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2021-01-08 聰明養育pro

鄰居一位媽媽這兩天為上幼兒園的兒子焦慮不已。她兒子已經中班,可是經過一個暑假不適應了,每天哭鬧。她早上上班前把兒子送到幼兒園,小孩哭鬧得厲害,怎麼安撫也不管用,每次她都落個「倉皇而逃」。

她還吐槽說:

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

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同樣,我也覺得這個方法有時有用,有時沒用。後來我知道「共情」雖好,但生活中不需要時時刻刻都用到好的育兒技巧。

什麼時候才需要跟孩子共情呢?

建議在我們有把握的時候,我們認為有必要的時候,或者那件事確實有好好講一下的價值,才跟孩子共情。

這個範圍太主觀,不好界定,那我們知道什麼時候不適合共情,排除這些情況就好了。

一般來說,有4種情況是不適合共情的。

1,趕時間的時候

比如上面說的媽媽,她是上班前送孩子去幼兒園,每次都是趕時間的狀態,這個時候就不要跟孩子共情了。

著急趕時間,孩子又鬧,共情時雖然嘴上說著理解他的話,但是我們的神情可能早就露餡了,還會時不時地看世界。當我們的表情、語氣都不耐煩,孩子也會敏感地覺察到這些,覺得我們不是真的要幫助他,他可能更不配合了。

因為他有壓力,感覺媽媽隨時要離他而去。當他感覺不到我們的支持,可能就會「作給你看」,發洩他不安的情緒。(所以不是孩子真的作,而是這時候他更加不安了。)

孩子越「作」越厲害,加上時間上的壓力,我們也會變得有情緒,會覺得:「唉呀,我好話說盡了,你還不領情,還故意作……」最後可能大人小孩情緒都失控。

所以,這種情況下不如老老實實跟孩子說:

我趕時間上班,不能遲到。你必須配合,如果你有什麼想法,等下午放學了,我們吃飯的時候好好聊。(或者睡前講完故事的時候聊,這個根據自己家傳統定。)

這樣,只要保證事後有專門時間跟孩子解釋這件事,消化孩子心裡的負面感受,讓他的情緒有著落就好了。

2,有他人在的情況下

這個一般是家有二胎,兩個孩子鬧矛盾的時候。

兩個孩子吵架,我們共情一方,與這個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帶著同理心去傾聽,那另一個孩子就受了冷落,他會認為我們偏心不公平。所以兩個孩子起爭執的時候,不要用共情來處理。

不共情任何一個孩子,不是說完全不聽孩子。當然還是要聽孩子說話,讓每個孩子都有說話的機會,然後引導兩個孩子互換角度,從對方的角度去看這件事,這樣就把這個事變成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機會,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外人在場時也不適合共情。比如家裡老人在,兩代人育兒觀念不同,老人會不理解:「你怎麼這樣教呢?怎麼這麼溺愛孩子呢?」

這樣的壓力讓我們很難靜下心來傾聽孩子。遇到這種有幹擾的情況,最好把孩子帶開,或者等到跟孩子一對一相處時再說這個事。

有他人在,不適合共情就不用苛求自己,心裡有數就行了,能少說幾句就少說幾句,事後再跟孩子解釋、討論都沒問題。

3,孩子確實做得不對,該立規矩時

女兒小時候有一次帶她去一個同學家玩,那是第一次去別人家,臨走時女兒看上同學家一個玩具,非要帶走。同學當然客氣大方送孩子。可「拿別人家東西」這個行為是不對的,我得乾脆地拒絕她。

如果這個時候我用共情解決問題,那就太囉嗦。比如我說:「哦,你喜歡這個玩具啊,你很想帶回家。」這話一出,孩子會覺得「對啊,我就是這麼想的,我就是要帶走」,孩子覺得我理解她了,但是接下來我又堅決制止她的行為,這就在她心裡製造了矛盾。

因此遇到確實不能做的事,一開始就跟孩子講明白,這個事不對,不能這樣做。

當然孩子會鬧,這個時候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解決。比如拿出自己的一個玩具,跟別人家那個玩具說再見。這種假象遊戲孩子一般都喜歡,很容易接受。

該講規則的時候就要講規則,不要用共情拖泥帶水,否則適得其反。當然,之後我們還要想辦法幫助孩子遵守規則。比如在飯店不讓孩子奔跑打鬧,就要準備一些讓孩子打發時間的東西,比如紙筆,書本,手工玩具等等。

4,父母自己狀態不好時

我們都有累的時候,有情緒糟糕的時候,這個時候不要勉強自己去共情。

自己狀態不好,還要去感知孩子的情緒,要有同理心,還要腦筋轉得快,幫孩子解決問題,這個要求太高了。這種時候不如直接跟孩子說:

