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5個方法幫你緩解「共情疲勞」

2021-01-15 簡單心理

有段時間,我非常牴觸看到一個朋友的微信消息,甚至連那個小紅點都不想打開。我知道這是為什麼:每次跟她聊完天,我都很累。她幾乎每次找我都是在傾訴負面情緒,而我總是會非常投入地傾聽、試圖幫她解決問題。我覺得自己的疲憊感,甚至早已超過了她一開始的負面情緒。

後來我發現有這個問題的不止我一個人,比如前幾天一個讀者的留言:

不管是給別人說話還是聽別人說話,都會自動站在對方的角度幫他考慮很多問題。經常被影響,覺得很無力、心好累。這樣時間一長,我就不想跟人有太多接觸,總想一個人待著,但又怕讓別人覺得我冷漠。我該怎麼辦?

你也會這樣嗎?總是不自覺地捲入別人的情緒漩渦,感到無力、疲憊和深深的挫敗。

來看今天的文章吧。

01總被「共情」搞得「心很累」?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

我們的共情能力,跟體力、精力、自制力一樣,本身就是有限的。但我們常常忽視這一點。

英國臨床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爵士(Simon Baron-Cohen)在《惡的科學》一書中,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分析了共情。他發現,人類的共情能力,就像身高和其他特徵一樣呈正態分布。

這意味著在人類社會,有少數人的共情能力極強,「大愛無疆」說的就是這種人;

有少數人的共情能力極弱,比如自戀人格障礙患者。

我們大多數普通人,共情能力都處於一個中等水平。而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能對別人感同身受。

當人共情能力有限,卻又總是過度使用這些有限的能力,就會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

人們之所以會過度使用自己的共情能力,可能跟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1.特定職業和生活環境

長期處在需要高共情環境的人,會把共情內化成自己的責任。

有些職業本身就對共情能力有更多的需求:比如醫務工作者、社會工作者、記者、警察、消防員、律師、學校輔導員。

生活環境也是一樣:如果你在生活中需要長期擔任一個照顧者的角色,比如家裡有需要照顧的病人、精神疾病患者、遭遇過嚴重創傷的人,這種環境本身會讓你把」共情「內化為自己的責任,認為自己需要無條件地服務和幫助別人,這會帶來共情上的倦怠感。

2.高敏感

同理心強是高敏感的突出特徵之一,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們就說過,高敏感者傾向於吸收、共情他人的感覺,對人際關係中的細節更加敏感,也更易受衝突和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

而這往往會帶給他們更大的壓力,同樣強度的社交活動,高敏感者會因為感知到更多的信息和情緒壓力而選擇退出。比如文章開頭那位渴望獨處的讀者。(來自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李娜)

3.邊界感缺失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應該對別人的情緒負責,這其實是一種邊界感不清晰的表現。尤其在家庭成員、親朋好友這樣的內群體之間,他們可能會認為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原因/責任,或者他人唯一能求助的人只有自己,出於內心的同情、關愛、愧疚或者莫名的責任感、使命感而」奮不顧身「。

就像看了一場電影久久無法從劇情中走出來一樣,邊界感不清的人無法從他人的故事中「退場」,他們可能衝上去(甚至是未經邀請的)改變那些引發情緒/問題的現實情境,希望拯救他人於「水火」之中。

4.低自尊

如果並非出於職業的需要,一個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傾注在和他人的關係中並致力於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很可能是低自尊的,他人永遠比自己/自己的家人享有更要的優先級,也就意味著自己/自己人沒那麼重要,而幫助他人解決一個「重大的問題」並得到好的結果所獲得的價值感是非常大的,可以一次次強化「我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可以對他人造成重大影響」此類提升自我價值感的信念。

02過度共情,可能會出現」共情疲勞「

就像長期超負荷運動會造成肌肉損傷一樣,過度使用你的共情能力,很可能會給身體和情緒帶來負面影響,這在臨床上有一個專門的概念:共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

心理學家查爾斯·菲格利(Charles Figley)這樣描述」共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因為長期暴露在共情壓力下,在身體和情感上感到疲憊和功能障礙,導致同情他人的能力下降。

共情疲勞可能的症狀有:

注意力很難集中容易被驚嚇很難對事情保持客觀態度總是覺得很累或很焦慮出現麻木、抑鬱的情緒缺乏自我價值和意義感共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這個詞最早出現1992年歷史學家卡拉·喬尼森的一篇文章中。他在觀察急診室醫務人員時,發現他們正在被一種特殊的倦怠感困擾:一位名叫傑姬的護士傾盡全力去救自己最喜歡的病人,但她失敗了。在這之後,她感到強烈的無助和憤怒。

在這個詞出現之前,類似」共情疲勞「的現象已經被發現並記錄在醫學文獻中。1980年,《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指出"了解他人的創傷可能是創傷"。當時這個現象還沒有被明確界定,但人們已經發現,」接近創傷本身可能是破壞性的,像二手菸「。

奇怪的是:儘管有那麼多人被共情疲勞困擾,但在」感同身受「這件事上,我們往往習慣給自己設定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標。

如果你幹了一天家務,身體很疲憊,你會很自然地做到沙發上休息;考了一天試,腦子很累,會聽聽音樂放鬆放鬆;可當你頻繁地共情他人,感到疲倦、無法繼續共情的時候,卻會在心裡升起一種負罪感:我是不是太冷漠了?

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冷漠」,就像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一樣,是非常合理的一種心理需求。當你在共情他人這件事上出現了倦怠感,擔心自己太過冷漠的時候,其實恰恰是情緒在提醒你:你的共情功能今日已用完,該休息了。

03如何正確地共情?

如何共情才能避免「共情疲勞」?

1.想「共情」卻不被影響是不可能的;也許,你應該先觀察自己是怎樣被影響的

我們常常期待這樣一種理想狀態:既做到共情,自己又不被影響,這本身就是不太可能做到的。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預期:

與其追求理想化的」不被影響「,不如先來觀察自己是如何被影響的。

這個觀察,其實就是在傾聽他人的時候,拿出一部分的精力來捕捉自己的念頭和反應。當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被捲入的過程,也就逐漸有了跳出它的能力。

2.敷衍式共情:糊弄不可恥,還有用

放下「要幫對方解決問題」的執念。要知道,大多數人就是為了傾訴,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很可能傾訴者本人都沒有真正搞清楚自己的問題是什麼,解決就更不可能了。這個時候,可以嘗試下敷衍式共情。

簡單重複對方最後一句話,或者簡單回應以下句子,比如:

「嗯嗯,是是是」「你說的有道理」「我理解你的感受」「對對對,太讓人生氣/難受/沮喪了」「這不是你的錯」……為了防止對方詢問你解決問題的方案,你要嘗試先把這個問題拋給TA,先於TA提出,「你準備怎麼辦?」或者坦誠地說自己不知道。(來自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李娜)

3.發覺自己開始「機械共情」時,停下來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無法聽這個人說下去,或者只是在機械地做出「我理解你」的姿態時,停下來。

「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即使是對於專業助人的諮詢師,也無法做到完全的共情,更不要說普通人了。不要把「共情」當成一件必須要做到的任務。

「無法再聽這個人說下去」是共情疲勞的一個明顯徵兆,沒有傾聽作為基礎,任何共情都是虛偽和浮誇的。這代表著傾聽者需要暫時離開這種情緒的漩渦出去透口氣了。(來自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胡威凜)

4.謹慎給出建議

還是上文提到的,很多時候,傾訴者本人都還處於情緒中,搞不明白自己的問題是什麼。這個時候,與其盲目地給建議,不如了解更多信息:

你現在感覺怎麼樣?他做了什麼?你自己覺得呢?怎麼能讓你好受點? 這個時候,你只需要傾聽就好了,而這些問題,恰恰能幫當事人理解自己的問題。

5.劃分人際關係圈層,把精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人

共情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能力,你不需要時時刻刻使用它,把它用在對你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

劃分人際關係的優先級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以自己為核心,按重要程度把你的人際關係分級,把它放在一個日常可見的地方,提醒自己要按順序給出自己的共情。首先是自己,然後是重要的家人、朋友,依次類推……

劃分關係層級還能幫你看到自己當前的共情使用情況:比如一個會花整個周末去做志願者,卻不能抽出一個小時跟自己的伴侶孩子聊天的人,共情的使用就是頭重腳輕的。當他看到這個參照系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進行調整。

