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崖實驗表明,父母教育孩子時不必過度焦慮,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2020-12-04 肯定式教養

對於所有的人來說,視覺無疑是人體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大腦獲得80%知覺信息都是來自於視覺。

在最近的一季極限挑戰中,羅志祥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要其他的成員捂住一隻眼睛,轉一圈,然後去彈一個礦泉水的瓶蓋,結果大部分的成員都失敗了。這其實就是因為當你用一隻眼看東西時,就失去了視覺的深度感知,因此大腦也就無法定位。

可見,視覺感知能力對人的生存有多重要。特別是視覺深度感知,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深度感知,你下樓梯會踩空,走路會撞牆,過馬路會無法判斷汽車距離……總之,失去了視覺知覺能力,人將寸步難行。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視覺感知能力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習得呢?

從邏輯判斷上,這種能力應該是先天人就應該具有的,這樣才能保護人安全,利於人的生存。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又看到太多的嬰兒從高處摔下來,好像沒有這種深度知覺。

為了研究深度視知覺能力,心理學家吉布森和沃克設計了一個「視崖實驗」。

視崖實驗

吉布森和沃克首先設計並製作了一個如下圖的視崖裝置。

裝置很簡單,一張1.2米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般是用紅白相間的格子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是是在地面地面上。因此從桌面上看,圖案好像直接落到了地面上,但實際上有一塊透明玻璃覆蓋了整個桌面。視崖裝置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懸崖,但是從視覺上卻像一個有深度的懸崖。

{!-- PGC_COLUMN --}

吉布森和沃克招募了36個年齡在6-14個月之間的嬰兒,然後依次把嬰兒放在視崖的中間。先讓媽媽在深的一側呼喚孩子,然後再在淺的的一側呼喚孩子,看嬰兒會不會爬向媽媽。

實驗結果:

在實驗中,有9名嬰兒拒絕離開中間板。

當媽媽在淺的一側呼喚他們時,所有剩餘的27個嬰兒,都爬下了中央板,並爬向了媽媽。

當媽媽在深的一側呼喚他們時,只有3個嬰兒極為猶豫的爬過了視崖,而剩餘的孩子都拒絕爬過去,甚至有的因為夠不到媽媽而大哭。

顯然,嬰兒已經意識到了懸崖的存在。

這個實驗可以證明人類知覺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習得的嗎?

顯然這個實驗還不夠充分,因為6-14個月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了,他們有可能從後天習得這種認知。但是對於太小的孩子,無法爬行,很難測量。於是研究者們設計另一種測量方式,他們直接把2~5個月的嬰兒放在視崖的深淵上,這些嬰兒會出現心率變慢的情況,這意味著他們意識到了深淵的存在。

吉布森還用其它的小動物做了對比實驗。動物測試的結果表明,不同種類的動物的知覺深度能力的發展與他們的生存需要有關。

比如,小雞剛出殼就可以覓食,當吉布森把出生不足24小時的小雞放在視崖上測試時,它們從不去深的懸崖那邊。小羊從可以站立後,它們對視崖的判斷也從來不會出錯。而視覺深度感知能力最差的是海龜,有24%的小海龜爬到了深的一側,這也可以解釋,因為它們主要生活在水中,跌落的並沒有太大的危險。

實驗總結

吉布森和沃克總結了所有的動物的視崖測試後認為,這種視覺感知能力是天生的,是隱藏在基因裡的。

所有的動物必須在他們能夠獨立行走時發展出與之相適應的視覺深度感知能力。因為如果通過嘗試錯誤來後天學習這種能力的話,存在太大的危險性,不利於種族的生存。

而至於為什麼嬰兒容易從高的地方跌下來,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大腦處理能力和運動能力有限,以至於他們在面對這種深度問題時,不能及時有效的做出處理。

