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走路,但上下樓梯總是手腳並用?家長需了解視崖實驗

2021-01-08 騰訊網

孩子在面對比較高的地方時,會出現很恐懼的情緒,日常表現為,爬樓梯時不敢前進,但是逐漸的他的恐懼會消失,這種現象其實是孩子心理認知發展的過程。

美國BBC曾進行一項心理學 實驗——"視崖"實驗。實驗者是一個六個月大的寶寶。在實驗中設置一張玻璃桌子上,玻璃桌面一邊貼上紅白格子的圖案,使其看起來是實心的很結實,另一邊呢,把圖案貼在透明玻璃的下面,這樣看起來仿佛桌面的另一半是懸空的,這樣的裝置,給人一種很不結實懸空的效果。

在實驗中,如果孩子面對實心的那一邊,就能夠順利的爬過去,而面對看起來懸空仿佛懸崖的那一邊,即使家長不斷的給孩子正面往前爬的信息,但是孩子面對沒有貼紙的那一側表現得非常猶豫,不敢往前爬,甚至表現得非常恐懼。

實驗的目的是研究兒童的深度知覺能力。只有當我們擁有了深度知覺能力,我們才知道這個東西離我們有多遠,到底是有多深。他到底是一個平面,還是說是凹下去或凸起的。

成人根據經驗能夠識別這上面有一個玻璃,這是一個平面,在上面進行活動並不會有什麼危險,但是寶寶的大腦裡沒有"透明玻璃"的相關認知,因此停止不敢前行,生活中不敢爬樓梯的現象也就見怪不怪了。

也由此得出寶寶,這個6個多月大的孩子就已經擁有了深度知覺,能夠感受到物體與自己的遠近。

深度知覺是什麼?

深度知覺其實是指個體對物體的一種空間感知能力,這個物體到底是處於一個平面還是處於整個立體空間?出生沒多久的孩子缺乏深度視覺,他們沒有二維與立體空間這樣的區分,相反這個孩子擁有了深度知覺,其實是心理認知活動的發展。

你以為孩子不敢爬樓梯是因為肢體不協調,不具備爬樓梯的能力嗎?這樣想你就錯了!是因為他們內心不敢去嘗試,有些孩子已經學會了走路了,但是他們看見樓梯仍然表現得很恐懼,行動緩慢,甚至是倒著爬,這是他們大腦意識到前方不是不平坦,繼續走過去具有一定危險。

但是不是擁有了深度知覺,就能夠順利的爬樓梯,不會摔倒呢?很明顯並不是這樣的,孩子在下樓梯的時候,家長仍需要保持足夠的警惕,畢竟孩子年幼,相關能力和經驗不足,仍然有一定的危險存在。

其實上下樓梯非常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可以讓孩子的各個機能得到充分的鍛鍊,家長在生活中可以適當讓孩子進行相關的訓練,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想要進行這一步,需要從幫孩子克服恐懼開始。

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首先,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要及時給孩子相應的反饋。表現出正面的情緒,告訴孩子這是安全的,父母給予這個事情正面的表情,孩子也有可能克服這種恐懼,如果父母表現的非常緊張和擔心,孩子也會更加恐懼。家長給予鼓勵。在剛開始學爬樓梯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出恐懼,家長可以進行鼓勵,用微笑溫暖的表情來給予孩子正面的反饋,告訴他這是安全的。當孩子順利的爬過一級階梯給予相應的鼓勵讚美,告訴他做得真棒,樹立信心,讓孩子能夠從這件事情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其次家長在進行訓練的時候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可以先用採用坡度比較低的階梯作為孩子鍛鍊的起點,也可以從靠近地面的階梯開始做起,減少他內心的恐懼。當孩子的接受程度變高,能夠勇敢的進行嘗試時再帶他爬正常的樓梯。

最後父母要適當放手,不要太過於警惕。家長的過度保護反而會成為孩子進步的障礙,要相信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情緒,但孩子能夠逐步前進時,父母可以漸漸放鬆保護,讓孩子獨立地完成這項任務。

以前可能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不敢爬樓梯是因為孩子肢體各方面不協調,但是看完這篇文章你會發現,其實他背後蘊含了很大的心理學原理。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其身心發展是具有一定規律,作為父母,家長需要參與進去,家長要適當學一些和孩子相關的心理相關內容,更深入的理解孩子,要透過表面的現象,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本質。明白孩子的一些不良問題的原因,從原因上解決問題,這樣才更加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和成長。