共情是一種珍貴的能力,前提是你不把自己當成一個理解和處理他人情緒的工具。「感同身受」是一件奢侈品,它需要飽滿的能量、準確的理解力,和一點點機緣和運氣。

在共情別人之前,先照顧好自己。

感謝簡單心理諮詢師 李娜、胡威凜 對本文的幫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對別人的情緒格外敏感?| 共情能力太強的傷害
    一旦周遭的人情緒有絲毫的不對,你都能夠迅速察覺到,尤其是像悲傷、憤怒、失望這樣的負面情緒。即使對方表面上無波無瀾,嘴上說著「我沒事」,你也能感覺到他們平靜表象下暗自洶湧的情緒。3. 你在和他人相處時表現得小心翼翼,常常會不自覺地扮演一個老好人的角色由於你對他人的情緒太過敏感,並且自己也深受這些情緒的影響,因此你總是試圖確保周圍每個人都開心。
  • 共情時代:三個層次理解共情,學會給別人公平,有利於合作的進行
    本文字數3742,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共情時代》。01、共情是我們的天性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提出,人類或許真的非常自私。儘管如此,他的天性裡明還存在另一些特質,讓他去關注他人命運,甚至為別人幸福感到滿足——哪怕自己除了觀者的快感一無所得。這種現象就叫共情。共情的機制被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感知和模仿、關心和撫慰和設身處地的幫助他人。
  • 總是喜歡哭的星座,共情能力強,很難控制情緒
    許多人在生活當中都會讓自己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好像對於任何事情都應有著自己的想法,甚至很少會因為別人的想法而讓自己產生在一件事情上的看法,畢竟他們不僅要在外人面前成為天不怕地不怕的一個人,他們甚至也會漸漸的去催眠自己的內心,讓自己也認為自己本身就是這樣類型的人,但事實上在到了自己孤身一個人待在一個環境當中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眼淚是完全控制不住的
  • 心理學:有2個方法,可以幫你走進男人的內心深處
    人習慣掩藏,我們掩藏情緒,掩藏想法,掩藏過去。 在心理學中有2個方法,可以幫你走進男人的內心深處。 也因此總是覺得愛的用力,愛得太累還得不到反饋,問題在於理解搞錯了方位,就好像他喜歡蘋果,而你用所有的錢買了一車香蕉,你還問他"為什麼你不感動?" 想要走進一個男人的內心,先學會理解對方的需求,也只有真正明白對方要什麼,"對症治療"才會見效。
  • 共情能力強的人會格外在意別人的情緒波動嗎?
    有些人特別擅長於捕捉別人的情緒,可以通過別人的微表情、微動作去感受到別人情緒的變化,不管是長輩還是晚輩,不管是同事還是領導,只要他們情緒有所起伏,自己都能捕捉到,並且還會不停地暗示自己:我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就是像我心裡想的那樣。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換位思考,急老闆之所急)為什麼別人都怕總編輯,小h卻能輕輕鬆鬆和他做朋友?是因為,小h知道,總編輯也是個普通人,活成一座孤島,他也很痛苦,他也渴望平等的交流,他還需要一個心腹,了解一線員工的真實狀態,他更需要一個新鮮的視角,來審視現有的工作。基於這些了解,雖然別人都敬而遠之,小h卻主動接近總編輯,步步為營,成了他的密友。這就是共情的力量啊!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一聽她這話,我是非常有共鳴。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同樣,我也覺得這個方法有時有用,有時沒用。後來我知道「共情」雖好,但生活中不需要時時刻刻都用到好的育兒技巧。
  • 不懂察言觀色的藍盈瑩,我開始同情你了,趕緊學會共情能力吧
    就好像要5歲的孩子去理解一個成年人,這是不可能的。要一直在大山生活的人一下子理解城裡人的生活狀態,也是不現實的。因為這種原因缺乏共情能力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經歷不同環境,見識不同的人和事。讓時間的沉澱成為自己共情的籌碼。另一方面是過度自戀。只關注自身的人,往往缺乏共情能力。這種現象在獨生子女群體尤為多見。
  • 提高情商的3個基本方法:輕鬆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能影響別人