教育啟示

視崖實驗向我們表明,孩子出生後並不是一無所知的,他們其實從出生時就已經被編排好了一定的生存密碼,這個「密碼」指導著孩子更快地適應這個環境,更好的生存。

所以,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並不需要過度緊張。父母更多的應該是順應孩子的自然生長規律,適當的矯正,孩子就不會出現什麼大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視崖"實驗:媽媽的一個微笑助孩子穿過一片火海
    而孩子身上可以直接反應出父母的負面情緒,父母的表情和話語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笑,真的是會傳染!生活如同一門常學常新的藝術,有時候父母一個暖暖的微信、一個溫柔的撫摸都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那些會生活、懂生活的父母,從來不放棄任何一個給孩子希望的機會,而父母一個簡單開心的微笑會成為孩子一生努力進取的希望所在。
  • 已經會走的孩子,為啥總是「倒著下樓梯」?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照顧寶寶是件考驗耐心的事,成長中的他們對許多稀鬆平常的事物,都充滿未知的恐懼。有時面對寶寶那些膽小的反應,做父母的總是又氣又笑,隱隱又有些擔憂。比如孩子對空間不同程度的認知,會引導他們做出各種各樣的奇怪行為。
  • 都是第一次入園,為什麼她家孩子不哭不鬧「超聽話」?
    (網友拍攝的9月2日入園首日當天情景) 有一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叫:視崖試驗。假如孩子進入幼兒園,是他生命中的一次視崖測試與體驗,那麼,我們準備好給孩子怎樣的表情,讓孩子形成怎樣的經驗和體驗了嗎?
  • 嬰兒的深度知覺實驗——視崖邊界
    視崖邊界前的嬰兒——深度知覺1960年的春天,心理學家埃莉諾•吉布森帶著未滿周歲的孩子來到科羅拉多大峽谷
  • 親子衝突背後,是父母焦慮過度!善用四象限法,給成長難題歸類
    焦慮來自成長的「不確定性」《品格之路》的序言中說: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孩子看成實現自身人生目標的「物」,中國式的育兒焦慮瀰漫整個社會。哥哥剛剛出生的那個月,孩子爹就經常發出感慨:真不知道這個小傢伙之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會像我一樣愛運動嗎?會像你喜歡看書嗎?甚至對於有些爸媽,這種焦慮從懷孕時就已經開始了。
  • 為什麼孩子會走路,但上下樓梯總是手腳並用?家長需了解視崖實驗
    孩子在面對比較高的地方時,會出現很恐懼的情緒,日常表現為,爬樓梯時不敢前進,但是逐漸的他的恐懼會消失,這種現象其實是孩子心理認知發展的過程。
  • 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面對比自己身高更高的阻礙,擔心撞到頭,他們也會趴到地上爬過去;或者寬度足夠的入口,孩子也猶猶豫豫不敢動;下樓梯時媽媽抱著、牽著、扶著扶手,也覺得害怕,定要大哭一場。因此,常見的畫面是明明已經學會走路的寶寶,下樓梯還總是手腳並用、倒著爬。
  • 哈佛心理學家提醒: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自卑的孩子
    哈佛心理學家肖恩庫珀花了5年時間研究心理學的領域,總結出來了一些經驗,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提醒家長要及時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八個表現:過度敏感,害怕嘈雜、擁擠的環境。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對方,那麼就會產生一種別人瞧不起自己的感覺,就會對別人順從。過度的追求完美,常常因為某件事沒有做好而大發脾氣這類孩子會給自己定下一個完美的目標,並且非常的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 常考的心理學實驗(五)雙生子爬梯、量杯實驗、功能固著實驗、視覺懸崖實驗......
    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的第46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第一個孩子練了8周,第二個孩子只練了2周。結果是只練習了2周的孩子爬樓梯效果較好。格賽爾認為53周開始爬樓梯的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爬樓梯效果較好
  • 從孩子出生到成長,《包寶寶》裡4個階段,解析父母「分離焦慮」
    雖然看似題材非常詼諧幽默,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卻折射出我國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分離焦慮更是值得所有家長深思。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包寶寶和他的媽媽,這位母親其實有自己的兒子,但是平時兒子因為上學經常不在身邊,再加上丈夫也是早出晚歸,所以她的內心是非常孤獨的。影片一開頭就是這位母親在和面揉面做包子,很快一屜包子就做好了。
  • 2019廣東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該實驗裝置的中央有一個能容納會爬兒童的平臺,平臺兩邊覆蓋著厚玻璃。平臺兩邊厚玻璃上鋪著黑白相間的格子布料,一邊布料與玻璃貼緊,形成「淺灘」,而另一邊的布料與玻璃相隔數尺距離,造成深度,形成「懸崖」。實驗時讓嬰兒的母親先後站在「深」、「淺」兩側招呼孩子,誘導其爬向母親身邊。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這些給父母的建議請收好