相關焦點

  • 會走路的寶寶下樓梯,為何總是手腳並用倒著爬?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有時面對寶寶那些膽小的反應,做父母的總是又氣又笑,隱隱又有些擔憂。比如孩子對空間不同程度的認知,會引導他們做出各種各樣的奇怪行為。面對比自己身高更高的阻礙,擔心撞到頭,他們也會趴到地上爬過去;或者寬度足夠的入口,孩子也猶猶豫豫不敢動;下樓梯時媽媽抱著、牽著、扶著扶手,也覺得害怕,定要大哭一場。
  • 為什麼會走路的寶寶下樓梯,總是手腳並用地爬?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比如孩子在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上樓梯明明就只有一點點的高度,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確實非常恐懼的,他們經常要用手腳並用的方式去爬。但是看到孩子一直徘徊不動,最後甚至要手腳並用去倒爬時就會哭笑不得,為什麼這些事情在孩子眼裡看起來就會那麼的困難呢?其實孩子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反應,是因為大部分的孩子爬樓梯的方式,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的變化,在前期的時候都會採用手腳並用的方式去攀爬。
  • 已經會走的孩子,為啥總是「倒著下樓梯」?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有時面對寶寶那些膽小的反應,做父母的總是又氣又笑,隱隱又有些擔憂。比如孩子對空間不同程度的認知,會引導他們做出各種各樣的奇怪行為。比如已經會走的孩子,卻總是「倒著下樓梯」。已經會走的孩子,為啥總是「倒著下樓梯」?
  • 視崖實驗表明,父母教育孩子時不必過度焦慮,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特別是視覺深度感知,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深度感知,你下樓梯會踩空,走路會撞牆,過馬路會無法判斷汽車距離……總之,失去了視覺知覺能力,人將寸步難行。那麼問題來了:這種視覺感知能力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習得呢?從邏輯判斷上,這種能力應該是先天人就應該具有的,這樣才能保護人安全,利於人的生存。
  • 家長「不準」的口頭禪,要不要破?爬樓梯實驗:教你做不焦慮家長
    孩子2、3歲,非常愛說「不要不要」;一天到晚纏著你問問題;不配合你為他們穿衣服;不肯安分地坐在小椅子上;踮著腳夠高處的物品;自己不肯走路非要你抱著,急於施展新能力的他們非常難對付。2、3歲的孩子,能有多頑皮?|「不要不要」的口頭禪怎麼破家長口裡的「不準」、「不行」,也會隨著孩子的「不要不要」的增加而增多。
  • 為什麼我家寶寶1歲還不會走路?格賽爾「雙生子爬梯實驗」告訴你答案
    ,經過一番「家庭會議」討論之後,很多家長就會否定這個結論了,因為他們發現孩子的爸爸或媽媽在11個月就已經能走路了,過完周歲生日時早就能滿地走了,於是大家的討論再一次回到原點——我家孩子為什麼這麼晚還不會走路呢?小魚老師在這裡介紹一個教育學上著名的格賽爾「雙生子爬樓梯」實驗會給你們帶來一些啟發。
  • "視崖"實驗:媽媽的一個微笑助孩子穿過一片火海
    通過實驗一起來感受一下吧。韓國一個電視節目設計了一個環節,在一個視覺懸崖環境中,讓孩子和媽媽處在「懸崖」的兩邊,看看孩子究竟是否可以戰勝心中的恐懼,成功通過視覺懸崖。■實驗開始了......■第二輪實驗,這次媽媽露出了笑容......
  • 嬰兒的深度知覺實驗——視崖邊界
    視崖邊界前的嬰兒——深度知覺1960年的春天,心理學家埃莉諾•吉布森帶著未滿周歲的孩子來到科羅拉多大峽谷
  • 孩子走路跌跌撞撞,可能是「感統失調」作祟,家長要及早幹預
    鄰居小趙家的孩子現在已經兩歲多了,可是每當看到他家小孩走路的樣子時,大家總是忍不住嘀咕起來,因為小孩走路總是搖搖晃晃的,就好像隨時會摔倒一樣。 所以有些鄰居就忍不住問起了小趙,甚至還建議小趙帶孩子去醫院做做檢查,看看是不是孩子大腦發育存在問題?
  • 常考的心理學實驗(五)雙生子爬梯、量杯實驗、功能固著實驗、視覺懸崖實驗......
    (一)實驗內容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
