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深度知覺實驗——視崖邊界

2021-02-13 感悟心理工作室

視崖邊界前的嬰兒——深度知覺


1960年的春天,心理學家埃莉諾•吉布森帶著未滿周歲的孩子來到科羅拉多大峽谷,讓繁忙工作帶來的緊張心情得以放鬆。她欣賞了峽谷那奇妙無比、變幻莫測的景色後,在峽谷邊的平地上野餐。吉布森無意間回頭眺望,身後是猶如刀削的陡峭山崖和深不可測的峽谷,她頓時緊張得心跳加快,渾身的血液似乎凝住了。

走到安全地帶後,她低下頭看著懷裡沉睡的孩子,突然想到一個奇怪的問題:嬰兒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深度和高度知覺,並對此有所反應?她決定進行研究找出答案。

為此,吉布森設計了一個人工懸崖——「視崖裝置」來進行測試。這個裝置是一大塊玻璃平臺,中間放有一塊略高於玻璃的中央板,把嬰兒放在這個狹小的中央板上。板一側的玻璃上鋪有一塊黑白棋盤圖案的布,因為它與中央板的高度相差不多,看起來就像一個「淺灘」。在中央板另一側的玻璃下面約一米處鋪上同樣棋盤圖案的布,給嬰兒造成一種錯覺,這一邊似乎是「懸崖」。如果嬰兒待在淺灘的棋盤圖案上,他可以探望「懸崖」但不會跌下來,因為這實際上是一塊平整的玻璃板——「視崖」一詞由此而來。

吉布森剛開始選擇了30多個6個半月到14個月的嬰兒進行實驗,她將嬰兒放置在視崖的中央板上,讓母親交替站在視崖的深側和淺側召喚自己的孩子爬向她們。最初的研究結果是,有27個嬰兒願意從中間的平臺爬到「淺灘」上,僅有3個孩子能夠「冒險」爬過「懸崖」來到母親的身邊。吉布森還發現,當母親在「懸崖」這邊召喚孩子時,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非但沒有爬向母親,反而朝反方向爬,其中有一些孩子則是探頭看看「懸崖,又抬頭望望母親,哭叫了起來。

嬰兒在視崖面前的表現說明了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知覺。深度知覺涉及三維空間的知覺。即不僅能夠知覺物體的高和寬。而且能夠知覺物體的距離、深度、凸凹等。

孩子與成人的情感交流對兒童知覺品質、情緒行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嬰兒具有深度知覺後,在視崖面前會猶豫不決,此時,如果母親對他微笑、點頭表示肯定、鼓勵,他就可能勇敢地越過懸崖,爬向母親那邊,如果母親表現出害怕的表情,嬰兒跨越過去的可能性就會很小,甚至可能哭起來。利用視崖裝置進行的實驗顯示,嬰兒會將他們所依戀的對象(母親)提供的安全或危險的信息作為他們情緒行為的社會性參照物。嬰兒與成人主動的情緒交流,參照成人的情緒信息,能使嬰兒避免以及擺脫許多險境,並有利於嬰兒對環境的判斷和行為的調整。