    更多關於教育、情緒的內容,關注我~每個人都想成為高情商的人,但你會不會認為提高情商很難?其實想提高情商也不難,只要能把情商基礎的東西搞明白,情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同理心。簡單地說,不僅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還要能理解別人的處境、觀點、想法和感受。下面就分享培養同理心的三個基本方法。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這似乎也是一種解決方法,但更像是讓孩子自生自滅,由於無法和孩子做到共情,導致孩子的負面情緒始終沒有從根本上被消除。 從心理學來看,父母對待孩子的反應分為情緒消除型和情緒引導型兩種,很顯然朵朵媽媽採取的是第一種方式。這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1、人緣變差如果孩子沒有共情能力,那麼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會與別人保持距離,會給人留下一種特別冷漠的印象,孩子不拿出自己的真心,自然也就無法獲得別人的真心,導致孩子的人緣變得很差,大家都不願意和孩子交朋友。
  • 共情能力強的人沒有一個活得快樂
    所以,那些共情能力弱的人,是很自私光明地在幸福著。——太宰治《候鳥》什麼是共情?共情就是用你認為別人會用的那種視角去體驗生活的能力。其中分為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認知共情指即使在沒有任何情緒傳染的情況下,也能理解他人腦海中想法的能力。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人有兩個大腦,一個是動物腦,也叫情緒腦,另一個叫理性腦。當你生氣時,你的大腦蓋子就會打開,動物腦就露出來,你的行為就會被它主導,如情緒化、不理智等,把情緒亂丟出去,傷害他人也氣了自己。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用一些方式,讓大腦蓋子合起來,我們的理智腦出來。
  • 你與孩子共情,他才會好好聽你說話
    他聽了,一臉抗拒,不耐煩:「媽媽,你又來了,為什麼總是這樣呢?為什麼總不相信我的選擇呢?我說沒問題就沒問題,我已經寫了名字作標記了。」我聽了,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於是當即抑制自己想繼續教育他的衝動,深呼吸,然後肯定了他的想法。我誠懇地跟他說:「兒子,我錯了,我不應該不相信你,你長大了,應該相信你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了。」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其實兩個孩子在待人處事上,能夠很好地反映出一個共情能力較強,一個共情能力較弱。共情能力強的孩子,他們更能體會他人感受,而共情能力差的孩子經常會忽略別人感受,具體的表現有1、能夠察覺出別人的情緒這是共情能力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別人的心情,是開心,還是難過。能夠更好地去發現別人的情緒變化。
  •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你需要「共情能力」
    男:"你說說這件事到底是不是我的錯?是不是你無理取鬧了!"女:「怎麼是我的錯了,我怎麼無理取鬧了,你不理解我,還大聲吼我!"男:……其實你和你的伴侶很多次爭吵的原因,是你只在意自己的情緒,而沒有跟對方共情導致的。
  • 愛的潤滑劑:四個步驟,助你練成共情高手
    此時,丈夫立刻說道:「這還不是你沒有那位同事優秀,我要是領導,也會擇優選擇。」於是,一場戰爭爆發了……故事裡,這位妻子本來也只是想和老公傾訴一番,丈夫只要順著妻子的話說說就好,哪怕是安靜的做個傾聽者也是好的,可因為丈夫沒有考慮到妻子的心情,最後免不了一場爭吵。不管是夫妻,還是在戀人相處的過程中,總會有吵架的時候,其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不理解我」。
  • 緩解眼睛疲勞,你用什麼方法?這5種對你或有效
    現如今戴眼鏡的人越來越多,眼睛疲勞,眼乾眼澀,這些問題都困擾著人們。眼睛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人們長時間用眼過度,每天上班對著電腦,下班之後對著手機,長時間眼部受到刺激,必然會出現問題。眼睛疲勞不舒服,長此以往會對視力造成嚴重的影響,用怎樣的方式能夠緩解眼睛疲勞呢?
  • 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很強的星座,別人的苦難,他們似乎能感同身受
    好像別人的遭遇,別人的痛苦,他們也能感同身受一般主筆:Miya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強的一類人,總是容易心軟的一類人,看到別人吃苦受罪的時候,他們仿佛能夠感同身受一般,好像那個遭受磨難的人是自己一樣,哪幾個星座是這類人呢?
  • 《愛的五種能力》教你如何使用共情,改善親密關係,互相成長
    蕾蕾姐很是不服氣,回到家跟老公發牢騷,誰知道老公卻說,「你看你混了這麼多年,還不如一個新人!」蕾蕾姐聽了心情更差了,晚飯乾脆也不吃了,直接回屋睡覺了。老公不但沒安慰,還覺得蕾蕾姐矯情,一點小事,還總是把情緒帶回家。其實老婆在單位受了委屈,老公不但沒相勸,反而說著更刺撓的話,真的有點傷感情。