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崖邊界前的嬰兒——深度知覺
1960年的春天,心理學家埃莉諾•吉布森帶著未滿周歲的孩子來到科羅拉多大峽谷,讓繁忙工作帶來的緊張心情得以放鬆。她欣賞了峽谷那奇妙無比、變幻莫測的景色後,在峽谷邊的平地上野餐。吉布森無意間回頭眺望,身後是猶如刀削的陡峭山崖和深不可測的峽谷,她頓時緊張得心跳加快,渾身的血液似乎凝住了。
走到安全地帶後,她低下頭看著懷裡沉睡的孩子,突然想到一個奇怪的問題:嬰兒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深度和高度知覺,並對此有所反應?她決定進行研究找出答案。
為此,吉布森設計了一個人工懸崖——「視崖裝置」來進行測試。這個裝置是一大塊玻璃平臺,中間放有一塊略高於玻璃的中央板,把嬰兒放在這個狹小的中央板上。板一側的玻璃上鋪有一塊黑白棋盤圖案的布,因為它與中央板的高度相差不多,看起來就像一個「淺灘」。在中央板另一側的玻璃下面約一米處鋪上同樣棋盤圖案的布,給嬰兒造成一種錯覺,這一邊似乎是「懸崖」。如果嬰兒待在淺灘的棋盤圖案上,他可以探望「懸崖」但不會跌下來,因為這實際上是一塊平整的玻璃板——「視崖」一詞由此而來。
吉布森剛開始選擇了30多個6個半月到14個月的嬰兒進行實驗,她將嬰兒放置在視崖的中央板上,讓母親交替站在視崖的深側和淺側召喚自己的孩子爬向她們。最初的研究結果是,有27個嬰兒願意從中間的平臺爬到「淺灘」上,僅有3個孩子能夠「冒險」爬過「懸崖」來到母親的身邊。吉布森還發現,當母親在「懸崖」這邊召喚孩子時,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非但沒有爬向母親,反而朝反方向爬,其中有一些孩子則是探頭看看「懸崖,又抬頭望望母親,哭叫了起來。
嬰兒在視崖面前的表現說明了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知覺。深度知覺涉及三維空間的知覺。即不僅能夠知覺物體的高和寬。而且能夠知覺物體的距離、深度、凸凹等。
孩子與成人的情感交流對兒童知覺品質、情緒行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嬰兒具有深度知覺後,在視崖面前會猶豫不決,此時,如果母親對他微笑、點頭表示肯定、鼓勵,他就可能勇敢地越過懸崖,爬向母親那邊,如果母親表現出害怕的表情,嬰兒跨越過去的可能性就會很小,甚至可能哭起來。利用視崖裝置進行的實驗顯示,嬰兒會將他們所依戀的對象(母親)提供的安全或危險的信息作為他們情緒行為的社會性參照物。嬰兒與成人主動的情緒交流,參照成人的情緒信息,能使嬰兒避免以及擺脫許多險境,並有利於嬰兒對環境的判斷和行為的調整。
文章及圖片轉載至網絡,目的在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如涉及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方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公眾號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