對不起,我現在很累,我需要休息一會兒,我等下來幫助你。

或者:

對不起,我現在心煩意亂的,你可以先說你的事,但給我點時間想一想,我想到後再找你。

心情不好的時候,很累很忙的時候特別容易失控,跟孩子槓上。千萬不要在這種時候跟孩子槓上,因為可能說出一些傷人的話。所以事先我們要知道自己有情緒,控制好,跟孩子說明白。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很不容易,可以用點小儀式來幫助自己。比如家裡有個「休息角落」,「思考角落」,狀態不好時就專門去那個角落待著。也讓孩子看到我們確實不太好,需要「充電」,說不定這樣反而能讓孩子安靜下來。

如果孩子仍然需要幫助,「充電」時儘快調整好狀態,然後回來幫助他,別冷落孩子。

理解孩子不容易,做有同理心的父母很難,不要要求自己完美,做真實的父母就好。有時候誠實地告訴孩子我們感受和處境,孩子也能諒解我們,理解也是相互的。

話說回來,既然我們知道控制情緒不容易、理解那麼難,對孩子的要求就不要那麼高,不要事事都要求孩子做得好,只要大方向不偏離,孩子總會進步的。

做父母,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END---

相關焦點

  • 高情商父母: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軟實力」是共情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在生活當中遇到孩子突然爆發情緒並且哭鬧不止的情況,而很多家長或許就會用別哭了,事情總會好的這樣的話語來安慰孩子,但卻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安慰方式並沒有起到安撫的作用,反而讓孩子深陷負面情緒無法自拔。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子的狀況呢?鄰居家的孩子浩浩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孩子本身性格就比較脆弱敏感,很容易因為外界的因素而感到傷心難過。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孩子如此做,感覺是:父母不理解我,父母不懂我,父母看不到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是不被允許表達的。 父母認為對孩子從頭到腳都是理解的,孩子卻認為父母不了解我不理解我,甚至父母不愛我。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 共情,是一個優秀父母最重要的「軟實力」
    其實這都因為安迪的情緒一直被媽媽忽略。世界上有三種最沒用的教育方式是:講道理、生氣、刻意感動。傾聽是實現共情的重要基礎每個人,特別是孩子,都有被傾聽、被理解的需求,父母的共情傾聽能力也尤為重要。父母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情境中。在生理學上來看,在傾聽的過程中,大腦會釋放關於同情的後葉催產素,這種物質會阻礙壓力激素皮質醇的釋放。
  • 為什麼我對別人的情緒格外敏感?| 共情能力太強的傷害
    因此,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常常處於一種持續的驚恐,焦慮或害怕的狀態,他們不知道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所以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們不僅無法從這樣不會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身上得到穩定的支持和照料,有時還不得不充當起照料父母的角色。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一、「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 現在有很多育兒專家、父母都會提到「共情能力」,那麼「共情」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從字面上去理解它,就是「共同的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他人遇到事情時,會跟他人有同樣的情緒,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3、性格發生變化孩子如果缺少共情能力,剛開始可能不會有什麼異常,但是時間久了,這個沒被關注的問題會被放大,孩子會習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對他人無法產生共情的情緒,導致孩子性格發生變化,變得孤僻、內向。4、變得冷血無情在外人看來,缺少共情能力的孩子特別冷血無情,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孩子都會保持沉默,就像是一個看客一樣,不願意幫助別人,也不會替別人考慮,做事很自私,也不會輕易接受別人的幫助。四、怎樣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而姑姑家的孩子則夾了一隻蝦放到姑姑的碗裡,說到:「媽媽,這蝦好吃,你吃。」後來聊天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兩個孩子。阿姨說她家的孩子一點都不懂事,在家就是個大少爺,想說讓他掃個地都不願意。姑姑則說到他家的孩子雖然調皮了些,但是在家裡還蠻懂事的,吃飯前一定是先讓我們動筷子,還會經常主動幫忙打掃衛生。同樣都是7歲的小男孩,他們之間的差別為什麼這麼大?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從心理學來看,父母對待孩子的反應分為情緒消除型和情緒引導型兩種,很顯然朵朵媽媽採取的是第一種方式。這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情緒消除型家長分為三類,分別是壓抑型、放任型和縮小轉換型。