    《同一堂課》家長網上課堂節目第六期已經播出啦,通過本期的課堂學習,很多家長都感受到在家庭教育中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那本期課堂筆記沒做好的家長們,小編精心整理的這篇課堂筆記,可要好好收藏咯~青春期對於孩子非常重要,家長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青春期正是孩子尋求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期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為了分數,學校被捆綁,家長被捆綁,孩子被捆綁,內卷的危害很大。」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說,追求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師生找到終生幸福。 近日,第五屆「君子養成大會」在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舉行,會議主題為「詩性生活與君子養成」,滬上教育名家一起撥開「焦慮」的迷霧,重新喚回孩子的詩性世界。
  • 父母「情緒」對小孩影響多大?「靜止臉實驗」,家長都應該了解
    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情緒變化對孩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當情緒發生之時,父母要學會把控好自己情緒,不要讓負面情緒在孩子面前爆發,將負面情緒蔓延到孩子身上。可是,生活中有些父母卻常常忽略了這一點。2、父母發洩"情緒"的錯誤做法第一,忽略孩子的存在,當一個悶葫蘆。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直升機父母」意指像直升機一樣整天盤旋在孩子的上方,時時刻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降落」在孩子身邊提供指導,他們往往只關注自己想要的,而忽略了孩子需要的。所以,本文將著重分析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犯的錯誤以及對伊桑性格的影響,在本文最後一部分我將淺談如何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過度付出和超高期望使得父母變成「直升機父母」,而這個特徵又讓他們在育兒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我哪裡做的不夠?
  • 量子波動速讀走紅,家長常踩5大教育坑,每一條都映射無盡的焦慮
    (4)最後,再好的教育理論,也要看看適不適合我們的孩子,很多東西都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去定義。量子波動速讀直接以一種神奇的力量去感受和獲得知識,家長也不懂,也不敢問,就憑著能夠速讀,幾分鐘分鐘之內狂掃十萬字的書籍,等等字眼,家長就毫無猶豫的為智商買單,坑了孩子不說,其實這背後,利用的是天下父母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焦慮心態。如何緩解家長的焦慮心理?
  • 如何幫娃擺脫焦慮?避開3個誤區,用上這5種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根據焦慮問題治療專家塔瑪·瓊斯基的說法,當孩子出現以下信號,基本表明他們存在焦慮症,可以作為父母判斷孩子是否有焦慮症狀的重要參考:與現實狀況不相稱的過度痛苦:如無指向性的恐懼、哭泣、悲傷、心悸、沮喪、膽怯、無助和尷尬等等;處於應激狀態時很容易緊張、口乾、痛苦、激動或憤怒等;
  • 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而在之前他們向家長所表現出來的恐懼並不意味著他們並不知道如何去爬樓梯,而是因為他們背後的心理原因在作祟。這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所作的一個深度知覺設計實驗就可以得出結論。但是在六到14月的寶寶他們他懸崖那一次的時候都會產生猶豫,甚至會直接坐在那邊大哭。所以從這樣的一個實驗當中就證明寶寶在六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會有深度知覺。孩子會出現爬樓梯,害怕需要手腳並用地情況所體現出來的也是孩子的深度知覺在作祟。
  •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實驗過程很簡單,首先是悄悄在這些孩子的鼻尖上黏上一個小紅點,然後把他們放在鏡子前,再由孩子的媽媽來指著鏡子中的鏡像問孩子,「那是誰?」實驗得出了如下結論:6-12個月大的孩子,根本意識不到那是自己,他們第一反應都是微笑、發出聲音或者拍打鏡子,因為對他們來說,那是別的孩子!
  • 養孩子一年補習費花掉10個愛馬仕,這些父母的焦慮和我們無關嗎
    面對一個焦慮的媽和一個亞歷山大的爸,最終必須背負來自父母雙方的壓力和焦慮,快樂地做自己是一種奢望,每一次考試,筆下都捆綁著父母殷切的期望和那10個愛馬仕。這樣的孩子不抑鬱簡直就是人間奇蹟啊。別笑話海澱父母,別譏笑他們想不開,對他們來說,「雞娃」是剛需。想像一下周圍人家都西裝筆挺,你好不好意思穿著衛衣人字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