文章及圖片轉載至網絡,目的在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如涉及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方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公眾號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視崖實驗表明,父母教育孩子時不必過度焦慮,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又看到太多的嬰兒從高處摔下來,好像沒有這種深度知覺。為了研究深度視知覺能力,心理學家吉布森和沃克設計了一個「視崖實驗」。視崖實驗吉布森和沃克首先設計並製作了一個如下圖的視崖裝置。視崖裝置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懸崖,但是從視覺上卻像一個有深度的懸崖。{!-- PGC_COLUMN --}吉布森和沃克招募了36個年齡在6-14個月之間的嬰兒,然後依次把嬰兒放在視崖的中間。先讓媽媽在深的一側呼喚孩子,然後再在淺的的一側呼喚孩子,看嬰兒會不會爬向媽媽。
  • "視崖"實驗:媽媽的一個微笑助孩子穿過一片火海
    ■延伸閱讀:美國版經典的「視覺懸崖」實驗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視覺懸崖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實驗步驟:所謂「視崖」是指像桌子一樣的平臺,平臺上放一塊厚玻璃板,平臺以中間為界分成兩半,一半的上面鋪著紅白相間的格子圖形作為「淺側」,另一半的格子圖形置於玻璃下約150釐米處(高度可調),這一側作為「深側」。實驗時將嬰兒放在平臺的淺側附近的中間線,母親站在視崖的深側召喚孩子。
  • 心理學實驗|視覺懸崖實驗
    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如果你想找到動物或人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深度知覺的關鍵點,一種方法是把他們放在懸崖邊上,看他們能否使自己不掉下去。這個建議十分可笑,因為從理論上說,這可能傷害到無法知覺深度(特別是高度)的被試。
  • 常考的心理學實驗(五)雙生子爬梯、量杯實驗、功能固著實驗、視覺懸崖實驗......
    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臵。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該實驗裝臵的中央有一個能容納會爬兒童的平臺,平臺兩邊覆蓋著厚玻璃。平臺兩邊厚玻璃上鋪著黑白相間的格子布料,一邊布料與玻璃貼緊,形成「淺灘」,而另一邊的布料與玻璃相隔數尺距離,造成深度,形成「懸崖」。
  • 教師招聘備考之心理學實驗
    在全國各類教師招聘考試中,大多數地區會重點考察一些普通心理學知識點,但有些地區也會從相關心理學實驗入手,考察其與心理現象之間的關係。多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考察較為簡單,只要能將實驗和現象對應起來即可。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中,心理學實驗考察相對來說較少,也較為簡單,只需了解該實驗與哪一知識點相關即可。比較常考的實驗有視崖實驗、心理旋轉實驗、錯覺實驗等。
  • 最萌心理學實驗——視覺懸崖
    1960年,美國心理學家埃莉諾·吉布森和沃克進行了一項研究嬰兒深度視覺的實驗——"視覺懸崖",這一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
  •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開始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涉及到實驗的知識點,而同學們對於實驗又比較陌生,在此給同學們總結一下心理學常見的一些實驗,一是為同學們提供一些學習材料,二是讓同學們對心理學產生親近感,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一、視崖實驗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
  • 2019福建教師招聘備考: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開始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涉及到實驗的知識點,而同學們對於實驗又比較陌生,在此給同學們總結一下心理學常見的一些實驗,一是為同學們提供一些學習材料,二是讓同學們對心理學產生親近感,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一、視崖實驗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
  • 2019廣東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開始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涉及到實驗的知識點,而同學們對於實驗又比較陌生,在此給同學們總結一下心理學常見的一些實驗,一是為同學們提供一些學習材料,二是讓同學們對心理學產生親近感,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一、視崖實驗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
  • 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想了解背後具體的認知和心理原因,視崖試驗了解一下。這是1960年由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為研究深度知覺設計的實驗,在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又被搬上銀幕,被更多家長了解。而原始的實驗中,參與的36個寶寶年齡都在6~14月齡之間,當媽媽在紅白格子一側召喚寶寶時,基本所有人都從中間爬了過去;但當媽媽在懸崖那一側召喚寶寶時,他們都很猶豫,甚至直接坐在那裡大聲哭泣,用手拍打著表面的玻璃。因此實驗得出,人類寶寶6個月大時就有了深度知覺。
  • 福建教師招聘考試,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這些實驗,記住就有分
    下面一起來看一下,關於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那些實驗。一、華生的早期行為主義1.習慣說(刺激S——R反應說)心理的本質是行為,行為是可以預測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預測反應,已知反應能推斷出刺激。2."教育萬能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 – 醫生、律師、藝術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否認遺傳的作用,他認為教育和環境是行為發展的唯一條件。
  • 家長需了解視崖實驗
    美國BBC曾進行一項心理學 實驗——"視崖"實驗。實驗者是一個六個月大的寶寶。 實驗的目的是研究兒童的深度知覺能力。只有當我們擁有了深度知覺能力,我們才知道這個東西離我們有多遠,到底是有多深。他到底是一個平面,還是說是凹下去或凸起的。
  • 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視崖實驗了解一下這是1960年由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為研究深度知覺設計的實驗,在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又被搬上銀幕,被更多家長了解。事實上,從孩子能爬會走之後,家長就一直存在這樣的疑慮:如果孩子遇見危險,比如站在高處,他們能不能意識到,還是繼續往前爬、往前走?
  • 月子中心小課堂:情緒的社會性參照——視覺懸崖實驗
    月子中心小課堂:情緒的社會性參照——視覺懸崖實驗社會參照性是嬰幼兒與成人之間主動的情緒交流活動,它包括表情聲音和姿勢的信息,是嬰幼兒在環境變化當中的一種自我調節的過程,社會性參照是有意的搜尋他人的情感信息,以幫助解釋我們自己不確定的環境和世界的含義
  • 心理學中的相關實驗
    心理學中的相關實驗視崖實驗: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該實驗裝置的中央有一個能容納會爬兒童的平臺,平臺兩邊覆蓋著厚玻璃。
  • 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這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所作的一個深度知覺設計實驗就可以得出結論。研究人員給孩子搭建了一個視覺上面的懸崖,在一個一米二的桌子上放了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板。其中一部分貼上紅格子的圖案,另一部分把貼紙貼在地面,所以給人產生一種視覺上懸崖的效果。
  •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生理成熟使心理活動的出現或發展處於準備狀態,格賽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驗證學習或教育的前提是生理成熟所提供的準備狀態。五、視覺懸崖實驗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和沃克發明了「視崖」裝置,來研究嬰兒深度知覺的經典方法。「視崖裝置」裝置:裝置的中央有一個能容納會爬的嬰兒的平臺,平臺兩邊復蓋著厚玻璃。平臺與兩邊厚玻璃上鋪著同樣黑白相間的格子布料。
  • 6個經典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
    印刻實驗最重要的2點:一是環境對人的影響,「狼孩」「孟母三遷」等等都說明這個道理。二是第一時間印象效應。 「印刻效應」提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嬰兒的心理健康具有至關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 這些經典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
    印刻實驗最重要的2點:一是環境對人的影響,「狼孩」「孟母三遷」等等都說明這個道理。二是第一時間印象效應。「印刻效應」提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嬰兒的心理健康具有至關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如果父母掉以輕心,不注重自己的言傳身教,就很可能嚴重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和健康,甚至貽誤終生。
  • 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關於這一項實驗有研究者是用猿猴作為實驗對象,而也有違背道德的研究者將人類嬰兒作為實驗對象。   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美國心理學家丹尼士曾做過一項嬰兒早期隔離實驗。他從孤兒院裡挑選了一些新生兒,把他們與外界隔離。他讓這些新生兒生活在與外界隔離的暗室裡,除了結他們提供食物以外,不讓他們接受到任何的外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