬的畢業生則較主動地填寫了數據。
如此看來,參與調查的人數少,且有數據「摻水」嫌疑,這樣的調查結果可信度不高。不過,撇開畢業生年薪數據公信力不談,年薪數字能夠定義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嗎?
薪酬水平與行業、地域、工作強度等情況息息相關,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選擇不同,對未來的規劃與期待不同,無法將薪酬簡單的橫向比較。比如,一些工科生需要到條件相對艱苦、甚至荒無人煙的地方工作,起薪自然比其他行業要高些。
北上廣的薪酬自然也偏高,一線城市的機遇更多,薪資更高,同時也伴隨著高物價、高房租,壓力之下很難說清究竟是「大城市安放的靈魂」還是「小城安放的身體」活得更好。
東部高校、沿海地區的薪酬水平也要比中西部高校多些,但這無法忽視中西部高校的價值,如西安、成都等「未來之城」,近年來高速發展,擁有多所文化底蘊深厚的高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定居。
去年高考,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鐘芳蓉,因為高分選擇北大考古專業引起眾議。與世俗意義上「功名與財富」相去甚遠,其父「孩子快樂就好」的支持,考古界前輩樊錦詩「追求更寬廣的世界」的品質,都將年薪放在考慮範圍之外。
就業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一份工作絕不是大學能給學生帶來的唯一結果。經過大學的挖掘培養,挖掘學生的潛力與價值,確定生活的目標,比一份工作帶來的影響更長久。有的人選擇紮根邊疆,去貧困縣教書育人;有的人選擇在商界拼搏;有的人選擇看看世界,邊旅行邊打工,趁著年輕感受遠方。
「畢業生年薪17萬」,簡單的數字背後無法定義複雜多樣的生活。每個鮮活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軌跡。生活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裡,畢業只是開始,想清楚追求什麼,為理想耐心摸索,才能做好人生答卷。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都值得被尊敬。
◎本報評論員 劉瑾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