  • 雙生子爬樓梯實驗告訴你,別再踩雷區了
    其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跟二姨的想法一樣,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紛紛給孩子報不同的補習班,特別是各種奧數補習班。但這樣的"超前教育"對孩子是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的,而父母應該做的其實是陪伴孩子一同成長。|轟動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其實很早之前就有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提前學習不適合孩子年齡段該學的知識,只是浪費了孩子最寶貴的時間。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叫格賽爾,他完成了非常轟動的實驗——"雙生子爬樓梯實驗"。他通過研究記錄雙胞胎在不同的時間內學習爬樓梯的過程和結果。
  • 都是第一次入園,為什麼她家孩子不哭不鬧「超聽話」?
    (網友拍攝的9月2日入園首日當天情景) 有一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叫:視崖試驗。假如孩子進入幼兒園,是他生命中的一次視崖測試與體驗,那麼,我們準備好給孩子怎樣的表情,讓孩子形成怎樣的經驗和體驗了嗎?
  • 格賽爾雙子爬樓梯實驗:早教不是越早越好,小心對孩子揠苗助長
    在心理學界,科學家格賽爾曾做過一個研究"超前教育"的實驗——格賽爾雙子爬樓梯實驗,研究表明:早教不是越早越好,扭曲的成長規律對孩子而言是苗助長。一、 格賽爾雙子爬樓梯實驗:早教不是越早越好1、格賽爾雙子爬樓梯實驗作為心理學專家和兒科醫生,格賽爾博士是兒童發展研究領域的先驅,其最出名的學術成果之一就是"格賽爾雙子爬樓梯實驗",具體的研究模式是雙胞胎在不同的時間內學習爬樓梯的過程和結果。
  • 波比娃娃實驗:為什麼你的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文 | 草堂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為什麼有的孩子溫文爾雅,非常有禮貌,小小年紀就顯得很有素質。可是有的孩子就非常調皮,沒有禮貌不說,連最基本對長輩的尊重都沒有,這是為什麼?
  • 孩子為什麼越大越「慫」?家長常犯的3個錯誤是根源,家長要重視
    二、家長常犯的三個錯誤,是造成孩子越長大越膽小的原因1、 過度關心家長們總是擔心孩子受傷害,所以每次當孩子遇到危險,總是挺身而出保護孩子,最後導致孩子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所以才會面對困難感到不知所措,越來越「慫」。
  • 娃走路的早晚,暗示了智商的高低?孩子何時學會走路屬正常情況?
    相關數據表明,關於諮詢走路姿態的問題,至少每天有5到10例,絕大多數寶媽表示不能判斷孩子走路的姿態是否正確。孩子與孩子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很多孩子出生之後,隨著時間不斷的成長,有的孩子會出現走路比較早的現象;但是有一些孩子就會比較晚,家長們會拿這件事來衡量孩子自身的智商問題。娃走路的早晚,暗示了智商的高低?
  • 寶寶學走路是穿鞋,還是光腳好?利弊了解後,父母會知道如何選擇
    在天氣逐漸轉暖的時候,很多孩子都喜歡光著腳的來回跑,就像明明的家裡就是這個樣子,喜歡光著腳滿屋子跑,尤其是家裡住的還是平房,在家裡,老人總是會時刻盯著孩子,嘴裡會叨叨著:「寒從腳底生,病從腳底來」,不能不穿鞋的,要不然會很容易生病的。
  • 記者調查:上下樓梯看手機的人超過一半!他們都在看些什麼?
    孩子摔倒後腳卡進了扶梯縫隙,這位爸爸過了好幾秒才抬頭發現,衝過去救出來,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剛把孩子抱起來,又馬上拿起手機看上了……究竟有多少人 一邊走路一邊看手機?到底是多麼重要的內容,讓人們走路時還要盯牢手機?昨天記者在地鐵近江站A和C1兩個口各待了30分鐘,做了個小型街頭調查採訪。A口只有上行電梯,出站乘扶梯,進站要走樓梯。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