  • 孩子的早期撫育若是缺乏共情,易導致自體感弱、心理發展不成熟
    如果孩子的自體感比較弱,那麼他有可能會變得情緒不穩定,而且個性會更加極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而做出不好的事情。 而自體感的形成階段往往在孩子剛出生的半年裡,共情環境有助於孩子培養出自體感。
  • 你與孩子共情,他才會好好聽你說話
    為什麼總不相信我的選擇呢?我說沒問題就沒問題,我已經寫了名字作標記了。」我聽了,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於是當即抑制自己想繼續教育他的衝動,深呼吸,然後肯定了他的想法。我誠懇地跟他說:「兒子,我錯了,我不應該不相信你,你長大了,應該相信你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了。」趁勢再跟他探討,是不是他的作業也不用我督促了?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做到如大樹一樣,在安撫小豬,懂得「共情」上做的這麼好。比如孩子喜歡哭鬧,家長會發現自己怎麼哄孩子都停不住哭泣,這就是因為家長的共情做的不到位。樹洞充滿了接納和包容的意義樹洞被人們認為是可以傾訴而不會洩密的對象,雖然是物,但卻能夠給人無需擔憂不吐不快的安全感,幫助人們釋放情緒。而在共情中,積極的傾聽也是一樣的道理,不作判傾聽孩子的訴說,是和孩子達成共情的第一步。只有孩子願意和家長袒露心聲,共情才有更進一步的可能。
  • 只有共情,不等於善良
    「反對共情」之所以如此令人不安,可能是因為人們常常認為共情是一種絕對的善,永遠是多多益善,根本不存在「過度共情」的說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共情其實很特殊,因為人們對其他情緒、感受和能力(比如理性)的看法要苛刻得多。 幾年前,史蒂芬·平克用一個清單發起了對共情的討論。
  • 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2、設身處地的理解孩子當孩子遇到事情委屈哭泣時候,家長不要上來就對孩子吼,「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的內心情緒與感受,輕輕抱住他說「媽媽知道你可能很難過,心愛的玩具壞了肯定很傷心,媽媽也有這樣的經歷,不過,咱們是不是可以動手修理一下,如果修不好也可以求助爸爸。」
  • 反同理心(共情)
    保:這個問題很好。我用了一章的內容講述我在這一點上的糾結。我的很多書裡好像都在說「事情原本就是這個樣子的」,但是我有一章專門寫了親密關係,就是在解釋這些問題。看待共情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共情是偏見的,它根據人的偏好起作用」,但是有一些「偏見」也許並沒有壞處。
  • 總是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5個方法幫你緩解「共情疲勞」
    我們大多數普通人,共情能力都處於一個中等水平。而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能對別人感同身受。當人共情能力有限,卻又總是過度使用這些有限的能力,就會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人們之所以會過度使用自己的共情能力,可能跟以下幾種情況有關:1.特定職業和生活環境長期處在需要高共情環境的人,會把共情內化成自己的責任。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共情能力!先講一個身邊人的例子。之前在報社工作,總編輯是一個能力強、手段硬、脾氣大的人。脾氣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月四次的總編會,至少有一次,要罵哭一位副總編。平日裡,只要這位總編輯出現在辦公室,辦公室就立刻鴉雀無聲,有的同事在電梯裡遇到他,都要屏住呼吸,因為空氣凝結到,連呼吸聲都太吵,要是有事必須去他的辦公室,先得在門口深呼吸一分鐘,抖腿30秒。
  • 夫妻關係的甜蜜武器:「共情」能力
    男的說:「不想太早要孩子,現在工作不穩定,想著過上兩年再要。」女的說:「再過兩年我就老了,生不生得出孩子來,還不一定呢?」兩人的對話,全是火藥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本來芝麻綠豆的一件事情,卻硬生生的成了開戰的導火索。共情能力太差,在共情能力中有一個詞叫:克制。
  • 《愛的五種能力》教你如何使用共情,改善親密關係,互相成長
    01 共情是愛的一種能力《愛的五種能力》一書中,講到了愛的五種能力是:情緒管理、述情、共情、允許和影響。共情是愛的其中一種能力,就是能夠理解對方的情緒,但是具體該怎麼做呢? 是跟著老婆的感受,說公司老闆選人不當?還是說新人資歷不夠,不能做領導?顯然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那麼的完美。
  • 愛的潤滑劑:四個步驟,助你練成共情高手
    二、生活需要共情有同理心的人,在生活中一定也是特別受歡迎的人,因為他們懂的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懂的聆聽他人的喜怒哀樂,這樣高情商的人,怎麼能不受人喜愛呢?記得汪小菲在一次記者採訪中說,他最欣賞大S的一點是特別有同理心。
  • 不懂察言觀色的藍盈瑩,我開始同情你了,趕緊學會共情能力吧
    俗語說「槍打出頭鳥「,在團隊中有一個藍盈瑩,以自己的能力衡量別人,不顧別人的難堪,只為了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雖然她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野心去實現目標,但很容易變成眾矢之的。在現代社會中,共情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適應社會的能力,每個人都應該要修煉。特別是藍盈瑩這種不懂察言觀色的人來說,更加是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